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门茶馆群组的旧贴,看到了网友
北京板奶奶秀的首饰收集“奶奶的缸瓦市”以及后来又看到了北京板奶奶的ID突然换成了“珍珠玛瑙”,眼睛顿时一亮,直觉这是一件艺术特色的首饰,追问北京板奶奶精品源自何处,答曰自己制作;继续追问北京板奶奶可经营珠宝生意,答曰仅仅是爱好。
前些年追踪着看了不少的规模各异的美国的工艺美术(Art & Craft)展销,参展的艺人们有专业以艺术谋生的,也有业余爱好用手工制作或是摄影绘画赚取额外收入的,展销也分高低中档,一般以绘画为主的展销档次都比较高,也就是展品的价位比较贵;接下来是高档手工艺品,一般绘画的展销不接受摄影作品,认为摄影作品是一种可以重复运作的艺术,所以摄影作品便多被归类于中档艺术品类。
几年看下来的一个奇怪感觉就是这些展销会上买和卖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偶而看到的一二个参展的中国人摊位也是在那里摆着与消费口味不大协调的山水画梅兰竹菊一类。美国的这种展销的另一特色就是作品畅销的艺人们年年回头来参展,因为不少的购买者认准其风格,年年追踪着看有什么新作品问出;也自然是销售不爽的作者们就不回头了,或许这也是我不常看到中国人的原因之一?
曾和一位制陶的女士在展销会上聊过,该女士的职业是“空姐”,当然,在美国要叫空嫂了,业余时间学了制陶,先是很不自信的拿了自己的十几件作品参展,一下子都卖光了,于是兴奋度增加,夜以继日的在自家车库烧泥吧,有了新的创意时,常常半夜醒来作下记录。她说做空嫂的时间比较灵活,想少做就要求少排班。我站在那琢磨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她的那些陶盆瓦罐,似乎结论之一是她的东西完全出自一位新手的构思,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她的作品因而也还没有成为系列……
和另一位展卖自己的摄影作品的黑人聊天,他白天在邮局工作,摄影是周末的业余爱好,他的许多照片就是 5x7 的尺寸没有任何Frame,人们抢购似的在那里挑选,说是加个框就可以挂在办公室、门厅走廊或是卫生间。 黑人说他每周两个晚上在艺术学院学习做框,加了Frame的照片自然就上了档次,也好看的多。白天的工作支付Mortgage,周末的收入就在摄影爱好中循环了。
每次看到寒风烈日下的纽约街头的画家们,或是看到在唐人街的礼品店寄卖的摄影绘画作品而艺人们却在某处打着大材小用的Labor工时,就感慨为什么不去开发一下工艺美术品展销市场呢?艺术人的形象不一定是孤芳自赏,也不一定要穷困潦倒,或许与打工族的不同之处是要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做自己作品的经营人和老板,自己给自己开工资。
话再说回到北京板奶奶的首饰,从我远远的看照片的角度,起码其中有几款的风格绝对是中档艺术展销的水平。由此联想到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闪光亮点,联想到中国人做什么都可以出类拔萃,联想到海外华人要想如鱼得水般的在西方世界生活,融入西方文化似乎是个永恒的命题。
夏日来临,是艺术展销和艺人们的收获季节。美国的艺术品越来越趋向于实用性,令为此头痛的艺人们大为不解的一个现象是只有首饰,不在此列。首饰的设计和制作者们似乎永远是艺术展销会上的大赢家,竞争之激烈也就是自然的了。甚至有人嫉妒的指出首饰没有原始的付出,象木艺,陶艺的人们从锯木头和捏泥吧开始,首饰是把那些石头、珠子、金属的再组合。说是说,那些追踪着看艺术展销的女士们看到这些奇异的再组合们时,常常是兴高彩烈的慷慨解囊刷卡。
如果没有了对艺术的需要,那么艺术本身是否要考虑如何生存的问题呢?
********
从旧贴中搬来的北京板奶奶自做的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