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中国碳交易准备好了吗 |
www.hebei.com.cn 长城网 时间: 2009-12-09 08:38:00 |
从自愿减排开始试点的中国,能否在现实的制度约束下,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中国的碳交易路径? 在中国,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似乎正在被决策层所逐渐接受。但在中国应该建什么样的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上,争议仍然较大。 北京环境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京环交所)总经理梅德文曾对笔者,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碳限额交易(cap-and-trade)相当于法拉利;我们目前只是乡间小路,只适合开拖拉机。” 北京环交所是中国目前主要的三家从事跟环境和能源相关的交易所之一。其他两家分别位于天津和上海。它们正式挂牌的时间均不过一年有余。这三家均由地方政府支持成立。 “芝加哥模式” 和北京、上海两家交易所不同的是,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CX)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它的股东包括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中石油(13.78,-0.13,-0.93%)(CNPC)下属的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其中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总股份的53%,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持有22%、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持有25%的股份。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创建之初,便决定借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自愿限额交易模式。它的名字也正体现出这一定位。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创始人理查德·桑德尔先生可谓限额期货交易模式的开山鼻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桑德尔就撰文倡议,创建一个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来解决美国的酸雨问题。在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之后,桑德尔作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下设的清洁空气委员会主席,参与了美国二氧化硫排放配额期货市场的建设,这个市场最终成为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前身。 在决定进入中国市场前,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在欧洲、澳大利亚及加拿大进行了成功的复制。他们相信他们在排放大国中国也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中方合作伙伴虽然对中国的政策环境有深刻的认识,但他们看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这一模式。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戴宪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如此表示,“他们(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自愿减排的模式,我们觉得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很相似,没有承诺限量减排,不等于我们不做这些事。美国做起来了,中国企业内在也有这些要求。” 2009年9月初,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对外推出“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即在目前没有设定绝对减排目标的情况下,本着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通过招募、设计和交易三个阶段,研究和执行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实体系、目标承诺与减排和交易体系,以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的方式,通过天津排放权所交易所市场平台组织实施。 按照计划,“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首批将选择20家国内排放企业,这些企业应该涵盖各个不同的行业,拥有较大的排放规模。 另根据设计,交易所需的限额(下称cap)并非存量绝对减排,而是增量放缓。 自愿减排起步 但在北京环交所看来,中国目前的政策环境离真正经济意义上的交易差得还很远,尚不适合立即采取限额交易这一被其称为“激进式改革”的模式。相反,根据中国过往的经验,总经理梅德文认为,“渐进式改革”也许更适用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为此,北京环交所决定从VER——自愿减排交易开始做起。 北京环交所董事长熊焰解释,这个自愿减排就是没有强制减排责任的国家和企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或者社会的长远发展,自愿减排产生的减排量。 2009年8月5日,北京环交所宣布达成“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 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27.7万元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不过,在2009年10月接受笔者采访时,熊焰承认,这第一单具有偶然性。目前,他们一直在研究,试图制定出一个自己的碳自愿减排标准,并将目标暂时锁定在广义的农业项目,而非大型工业项目上。北京环交所称,他们将在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前正式公布其中国农业自愿减排标准。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也和北京环交所持相同的观点。他在2008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中国现有的环境能源交易市场不存在碳排放量的交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到目前为止主要做的,只是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及资产类的交易。近来,他们也增加了碳自愿减排(VER)项目,主要是针对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减排项目。 不久前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林健进一步表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因为美国是联邦制政府,联邦虽然没有承诺强制减排目标,但美国各州有独立立法的权力,有许多州建立了各自的强制目标,而中国的法律体制完全不一样。 殊途或许同归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则对前景较为乐观。他承认中国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而且在中国必须紧跟着政策走,但他认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总裁桑德尔三十多年的排放权期货交易经验完全可以为中国所用。 三个多月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黄杰夫曾指出,中国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cap,就是“十一五”计划中制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也就是到2010年,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单位GDP能耗20%。说这话的时候,中国官方还没有提出碳强度的概念。 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到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单位GDP碳排放40%至45%。 黄杰夫表示,虽然外界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提出的这一目标还是过于保守,但他认为,有数字比没数字好,表明中国至少往前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也是中国走向限额交易所需政策的一大步。 不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认为,中国政府虽然公布了这样一个数字,但“交易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他表示,交易不是追求的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不能把追求交易本身作为一个终极目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碳市场的副研究员陈洪波看来,不管是碳市场,还是其他的市场,发展起来都是要有条件的,而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很多市场基础设施还很不成熟,比如减排量交易的法律产权归属问题,缺乏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另外,市场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也是一个未知数。 陈洪波认为,将来的碳市场,必须是一个强制性的市场。即政府制定总量,才会有需求。 对此,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亦有务实的认识。他说,实际上,最终殊途同归。“大家只要做这个行当的人,或先或后,或早或晚,都会走到这条路上(限额交易)。” 标准普尔推全球首个新兴市场碳效指数2009年12月11日 08:10 涵盖全球21个新兴市场的800家企业,中移动排名第五;希望未来三年内为节能减碳企业融资10亿美元 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2月10日上午,标准普尔评级公司(Standard & Poor's)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共同发布了世界首个针对新兴市场的碳效评级指数(S&P/IFC Carbon Efficient Index),以帮助投资者评估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在碳排放量上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这一话题的持续升温,投资者除了关注新兴市场上市公司直接的回报之外,也开始重视这些企业的碳排放表现。新发布的碳效评级指数,将涵盖全球21个新兴市场超过800家公司,当然也包括“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以及巴西)。 据了解,在这800家企业中,韩国三星电子的权重最高,达到了2.86%。中国最靠前的公司,为排名第五的中国移动,权重达到了1.52%。其他上榜的中国企业,还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等。 标准普尔指数委员会主席大卫•布利泽(David Blitzer)在发布会上表示,新兴市场目前已占全球股市11%的份额;而且新兴市场的很多上市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在快速增加。因此,这一市场也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市场之一。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对这一市场感兴趣的机构投资者,都开始逐步将上市企业的碳排放表现纳入投资决策中。 今年早些时候,标准普尔发布的针对美国市场的碳效评级指数就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愿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至少降低到低于市场的平均排放水平。” “过去,过分简单化的筛选方法几乎淘汰了整个行业,例如航空业或者石油企业,因此造成了很多信息的不对称和误解,”布利泽说,“而新的指数在针对某个企业的碳足迹多少进行评级时,会在行业和国家之间进行权衡。” 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的交易咨询服务部副主任瑞凯特(Rachel Kyte)也表示,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也因投资企业类型的增加而倍感压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欲望,希望能够集中于投资可持续领域,其中就包括低碳企业。 “全球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将可以通过追踪该企业的碳排放状况,来决定是否投资。我们希望能够借这个评级指数,让那些表现优秀的低碳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瑞凯特告诉笔者。 这两家机构预测,碳效评级指数的公布,可以在未来三年内,为注重节能减碳的企业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在分享新兴市场经济回报的同时,也有望帮助这些公司降低24%的碳排放。 标准普尔在编制指数时,将采用Trucost公司提供的碳排放数据作为计算基础。国际金融公司则将为标准普尔和Trucost在新兴市场联合进行的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持。 目前,国际金融公司还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启动了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该机构希望今后进一步推广这一自愿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使得新兴市场参与的企业数量超过5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