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狂飙突进运动

(2025-03-28 08:37:07) 下一个

狂飙突进运动【1】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最受众人偏爱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只持续了相当短的时间,从大约18世纪60年代末到18世纪80年代初,这个运动是因很多国内和国外影响而生。国外的影响,这里只列出英国的Edward Young【2】和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3】。

年轻的狂飙突进运动诗人抗议对抽象思维的控制,抗议对永恒的合法制度和法律的保护。 他们美化感情上的创造性,崇尚主观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和不墨守成规。

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4】和席勒的“强盗”【5】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狂飙突进名称源于Klinger的名为“狂飙与突进” 【6】的戏剧。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要算是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7】了。

维特是典型的感情上颇为复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维特给他的朋友Wilhelm的信件里,一个受着折磨的灵魂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维特对自然的宗教信仰和他无条件地对Lotte的狂爱导致他最后的自杀。歌德在1774年的一个夜间成了世界名人。歌德用维特帮助一代人表达了他们一生的感受。

 

【1】。 Translated by me from p. 121-122. Sturm und Drang. German for Reading Knowledge, 4th ed., Hubert Jannach and Richard Alan Korb.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oston, 1998.

【2】。Edward Young爱德华·扬(或 杨格)(6/3/1683-4/5/1765), 英国 18 世纪著名诗人,代表作《夜思》(Night Thoughts)在中文世界常被译为 《夜思》或《夜之思》。

背景

  • 爱德华·杨是18世纪英国诗人,属于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和前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 《夜思》是一部宗教哲理长诗,共分9夜(9卷),探讨死亡、永恒、信仰与人生的意义

主要内容

  • 诗人夜晚独坐,面对星空、坟墓和宇宙,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灵魂的不朽。

  • 诗中充满对死亡的沉思,但最终指向基督教的救赎与永恒希望。

  • 风格深沉、忧郁,带有强烈的宗教劝诫意味。

影响

  • 影响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对死亡与自然的描写。

  • 歌德、诺瓦利斯等德国浪漫派作家曾受其启发。

来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Young

 【3】。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克·卢梭 (6/28/1712-7/2/1778),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代表作包括:

  • 《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 《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 《忏悔录》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卢梭以惊人的坦诚记录了自己从出生到1765年的生活经历,包括他的情感、错误、羞耻和成就。全书共12卷,分为两部分:

  • 第一卷至第六卷:童年、青年时期的流浪、学徒生涯、与华伦夫人的关系等。

  • 第七卷至第十二卷:巴黎的社交生活、与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交往、创作《论科学与艺术》《新爱洛漪丝》的经历,以及被迫流亡的困境。


  • 核心主题

  • 自我剖析与忏悔

    • 卢梭不仅记录自己的美德,也揭露偷窃、撒谎、抛弃子女等道德污点,宣称要呈现“一个完全真实的人”。

    • 名言:“我要做一件史无前例的事……展示一个完全真实的人,这个人就是我。”

  • 情感至上与自然人性

    • 强调情感的真实性高于理性,批判社会的虚伪,呼应其哲学思想“回归自然”。

    • 对自然风光、爱情和内心冲动的描写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 社会批判与个人抗争

    • 控诉社会的不公与迫害(如因《爱弥儿》被通缉),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 文学地位与影响

  • 开创现代自传文体:打破传统传记的美化倾向,确立“真实自我”的写作标准。

  • 浪漫主义先驱:对个人情感和自然的推崇影响了歌德、拜伦等作家。

  • 争议性:同时代人批评其“过度暴露”,但后世认可其心理学和文学价值。


  • 经典选段

    “我生来便与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敢说与世上任何人都不一样。我虽不比别人好,但至少与众不同。”

  • 来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Jacques_Rousseau

 

【4】。Goetz von Berlichinge。“葛兹·冯·伯利欣根”是德国历史上一位著名骑士(1480–1562)的名字,他也因歌德的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而广为人知。

主要情节

  1. 自由骑士的反抗

    • 葛兹是一位正直的骑士,因不满诸侯和教会的压迫,带领农民起义,追求正义与自由。

    • 他因战斗失去右手,装上铁制义肢,被称为“铁手骑士”。

  2. 与封建势力的冲突

    • 葛兹与主教、皇帝军队对抗,但因时代变迁,骑士制度已衰落,他的抗争注定失败。

    • 最终被俘,在狱中临终前仍坚持自由信念,高呼:“自由!自由!

  3. 次要情节:爱情与背叛

    • 剧中穿插葛兹的朋友阿德尔贝特·冯·魏斯林根(Adelbert von Weislingen)的背叛,以及葛兹妹妹玛丽亚的爱情故事,增强戏剧冲突。


核心主题

  1. 个人自由 vs. 封建秩序

    • 葛兹代表个人英雄主义,对抗专制统治,体现“狂飙突进”运动的反抗精神。

  2. 骑士精神的没落

    • 剧本展现骑士时代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葛兹的悲剧象征旧秩序的消亡。

  3. 自然与激情

    • 歌德借葛兹表达对自然、野性生命力的赞美,批判虚伪的宫廷文化。


艺术特色

  • 莎士比亚式风格:打破古典戏剧“三一律”,场景切换自由,语言激烈奔放。

  • 历史与虚构结合:基于真实人物,但加入戏剧化改编。

  • 名台词

    “告诉你的主人,他可以吻我的屁股!”Er kann mich im Arsche lecken!
    (这句粗俗台词在当时引发争议,凸显葛兹的反叛性格。)

来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C3%B6tz_von_Berlichingen_(Goethe)

【5】。Friedrich Schiller弗里德里希·席勒 (11/10/1759-5/9/1805), 德国著名剧作家、诗人。"Die Räuber" 《强盗》是他的成名作(1781年出版),也有译本称 《群盗》。

《强盗》是席勒的处女作,也是德国文学史上最具爆发力的戏剧之一。故事围绕两兄弟的冲突展开,探讨自由、正义、权力与人性堕落的主题。

主要情节

  1. 兄弟对立

    • 卡尔·冯·莫尔(Karl von Moor):理想主义的青年,热爱自由,因父亲的不公对待而加入强盗团伙,成为绿林领袖。

    • 弗朗茨·冯·莫尔(Franz von Moor):卡尔的弟弟,阴险狡诈,为夺取家族继承权,欺骗父亲并迫害卡尔。

  2. 强盗的“正义”

    • 卡尔带领一群强盗,以“替天行道”之名反抗社会不公,但逐渐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

    • 弗朗茨则通过阴谋囚禁父亲,篡夺爵位,成为冷酷的暴君。

  3. 悲剧结局

    • 卡尔发现弗朗茨的恶行后,复仇成功,但最终意识到暴力无法带来真正的正义。

    • 在极度悔恨中,卡尔选择自首,接受法律的审判。


核心主题

  1. 自由与秩序的冲突

    • 卡尔代表对专制社会的反抗,但最终揭示无政府主义的危险性。

  2. 人性的堕落与救赎

    • 弗朗茨象征极端的利己主义,而卡尔的悲剧则反映理想主义者的困境。

  3. 社会批判

    • 席勒通过强盗团伙的暴力,影射封建制度的腐败与不公。


艺术特色

  • 激情澎湃的语言:充满夸张的独白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体现“狂飙突进”风格。

  • 复杂的人物塑造:卡尔既是英雄也是罪人,弗朗茨则是纯粹的恶棍,但两人都有深刻的心理描写。

  • 开放式道德探讨:剧本不提供简单答案,而是让观众思考暴力的正当性。


名台词

“法律把雄鹰的飞翔变成了蜗牛的爬行。”(卡尔)
“人玩人,这才是唯一的乐趣!”(弗朗茨)


影响与评价

  • “狂飙突进”的巅峰之作:与歌德的《葛兹·冯·贝利欣根》并列,代表青年席勒的反抗精神。

  • 席勒的成名作:首演即轰动欧洲,奠定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争议性:因批判贵族和教会,席勒一度被符腾堡公爵禁止写作。


延伸阅读

  •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感性反抗的另一种表达。

  • 席勒《阴谋与爱情》(1784):更成熟的社会悲剧,批判阶级对立。

《强盗》是一部充满野性力量的戏剧,既是青春愤怒的宣泄,也是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拷问。

 
 
 
 

来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Schiller

【6】。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弗里德里希·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 (2/17/1752-3/9/1831), 德国剧作家。"Sturm und Drang"(1776年创作的剧本)直译为 《狂飙与突进》。

内容概述

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原名《混乱》(Wirrwarr),后因出版商建议改为现名,并成为整个文学运动的代称。剧情围绕美国独立战争背景下的个人激情、自由抗争与命运冲突展开。

主要情节

  1. 两兄弟的对立

    • 怀尔德(Wild):热血青年,投身美国独立战争,追求自由与冒险。

    • 拉夫(La Feu):沉郁的弟弟,深陷爱情与道德困境,最终自杀。

  2. 爱情与背叛

    • 怀尔德爱上英国贵族女子珍妮(Jenny),但因战争与阶级差异,爱情充满波折。

    • 拉夫因无法承受情感纠葛而选择自我毁灭。

  3. 狂野的结局

    • 怀尔德在战场上宣泄愤怒,最终意识到自由的代价,但拒绝妥协。


核心主题

  1. 个人激情 vs. 社会束缚

    • 主角以极端情绪反抗命运,体现“狂飙突进”对理性主义的挑战。

  2. 自然与暴力美学

    • 战争、自杀等场景展现原始生命力,批判文明虚伪。

  3. 时代隐喻

    • 美国独立战争象征对旧秩序的反抗,呼应德国青年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艺术特色

  • 非古典结构:打破“三一律”,场景跳跃,语言激烈。

  • 夸张的情感表达:人物常陷入歇斯底里的独白,突出内心撕裂。

  • 标题的象征意义:**“狂飙”(Sturm)与“突进”(Drang)**成为整个运动的标志。


名台词

“让世界在火焰中崩塌吧!我要在废墟上跳舞!”

来自Deepsee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Maximilian_von_Klinger

【7】。 以下出自deepseek:《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德国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8/28/1749-3/22/1832)于1774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被誉为德国"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文学运动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震撼了当时的欧洲社会,甚至引发了"维特热"(Werther-Fieber)现象。

故事梗概

小说以主人公维特(Werther)写给友人威廉的一系列书信展开,讲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绝望:

  1. 遇见绿蒂:维特来到一个乡村,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姑娘绿蒂(Lotte),但她已与稳重可靠的阿尔伯特(Albert)订婚。尽管绿蒂对维特也有好感,但她恪守道德,无法回应他的感情。
  2. 无望的爱情:维特陷入极度的痛苦,试图通过工作、旅行来逃避,但最终无法摆脱对绿蒂的思念。
  3. 悲剧结局:在绿蒂婚后,维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借来阿尔伯特的手枪自杀,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社会现象:部分青年模仿维特的着装(蓝外套、黄马甲)甚至自杀行为,引发争议,促使歌德在再版时加入警示诗句。
  • 跨文化共鸣:在中国,郭沫若于1922年翻译的版本让维特成为五四时期青年反抗封建礼教的象征。

经典语录

  • "人啊,真是一种惯于自怨自艾的怪物!"
  • "爱情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掺进了世俗的渣滓?"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_Wolfgang_von_Goethe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