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菩萨所讲。弥勒菩萨又称慈式菩萨,弥勒为音译,慈式为意译,即弥勒菩萨以慈悲著称。
二千五百年前的圣人们对于之前的人类及当时的人们的心理进行了一次总结,以探索摆脱烦恼的方法,寻找快乐寻找解脱。作为释迦牟尼的弟子慈式菩萨,集人类精华之大成将人们的各种心态提升总结出相应的对治方法,最终达到能远离烦恼,得到快乐和解脱。
其中从烦恼起源,即眼,耳,鼻,舌,身,意,开始论述。由眼见诸色,形成眼识;耳闻诸声,形成耳识;鼻嗅诸香,形成鼻识;舌尝诸味,形成舌识;身触诸受,形成身识;意了诸法,形成意识。在这之中以意识作用最为显著,它以意瀑流的形式出现。瀑布或激流中的一股股浪花,瞬间产生,瞬间既逝,此起彼伏,滔滔不绝。人的意识就像这瀑流,一念接一念,一时间无数念头在产生在消逝,你捕捉不到,它随着境界产生消逝你也控制不了,不让它产生也不行。
我的导师宋志锋先生讲述过,在意瀑流过程中,因为寻思多所寻思,在反复寻思的过程中使自己越陷深,由最初的烦恼,到最终的不能出离,不能自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我,我所识,我所知。诸多的我识,跟现实的标准有差异不吻合,我的所求所欲不能到满足的时候产生的一种苦,这个苦就是我们所谈的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在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当你特别关爱对方,希望对方好出离困境的时候,当你认为这样做,对对方好,对方不认可的时候,你越急于让对方出离,对方越是逆反,这种思维对峙状态就越明显,从潜在的变成显著的一种冲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觉得对方不理解你,你没有能力让对方出离烦恼,这样就形成一种辛苦,这种状态下你就会止不住的去想对方为人处世中诸多的不足之处,越想越苦,苦到了难以自制,以致事情已经过去了,你很难做到事过境迁,反复的牵挂寻思。这种心态一直的在积累。这种意瀑流得不到好的宣泄调节,存放在自己的心中。下次在另外的时间,或另外的亲人朋友身上,以一个小的点引燃这个导火索,产生一个新的爆发点。你会借题发挥,莫明其妙的介入他人的认知观,你要强制的,人为的改造对方。
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自身没有这种能力是一种苦,他人不能出离是一种苦,自身的苦加上他人这种外在的苦,使你自身的思维波处在一种迷乱的状态中,你会非常的忧郁。由此会引起你对他人的认知产生颠倒。你对他人会失去一种信心。在你的眼中坏人很多,好人很少。其实我们定下心来要建立一种信心,这个世界在自己的周围好人占绝大多数以上,一定要有这种信心,这种信心是你出离烦恼的一个平台。这种自信反应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你要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他的处境会越来越好,要有这种信心,还有这种耐心。烦恼多的原因,主要有一点,缺乏耐心。要等待,在付出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很有耐心,孩子慢慢长大,随着下一代我识的逐步形成,语言行为跟你的想法差距越来越大,你的耐心就逐步的退化。这份耐心在我们与自己的同龄人,同长辈交往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了。所以让自己出离烦恼的这把金钥匙就在自己的心中,我们把自己从前的那份美德,关爱他人的那份耐心唤醒,让这份美德在自己动心起念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怎样才能不胡思乱想,怎样才能意瀑流安定下来。人的联系能力特别丰富,心神经常会处在一个疲惫运转状态,得不到很好的调节修养。心神需要静养。弥勒菩萨谈到几点对治的方法。当你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思维波的时候,无做,无动,系念是对治意瀑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该想的不要想,想不明白的暂时放下,想了耗神,于事无补。用“懒”的方法,懒得去想。出现问题,集中精力想三分钟,想明白了得出一个结论。想不明白证明自己还没有能力,这个问题就不需要去想,想了心烦耗神。在情绪波动的时候这种现象特别明显,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思维反应的特别快,联想功能特别丰富。还有在特别失意的时候,失落感特别强的时候,同样想的特别多。当人的日子过得非常知足平淡的时候想法就很简单。得意的时候少想一点,多养一点。在最痛苦绝望的时候少想一点,能迅速的出离。把自己的思维波调整到平平淡淡不太动心起念这个状态中来,人就会非常幸福快乐。要有意识的调整,培养自己的心性,如果一两次就想达到效果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过程,反复训练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意念做到清净不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