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复兴——义峻的原创文学

写出最好的作品,表达最动人的口才,弥合文化鸿沟,用激情给世界增色,让创意和想象力环绕宇宙,抵达心灵最深处,为人类未来打开天窗!
正文

平常日本人的非常精神

(2009-05-05 09:45:39) 下一个

文/义峻(yijunmn@hotmail.com)
 
  这事发生在大概两年前了,在北大勺园,日本卡乐B公司联合北大的日本留学生,举办了一个文化论坛,我要去他们的办公室领取相关材料。很巧,在大楼外面我遇见了一个中国老爷爷,他误以为我是日本学生。走过来,拿出一个写有密密麻麻日文的纸片,问我几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我说抱歉,我也不懂,不过我可以带您去里面问问,然后,他就随着我来到了一楼的日本留学生协会外。

  这时,不同于中国风格的景观出现了,几个日本留学生穿着西服,拿着一摞摞厚厚的材料,有的在低头影印,有的在忙碌的从一个屋子穿梭到另一个屋子,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都是埋头干活,似乎对我们这两个闯入的陌生人毫无察觉。我当时几次摆出要说话打招呼的姿态,但是我发现我连他们的眼睛都看不见——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他们像极了一群工蜂,在辛勤的劳动,团结协作!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搞活动却见得多了,大致是一堆人,有的闲,有的闹,说说笑笑,到处转悠,左顾右盼。莫非我们的时间是不同的么?我们俩都觉得有点“碍事”,往后退了一步,这时,我方才发觉,在墙的一侧贴着“材料自取”的告示,下面摆放着一堆材料,难怪他们不理会我们。但老爷爷的忙还是要帮的,我拦住一个男生,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这里有一位老爷爷想请教点关于日语的问题,然后老爷爷就开始和他交谈起来,不过这个男生似乎是有点硬着头皮,他好像觉得此时停下工作是不合适的。我就在一旁翻看那些材料,突然,对文字很敏感的我发现了一个病句,毕竟他们的中文水平有限,于是我走上前去,和那个日本男生说,你们的材料这里有错误。他听了,瞪大眼睛,马上叫来另一个戴眼镜的白净男生,是负责人。负责人听了我的讲解,明白了过来,说真是太感谢你了——和我握手致谢,还把我请到屋子里,坐下来和我交谈,并送上名片,这使我至今仍然记得他——平川清一,他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留学生。我也很赞叹这些日本学生的成熟度,从来不见几个中国学生给别人派送名片,和穿着正装。走的时候,他们集合过来,一并致谢,都送上名片给我。我很汗颜,没有名片。

  另一件事是去年冬天,陪同一个音乐学院的好友去一个在京居住的日本主妇家里教她拉二胡。最吸引我的也就在这件事本身,她已经有40岁左右了,可是那副认真劲,好学劲,真是无话可说。我想——中国的家庭主妇们,有几个会在这个年龄开始学习乐器的呢?在中国,这似乎是孩子们的专利,而且,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往往还要事先询问很多懂行的人,看看孩子有没有这种天赋,适合不适合学习。而如果过了某个年岁,似乎就约定俗成的不能学了,学习的话也是白费劲,因为年龄过了,不能学习的好了。可是,人家日本主妇已经40岁了,还不是一丝不苟的在学习,就像我的朋友说的,她非常认真和努力,水平已经可以开办个小型的家庭演出会了,很不错。看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只看到现实的“不可能”,那其实是搭了懒惰无能的顺风车。而只要有精神,至少这精神本身就带给我们一种可能和希望——敢于超越和创造现实!

  忽然觉得日本像一面镜子,镜中人和我们是如此相似,但怎奈,却是一面哈哈镜,我们笑,他却像是在哭,我走一小步,他却跨出一大步——何时,这种差异,和错觉,能够消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