李新民的博客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正文

怎样看军机处(一)

(2009-05-03 12:28:54) 下一个


我写军机处已经 2 年,中间经历了许多坎坎坷坷。有人是真想帮我又爱莫能助,有人是不理解“干嘛这样?”,有人善意地劝我“别钻牛角尖”,也有人讽刺、挖苦、奚落无所不用其极……。二年来,我参透了人间众生相,弄清军机处是我不变的目标。

原先,在海淀镇上有一条繁华的街道——老虎洞。老虎洞象大栅栏一样:人员拥挤,买卖众多,嘈杂喧闹,不可言状。但,街面狭窄,两旁店铺林立,阳光似乎都照不进来。人在里面感到憋屈,视线都不能放开。在这条街道从东算起五分之三处有一条往北的路,那就是军机处胡同。

住在军机处的人,熟视无睹,习惯了,就这样,也没看出什么特殊来;路过那儿的人,也只是惊异它的疏旷,地广人稀,和老虎洞的人烟稠密比,简直舒服极了;租房住的人也只看到环境优美,房宇轩敞。至于其中蕴藏的历史价值,没人注意过。

如果,你从老虎洞拐入军机处,胡同口是葫芦口,胡同里只觉立马清净许多,路也宽敞了,拥挤嘈杂已成过去,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坦坦然然地走你的路。右边是大果园、大操场,长达几十米,平坦笔直,虽有围墙,太阳无遮挡,多惬意啊!左边是几个大宅门,门外有上马石,门口总是干干净净的。 8 号的大门有点怪,是黑色铁栅栏门,门上还有镂空的花样,视线是通透的,可以看见宽敞平坦的外院。里院被粉墙遮挡,看不见。

胡同有三间房宽,正对着 5 号的大门,门口有石门楼,有大门墩、有上马石,进门的路是条石铺的,略有点坡。院里有影壁墙,往里看不见什么。

拐过弯来,右边就是军机处大操场、大果园的大门,门高上门得爬坡。往里看,大操场宽阔平坦,面积大,真豁亮。有操场隔着,一进院门又有几棵葡萄、馒头柳遮挡,再往里是看不见的。

4 号的大门黑色坐北朝南,它比平地要高一大块,五层汉白玉台阶,旁有护阶条石,有上马石。讨厌的是它的房子又往南 1 米 ,再加上台阶占地,把挺宽的胡同挤窄了。咳,真没法儿!它对面大操场的门东边又多出一条土阶,挺宽挺整齐,长长的,从门东边一直往东到墙拐弯(长度相当于四间房的宽度)。这么两下一挤,楞把路挤得窄多了。

4 号到老虎洞,这是挺平常的一条路啊!真看不出什么来。

过了 4 号大门,北边豁亮了,地是平坦的,贴北墙有一溜阶条石,高约 40 公分,宽约 30 多公分,长是两间房的后墙。地中央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高约 70 公分,长也得有 1 米多,宽约 60 公分,中有沟槽,他们说那是上马石。石的东边是大槐树,过 2.5 米,还有一棵,两树夹着的是 3 号大门。那树的树干高过房檐,枝杈纵横树荫浓郁,树的直径约 80cm ,这树荫算得上军机处一景了,它得有多少年了?

3 号的大门,斜坡上门。门口的上方有砖雕,无房檐。砖雕上没人物,只有帐幕低垂,犄角坠地。宽宽的大门道,门道东有一小屋。迎面有影壁墙。

3 号大门正对面,在大操场与 1 号院墙中间是两排小树,直直的排向南方。

3 号大门前有什么特殊的风景?你能看出什么?

3 号树外是往东的路。 1 号院在东南边紧贴路,大门口连台阶都没有,最西边这间有一个豁口,地在那层立砖上,一抬腿就上去了。上去后,有 1 米 5 宽的空地,西边有半人高的矮墙,西墙挺高。 1 号院门在豁口西边,常关着门,黑色小门很平常。院子东西约五间房宽。

3 号东边是 2 号,槐树东边地上埋着两块大花岗石,它与土地等高,不留神看不出来。它的对面就是 1 号的豁口。

2 号门老关着,门口光秃秃的,寸草不生。门西边一溜片石,立着,南北向,比土地高约 5 公分。南边就是 1 号。 2 号东边是 1 号乙。

1 号乙(门牌我亲见)大门象学校的大门,只是平路无坡。院子通透,不像住人的宅院。

1 号乙往南 3 米 ,就是那条东西土路的尽头,就下大坡了。坡完全用花岗石铺就。坡长约 5 米 。坡南是壁立的土坡,坡北有三间西房。

1 号乙南边是庄稼地,种着矮棵蔬菜。再往东往南是大片玉米地。

这就是海淀军机处,往小里说是军机处胡同,往大里说是军机处地区的核心。您看得出什么?有何异常?从一上坡到大槐树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些别扭,在林立的住房中间有这么一块庄稼地是不是有些突兀?

无意之间的启蒙

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奶奶常接送我上下学,每天都需穿过军机处,每天都是目不旁视直去直回。只有那么一天,我奶奶在娘娘庙 29 号和娘家人聊天,我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她几次说到军机处,我不由插嘴“哪儿是军机处?”,奶奶说:“就是那西上坡上,那儿就是。”奶奶还告诉我,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官府衙门,云云。我本就好奇,从那一天开始,每路过军机处,就用疑问的目光扫视一遍,可也没看出什么来。

现在想来:看不出什么来是正常现象。一个孩子,有什么阅历,懂得什么?多看几遍,脑子里就留下一点印象,晚年与朋友聊天、聊军机处时,这印象就蹦了出来。积几十年的经验,无论是看的、听的、联想的全出来了。军机处的与众不同之处,就看出来了。

尤其, 57 年拆迁,我家周转房在军机处 3 号。奶奶娘家在军机处 5 号。这就为我观察军机处、了解军机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惜,我太小,玩心太重,看闲书占了我大部业余时间。以致当时多走两步就可以看到的东西,没有看到。军机处 4 号找到了曾住过那儿的赵崇厚、刘建久,总算弄个大概齐。军机处 5 号就没那么幸运了。现在,还没有找到住过军机处 5 号大院里院西边那院子的人,不了解那院子的情况。咳,后悔莫及。

看军机处,如同看一个人,很难看全。陈毅曾说“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就是说看一个人,很难,做总结得等他生命结束。

清朝留下的谜案太多了,比如:光绪之死,西太后陵寝,东太后之死……。军机处存世 180 余年,军机大臣不知曾有多少位,为什么军机大臣没有一点记录?一点都没有。有的军机大臣也是笔杆子,能写,为什么不写军机处?为什么国家档案没有正式的立案存档?军机处不是炊事班,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故宫军机处尽使用一些老迈昏庸之人,反把他们入了档案。这,难道不是为了混淆视听?决策人不是抄录人,抄录人名登榜首,决策人反默默无闻,这,不是怪事吗?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有他的软弱和不彻底性。如果那时就把军机处检点一番,军机处也就清楚了。何至于成百年疑案?几十年混战,军机处默默无闻,倒也安然。解放了,它离北大太近,反遭灭顶之灾。为什么轻易拆去军机处?老祖宗叫它“军机处”,能子虚乌有,瞎说八道吗?怎不考察一番呢?

西

军机处最与众不同之处,在西岔。最让人奇怪的地方也在西岔。听我细细道来。

花岗石甬路在海淀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原先我以为能铺这么一条高等级的路,一定是西太后、皇上走的路。这个想当然,一直存在好几十年。 07 年我开始写军机处,我第一稿就是这么写的。随着抽丝剥茧,军机处越来越清晰,知道的也越来越多,才明白:西太后走西大街、西栅栏往北,绝不会走西岔。谁放着宽敞平坦的大路不走,非走这曲曲弯弯的路?中间还有一道关口,过了西岔还有冰窖——那是土路,谁也不这么傻!

从黄庄到南大街到西大街到西栅栏再走西马路,这就到了皇家的几个园子。哪儿用的着再拐弯去军机处?那么,花岗石甬路是为谁铺的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为军机处。从老虎洞到娘娘庙再到西岔,那条道并非官道,共总得有三里多地,全铺的花岗石。在机械尚不发达的年代,要知道那是在 280 年前,从采伐、加工到运输,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如无特殊需要,能铺这么一条路吗?

路特殊,特殊在哪儿?

看看海淀这一片地,远了的不说,老虎洞西南有果子市,明显要比老虎洞地势高。老虎洞作为商业店铺集中、买卖繁盛、人流汹涌的繁华街道,铺花岗石路似乎理所当然。它北边的军机处胡同地势也高,娘娘庙胡同却南高北低,军机处胡同没铺花岗石路,娘娘庙胡同却铺了。娘娘庙胡同的花岗石路铺过 29 号就不铺了,在 29 号的南墙外有一条奇怪的路,那就是西岔。

西岔地势差异大,路很短,且向西北倾斜、西多北少,而且地势越来越低。路北只有三个院子,过了 3 号就拐弯向北、北多西少,且路的地势急剧降低。上面的土地还是高的,上面有房子有庄稼。路,就在夹缝里穿行。这儿成了一道关隘,西岔 4 号就在路中段,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儿是不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境?人,如果到了这儿,除了顺路走,别无他途。( 3 号院子没有门,只有一个豁口,它的口朝西,正把着这道夹缝的上口; 4 号院子有门框没有门,口朝西,距下口较近。)

出了夹缝,向左就是土地,南边就是壁立的土坡。说它壁立是因为它立陡立陡、直上直下;说它是土坡是因为它确实是土的,没有一块石头。这种土坡大约长 10—20 米,就上了军机处。这儿的风景只有我国山西陕西才有,怪不怪?

出了夹缝,甬路继续往西北走,路在缓慢降低。第一个门就是西岔 5 号。西岔 5 号坐东朝西,它正对着军机处上坡的坡头。西岔 5 号比甬路高,上门得爬坡,门又大,横着能站十来个人。

过了 5 号,有一条土路傍甬路往西北走,它是往上攀升的,坡较缓也宽,人骑马是可以上去的。上去,有挺大一块方地,有三棵大槐树、两块上马石;有一大堵影壁墙,墙后有院子。因为面积大,地势高,又清静,树荫下老有人在那儿悠闲地聊天、做手工活儿。那儿得眼,往南能看见从夹缝出来的人;往西能看见军机处,能与坡口的人交流;往西北更是一览无余。在它北边有一西向的大坡,坡陡,有雨水涮出来的大沟。在它西边是立陡立陡的土“墙”。叫它土墙是因为它在甬路旁边;没有南边的土坡坚实。它呈棕黄色,而南边的土坡呈青黑色。 56 年时雨后有松散下来的黄土。

再往北就是冰窖了。

再从夹缝口那儿说,出去往西就下甬路,走土路,前边就是军机处。军机处的坡口很特别,它南边是壁立的土坡,中间是花岗石坡道,北边稍靠北是三间西房。坡道有二十多度的坡,长约 4 — 5 米,坡高约 2 米。从坡道到西房之间约有 1.5 米的空地,我认为这儿应有一个岗亭。西房三间,南边这间老上着窗户板,中间这间褪进一块有前廊,屋门就在这儿,北边这间有窗户。我小时北边两间卖烟酒杂糖小百货。

从夹缝口出来,往西(稍偏北)是一条直线到军机处坡口,往西北是一条直线到坡下西房北端,从坡口到西房北端又是一条南北方向的直线。所以,这儿是一块三角地。

在这块三角地上,你往哪儿看,都比你所站的地方高。南边高,西边高,东(南北)边也高。西南周围的地势等高,在 2 米左右,像井圈,自己就在井底,而身后的西岔 5 号如果站着人,地势也比自己高(大约 0.8 米)。小时候,总觉得这儿不可思议。这儿的风景怎那么各色。 07 年才想到:这儿绝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有意而为的。

再从老虎洞往北看,娘娘庙为什么铺花岗石,西岔为什么铺花岗石?为什么过了西岔就不铺了?不光是因为西岔是新人上军机处的唯一通道,从根本上说,西岔就是人工造出来的路。军机处胡同地势高,路又平坦,不铺,它的东西都有坡,都铺了花岗石。这就启发我,铺花岗石路,要花费大量人工成本,所以,能不铺就不铺。西岔之所以要铺,就因为它是人工造出来的,地势差异大,夏季水流汹涌。看看西岔 1 号 2 号门口用了多少石头!所以,无论下多大雨,西岔路上没有泥沙。从军机处建成到 1957 年拆迁, 230 年,西岔纹丝不动。

从紫禁城里到海淀,一路都有花岗石甬路。娘娘庙胡同有、西岔有,就不足为奇,也就不引人注目。那儿的住户,虽觉得很别扭,也习以为常,没有谁认真考虑过,为什么要这样?

我小时候,最讨厌下雨了,雨不大,甬路上的水也哗哗的。水很清,可也无处躲。两边没有人行道。过了西岔 3 号,下那个大坡,如下雨,多咱想起来也是害怕的;至于,下面那低洼地,我真不知下雨时会是什么样。我总是绕路走老虎洞、娘娘庙再走西岔回家。我很难想像:住在西岔 4 号 5 号的,他们下雨天是怎么出行的呢?

比如住 4 号,一出门,就是汹涌的雨水急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能淌雨水走。别无选择。又如住 5 号,下雨天怎么走?往南就只能走夹缝,上大坡,逆水流而行;往西得淌过那低洼的三角地,只要上了军机处的坡,就好走了;往西北,那是下游,雨天成泽国……。又如坡下西房,它在低洼地,出门就得淌雨水,别无选择。

为什么?唯一的解释:它是军机处的需要,不是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而建。 .

看军机处,不能从老虎洞走军机处南北胡同而来,而要从娘娘庙走西岔而来。要从头来。

大马车拉着一车人颠颠簸簸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海淀。他们遵照指点先到娘娘庙,在庙后找到厕所,厕所对面是一个果园,在那儿他们略作修整。车马存在果园,他们遵命先到娘娘庙 29 号报到。 29 号坐西朝东,地势高,斜坡上门。进门先去南房最东边这间报到,值班人细看了他们的材料,为他们做了如下安排:鉴于天色已晚,先去 29 号过厅吃饭,再去西岔 2 号住宿。马匹送到 28 号,那儿自有人照料。来人初来乍到,一切悉听尊便。

第二天,收拾停当,走在西岔往西的路上。路上有来来往往的人,各办各的事,忙而不乱。西岔 1 号门口有栅栏门,胡同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明显要严紧得多。要走小夹缝到 3 号门口又盘查一番。(惊心动魄的小夹缝啊!)下面就顺当了。

出了夹缝口, 那儿已到井底,看哪儿都是高的,哪儿都有哨兵,心中忐忑。尤其,受到背后哨兵的注视,比军机处坡口的哨兵还让人难堪。因为有正式的路引,也不怕。

这时,从北边来了一骑驿马,马虽快也略显疲态。人是熟人,手中又有信物,岗哨未加阻拦,马似刮风一样过去了。

走花岗石铺的坡,上了军机处。不容你左右看,只许前行。只觉地势略升高,来到一处关口。左边一堵矮墙后有岗哨,右边还有岗哨。两岗夹着的路很短很窄,前边就是军机处 3 号。

两棵大槐树左右夹道,大门开着,斜坡上门。他们进门时出示了路引。遵嘱往左行,过花墙门洞,前面是一个挺大的院子。在南房交了路引,在曲廊里等候。等候的人很多,时间长了有茶水有厕所。曲廊不长,尽头有人把着,不时有人被叫到。被叫到的人就走中门,上中院。中院有东西房各三间,北房三大间,依各人的情况分别进不同的房屋。能进北房的大多有重大事情。北房的地势高,有三层台阶,有宽宽的前廊,持事人也多,挺有威势。

从外院中出来时,看见对门是一条小路,有人飞马而来,门房慌忙阻止了他们。马儿在东房后,往北下去了,他们才被放行。出门后,有岗哨,不许往西瞧。顺原路返回。

在等候回持的几天,他观察了西岔 2 号,发觉那儿很美。他经娘娘庙去了老虎洞,买了一些紧俏商品、稀罕物品,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一次,他来到军机处南口,正碰上一队货车拐弯往北行,他驻足往北看,不行,不让看也看不见。

回持下来了,他得回去了。你说去了一次军机处,他看见了什么?唯一可说的就是西岔 2 号。那是独特的美,在别处见不到。

关于海淀军机处,国家档案上没有,只有 1937 年,邓之诚教授在一次讲演中说道:按今海淀之军机处,为军机处公住宿之地,而非值庐也。

我就要证明:海淀军机处是独立办公的地方,住宿仅是旁枝末节。

李新民 2009-2-18

怎 样 看 军 机 处    (一)

    我写军机处已经2年,中间经历了许多坎坎坷坷。有人是真想帮我又爱莫能助,有人是不理解“干嘛这样?”,有人善意地劝我“别钻牛角尖”,也有人讽刺、挖苦、奚落无所不用其极……。二年来,我参透了人间众生相,弄清军机处是我不变的目标。

军 机 处 胡 同  

    原先,在海淀镇上有一条繁华的街道——老虎洞。老虎洞象大栅栏一样:人员拥挤,买卖众多,嘈杂喧闹,不可言状。但,街面狭窄,两旁店铺林立,阳光似乎都照不进来。人在里面感到憋屈,视线都不能放开。在这条街道从东算起五分之三处有一条往北的路,那就是军机处胡同。

住在军机处的人,熟视无睹,习惯了,就这样,也没看出什么特殊来;路过那儿的人,也只是惊异它的疏旷,地广人稀,和老虎洞的人烟稠密比,简直舒服极了;租房住的人也只看到环境优美,房宇轩敞。至于其中蕴藏的历史价值,没人注意过。

如果,你从老虎洞拐入军机处,胡同口是葫芦口,胡同里只觉立马清净许多,路也宽敞了,拥挤嘈杂已成过去,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坦坦然然地走你的路。右边是大果园、大操场,长达几十米,平坦笔直,虽有围墙,太阳无遮挡,多惬意啊!左边是几个大宅门,门外有上马石,门口总是干干净净的。8号的大门有点怪,是黑色铁栅栏门,门上还有镂空的花样,视线是通透的,可以看见宽敞平坦的外院。里院被粉墙遮挡,看不见。

胡同有三间房宽,正对着5号的大门,门口有石门楼,有大门墩、有上马石,进门的路是条石铺的,略有点坡。院里有影壁墙,往里看不见什么。

拐过弯来,右边就是军机处大操场、大果园的大门,门高上门得爬坡。往里看,大操场宽阔平坦,面积大,真豁亮。有操场隔着,一进院门又有几棵葡萄、馒头柳遮挡,再往里是看不见的。

4号的大门黑色坐北朝南,它比平地要高一大块,五层汉白玉台阶,旁有护阶条石,有上马石。讨厌的是它的房子又往南1米,再加上台阶占地,把挺宽的胡同挤窄了。咳,真没法儿!它对面大操场的门东边又多出一条土阶,挺宽挺整齐,长长的,从门东边一直往东到墙拐弯(长度相当于四间房的宽度)。这么两下一挤,楞把路挤得窄多了。

4号到老虎洞,这是挺平常的一条路啊!真看不出什么来。

过了4号大门,北边豁亮了,地是平坦的,贴北墙有一溜阶条石,高约40公分,宽约30多公分,长是两间房的后墙。地中央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高约70公分,长也得有1米多,宽约60公分,中有沟槽,他们说那是上马石。石的东边是大槐树,过2.5米,还有一棵,两树夹着的是3号大门。那树的树干高过房檐,枝杈纵横树荫浓郁,树的直径约80cm,这树荫算得上军机处一景了,它得有多少年了?

3号的大门,斜坡上门。门口的上方有砖雕,无房檐。砖雕上没人物,只有帐幕低垂,犄角坠地。宽宽的大门道,门道东有一小屋。迎面有影壁墙。

3号大门正对面,在大操场与1号院墙中间是两排小树,直直的排向南方。

3号大门前有什么特殊的风景?你能看出什么?

3号树外是往东的路。1号院在东南边紧贴路,大门口连台阶都没有,最西边这间有一个豁口,地在那层立砖上,一抬腿就上去了。上去后,有1米5宽的空地,西边有半人高的矮墙,西墙挺高。1号院门在豁口西边,常关着门,黑色小门很平常。院子东西约五间房宽。

3号东边是2号,槐树东边地上埋着两块大花岗石,它与土地等高,不留神看不出来。它的对面就是1号的豁口。

2号门老关着,门口光秃秃的,寸草不生。门西边一溜片石,立着,南北向,比土地高约5公分。南边就是1号。2号东边是1号乙。

1号乙(门牌我亲见)大门象学校的大门,只是平路无坡。院子通透,不像住人的宅院。

1号乙往南3米,就是那条东西土路的尽头,就下大坡了。坡完全用花岗石铺就。坡长约5米。坡南是壁立的土坡,坡北有三间西房。

1号乙南边是庄稼地,种着矮棵蔬菜。再往东往南是大片玉米地。

这就是海淀军机处,往小里说是军机处胡同,往大里说是军机处地区的核心。您看得出什么?有何异常?从一上坡到大槐树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些别扭,在林立的住房中间有这么一块庄稼地是不是有些突兀?      

无意之间的启蒙

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奶奶常接送我上下学,每天都需穿过军机处,每天都是目不旁视直去直回。只有那么一天,我奶奶在娘娘庙29号和娘家人聊天,我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她几次说到军机处,我不由插嘴“哪儿是军机处?”,奶奶说:“就是那西上坡上,那儿就是。”奶奶还告诉我,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官府衙门,云云。我本就好奇,从那一天开始,每路过军机处,就用疑问的目光扫视一遍,可也没看出什么来。

现在想来:看不出什么来是正常现象。一个孩子,有什么阅历,懂得什么?多看几遍,脑子里就留下一点印象,晚年与朋友聊天、聊军机处时,这印象就蹦了出来。积几十年的经验,无论是看的、听的、联想的全出来了。军机处的与众不同之处,就看出来了。

尤其,57年拆迁,我家周转房在军机处3号。奶奶娘家在军机处5号。这就为我观察军机处、了解军机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惜,我太小,玩心太重,看闲书占了我大部业余时间。以致当时多走两步就可以看到的东西,没有看到。军机处4号找到了曾住过那儿的赵崇厚、刘建久,总算弄个大概齐。军机处5号就没那么幸运了。现在,还没有找到住过军机处5号大院里院西边那院子的人,不了解那院子的情况。咳,后悔莫及。

看军机处,如同看一个人,很难看全。陈毅曾说“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就是说看一个人,很难,做总结得等他生命结束。

清朝留下的谜案太多了,比如:光绪之死,西太后陵寝,东太后之死……。军机处存世180余年,军机大臣不知曾有多少位,为什么军机大臣没有一点记录?一点都没有。有的军机大臣也是笔杆子,能写,为什么不写军机处?为什么国家档案没有正式的立案存档?军机处不是炊事班,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故宫军机处尽使用一些老迈昏庸之人,反把他们入了档案。这,难道不是为了混淆视听?决策人不是抄录人,抄录人名登榜首,决策人反默默无闻,这,不是怪事吗?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有他的软弱和不彻底性。如果那时就把军机处检点一番,军机处也就清楚了。何至于成百年疑案?几十年混战,军机处默默无闻,倒也安然。解放了,它离北大太近,反遭灭顶之灾。为什么轻易拆去军机处?老祖宗叫它“军机处”,能子虚乌有,瞎说八道吗?怎不考察一番呢?    

西  岔  

军机处最与众不同之处,在西岔。最让人奇怪的地方也在西岔。听我细细道来。

花岗石甬路在海淀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原先我以为能铺这么一条高等级的路,一定是西太后、皇上走的路。这个想当然,一直存在好几十年。07年我开始写军机处,我第一稿就是这么写的。随着抽丝剥茧,军机处越来越清晰,知道的也越来越多,才明白:西太后走西大街、西栅栏往北,绝不会走西岔。谁放着宽敞平坦的大路不走,非走这曲曲弯弯的路?中间还有一道关口,过了西岔还有冰窖——那是土路,谁也不这么傻!

从黄庄到南大街到西大街到西栅栏再走西马路,这就到了皇家的几个园子。哪儿用的着再拐弯去军机处?那么,花岗石甬路是为谁铺的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为军机处。从老虎洞到娘娘庙再到西岔,那条道并非官道,共总得有三里多地,全铺的花岗石。在机械尚不发达的年代,要知道那是在280年前,从采伐、加工到运输,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如无特殊需要,能铺这么一条路吗?

路特殊,特殊在哪儿?

看看海淀这一片地,远了的不说,老虎洞西南有果子市,明显要比老虎洞地势高。老虎洞作为商业店铺集中、买卖繁盛、人流汹涌的繁华街道,铺花岗石路似乎理所当然。它北边的军机处胡同地势也高,娘娘庙胡同却南高北低,军机处胡同没铺花岗石路,娘娘庙胡同却铺了。娘娘庙胡同的花岗石路铺过29号就不铺了,在29号的南墙外有一条奇怪的路,那就是西岔。

西岔地势差异大,路很短,且向西北倾斜、西多北少,而且地势越来越低。路北只有三个院子,过了3号就拐弯向北、北多西少,且路的地势急剧降低。上面的土地还是高的,上面有房子有庄稼。路,就在夹缝里穿行。这儿成了一道关隘,西岔4号就在路中段,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儿是不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境?人,如果到了这儿,除了顺路走,别无他途。(3号院子没有门,只有一个豁口,它的口朝西,正把着这道夹缝的上口;4号院子有门框没有门,口朝西,距下口较近。)

出了夹缝,向左就是土地,南边就是壁立的土坡。说它壁立是因为它立陡立陡、直上直下;说它是土坡是因为它确实是土的,没有一块石头。这种土坡大约长10—20米,就上了军机处。这儿的风景只有我国山西陕西才有,怪不怪?

出了夹缝,甬路继续往西北走,路在缓慢降低。第一个门就是西岔5号。西岔5号坐东朝西,它正对着军机处上坡的坡头。西岔5号比甬路高,上门得爬坡,门又大,横着能站十来个人。

过了5号,有一条土路傍甬路往西北走,它是往上攀升的,坡较缓也宽,人骑马是可以上去的。上去,有挺大一块方地,有三棵大槐树、两块上马石;有一大堵影壁墙,墙后有院子。因为面积大,地势高,又清静,树荫下老有人在那儿悠闲地聊天、做手工活儿。那儿得眼,往南能看见从夹缝出来的人;往西能看见军机处,能与坡口的人交流;往西北更是一览无余。在它北边有一西向的大坡,坡陡,有雨水涮出来的大沟。在它西边是立陡立陡的土“墙”。叫它土墙是因为它在甬路旁边;没有南边的土坡坚实。它呈棕黄色,而南边的土坡呈青黑色。56年时雨后有松散下来的黄土。

再往北就是冰窖了。

再从夹缝口那儿说,出去往西就下甬路,走土路,前边就是军机处。军机处的坡口很特别,它南边是壁立的土坡,中间是花岗石坡道,北边稍靠北是三间西房。坡道有二十多度的坡,长约4—5米,坡高约2米。从坡道到西房之间约有1.5米的空地,我认为这儿应有一个岗亭。西房三间,南边这间老上着窗户板,中间这间褪进一块有前廊,屋门就在这儿,北边这间有窗户。我小时北边两间卖烟酒杂糖小百货。

从夹缝口出来,往西(稍偏北)是一条直线到军机处坡口,往西北是一条直线到坡下西房北端,从坡口到西房北端又是一条南北方向的直线。所以,这儿是一块三角地。

在这块三角地上,你往哪儿看,都比你所站的地方高。南边高,西边高,东(南北)边也高。西南周围的地势等高,在2米左右,像井圈,自己就在井底,而身后的西岔5号如果站着人,地势也比自己高(大约0.8米)。小时候,总觉得这儿不可思议。这儿的风景怎那么各色。07年才想到:这儿绝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有意而为的。

再从老虎洞往北看,娘娘庙为什么铺花岗石,西岔为什么铺花岗石?为什么过了西岔就不铺了?不光是因为西岔是新人上军机处的唯一通道,从根本上说,西岔就是人工造出来的路。军机处胡同地势高,路又平坦,不铺,它的东西都有坡,都铺了花岗石。这就启发我,铺花岗石路,要花费大量人工成本,所以,能不铺就不铺。西岔之所以要铺,就因为它是人工造出来的,地势差异大,夏季水流汹涌。看看西岔1号2号门口用了多少石头!所以,无论下多大雨,西岔路上没有泥沙。从军机处建成到1957年拆迁,230年,西岔纹丝不动。

从紫禁城里到海淀,一路都有花岗石甬路。娘娘庙胡同有、西岔有,就不足为奇,也就不引人注目。那儿的住户,虽觉得很别扭,也习以为常,没有谁认真考虑过,为什么要这样?

我小时候,最讨厌下雨了,雨不大,甬路上的水也哗哗的。水很清,可也无处躲。两边没有人行道。过了西岔3号,下那个大坡,如下雨,多咱想起来也是害怕的;至于,下面那低洼地,我真不知下雨时会是什么样。我总是绕路走老虎洞、娘娘庙再走西岔回家。我很难想像:住在西岔4号5号的,他们下雨天是怎么出行的呢?

比如住4号,一出门,就是汹涌的雨水急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能淌雨水走。别无选择。又如住5号,下雨天怎么走?往南就只能走夹缝,上大坡,逆水流而行;往西得淌过那低洼的三角地,只要上了军机处的坡,就好走了;往西北,那是下游,雨天成泽国……。又如坡下西房,它在低洼地,出门就得淌雨水,别无选择。

为什么?唯一的解释:它是军机处的需要,不是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而建。.

看军机处,不能从老虎洞走军机处南北胡同而来,而要从娘娘庙走西岔而来。要从头来。

大马车拉着一车人颠颠簸簸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海淀。他们遵照指点先到娘娘庙,在庙后找到厕所,厕所对面是一个果园,在那儿他们略作修整。车马存在果园,他们遵命先到娘娘庙29号报到。29号坐西朝东,地势高,斜坡上门。进门先去南房最东边这间报到,值班人细看了他们的材料,为他们做了如下安排:鉴于天色已晚,先去29号过厅吃饭,再去西岔2号住宿。马匹送到28号,那儿自有人照料。来人初来乍到,一切悉听尊便。

第二天,收拾停当,走在西岔往西的路上。路上有来来往往的人,各办各的事,忙而不乱。西岔1号门口有栅栏门,胡同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明显要严紧得多。要走小夹缝到3号门口又盘查一番。(惊心动魄的小夹缝啊!)下面就顺当了。

出了夹缝口, 那儿已到井底,看哪儿都是高的,哪儿都有哨兵,心中忐忑。尤其,受到背后哨兵的注视,比军机处坡口的哨兵还让人难堪。因为有正式的路引,也不怕。

这时,从北边来了一骑驿马,马虽快也略显疲态。人是熟人,手中又有信物,岗哨未加阻拦,马似刮风一样过去了。

走花岗石铺的坡,上了军机处。不容你左右看,只许前行。只觉地势略升高,来到一处关口。左边一堵矮墙后有岗哨,右边还有岗哨。两岗夹着的路很短很窄,前边就是军机处3号。

两棵大槐树左右夹道,大门开着,斜坡上门。他们进门时出示了路引。遵嘱往左行,过花墙门洞,前面是一个挺大的院子。在南房交了路引,在曲廊里等候。等候的人很多,时间长了有茶水有厕所。曲廊不长,尽头有人把着,不时有人被叫到。被叫到的人就走中门,上中院。中院有东西房各三间,北房三大间,依各人的情况分别进不同的房屋。能进北房的大多有重大事情。北房的地势高,有三层台阶,有宽宽的前廊,持事人也多,挺有威势。

从外院中出来时,看见对门是一条小路,有人飞马而来,门房慌忙阻止了他们。马儿在东房后,往北下去了,他们才被放行。出门后,有岗哨,不许往西瞧。顺原路返回。

在等候回持的几天,他观察了西岔2号,发觉那儿很美。他经娘娘庙去了老虎洞,买了一些紧俏商品、稀罕物品,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一次,他来到军机处南口,正碰上一队货车拐弯往北行,他驻足往北看,不行,不让看也看不见。

回持下来了,他得回去了。你说去了一次军机处,他看见了什么?唯一可说的就是西岔2号。那是独特的美,在别处见不到。

关于海淀军机处,国家档案上没有,只有1937年,邓之诚教授在一次讲演中说道:按今海淀之军机处,为军机处公住宿之地,而非值庐也。

我就要证明:海淀军机处是独立办公的地方,住宿仅是旁枝末节。

李新民        2009-2-1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