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妙手

把装修做出文化来,把过程当成人生过,把技术揉为故事讲,把读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转载,请先联系。
个人资料
房崇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房崇:倒房演义新编 2 第二回 汗滴初试

(2016-12-07 14:36:36) 下一个

倒房演义新编第二回

 

 “扫叶山房”汗滴初试

半截装修欲售难销

  

上回书说到1994年买下“扫叶山房”,我们平生第一次做了房主。我们在中国只住过四合院和公寓楼,哪懂得西式的独立房子?那时候连“别墅”这个词都还没有流行,我以为所谓别墅就是庐山上或香山樱桃沟里那种富人的乡居小楼,不应该指城市里豪华的主要居所。所以我这个就是独立房,绝不应称为别墅,后文将讲到的大多数房子也是如此。还有北美的民居单房都是木架结构,自家供暖,四面不靠,有院无墙,处处与国内不同。不管是谁搬进来,都必须从头学起。

这房子大约建于1960年,当时已经30多年了,内外还都是原装旧貌。如果在中国,这岁数的房子就该拆了重建,但是北美的房子没有这么短命,需要的是多方面更新升级。如果是10之年后的我,肯定要大动干戈了。但是那时候我和所有移民新房主一样,一是不知道什么需要修,修到什么程度为宜;二是没有钱用于装修;三是对保养和维修的技术一窍不通。

比如雪化之后露出屋顶,才知道屋瓦已经到了该换的年限;窗户木框油漆剥落,其实应该整体换新了。对这些我只能一仍其旧,能拖多久是多久。第一个冬天暖气炉就坏了,它虽然已经30多年,我还是只换了个马达接着用。烟囱上的砌砖表层有碎裂,我用最简单的办法爬上去抹了些水泥,也不顾颜色不一。谁能想到,十多年以后我会自己拆开烟囱重砌。那时候我开始做的任何维修,首先考虑的都是简易、节约,这是由我们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也是由从小在紧缺经济下养成的生活习惯决定的,我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动手修房的起步阶段。

只要拥有房子,总不能避免修理。所以第一步,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发生问题时被动修理。有两个例子记得比较清楚,都跟水有关系。

先是浴缸水龙头的开关失灵,不能上下分隔浴缸龙头和淋浴喷头的水了。我设法把开关拆开,拿着旧零件去买新零件。那时 Home Depot 还没有在加拿大开业,我查了半天黄页找到一家水管用品专门店,买到了原厂零件,自己把它装上,问题竟解决了。从这事中学得的是怎么找零件、换零件。后来还是这个浴缸,每当洗澡时,楼下就滴滴答答漏水。还好地下室的这个部分没有装修,可以清楚看到漏水的位置。我想到用排除法来寻求水源,不用淋浴,只洗盆塘,楼下就不漏了,这说明漏在墙上,不在池下。再一查,墙上的瓷砖中间镶嵌着一个瓷肥皂盒,边缘处似有缝。买来防水硅胶涂了一圈,问题又解决了。从这事中学到的是如何排查根源,找到症结。最初的成功鼓舞了我的信心,接着干了下去,乃至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一个问题是厨房水池的龙头晃动不牢,在买前验房时已发现,要求卖主修,搬进来发现只是抹了一圈硅胶,这不是糊弄事吗,不解决问题。这时我知道了买一个新龙头并不贵,所以就决定自己换装。那是我第一次躺在地上,仰面钻进水池下面(以后干过多次)去接冷热进水管。不知怎么铜管比原来短了,我只好用力把管子往上提,总算勉强接上了,试试不漏水,我又得意了,就放心地锁上门,全家出去买食品。等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回来时,还没开门就听见屋内水声大作,如瀑布一般。说时迟那时快,我循声飞奔到楼下,只见厨房水池的正下方飞流直下,地下室水深及寸,地毯成了海绵,我挂在墙上的国画镜框(后文里将看见的水墨荷花)也摔到地上碎了。我立即关掉了总水闸,再查看原委,发现我刚刚提上去的铜管仅靠摩擦力吊着,通水后的压力再加上地心吸引力,就掉下来了,所以水可以百分之百地毫无阻碍地淋漓尽致地尽情尽兴地喷涌。一个装修新手就连这基本的常识都想不到!幸亏我们只出去了一个小时,水只积了一寸,如果我们出去一天,将会是什么结果?暖炉进水?电被水淹?真不敢再设想下去了。此后吸水烤毯,重新固定水管,自是一番忙碌,不在话下。

从被动维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主动地做些美容式的升级更新,这才叫装修。我那时候已经知道了最重要的室内装修是厨房,于是就在这里初试身手了。我因为好心又胆大而开启了过程,却因为技术跟不上而不能完成,初试身手获得的是不成功的经验。几年后卖房时的照片还在,记录了我当年的浅陋。它们虽然小,毕竟聊胜于无。

进门就是客厅。这里的沙发是空置了半年多以后才买来的。墙上有两幅莫奈的印象派画,与沙发色调协调。当时我虽然穷,也还很重视室内装饰。


    我拆掉了所有原来的上柜,去IKEA宜家买了些新橱柜,自己动手安装起来。我对原状所做的最大改变,是拆掉了中间的吊柜,改成两盏下垂的灯,在视觉上打通两边,显得通透敞亮。因为我那时技术上是菜鸟,拆了上柜不敢拆下柜了,因为我不敢动水呀。结果搞成了半新半旧,下柜和台面还是旧物,明显地上下柜不是一个颜色和款式。就像是上半身换了新西装,下半身还是旧长袍。冰箱、炉子都很陈旧,还是我买房谈判中专门要来的,当时也无力换新。这厨房的布局也有问题,炉子和冰箱挤在一起,我当然更没有改变布局的能力了。这样的半修还不如不修,在以后卖房时反而成为一个障碍。


    作为减少了两个吊柜的补偿,我在另一边增加了一排墙柜,是用四个上柜叠加组成的,里面还加了灯。上图中隔门可以看见一个红木的博古架,它是我还在租房摆刻印摊的时候,参观一个工艺品展销会,一时兴起,奢侈地花200加元买来的。它是家中当时唯一的亮点,展示着一些我的石章,以证明“吾之书斋,印上起造”。这个博古架在20年后还保留着,仍然是我家现在的亮点。



    这房子没有单独的餐厅,只有个小小的吃饭区与厨房相连。我在此重贴了新的墙纸和上沿花边,几年之后,我才知道这种装饰方法早已过时,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地下室的四壁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假木板墙,到了90年代中期,我还没有意识到它的落伍过时。中间隐约可以看见一对法式玻璃门(French door),那是我装上的,是我早期的DIY实验。我在这个厅的左边增加了一间卧室,是从贮藏室改成的,铺地毯时买了块旧的,还不知道底下要加软垫。上图里后墙上贴着一排的,是我捡来的书法挂历,那是1997年春节我第二次回国时,在报社宿舍楼下的垃圾堆旁,看到邻居扔出来的前一年的挂历,我如获至宝捡起来带出了国。它们在后文的其它房子中,还将反复再现,直至如今。

在这座平房里居住期间,有一对可称贫贱之交的夫妇来访,几年前,我们两家人曾经合租一套公寓。见到以上的几项小工程后女士说:没想到你还是handyman(巧手男人,音译汗滴男)!那是第一次有人这样称呼我,所以难忘。今之视昔,当年的那点活,何足挂齿!但是,也不必悔少作,没有当年的幼稚起步,哪里会有15年后的大动干戈、大展宏图呢?

就是在我住这房期间,美国的建材业巨头Home Depot开始进入加拿大,逐渐开店布局,成为加拿大家居建材业的龙头老大。当我第一次在密西沙加看到首个大店的时候,如入迷宫,满目琳琅,流连忘返,一见钟情。后来我越来越频繁地进出这个和类似的建材大店,或修或建,总有需求。我的一个朋友说:凡是逛这个店的,都是好人。虽是玩笑,却很有道理,基本属实。因为一,凡是来这的基本上都是房主,有家有业便有责任,改进家装就是改进生活,有益社会。其二,爱家的男人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家装上,就是用在正道上,心无旁骛,不会饱暖思淫欲。其三,愿意动手的人应该是勤劳、聪明、灵巧、爱美之人,都是美德。我至今认为,常逛建材市场之人,要比常逛服装市场和奢侈品商店的人来得高尚,与喜逛文物收藏品市场之人在伯仲之间。这可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话来形容,就是“唯吾德馨,何陋之有!”

我们在这座小房子里,老老实实一住五年半。在三年半时,就把贷款还清了。要不是在将近三年时扩大生意买了第二间店,还清房贷还要提前。我们遵循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不喜欢负债,要节衣缩食快还贷款。在当时,我们还缺乏靠借钱开拓局面的认识和勇气。

 

时间到了1999年,我产生了换大房子的想法,可是妻子不同意,她说,光靠咖啡店收入还不够,你要是想换,先想办法多挣钱。有什么办法?于是想到了吃瓦片收房租,也就是以房养房,以出租房养自住房。买出租房是从1999年春天开始的,当时没有想到,这标志着在我出国旅加10年的时候,面临了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可以说我是由此走上了以房地产为业的路,或者用不太好听的说法,是房虫之路。至于出租房中的酸甜苦辣,将另立专回细表,现在只说怎样换了自住房。

虽然是第二次买房(不算出租房),却是第一次换房,还是没有经验,并无事先的计划,只是随机贸然而行,以致处处被动。

最开始我们想买新房,也经历一次平地起新房的过程,这人生不就更完整了吗?找到了合适的地点、楼盘和建筑商,甚至谈好了价钱签了约。但是过了约一个月,我们又后悔了,找了个借口退了约。那建筑商也通情达理,没有扣钱,反正新房还没开建,也不耽误他什么。我们实际的理由是想法的改变,当时房地产不热,买二手房有捡漏的可能,前人的损失就是后人的赚头,升值空间更大;而新房总是造价成本加上利润,顶多是个平价,建筑商不可能赔钱卖给你。按照这个思路,此后我们一直没买过新房,看来人生难以求得完整了。

秋天里我们看见了后来被我称为“萍华居”的房子,既新又大,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具体情况到下回再说。那时的市场很冷清,房子上市了一个多月也无人来买。经过简单的讨价还价,我们就买成了,买得毫不犹豫,没留退路。当时我们高兴得太早了,没有意识到其实陷入了一个窘境,那就是还没有卖旧房,尚不知旧房能卖多少钱,要费时多久。房地产这个坑的水真的很深,要喝几口浑水,才学来了教训。

得知我们要卖那个“扫叶山房”,邻居安很不理解。安当时60岁左右,是本地白人老姑娘,与8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已在此居住了30多年。她问我:你们之前的房主养大了三个孩子,不嫌小,你们只有一个孩子,怎么会嫌小?你说让我怎么回答她?说白了吧,住房子是否嫌小,不在于几口人,而在于经济实力。

我们当然还是找帮我们买房的经纪E女士来卖房,那时候市场还远远没到热的时候,开放屋开了多次,按经纪的统计,在将近两个月里,有100多人看过房,可就是没有人出价。眼看新房子在11月底就要交割,我们心急如焚,如果旧房卖不出,新房就没钱买呀。还好,在11月中旬,终于盼来了买方出价。是一对越南人,孩子多,看中了我有三加二睡房,而不太在乎装修的视觉效果。这时我们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了,只能被动地接受。成交价147,低于我五年半以前的买价1000元。除去给经纪的佣金和其它开销,我倒赔了1万多元。这就是我初出茅庐之初尝败绩。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没有血的教训也值得总结。以我后来过来人的眼光回顾,这次赔钱的原因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第一,买时没有经验,匆忙入市,不摸行情,买价偏高。第二,买时是严冬,屋顶和车路都盖在雪下看不见,雪消才发现都很老旧。还有门窗、暖炉都已近40年没换。那时我舍不得花钱,卖时又老了五年,当然不招人待见。第三,我虽做了些小规模装修,但材料和技术都不够好。特别是厨房上新下旧,半今半古,让人看着怪异,一般人不知道修这半截厨房还要花多少钱,只能望而却步。第四,我们不得不承认,种族之间还是有沟的,西人(主要是白种人)多数不愿意买中国人的房,而反过来“西人业主”就成了值得宣扬的优点,至今如此,何况是二十多年前。所以买我房者是越南人,以后我还3次卖给了印度人。我为什么宁肯多付佣金也要找白人经纪作代理,并且一以贯之呢?就是要尽量隐藏淡化我的华人形象。华文读者别骂我自己看不起自己,华人经纪也别骂我不照顾你们生意,这就是现实,我先要顾我自己的钱包。(到了2016年,情况可能有所改变,但仍没有完全过时。)

这里还存在着一个重大的普遍性疑问,就是除了首次买房之外,以后只要换房,总会纠结于:应该先买还是先卖?这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纠缠不清。我曾经以此问题求教于经纪,却得不到明确的解答。读者也有此疑问吗?那您算来着了,经过我的独创研究,此问题已经有解。接着看下回,老房我有数学定理一样的准确答案,必能指引迷津。

有诗为证:

英雄也有旧时辰,
曾将地库变水盆。
教训记取即为宝,
何处敲开芝麻门?

欲知道理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房崇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饭团' 的评论 :
谢谢,你能找到这篇也不易。我现在发了一个新浪微博版,国内也可以看到了。
饭团 回复 悄悄话 着实不易,祝您和三姨身体健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