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学大师宋志锋先生讲《大学》

(2009-01-11 22:36:31) 下一个

国学大师宋志峰先生讲《大学》

2007114,西安)

《大学》大家读了没有?最少看一遍了吧?还有谁没有看,回去要读噢!读了一遍的很好,继续精读,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共同学习。

我在讲这个之前呢,我先简单地讲一讲《大学》这篇文章主要的精要部分在哪一块。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历练过程中呢,从无到有,在这个过程中呢,是经历了一个七情六欲反复升华的一个过程,在升华的过程中间呢苦乐兼容,苦乐兼容。缺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我”呢把它看得太实在了!就是这个“我”,作为人,这个“我”看得太实在了!那么我们先从这个“我”简单地谈起,就是说在这个“我”未形成之前呢,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 “我”消失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家想一想啊。

这篇文章刚开始的时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这个明德,人们为什么把这个作为一个主要的东西呢?就是你的这个“我”在生活过程中间呢,有时候就会走到两边去。怎么讲呢?就是对和错、好和坏,你经常处在边见这个状态。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呢,都以“我”的这个标准为唯一尺度,那么忽视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在亲民”,“在亲民”,怎么讲呢?就是说自我的更新,自我的调节。这个“在亲民”就是在反复地调节、完善,在反复调节自我,心态祥和的过程中呢,我们这一步没有做到位。就是说每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呢,“在亲民”这一块火候欠了一点,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呢,经常会引起内伤和外伤。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希望把这种好的东西带给自己的另外那一半,就是自己的爱人或是自己的有血缘关系的子女身上,忽视了自我心态的调节。就是说你在生存状态中间,固有的东西僵化了,不能达到圆融,不能达到圆融,就象水一样,不能做到水的德性,就是缺了一点水性。简单地讲,比如这个水呢,大家经常要用,经常离不开的一个物质,那么水的这种德性是个什么样的德性呢?不管是哪一种器皿,不管是哪一种器皿它都能跟对方做到圆融,都能做到圆融!放到一个方的里边它就是个方的,放到一个圆的里边就是个圆的。那么水德的这个德性反映到我们自身的身上时候呢,就是说我们的体内,我们的体表都有水,都有水。那么这个时候呢如果说这个水德不够,就会产生一种伤——伤自身。比如伤自身的时候,你会觉得我这么相信他人的,为什么会上当受骗?我为你好,你为什么不能接受我对你的这个好?主要缺的就是“在亲民”这个调节点上,内心没有调柔,没有调柔,那么没有调柔的状态下呢,就是不能做到恰到好处,止于至善,没有调柔的状况下,不能做到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做到最好。在这一点上呢,我们在讲的过程中间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帮你调节你的心理。什么样的标准呢?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这种天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追求完美的天性,而且希望把这种完美带给他人,做一种利他。那么,这种功德呢,在做的过程呢,因为火候不到,过了,或者说过了,最后呢,引起自身一种心乱、心烦,就是说自己心里不平衡了,本来在动心起念的过程中呢希望自己的这种好心能被他人认可接受,而在做的过程中呢,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书中说的“亲民”,就是心性的反复的调节,不是一次的调节。

那么,我经常有一种想法,就是对美的想法。什么样的想法呢?简单地讲,就是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最好的,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一个心里平衡的尺度,是一个尺度。那么很多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间呢,都是以唯美为终极目标,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呢,发现了对方的不足之后,引起一种很大的内伤,这个时候就告诉自己:自己的这个美太完美了,美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每个人想一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为了追求完美而引起内伤和外伤?大家好好想一想啊。我觉得我曾经就有过,我曾经就有过。我想人的天性是一样的,你可能曾经也会有过这种历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如果说我们把自己的标准经常能善加调整,就象水一样,就象水一样,那么我们生活起来就会很轻松、快乐!那么明白水的这种德性,跟自我追求完美的德性,要让这种德性溶为一体,功夫就在心里。就是要善巧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认知度,不要让自身的认知出现偏颇。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间呢,善性的、善念的心态非常多,非常多!不管是在座的小孩还是年龄大的,其实每一个人善性的东西都非常多,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善做到象自然界这个美一样的善呢?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度有失误了,我们的认知度有失误了。我们从前认知的,十年以前的一个标准,十年以后依然在用,同一个标准,而十年之后的大环境以及自己的内心这个心态和你关心的那一位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中国古人在观察天地的时候他说一年呢从春天开始,春天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到夏天成长,秋天收割,冬天呢把它收藏起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年四季呢时令不同。那么作为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各位要明白一点呢,就说我们内心的这个标准不是一个恒定的、唯一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一个多元的,是一个多元的一个标准,就是它会因时、因势、因人、因事而变。我们每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呢,为什么经常会内心得不到一种自在呢?就是说善于调节自我内心的这个尺度这个标准呢经常处在一个睡眠状态,处在一个昏睡状态,所以呢,在遇事的时候呢,很难做到三思,很难做到三思,那么就会引起自己对生活的一种不满,对他人产生一种怨。缺什么呢?我们逐步地把这个缺的、漏洞的这个地方介绍给大家,怎么能做到善?怎么能做到恰到好处?

当我们和他人在相处的时候,当他人有意惹恼我的时候,我内心要有“忍”的这个尺度,要忍,用忍来调节自己内心,要学会忍。忍一念,不要多,其实就是这一念,忍这一念,这一念过去之后就会风平浪静。如果说这一念没有忍得过去,你的生活中间就会波浪滔天,从此就不得安宁,就是说你自己内心不安宁,他人过得也不自在。要忍,要学会忍。那么这个忍呢,很多人说我忍他一次、两次,他经常这样!我们在随后慢慢地聊这个心态。先要学会忍,如果说忍的功夫不够,记住一点,当生气的时候就想“慈悲”的这个“慈”,心要有慈念,要想这个。我们跟他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这个“他人”说的就是你最关心的人,你最关注的人,离开亲情这个圈之后,你的情感非常平淡,非常的平淡,引起自乱的、自魔的,就是你的亲情,就是你的亲情!我们现在教会大家要过亲情关。我刚才说的这个惹恼你的人,就是你最关爱的人,你能不能忍,有容人之量?要忍一忍。

大家经常到寺庙去看到中国佛教有一尊塑相,就是大肚佛,大肚佛有一副对联,是什么呀?有没有人记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先说的就是这个要有“忍”,要忍!大肚佛也叫慈氏,就是首先是在慈善有大成者。那么我们在跟我们的亲朋好友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呢,不要有意地去惹恼对方,因为前面说了,你这个忍的功夫不够,随后你就会开始反击。那么当自己出现这种有意地去惹恼对方的时候呢,心里缺了一份悲愍之心,要修悲愍之心。那么有这两种大的能量作为铺垫,你的个人情感这方面会非常的幸福和快乐。如果说这两点中间缺了,那痛苦、烦躁——就说自魔就会从心而起,这不是别人引起的,是我们自己缺这两种能量,缺这两种能量。如果说大家今天把这一句话记住了,就说有跟他人相处的时候,跟你自己的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候,一个呢就是观察对方,当对方惹恼你的时候,你要有容人之量,忍的那一念过去了,你不认为他是无中生有的让你不舒服,你马上心平气和了,他也不会纠缠你。如果说你忍不住,你忍不住,那随后就乱套了,你不自在,对方也不自在,那么你周围很多人都会因这一念不到位而不得自在、不得安宁。如果说我们能忍得住这一念,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我的这一个方法呢,几十年这么试过来了,每次必灵,非常灵验。我也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间去,不要惹恼对方,有意地去惹恼对方。那么我们随后会跟大家进行沟通交流,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也会有惹恼他人的行为举止呢?肯定是有的,肯定是有的。这是人的一个共性的一个过程,肯定会有。那么我们既然把它从生活中间提炼出来,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去在生活中间加以印证。我希望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间多一份清净、祥和,少一份烦恼和自扰。

那么我们现在再看看书中间随后又谈到当“止于至善”的时候呢会产生一个啥?定,定位,静止的这个状态,这个状态在哪一块呢?就是内心平和的一个状态,只有内心平和了,你才会变得比较理智,你自身的这种美德才容易彰显。如果说在这一点定不住,很难表现你的完美的天性,完美的天性就会因为你不能忍一时的这个念而会引起随后的很多很多的烦恼,那么只有定到位了,你能忍住了,这一念过去了,随后你的生活就会非常清净,非常的清净。清净之后干吗呢?清净之后你就会去思索生活中间诸多的可知的、不可知的,自己可为的、不可为的,诸多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一个什么好处呢?得到家庭和谐、事业有成、人生如意。这个是环环相扣的,就说前一个功夫不到位,后边就错位了,错位之后呢生活中间呢,简单地讲,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了,跳到烦恼中去出不来。那么这个苦呢是苦自己,也苦关爱你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说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明白哪一个点是主要的、关键的。就是说忍一下,忍一口气。那么在这个功夫做到位的时候呢,你就会明白事物这个起因。举个简单的例子讲,这个起因是什么呢,比如说你关爱的对方可能因为工作的压力,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诸多的你不明白的东西,引起他的一种行为失常,表现出来一种不理智,你才会去真正的关心他当下的心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为什么会处在一个不理智的状态,要惹恼你的这个状态?这不是他,从前的他。分析这个原因,找到这个原因了,对症下药,对症下药,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完美。如果说我关爱你,我关心你,就是给你做饭,对精神状态不闻不问,那么他心中的烦恼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不理智,诸多东西就出来了。先找,找到这个原因,找到这个原因以后呢去做,尽自己的心去做,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呢,就是说天下大事必作于这个易,最难的地方,就是他当下不能出离的地方,你帮他出离了,这是真正的对他的一种关爱,这个关爱就是一种技巧,如果说没有这种技巧的时候呢,往往很多的家庭,很多的人在生活中呢把自己的另外的一半,从前很关爱的对象都推到一边去了,把他给冷处理了。这个时候,中间的这个距离,心理的这个距离就会越来越大,这不利于和谐,家庭和谐,不利于家庭和谐,也不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大家把这个记住。

那么这个书中间再谈到的这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简单地讲,当我们想到这个国家的时候,心理的距离马上就远了:啊,这是国家,这是我,这是我,这是国家。总之不能跟这个国家融为一体,就是天下,特别是在后面谈到这个平天下的时候,觉得那太远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说要想明白这一点呢,简单地讲,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天地,这个大家能接受,或者是有的人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接受不接受都没有关系,就说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天地,那么这个天地中间谁是君主呢?我们的心,就说一身之主心君,心就是我们主宰的国君,其它的脏腑都是这个君主的臣民。我们希望不希望我们的这一方天地处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状态呢?人人都希望。那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说了,君昏了,不是君的时候,臣子贪赃枉法,兴风作浪,诸多的腐败行为就会出现。这个主要的一点呢在我们自身,在我们自身。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准则,不能经常处在一个“亲民”的状态,就是说这个法律法规,就是自己的这个善恶标准,是一个僵化的,是一个僵化的,不能更新,不能更新。就是说你自身的这个法典呢,出现漏洞了、不完善了,所以才会引起诸多的自魔、烦恼。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在动心起念的那一瞬间,让自己的心神真正地处在一个清明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就健康了,我们的身体就健康了。简单地讲,这个整体中间,在哪一点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了?就说这个心君一旦出现昏暗,脏腑就会以病痛的信号发出来,它告诉你,这一方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不能做到风调雨顺,不能做到风调雨顺,那反映出来的,比如说,就从肝脏这个部位来讲,如果说水德不够,欲火中烧,就是说你的欲望太重,你的心神又不能及时的把它做一个调和,有效的调和,就会出现眼睛涩、痛,或者过早衰老、老化,这主要就是说营养不够了,这个君主呢,后勤保障这一块没有做好,没有做好,所以这个营养不够了,这个地方就会以这个——我们说:噢!我这个地方生病了。以病变的这个信号提醒自己。那就告诉自己:我在以往的为人处事、生活的过程中间呢,我的心神不是一个治世的君,没有把自身的这个五脏六腑、臣民调节得到位。简单地讲,自身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出现了腐败,诸多的杂念。如果说我想让我的这一方天地非常的兴旺发达,充满和谐光明,从我动心起念上来反省自我:我的这个尺度是不是唯一的尺度?是不是需要改革了?要完善了?要多想,要多想。我们一般情况下读传统经典的时候呢,往往把我和天地、我和国家分割开来,其实这个国家呢,简单地讲,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一个国家,一个缩影,一个缩影。简单地讲,从全息理论来讲,就是说国家呢是由成千上万个家庭组合的,在我的身上,就有国家的缩影。就是说我的心就象君主一样,那么这个君主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啊:大唐的太宗皇帝,是万世公认的一代圣君、明主,那么他在处理这个国家事务的时候怎么处理的呢?采用的是一种大民主、大开放,在民主、开放、和谐的状态下,使大唐走向辉煌。其实我们自己诸多的潜力不能发挥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惟僵化了,这个标准是唯一的标准了。那么如果说在这一点上,在座的各位有所突破的话,随后你的心智就会经常处在一个非常祥和的状态。你先试一试,我觉得一试就灵。要先明白这个天下、国家都在自己的心中,自己的心中要有山有水,要能容得下山山水水。这个时候你才会真正地处在古人所说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解认识五行,就是说你自身才会达到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你内心的完美的天性才会真正地得到一种彰显,而不是说我表现出来的这种东西呢,我自己都不满意,我为人中间还有这么多阴暗的地方,不可理喻的地方,把这些东西呢让它处在一种睡眠状态,把自己的美德唤醒,让它处在一个清醒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说,我在未形成之前,我在未形成之前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多心经》中间谈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其实这个就是说的我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个我。那么这个我呢经常会处在一个睡眠状态,这个完美的这个我呢经常会处在一个睡眠状态。哪一种“我”出来了呢,就是说:我一说话,你就得去做,我招之要即来,挥之即去,我才会得到安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不自在。那么这两种“我”呢就是处在一个颠倒位了,处在一个颠倒位了。没有做到古人说的“善巧”,没有做到善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呢在生活中间呢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周围世人的认可,而忽视了什么东西呢?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一个东西,就是经常要更新自我的这个认知度,要经常更新这个,我们把这一点忽视了,就是在这一点上呢,火候不到位。《大学》在整篇文章谈到的一个主要的东西就是要反复地更新自我,只有反复地更新,你才能真正地融入到自然、生活中间去。因为生活是多元的,是一个无常的一个态,是一个无常态。怎样在这个无常态下让自己做到幸福快乐呢?就是用这个真正的自性完美的这个“我”来做主,唤醒完美的这个我,只有唤醒这个完美的自我以后,不完美的自我才会逐步从这个君主的位上退位,从自己这个主流意识上退居二线,让主流意识变得清明,变得圆融,就是它能经常处在一个主位,而不是一个次要的位置。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这两个位主要是一个颠倒位了。为什么说人颠倒呢?颠倒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自我认知度颠倒了,没有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彰显出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比如说,书中间谈到的“致知在格物”,那么这个“物”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自我的认知度,自我的认知度。你观察事物,研究事物,引导自身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间你的认知度是不是合于事物发展的这种规律,是不为外物所累呢?还是象蚕一样作茧?就是这个度。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说这个度把握不好,我们一般情况下处在一个上升下坠,下坠上升,反复地处在这种无序的状态,你不希望出现的一种状态中间来,这种主要就是在格物的这个地方,我们的认知度不到位,我们的认知度偏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说,真如。真如的这个地方不到位。如果说这一点到位了,你离成功只差一念,你离成功只差一念。如果说这一步到位的话,你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指日可待。那么我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上再去下功夫,再去下功夫。那么如果说能做到这一点呢,《大学》这个文章中诸多的精要你也就明白了,你就明白了。

那么我们每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呢,比如这个德性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认知的技巧方法,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调柔自性,要学会调柔自性,让自性中间最完美的东西自然地显示出来,自然地显示出来。如果说做不到这一点呢,就比较难了,烦恼就来了,就是你经常关爱对方,会得不到一种回报,随后呢心里就会失衡: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冷!让自己感到心寒。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呢,我觉得,每一个在座的各位呢应该在知识更新上,认知上,要反复地调节,要更新,知识处在一个反复调节、更新的这个状态,你可能才会有一点收获。如果说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很难很难了。难到什么程度呢?上天无门,真的是没有门!我们说的这个天呢,就是说你想做一个伟大的君子,无门、无路。那么你经常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对自我认知非常不满意的状态,觉得我为人怎么应该这样呢?做事之后就会经常的处在一个疑虑、悔恨、不自满的一个状态中间。如果说大家能做到的话呢尽量去做,做不到呢,一定要坚持去做。“我做不到,我现在我的思惟不能这样做”,不能这样做要引导自己去做,要引导自己去做,做到了,不要自满,继续去做,继续去做。如果说你做到了,你的心就清净了。每一个在座的各位,可能身心多多少少都会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心理状态,每一个人都会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心理这个状态,每一个人都会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经常有失衡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呢?就说我们的认知度不到位,处在一个颠倒位了,就是心不能作主,心不能作主,那么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真的是不能做到这一点。遇事的时候,就是认死理。我们每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呢,其实都从一个非常优秀的状态走到了现在。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小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为什么古圣先贤经常讲,要保持赤子之心呢,童心呢?就说小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放下的这个念特别的快,放下的这个念特别快,同时呢不执着,不执着,一念就过去了,一念就过去了。而我们成年之后,以为自己的阅历经验越来越老到了,越来越纯熟了,这个最优秀的东西呢退化了,最优秀的美德退化了,丢失了。现在呢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希望把自己从前完美的东西呢再捡回来,让它从睡眠状态处在一个清醒状态。当我们遇事的时候呢,要真的能做到能伸能屈,能伸能屈,能刚能柔。简单地讲,再回过头来讲这一句话,当我们跟我们关爱的人处在一起的时候,不可能不产生矛盾,那是没有的一种现象。当遇到这种不和谐因素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忍,就是对方惹恼我的时候,我能有容人之量。为什么我有容人之量呢?我很爱对方,他是我关爱的一个人,他是我关爱的一个人,他不是我的怨敌,他身上还有诸多的优点,只是此一时,因为我有很多不明了他内心状态的因素出现,所以他出现反常了,就是这个反常,这个状态表现在他的身上,回应在我的内心,就是说我还有许多不明了的地方。那就是在格物的这个地方去下功夫,多思索。那么如果说我在生活中间,有时因为心神不清净我会有意去惹恼对方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个“我”不是一个清净的我,不是一个清净的我,是一个失去了理智,我不喜欢的一个我的一种状态。那么有这种状态的时候,就是说要记住一点,不要去有意地惹恼对方,当他人惹恼你的时候,你要忍,随后在你心里不清明的情况下,不清净的状态下呢,不要有意地去惹恼对方,这样呢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完美。

(休息)

我们刚才是讲了这个“明德”,主要在“亲民”,就是德性它要有一个依托。德性依托于什么地方?依托于在我的天性中间。我的天性追求完美,我的天性善为主,善为主。恶,这个善和恶是双生的,双刃剑,那么把这个善呢要彰显出来。我们刚才谈到的致知在格物,格物的要点在哪一块呢?在诚其意,在诚其意。就是说,动心起念的这个过程要诚其意。这个意,首先来把它简单地讲,就是要学会舍。古人说: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只有舍掉了这一点,你才会得到一个新的补充。就是我们这个思惟模式中的固有的、不完美的东西,如果说你不把它彻底地舍弃,内心中真正精华优秀的部分不能出来。要学会舍,要学会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平台。我们缺的就是这个平台不够完美,这个平台呢有漏,不会舍。那么这个舍呢,简单地讲,先舍掉自我认知不完美的这一部分,同时也要明白自我认知不是绝对、唯一的真理,那么把它跟我们生活结合起来,就是说当对方惹恼你的时候,当对方惹恼你的时候,因为你还有很多不了解对方内心的状态的时候,要学会忍,学会忍。那么这一念呢就是先舍掉自己对对方的认知观。比如说象刚才我和马老师在沟通交流时说,就象每一个人家庭一样,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不一样,很多人就把不用的东西都堆放在家里,有的人就希望把它赶快处理掉,让这个家庭更整洁一点,或者说更宽松一点,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这个东西不能舍,那么就会往往因为这种生活琐事发生不愉悦的争执。这个时候呢,你就舍掉自己这一念,舍掉自己这一念,他要放,放下,就是随他去,随他去。那么随后呢,这个过程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有争执的这一念,你会发现这一念呢对你家庭生活来讲不增不减,不增不减,你的生活依然如故。如果说这一念你不能舍掉的话,坚持已见就会产生诸多的不和谐,一旦这种不和谐产生之后呢,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彻底地从你心灵中间消亡的,你会经常耿耿于怀,其它的事情,相似的、类似的东西一出来的时候,就会唤醒你心里的这种认知,你觉得:太不可理喻了,为什么会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这么去做,经常会有。其实每一个家庭都会有,每一个家庭都会有。那么我们呢从我们自我做起,舍掉己的这一念,你觉得有用,那你就把它留下,我觉得无用,那我就不去关注,随他去,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风平浪静。如果说你坚持了这一点,那两个人就争吵呀,可能就是为了鸡毛蒜皮的那一点,我们说的小到了垃圾,你认为是垃圾的那种不登大雅之堂的那种东西呢,这个时候占据了你的心灵,你把它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最大的一个珍宝一样的,就说象钻石一样的这个价值观,认知出现了失误了。为什么呢?引起你内心不清净了,引起你内心不清净了。那么不清净的主要原因,就说你不舍得放弃自我的那一念,你认为你的这一念是唯一的标准,你就是这个家庭的女皇,或者就是这个家里的君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缺乏的是什么?缺乏一种水德,缺乏一种水德。

比如大唐帝国为什么兴旺发达呢?首先在用人上,在用人上有非常独到的地方。我们简单地讲,我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有关唐代的这段历史,大唐帝国在用人的时候,很多高级将领都是少数民族的,就那个什么突厥人, 很多高级将领。那么唐王在初定天下的时候呢,突厥少数民族呢为天下大定可以说功不可没,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中间的百分之三十应该是在这个地方。那么他们在用人的时候就是说能采纳不同的见地,就是只要对国家、众生有利的这个好的建议都会被采纳,都会被采纳。而我们再把它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回到我们自身来讲,回到我们内心,当我们和自己相爱的那一半相处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言论公平、开放、民主?还是一言堂?还是一个昏君?这个时候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说我们能做到了自我内心清净,家庭就会越来越幸福,偶尔出现一点风波,那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现象。就说这个自然现象呢,再把它讲得简单一点,我们这个牙齿和舌头关系好不好,大家都知道,那是没得说,配合得非常好。那有时候会出现什么状态呢?一不小心还把舌头咬破了,流血了,就说这种不和谐的现象是暂时的一个相,是一个暂时的一个相,那么这个相呢,不是主流,就说不和谐的现象有,和谐的状态是绝大多数。就说要善于从自我的身相上去研究当下自我内心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处在和谐状态。就象现在,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和谐社会”,也在参与,那么那是一种大和谐,就说国家和谐是一种大的和谐,如果说没有这种和谐,你的糊口——衣、食、住、行都会成问题,所以呢,大和谐要人人去做。从哪一块做呢?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自己的这个动心起念的这一瞬间做起,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呢,你的身可能才会得到很好的修正,你的意得到很好的滋养。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讲舍啊。为什么要反复谈到舍呢?舍念清净。这个舍,如果说这一念不舍的话,你的当下的这个和谐状态就会被打破,如果说这一念不能做到舍,当跟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这个主要是自己的亲情,我们每一个人在自我的生活历练中间呢,主要的羁绊——亲情关没有过,亲情关没有过!往往引起自伤的主要是亲情关,太执着了。为什么太执着了?希望对方完美,希望对方最优秀,把诸多的想法呢强加给对方。当出现这种不和谐的状态的时候,我们不能出离,很好地出离。那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大家都看到自然界有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呢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翻版。蚕,蚕的一生也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对照,蚕的一生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对照。那么我们诸多的动心起念,就是蚕在做茧,就是在织这个亲情网的过程中间,跟这个网络在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间,就是蚕。蚕在干吗?吐丝了,其实就是这个茧,在做茧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为什么说它跟我们人一样呢?你想一想,你的一生中是不是这样,首先我认为绝大多数人跟蚕是一样的。就说自然界不会无缘无故地生出来一种物品,自然界在创造万物的过程中间呢是相互互助的、相克的,它告诉你自然就是这样运转的。简单地讲,比如说当我们执着于完美的时候,就好象蚕一样只吃素,就是桑叶,只吃素不吃荤,就是这是唯一的一个标准,只吃素,除此之外就不能吃了,吃了以后就觉得哎呀,危及生命了。那么这么经历了无数的日月交替之后变成啥,变成茧了,之后,能不能放下这个执着呢?这个时候,自然又给它新的一个机遇,新的这个机遇就是破茧而出,之后干吗呢?这个时候吃的时候呢,已经没有啥了,没有从前唯一的食物选择了,一个新的物种能量出来了,这个时候什么露珠之类的其它营养是需要吸收的,那么它变换了一种什么状态呢?变成了飞蛾,变成了飞蛾,其实这个就是生命的一个循环,生命的一个循环。那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间呢,你想一想,你是不是就是这样?其实就是跟蚕一模一样,一模一样,你认为好的、不好的诸多的东西呢,象网一样在你的内心,直到有一天呢,你变成蝴蝶、飞蛾的时候,你觉得:噢!原来生活还有另外的一面,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去飞翔。我们一般情况下呢,只有蚕的前半部,没有蚕的后半部,缺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说没有做到格物,没有做到格物。只有蚕的前半部:哎!我生活就是这样呀,你看我整天助人为乐呀,我在帮我的亲朋好友呀。是,你在帮,这是人的一种天性,你的亲朋好友也在帮你,是一个互助同乐的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比如说历代的大德、圣者他们希望呢人们做到哪一点?做到象凤凰一样涅槃,凤凰涅槃就是一种新生,凤凰涅槃。涅槃的过程呢是一个非常高的一个境界。我们是就想做一个蚕呢,还是既做蚕又能完成蚕的这个生命的循环,还象飞蛾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间去飞翔,享受阳光?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很多人说:当然了,我都希望我的子女成龙成凤。是,这是一个美好的希望,就象春天我们种下了一粒种子一样,如果春天种下了,没有夏天、秋天或者冬天,那这个种子就不是一个好种子,它只是一个不成功的一个种子,就是这个种子没有完成它生命的循环。那么把它跟我们,以物推理我们自身,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这个人生不够完美。我们可能虽然生物年龄七十、八十了,但是我们的心路历程中走了十年,只走了十年!甚至走了三年、五年!这就是心路不够完美。心路过程出现了荒废,荒废了!还有一步没有走。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再回过头来看看啊,比如说,我们说人,就说这个人,“人”,人人都有两条腿,说来觉得好笑,其实道理比较简单,就是说他要走一个完整的步幅,不是单级跳,不是单级跳,他要反复地去循环,要反复地循环,就是这个路不是走一步、走两步就到位了,是无数的反复,无数次的升华,最后才会走完,走向辉煌,走向光明。如果说缺了,那你就是单级跳,这个单级跳,反映到你自身,简单地讲,你可能解决了糊口问题,就是衣食糊口没有问题,但是你很难做到利他,就是大的利他。我们刚才谈到这个舍,我希望大家能在这个地方有所证悟。你只有舍掉了你不完美的地方,你真正完美的地方才会自然地展现。那么一般情况下呢,我们说希望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好的一个观感,比如说服饰、首饰,诸多的东西,那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唤醒对方对自己美德的认可,这是一个外在的一个东西,那这个东西呢是一个无常的一个东西,是一个无常的东西,就是他人对你那种赞美只是一念,甚至连这一念都没有生起。什么样的东西呢是一个天长地久的东西?就是你内心的善的这种德性,就是清明的君主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希望大家把内心清明的君主性发挥出来,让自己内心非常的圣洁、清明。

一般情况下,比如说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呢,做很多东西都是为了让他人认同自己的美德才去做的,你好好回想一下,特别是你对你的这个亲朋好友,你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希望对方认为你完美,认为你很有能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忽视了一点,没有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认知度,不能对事物达到一种究竟解,不能达到一种究竟解。那么认知的时候呢出现了很多的漏洞,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你不会舍,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你不会舍,该放下的时候不能放得下。那么这一句话你可能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但是你不会用,就是古人经常说的: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你觉得:啊我舍,舍什么呀?想到的就是那我给他一点钱财帮助他,这是一种舍,有很多东西呢,舍的最主要的,先舍掉自己固有的、绝对的这个标准,才会变得圆融,就是你的内心才会调柔,调柔。而这个善巧呢,主要就是调柔自我的心性。

我们在最后看这个书中间谈到的“生财有大道”,这个可能大家听了以后更感兴趣,“生财有大道”。这书中谈到的一点啊,“生财有大道”,这在后面呢,我们先把它提出来。这个“生财有大道”主要首先一点呢,要做到厚德而载物,没有厚德,这个德性不可能生财。这个财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就是说物质的这个财富跟精神的这个财富是统一的。如果你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那简单啦,那当下的这个状态,你的生活状态,物质状态就是仅能糊口,这个财;精神状态呢出现荒芜,没有财。那么这个财呢两种,这个财呢是两个面:一个就是圣财;一个就是非圣财。那么当我们缺少这个财物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常处在一个蚕茧的这个状态,不能出离,不能出离!就说圣财和非圣财,主要是要在舍的基础上,才会逐步地得到。如果说没有舍的话,这两种财,你可能今天得到了,明天就会失掉,那么这个失去的过程中间呢,比得到更快!得到的时候要付出很多,而失去的时候就在一念,就在这一念!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一点,要学会舍,达到舍念清净。就是说我这一念你惹恼我了,我能有容人之量,我能宽容你,以慈心来面对当下的这个自我,那么心生悲愍之心,你的个人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快乐。主要是要在舍上下功夫。我们说的这个舍,要在自我意念放不下的时候要放得下,这才是功夫。就是当你这个情绪处在非常波动的过程中间,这一念你要能放得下,这就是功夫。你说我平时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我真的还是比较宽容的,很大度,很能理解对方,但是一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就不能这么做了,那这就证明你的功夫不到位,差得特别特别的远,远到了处在十万八千里的这个状态。就是说,再把它简单地讲,这个舍在哪一块呢?在未动心起念之前就去做的一个功夫,只有在未动心起念,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间,在有意无意中间去培养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一个循环最少需要十二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自然界的这个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十二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十二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而我们人的这个认知过程,完善的过程也就是十二年一个周期。很多人在十二年这第一个周期中间呢还不能完善它,就是不能达到随心所欲地去用,不能做到炉火纯青,那么下一个循环开始的时候呢,继续去坚持。如果说这么坚持呢有一年、有一天、有一念,你就会真正能做到舍念清静,你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人世间亲情的真谛,个中的三味。如果说你不能做到这一点,活一生一世,你真的不知道亲情的究竟,你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呢?内心没有那种感应,没有那种感应,那么就会出现在我这一段时间感到很快乐,我过一段时间呢,此一时,彼一时的,我过一段时间又感到非常烦恼,一会在幸福的天堂里边得意忘形了,一会在地狱中间痛苦地历练,就是这样呢一生中间走完了,很难体会亲情中间的个中三味。我希望大家从这一点上去引导自我、完善自我,在调整的过程中早日地明了亲情中个中三味,你就是一个智者,你就是一个圣者。如果说你没有做到舍念清静,就是你不会舍的话,你永远不会明白圣人是怎么走过的。真的是不明白。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模仿他人生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模仿人世间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成功者,正在模仿他人。能不能在模仿的过程中,有一天自己也是一个成功者,让后来的人去模仿自我的心路历程?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上士所追求的一个目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比如说我们今天学的《大学》这篇文章,由孔老先生继承周公这种理论体系,讲述三代之前的圣典,就是说夏、商、周这种有大成的、历史公认的大成者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么走过的。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讲这些大成者动心起念的这个种子是怎么埋下去的,是怎么让它发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呢,往往就是将古人的这个东西跟自我在进行一种呼应、印证的过程中间呢,把它人为地隔离了。怎么叫隔离呢?就是说,我今天知道了,就完了,听到了,就完了,不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用,就是这个意不够诚,这个意不诚、不纯熟,不纯熟才会行为有失,自我认知的那个常理主要是意不诚。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再看看这个商朝历史留下来的,怎样去调这个动心起念呢?他曾经谈到,这样说的啊,他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表面形体的污垢、杂质,要天天地去洗,就是洗澡,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每天的沐浴之后,身上的灰尘就会得到一种很好的清理,使自我焕然一新。不光是洗澡,那么在洗澡的过程中间呢,我们把它再引深一点,我们平时呢,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在生活中间会出现哪一种相?又缺了哪一种相呢?我们特别注重我们的外表,我们特别注重我们的外表!举个简单的例子讲,穿衣、行为举止诸多的地方呢我们都有一个大的规范,这个规范呢要给他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自己再享受他人认可的这种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忽视了内心的这种清洗,把最根本的这个地方忘了,把最根本的地方忘了,本末倒置了,出现了颠倒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呢?经常处在一种被自然界人们认知的这个美德淘汰的边沿。这个边沿是什么样的边沿?服饰你跟不上,如果说你要天天去注重服饰,你服饰真的跟不上,不要说中国陕西这么大一块地方,每天有很多新的服饰出来,就是你周围,单位的同事、朋友,他们也会穿出来不同的服饰,如果说你要一一地去模仿,去穿到自己身上去展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真的不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你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现有的基础上,这个就象蚕一样,把自己缠到这个中间出不来了,出不来了。说我要穿一个比较好衣服展示我的什么身份呀、修养呀诸多东西,这是一种美的展示,但不是全面的,不是全面的。就象我们身上的灰尘一样,身上的灰尘很容易清洗,很容易清洗,衣服脏了撂到洗衣机里边去,几分钟就搞定了。那么我们内心这个境界呢?如果说不下上三年、五年的功夫是做不到的。我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上呢回去之后多下功夫啊,回去之后多下功夫。经常干吗?注意内心心灵的净化,注意心灵的净化,要把心中的那种污垢要舍得放下,要把它弃舍,不要了。一定要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那么一般情况下,举个简单的例子讲,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对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比如由陕西到岭南、广东一带,现在正好出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比如商朝主要在河南、陕西这里,其实以中原大地或者说陕西这一带为主了,那么这种好的方法呢,现在呢,比如在座的各位,你能天天坚持洗澡吗?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南方人在这一点上真的做到了,就象古人说的天天去沐浴,去清洗,北方人还真的做不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就是说古人把这种好的方法介绍出来之后,你不见得每一样都能继承,你在生活中不可能象古人说的那样去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呢,就象沐浴一样,因为我们北方环境比较干燥,你要天天沐浴洗澡的话,你身体就会出现瘙痒,皮肤出现干燥,南方人如果说每天不洗澡他觉得不舒服。那么南方人做到了什么?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说他一年四季这么坚持做过来的。我们能坚持什么?一个星期洗一次澡、两次澡就不错了,衣服呢三天换一次就差不多了,勤快的一天换一次。总之呢,我们特别注重我们的外表,把绝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在表象上,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和谐,把这个和谐度这个重点呢偏移了。首先呢,大家在日常的交往中间呢,以自己的服饰呀、修饰呀、诸多东西希望带给别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那么忽视了最根本就是心灵的美才是一个真正的完美。我希望大家在这心灵的和谐、清净上多下功夫,多下功夫。心灵清净和谐了,简单地讲,我们就说好处,收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受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心灵和谐了,你的五脏六腑这个功能就不会过早的衰老、退化,非常有序地、完美地运转。收益最多、最大的是你自己,你身体健康了,你就会多一份和谐,多一份自在,同时带给你亲朋好友的是一种轻松愉悦。如果说自己的心灵和谐度颠倒了,身体出现不健康了,有病了,最大的痛苦是你自己,同时也带给你最关爱的人的一种烦恼,他想让你出离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很好的有效的办法让你一时马上就出离,所以带给他人一种烦恼。我们说了,尽量不以自我的言行举止带给他人一种烦恼,这就是一种非常清净的、好的、君子的修持方法。那么这个方法用在我们身上呢,我们每一个人基本都用了,但是用的火候不到位,不够,就是坚持得不够,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就是一直坚持去用。那么“又日新”就是说的从一天开始,到天天如此,到一年四季都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在这方面呢,我希望大家随后多下功夫,就是说美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心灵这份圣土处在一个非常完美的状态,我们不是人人都在追求,希望享受幸福生活吗?幸福的生活就在你的心里,这个种子也在你的心里,你能不能让这颗种子在心中的这块净土中发芽、开花、结果,那就要看你下的功夫了,你是不是经常象关心自己外表一样,关心自己的内心,如果说你能把关心自己的外表跟关心自己的内心、精神等同起来,那你离完美的这个人就差一念,这一念就是在做,其实就是动心起念,就是在这一刹那间,这一刹那间就取决于你是在幸福的天堂生活,还是在无间的地狱中去历练,就是这一念。很多人说:哎呀!我没有在地狱中间生活过。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地狱相,你不了解地狱相。什么叫地狱相?简单地讲,就是心乱如麻,心乱如麻,了无希望,了无希望,对生活没有希望了,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这就是一种苦相。那么这种苦相在哪一块呢?不是你的亲朋好友有意强加给你的,是你自我找的。简单地讲,每个人的烦恼呢,首先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才会得到一种烦恼,我跟很多同学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说你的这个心里不健康状态,主要的原因在你自己,没有过亲情关,没有过亲情关,所以你活得很辛苦,如果说你能过亲情关,你就会很快乐。他说:先生怎么过亲情关呢?简单地讲,我说尽心去做,随他去,尽心去做,随他去。就是说我尽我的心去做,对方认可不认可没有关系,我能舍掉我的认为不能舍的东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他说做多长时间就能做到自在?我说了,最少做一百天,一百天之后的那一天,你就能感受到自在,而且要持续不断的去做,你才能达到和谐。如果说你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不能做到这个日日新,就是天天坚持,月月坚持,一直到年年坚持,那你得到的只是那一瞬间、一刹那的那一种和谐清净,如果说你做到了,你真的就处在一个非常完美的一个状态,那么你的这份完美和谐就会带给你的家庭一种兴旺,家和。

我们现在再谈到这个家和万事兴。那么这个和呢,首先是自我内心,我们刚才谈到的,内心的这份清净、和谐,只有清净和谐了,你才真爱你的家庭,你才会为你的家庭出谋划策,尽职尽力,你才会去做。如果说你的这个真爱不够,你的这个真爱不够,那么你就会出现诸多的懈怠,在为人处事这一方面,我说的主要是家庭,这个生存状态中就会出现诸多的不和谐因素。为什么呢?第一懈怠,第二呢,因为有大我慢,有大我慢生起。这个我慢,具体地来讲,就说我为你做了很多很多,我为你做了什么什么,你为我做了多少?只能看到自己为他人做的,很难心中有他人为自己无私奉献的那一部分,这个时候呢你就很难体会到家和,很难体会到家和。换句话说你的家庭的和谐度是非常浅的,就是说一旦有一个意念出现,就很容易击碎当下的这个和谐状态,不能天长日久的和谐。所以这个和谐度呢首先是在自己的内心。那么一般情况下比如说,我们说家族中呢,一个好的家族兴旺的时候不可能超过三代,不可能超过三代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这个功夫不够纯净,就是自我的这个认知度,内心的这个和谐不够纯净,特别是,比如说商家,很难做到三代之后还依然兴旺发达,很难做到。他说这个书香门第的弟子可能能超过三代以上,但是不能超过五代,就是说他这个家族人才的储备呀、培养呀、延续呀不可能超过五代。我们现在一般情况下这个家庭呢,我就是我们这个小的天地啦,很难体会到比如说古人说的那种五世同堂,很难体会到这种东西,所以在做的过程中,你很难让你的家真正地兴,家不能兴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和谐,不和谐的因素太多,所以呢,不能做到兴旺发达。如果说想让自己的家兴旺发达呢,先在自我的清净度上下功夫,力争突破。

那么一般的循环,简单地讲,我们说了,十二年有一个周期,就是自然界十二年有一个非常和谐的过程,有一个大和谐,反映到我们人身上呢,就是说一年中间有一个月的小和谐。这一个月的小和谐在哪一块呢?就是自我完成了春、夏、秋、冬,就是这个希望的种子埋下去之后,到最后自己看到了,丰收的硕果采到手里的时候,心中那份欣慰,那份喜悦,加起来一年中间有一个月,有一个月。那么再反映到我们自身身上的时候,就是自然界这么循环了,反映到我们身上,我们一年中间呢,如果真正用和谐度来丈量自我的和谐度的时候,最多有一天,就是有二十四小时的和谐度。二十四小时都处在一个亚建康的和谐度状态中,就是不和谐的因素特别多。那么换句话说,这种和谐是有个过程,就是要下功夫,要下功夫,你要学会,会什么?会舍自己的杂念,会舍自己的不清净,培养这种和谐。那么在自然界中间呢通过十二年这个周期的循环,和谐,什么时候就达到了特别大的饱和状态的和谐呢?五十年,五十年。就是在五十年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感受到有一种大和谐,大自在。有五十年的大和谐,大自在。在这个过程中,一生中间你可能真的能遇上,真的能遇上。简单地讲,衣食无忧了,心想事成了,就是你真的能感受到你的才华、才智、能力会得到世人的认可。那么这个过程,首先一点呢要从当下去培养自己。如果说你不能从心上下功夫培养你内心的这份和谐,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去做,那这份和谐你能感受得到,那只是那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就是此一念你感到很和谐,当这一念灭的时候,你烦恼马上就随之而生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每一个人在做的过程中间,主要原因就是说我们的这个舍,舍的这个功夫不到位,舍的功夫不到位,在模仿他人经验的地方呢学到的是外表,学到的是枝叶末稍的东西,他根本的东西我们没有学到。最根本的东西在哪块呢?就是伟人为什么成为伟人,主要是他动心起念,善念的这个地方他坚持得长久,他利他的功夫到位了,利他的功夫到位了,就是他助人为乐的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所以呢,我们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间呢,要学会学对方的心路,人家的心路是怎么走的。就是他这个心在哪一块呢?就在自己体内。这个心在哪一块呢?就在我们的体内,既是个虚的,又是个实的。就是说我们这个虚的东西能看到他人的这个阳光的这一面,德性彰显的这一面,也能摸到自己,就是实的这一面来说,我在生活中间也经常能做到助人为乐,这就是个实的。就是一个虚的,一个实的。要把这个虚的、实的要在一念中间结合起来,在念念中间不忘。我们一般情况下就说结合得不够,经常会出现忘掉,把这个好的东西反而给丢掉了,这主要就是平时舍的功夫不够,不到位。简单地讲,你还不能明白书中间谈到的这个“生财有大道”。这句话呢,前一段时间,国家总理在跟国外友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引用了书中的这句话。当时他们就问总理,就说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当时总理非常巧妙的运用了古人说的这句话。就说人家问你这个战略思想,诸多这个东西是不是能真的有一个良性循环,还是会出现一般人理解的泡沫式的经济,当时总理就说了,说“生财有大道”,人家觉得高,确实高,生财有大道。这是古人说的话,总理也把他说了,我今天也把这个介绍给大家了。这是古人说的一句话。

生财有大道,这个道在哪块呢?简单地讲,学会舍,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那么这个时候呢,比如说我们说的这个财气,你的这个财气才会旺。你没有学会舍,你内心,简单地讲,方寸有多大,如果说装满了七情六欲中间不可引导的这种杂乱无章的东西,你内心还能放下什么,你连那份清净都没了,你还能有什么!所以呢,要学会舍。这个舍的过程呢,要象蚕一样,舍得从自己所做的这个茧中间破壳而出,要出来。我们一般情况下觉得,哎呀,我这个东西太好了,这是我的东西,我怎么能轻易地送给他人呢?让他人去分享呢?把这个东西看得太重了,要学会和他人共同去分享美好的生活,要学会跟他人去分享,不能一味地占有:这个是我的,这个是我的,所有的都是我的,我最大,我在这个家里是老大,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和他人去分享,分享生活,要学会舍。舍的功夫不到位,所以你不能象君子一样那么大器,为人不豁达,不豁达。不要把自己的缺点象钻石一样珍藏在自己的心里,没有必要,太累了啊,这样活着不自在,不幸福。什么快乐呢?就是要学会舍。如果说这个功夫呢你不坚持,那你得到的是乐少苦多,就说会出现苦乐颠倒。如果说你学会了舍,你内心就会非常地光明,生活就会充满了希望。那么在内心光明,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时候,你才会有自信,你才会有自信,那么你的人生呢随后才会走向辉煌。如果说做不到这一点,你就跟蚕一样,在茧中慢慢地折腾吧。

今天呢我给大家就讲这么多,希望大家回去在舍念清净上多下功夫。不舍不得啊!你记住!没有什么可投机取巧的地方,真的是没有的,功夫是真的,如果说功夫讲的就是真功夫,如果说你玩花拳绣腿,那你是给你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没人看的!简单地讲,人家说了,不入方家戏言,就是这个意思。多下点功夫。

好啦,大家可以走了。

 

115,西安)

把《大学》先读上三遍,之后我们再开始讲。出声读,先生在,当面读,以前先生不在没有效果……

好啦,正文基本大家读完了,后面是反复的注解,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共同学习。在讲之前呢,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像。昨天谈到一个塑像,就是寺庙中间有一个塑像,大家都看到了,就是大肚佛。大肚佛有两副对联,说的什么呢: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的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另外一个呢,要经常的会真心地微笑,真心地微笑,以清净的微笑心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这后面的条幅呢要靠你自己去做,前面的,那我给你讲了,要有容人之量,随后呢,在生活中要学会微笑,真正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那么还有一个相呢,很多人见过,但是很少去想这个像为什么这样,比如说在诸多的大雄宝殿里有一尊释迦的卧像,很多人看到过,但是明白的人不太多。那么大家想一想,你看到这个像的时候,你听人怎么解释的?你怎么想的?就是有一尊卧像,侧卧像,看到过吧,看到后怎么想的?那么既然我们在这一块共同学习,我们先看看这位伟大的老人为什么采用了这种相,为什么要这么做?刚才有人说是自在,还有吗?还有吗?从当初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道之前是一个贵族,成就佛道之后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贵族,三界之导师。这位伟大的导师呢,一生中间四处奔波宣讲正道,在这种长期的辛劳过程中间呢,到晚年的时候背部特别痛,就是说不能坐,不能坐下,一般情况下比如说他们很多人在树下盘腿而坐,或者说站,释迦佛到晚年的时候,七十岁左右的时候,这个背已经疼得不能坐了,不能坐只能躺。那么在讲经的过程中呢,因为有时候就特别痛,就不能讲了,痛到了不能说话的地步,他就躺在那个地方,采用了一个狮王的侧卧,躺在那个地方以后呢,让阿难,他告诉阿难说:“阿难,今天有诸多的比丘要来询问,你现在给大家去讲。”阿难在前面讲的时候呢,这位伟大的老人就躺在那个地方,忍着钻心的巨痛躺在那个地方听,听完之后呢,有一个授记,就是佛有授记。每当阿难讲完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大家说:众位善士,刚才阿难所说、所言不虚,没有虚妄,都是真的。每一次他都这样告诉大家,这个就是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说背特别痛,痛疼到了不能坐,躺在那个地方,躺的时候按道理说可以休息了吧,但是心还有牵挂,心还有牵挂,而且一直在听阿难讲,他不能说话,痛疼到了不能说话,完了之后呢阿难给大家去讲,讲诸多的佛教经义,阿难跟随佛呢是八年多时间,到十二年,就这个过程中间,一生中,阿难把佛讲的话都能背会,就是原话背诵给大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当你想到这个像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位伟大的老人,为了开一剂治心病的良方,耗尽了自身所有的能量,当你自己想到的时候,应该珍惜你当下这种清净的生活。

那么我们现在再讲,佛教有两个塑像,对你当下立刻就见效的两个像: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像,就是狮王侧卧像;另外一个就是弥勒佛的那个大肚像。就是你当下缺的就是这个东西,如果说以这两个像做为一个助推力,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如意,你就会从这个苦短无常中出离,如果说不明白这两个像,很难出离的。

那我们现在再说,因为佛教的不同的塑像有不同的内涵,在讲这个之前我们慢慢地引导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比如说一个好的医生,开一剂良药,治了一个人,这个人生病了,走到这个医生这个地方去了,这个医生开了一个处方,按这个处方他一吃好了,是不是这患者会说这是一个好医生?肯定会说。如果一个医生呢,开了一剂药方能救一方百姓,那人家就说这个医生肯定是个神医,那么这个神医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孙思邈,中国式的华佗。那么还有,如果说能开一剂药方,能治世人心病,那他肯定就是大大的神医了。那我们说了,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所开出的那一剂良方,让你从烦恼海中出离的良方,两千五百年前已经开好了,那你为什么到现在你还没有出来呢?那你还没有意识到,就是说:我好着呢,我不需要吃药呀。那么释迦牟尼佛开出的这个良方,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用,用在哪一块?用在让你从痛苦中出离。就说人最大的苦,就是心苦。为什么说人最大的苦是心苦呢?简单地讲,释迦说了,眼、耳、鼻、舌、身,看到的,比如你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触到的,在这个触摸的整个过程中间呢,最后谁会得出一个结论?心。心会告诉你,它是透亮的还是黑暗的,它是甘甜的还是苦涩的,是你的心。那么真正值得要维护的、要最后舍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呢,两千五百年前这位伟大的老人已经看到了,而且他做到了,把这个良方留传后世,那么到现在我们依然有烦恼,不能出离了。为什么呢?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内心是苦乐的根源,也是享乐的一个根源。往往比如说我们穿一件很好的服饰,自己觉得舒服,另外别人看了也舒服,这个时候呢,就是通过视觉神经、触觉神经带给你的这种享受,那这种享受在哪一块呢?还是在心里,还是在心里。就是说心里的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你永远是一个苦人儿!就是心里的这个清净度要不解决的话,你永远在烦恼海中所缠绕。那么这个根本呢,我希望大家记住,就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在哪一块呢?在你的心思是不是正,就说它是不是守到正位上了,是不是守在正位,你这个意念是不是能让这个心经常守在正位上,还是心猿意马,就是说无所适从。

我们再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说的一句话,有的人听过,有的人没听过,不管是听过的,还是没听过的,现在重新听一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在第四十九天的凌晨,就是东方开始发亮的时候呢,释迦牟尼佛觉悟了,说的第一句话,这种话是一种真言,就是真实的,不虚妄的话。他说:善哉!善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光明的德性,那么为什么这种德性没有经常地张扬出来呢?主要的原因释迦说了:唯以虚妄颠倒不得见。就是你经常处在虚妄颠倒状态中间,就是说本末倒置了。为什么呢?受外物所困扰。这个外物,释迦佛在讲的时候他谈到就是说让这个心呢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物所扰,我们一般情况下正好就是为外物所扰了,比如说吃的时候,食,食不知量,好吃的就多吃,最后把自己吃得消化不良,不好吃的呢,一点都不吃,总之呢体内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前一段时间呢,我给大家讲了另外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中有一句话谈到本性,就是谈到心性的时候他说:有清净鲜白。就是在清净的状态下,你最光明的那一面就能自然地彰显。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说:哎呀,童年的孩子心灵像一张白纸一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无染。那么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之后呢,以为自己有了真理的标准,以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年龄,或者超出了同龄人,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呢往往会产生一种我慢心,往往会产生一种我慢心。那么在这种我慢心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也就是在生活中会出现自己给自己经常挖坑的状态。那么这种烦恼呢,我们说了,诸多的烦恼都是因为有我慢不清净而自寻的,就是自己愿意进到这个烦恼海中去,不是烦恼来找你的,是你自己因为有我慢心。这个我慢心呢表现在:我的能力比你好,比你强,我的聪明度比你高。那么就是在这种不平等,大起分别心的状态下,是我慢心将这种清净鲜白的这个最完美的本性给遮掩了,遮掩了,所以呢,很难做到心正,心正,也很难做到书中谈到这个意诚。

心正意诚,意诚心正,这是互补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我们一般情况下说,我做人像君子一样,我为人很讲“信”。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因为在有意无意中间这种我慢心起来了,你在随后做的过程中做不到,就是你最初的动心起念跟你随后的行为准则中间出现了间隔,出现了间隔,而且这个间隔越来越大,到后来,你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个我慢心了,就是到后来很多人已经意识不到自我的我慢心了。具体的表现当你的那一半,你最关心的那一位,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开口说话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你马上反应出来:我已经知道了,我已经明白了,你不用说了。经常这种意念,有时候在内心,有时候就出来,有时候干脆就出来了:你别说了,我知道了,你就应该这么去做。这就是我慢心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那么有这种东西呢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意识不到你有这种行为。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再从另外一个相上来谈,怎样去把这个受染了的心灵,让它退染还净。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莲花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生存的?那么这个过程中莲花出来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刚才很多同道都谈到这个问题了,不染。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说的那个退染还净的功夫非常到位,非常到位。在自然界中我们昨天谈到一个相,我们人的一生中呢就象蚕一样,在作茧自缚,给自己划出了诸多的清规戒律,那么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他会发现:噢!原来我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明白了天外有天的这个道理。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知道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完成了蚕的这个循环,破茧而出的时候他发现,噢!原来是天外有天。就是一个新的天地,又会呈现在他们面前。那么在做的过程呢,很多人都知道莲花的这种德性,很多人都知道,或者听说过莲花的这种德性,唯一欠缺的是什么?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象莲花一样,有莲花的这种特性,就是退染,退染还净。那么如果说你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有那么三五念能向荷花谦和地学习,学习它这种品德,把这种品德放在自己身上,那么你退染还净的功夫,就是说你会变得非常的谦和。

谦和之后有什么好处啊?我们现在来谈这个好处:生财有大道,生财有大道。就是说只有谦和心做一种牵引,你的这种才气、德性才会彰显。那么在这个才气,一个就是文才,一个就是文才,我们现在说的知识,另外一个就是物质的金钱。如果说没有谦和心做牵引,你最多是能糊口,最多是能糊口,跟我一样,只能糊口。这个,前段时间英国人做了一个民意调查,说在英国没有两百五十万英镑,你不要夸你富有。那么经过对换相当于四千万人民币,如果没有这些钱你不要说你富有,只是处在糊口,你能糊口这个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希望自己把这个心性收住,经常内收,经常内收,不要在有意无意中间去跟他人斗富,为外物所困扰。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其它意思,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以谦和的这个心态做为一个很好的牵引,使自己的才气得到很好的发挥,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在发挥正常的状态下呢,就能做到生财有大道,生财有大道。

那么我们既然谈到生财有大道,再看看制约这个大道成形的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昨天谈到的这个舍,舍念清净,舍掉、放下自己认知中间有漏的地方。很多人呢不以自己这个漏为漏,觉得:我没有呀,我认知得挺好的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呢,这个就是认知有漏的地方,一定要放得下,把这个要舍掉。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说这一步做不到,我们就会经常处在一个非常辛苦的状态,一个是为情所困惑,另外一个是为财所困惑,总之呢心不得安宁,心不得安宁。那么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安宁,我们为什么不出离呢?主要是舍的这个功夫不到位。为什么不到位呢?就是说我、我识、我见太重了!就是这个我太重、太大了!太大了之后呢,让你原有的最美好的鲜白的德性不能出来,不能做主。所以呢我们说了,在舍上下功夫,这个舍呢,有诸多的形式,一个就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这种舍,无所求的一个舍。这个舍呢,你不要想我为什么要帮你,我为什么要给你。诸多的东西呢,先想一想在你的一生当中,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我们每时、每天,一直到永远都会存在一个什么现象,他人的关爱施舍,你真的离不开。简单地讲,比如我们穿的衣服,在座的哪一个说我从种棉花到纺纱,到最后织布,最后成形,把衣服做出来了,现在起码在座的还没有这么个人。就是说我们一日三餐、所用的、所看到的都是他人一种关爱施舍,是一个互助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明白这一点,要真的从内心明白。很多人说了,我掏钱了,买衣服了,我现在是大爷。错了,真的就错了。为什么?如果说没有那一份感激,回向众生的那一份心里,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苦,越来越苦。要学会这个赞美生活,要学会赞美生活。就是说,就像自然界提供的阳光、空气,任何一个人离了以后,不要说时间长,十五分钟给你断氧,你想想你的这个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起码就不能正常地运转了。那么我们缺的就是这份回向、赞美自然的这个心。因为这个心、心识、心正这个证量不够,所以我们经常以为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得不到你的认同,得不到你的赞美,我为什么要给你经常这么做?我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就是经常把这个我无形地放大,当把这个我放大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大人们经常证量到的一个东西:你不自在,他不自在,就是谁都不得自在的一种状态。这个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证到过的一个东西。就是我做了这么多,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你做了多少?当这个我一放大的时候,你心真的就不自在了。那么既然这种不自在在你内心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不舍去它呢?为什么不舍去呢?

眼睛睁开听,眼睛睁大听。当初因为先生不在,所以看不明白,现在有机会了,先生在了,打起精神,用心听,这种讲解不太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现在再看看为什么不能做到明了他人说的这个道理。我们昨天说了: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当年禅宗有一个经典:一个人呢,一个非常谦和的人,起码表面做出来很谦和的一个人,到一个山上寺庙中去找一个老和尚,找到一个老禅师之后呢,他说,你给我讲讲生命的真谛。老和尚拿了一个水壶还是什么东西,给杯子里一直倒水。这个经典很多人都明白,呃,不是明白,是知道。那么在倒水的过程中,这个行者说:哎呀,禅师呀!你看这水都倒满了,你为什么还一直给里面倒?禅师说啥?说什么了?想一想。你自我装的东西已经满了,你自己的器皿中间的东西已经满了,你再不放下的时候,外来的这个好的东西你能承载得住吗?承载不住,承载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你有这个我,这个我,就是说“我”认为这是黑的,这是白的,“我”认为这是善的,这是丑恶的,那么诸多的这种东西大起分别之后,你还想得个中三味,明了究竟,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这位修行者最大的弊端,不能出离的,就是太吝啬了,吝啬到不能舍弃放下我识有漏的地方,就是他不能放下这个东西,又想升华这个东西,你觉得可能吗?那是不可能的,就是没有这种事情。就是你要提炼加工这个东西,首先要有不同的原料、元素之后,用一个好的方法你才可以提炼,如果说你这个中间没有需要提炼加工的这种的元素,你怎么能加工,那是不可行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呢,老子说了一句话,老子说:为人要厚道,为人要厚道。其实讲的就是在舍掉自我认知不完善的地方呢不要吝啬,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该舍掉的一定要舍得掉,你可能才会得。当时说的什么,我觉得这是主要给孔老先生说的,为人要厚道,要能放得下自己认为放不下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简单地讲,就是在舍掉、放弃自己最珍贵的那个东西的时候呢,跟割肉一样,跟割肉一样。

咱们现在再讲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个什么样的现象呢?就是说你在动心起念谋划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全神贯注,投入很多很多,你会调动身上诸多的潜在的能力去做,那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完美的结局,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达到你认为的完美,有的事情呢只能做九十九步,有的事情只能做九十九步,最后那一步不能做,那么生活中间有的事情呢一定要做一百步,不做完最后一步呢,不成,那么这就是一个度,就是你能不能做到“止于至善”,这是一个度,这是一个度。这个度呢,就是要在谦和心的培养下,你才能非常善巧地调柔自我的这个认知,那么缺了这个呢,很难做到至善,不是没有做到,就是做过了,总之不能做到恰到好处。这个时候伤的就是自己,伤的就是自己。那么带给他人的也是一种伤害,一个就是外伤,伤了你最关爱的人;一个就是内伤,你觉着没有希望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舍的这个地方,功夫没有达到炉火纯青,没有达到炉火纯青。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就用我自己来讲,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呢,很多人经常会看到,说:先生呀,你这个事情已经做到九十九步了,为什么不再做了?我说已经到位了,已经到了,可以放下了。那么比如说给我帮忙的很多朋友就愤愤不平,认为这个事情不能这么就完了,不能就这么完了,一定要去做。我觉得这个时候就陷到里边去出不来了,就是我先进到烦恼中间,我从烦恼中已经出来了,我的朋友开始也是因为我的烦恼进到烦恼中间,当我出来之后呢,我的朋友就不愿意出来了,他说:不行啊,这个还没有完呢,怎么能就这么出来呢?就说这个烦恼要进得去、出得来,出得来、进得去,不伤,不伤就是止于至善,不伤就是止于至善。那么这个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西游记》中也反复谈到,就是说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怎样最终得到一个升华?就是说这个事情既然引起你注意力,关注了,你投入了诸多的情感了,这就是进去了,这个事情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大事情,那么这件大事情在处理的具体过程中间呢,有技巧,有技巧,就是说你要善于去观察,就是这个事情是做九十九步呢,还是做一百步,一定要明白这个,一定要明白这个。如果说你不明白是做九十九步还是做一百步,那你就不能适可而止,你就止不住,你的止、观都不到位,都不到位,这两个一定要到位。后来时候呢,有时候,比如说因为我让我的朋友引起烦恼的时候,我说,我已经出来了,你为什么还出不来呢?他觉得挺好,挺舒服的呀。那你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这样,也会这样,进去之后呢,你很难出得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最简单的,家庭这个整洁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你要让你另外一半:去,拖地去,收拾、整理去。他做了以后,你觉得不满意,你觉得不满意,他做了之后,因为有这个小的烦恼,他已经从烦恼中间出来了,你还没有出来,人家把这个活干完,已经走了,事过境迁了,已经不想这个问题了,这个烦恼还在你的那个地方呢。“哎!不符合要求噢!这个地方没做到位噢!”诸多的东西在那个地方,可能有的时候会持续一个小时、半个小时,都会反复地去想这个问题,有时候觉得做得实在说不过去了,引起烦恼了,自己动手去做了。就是这个烦恼呢你不能进去很快就出离。那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都遇到过类似的这个相、这种事,就是不能做到很好地出离,经常干吗呢?带伤而出,铩羽而归,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说,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说你有这种智慧德相了,你就出来了。大学之道讲的这种智慧的德相,就是你明白这种事物发展这种道理之后,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君子,就是说你这个人是一个完人,我们说的君子就是完人。如果说你不明白这个道,你经常真的是出力不讨好,为什么呢?你以你的烦恼引起他人更大烦恼,人家为什么要感恩戴德呢?就是对方不知道这中间的道理,但他用他的知识去和你辩,在辩论的过程中,他就会觉得你胡搅蛮缠,不可理喻,你觉得:我很贤德呀,我是为这个家庭好呀,为这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在献计献策呀,你怎么听不进人言呢?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那么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呢,《瑜伽师地论》里头讲的,你首先立论的时候呢,这个论不够庄严,论不够庄严,论中有漏,漏洞百出,所以最后不但带给你自身一种烦恼,也带给他人没有办法了断的一种烦恼,就是这个烦恼的种子就在你这个论不庄严中自然就种下去,而每一个人对这个种子种下去的时候呢,尽心地呵护,尽心地呵护。道理再简单,你说:哎呀,这地板拖了半天,这地方还有污垢,怎么搞的你,这点小事情都做不成!这个饭今天做的咋这个味道呢?诸多的东西就出来了。你种下的这个种子就象你的小孩一样,你非常地关爱,而且时不时的要去看一下,看看这个种子长大了没有,这就是这个烦恼没有了断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啥?特别吝啬,不愿意舍掉自己当下认为对的这个念。其实你家的地板一天不拖对你家的健康不会造成什么大的伤害,就说拖可以,不拖也行,对健康不增不减,只是你的眼感觉不舒服而已,那么把它放下。记住一点,就说当你看到了或者听到了,只是你自己五种感觉中的一种,还有那四种,还有四种没有说话,如果说这一种做主了,烦恼就起来了,这一种如果说做主了,烦恼就起来了。如果说你内心让你自己这个心正,正在什么地方呢?不心浮气燥,那么你觉得:唉,无所谓,他可能不想干了,不想干随他去。就过了,轻轻松松就过了,如果说心浮气燥,你真的就芝麻绿豆大个事情,你会把它上升到跟天跟地一样大,大到了你这家如果说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好像这个家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和谐下去一样,就好像比如说当一个小雨点掉到头上的时候,你说哎呀,不得了了,这雨点打到我头上了,是不是把头打破了,打了个洞。我说这个时候你觉得好笑,其实你在家里就是这么做的,在你的生活中你就是这么做的,一个小雨点引起的那种烦恼震动就好像哎呀,天塌了,地陷了一样,家不得安宁,没有做到家和,没有做到家和。信不信由你,总之你在生活中间这么做了,承认不承认无所谓,总之呢人有共性的地方,人有共性的地方,就是这个东西你承认不承认,你都经历过,就是把一点小事情上纲上线。其实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哎呀,你看,前一段时候又搞这种形式,又搞上纲上线的东西了。你经常在家有意无意就是这么做的,所以社会上才会有一种风气。为啥?人人都在这么做,人人都在这么做!所以呢,不能做到家和,不能做到家和。大家记住一点,家和之后万事兴,这个万事就是你自己所关注的所有的、诸多的事物,才可能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如果说这个家不和,随后心乱如麻,一事无成。

(大家休息十五分钟)

我们再讲一讲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当谈到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我的这个年龄和年龄大的,我们都是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活到现在的人,那么毛泽东思想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思维呢?我想听一听,谁知道?对,刘少奇。毛泽东当年说了句什么话呢?刘少奇把毛泽东思想做为一个理论提到桌面上来以后,随后在延安党内在推广学习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或者听说过,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说的什么意思呢?要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研究,你首先要向刘少奇学习,因为刘少奇认识到这个了,其他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就是说学习这个东西呢,不是所有人都能一步到位的,有一个认知过程。不管后来你对毛泽东思想是怎么理解,或者怎么运用,总之呢,刘少奇作为一代伟人,他的这种前瞻性,他的这种前瞻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就是在那种岁月,他认为毛泽东思想必将发扬光大,这是需要智谋的,这也是需要胆量的。这种智谋胆量在刘少奇身上彰显出来了,后来做为国家主席,人家有这种思辩能力,就认为毛泽东思想在未来是做主的,真的是这么回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象读书的时候呢,希望站在成功者的肩上去走,就是人家给你建一个平台,因为我们的平台经常有漏,就象读书一样,虽说《大学》原出自孔老先生,那么当时孔老先生在讲解诸多礼教的过程中间,就是帮人启智开悟的过程中,很多人不太明白,真的不太明白,包括我们现在也一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明了老先生当年说的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那么有一个很好的平台,看看老先生那些有成的弟子是怎么说的,他们把先生当年所倡导的这些观点方法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间呢,成名了,名扬后世了,而且是个正道,就是真正能帮助大家出离这个烦恼。比如像孔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孟子,他有很多弟子,我们就说最得意的弟子,他成功的主要的东西是先生的说教,他把先生说教的东西全部用在现实生活中间去,所以成名了。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儒学的第二号人物,亚圣。那么每一个大的先生说出来的话,他都有一个最好的弟子去证,真的把他能证到。大家再想想军事家,最著名的军事家,他的老师是谁呀?孙膑?庞涓的老师是谁呀?鬼谷子。苏秦、张仪的老师呢?鬼谷子。圣人说的这些话呢是不虚妄的,不虚妄的,你要产生一种信,要信,正信,把它用在你的生活中间去就真的对你有帮助,如果说你迷信了或者似信非信了,都不能起到很好的一个助推力,对你的生活基本没有多大的帮助,就说,你还会按原定的轨迹这个线路在做你自己这个循环,一生很难突破这个圈,就是这个我,我们说的这个圈就是我、我识、我见、我最终的这个丈量,在亲朋好友心目中的那个位,很难突破,很难有大的突破。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见到的不能做到见多识广,你所看到的不能做到这个,见多识广。那么孔老先生怎么做到见多识广呢?我们现在先来谈谈孔老先生。孔老先生当年处在鲁国、齐国,基本就在我们现在说山东这个地方,齐鲁大地上吧。他系统地学习了周王朝的科学技术、法典、礼仪,就是这些东西呢,老先生属于科班出身,老先生属于科班出身,就是当其它人忙于为蝇头小利在做无用功的时候,老先生能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前人的知识、智慧,所以与前人的知识、智慧融为一体,成就了随后我们所看到的儒家的开山鼻祖。老先生经常说一句话,说什么呢?老先生经常引用三世之前的东西来论证当下所处的这个环境,他经常谈到比如说尧、舜、禹,尧、舜、禹,他经常会以尧、舜、禹的这种为人处世的善恶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呢,因为他的学生也存在一个历史断层的问题,那么先生用了一个比较善巧的方法,他就讲夏、商、周,这种君圣主是怎么为人处世的,是怎么达到一个天下太平的一个境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现在再去看孔老先生的有关生平的时候呢,很多后来人为的云里雾里的东西就特别特别的多,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我们很难一瞬间产生一种正信。为什么呢?当在看孔孟之道的时候呢,很多人就会想这不是封建迷信吗?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为什么会这样?我刚才说了,你我都是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成长的,所以封建迷信的东西你会有,在你的内心会有的,你什么时候把这个东西取掉了,能真的理解毛泽东当年说的那句话:古为今用,古为今用。你就不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了,古为今用,毛泽东说得很清楚,古为今用。我们现在学的什么东西呢?洋为中用。现在大家有的就是洋为中用,缺的是古为今用,缺的是这个。那么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的认知上出现了极大的漏洞,我们的认知状态出现了极大的漏洞,往往将生活中琐碎的东西无限的上纲上线,之后引起自我无穷尽的烦恼,也带给了自己关爱的人的一种不可摆脱的一种烦恼的缠扰。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地讲,我们每个人在做的过程中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么还有不足的地方,那么我现在先谈这个不足的地方。我谈这个东西的时候呢,希望对大家有一种帮助,另外一个呢,你不要胡思乱想说这是针对你的,没有。我在讲的过程中就是谈社会众生相中共性的东西,那么这个共性的东西,听起来,因为它没有修饰,了无修饰的东西穿透力很强。很多学生就说:先生,你说的这些是不是对我说的,你讲的肯定就是我的心态。我讲的是一种共性的东西,我是论事不对人,我谈一种共性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不要起如此颠倒想。

简单地讲,比如说,在情感上,人人都会经历诸多的七情六欲,人人都会经受诸多的七情六欲,在经受的过程中,先要想到一点,我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对方,我选择了对方,那么,对方的诸多的缺点你一定要承载,你一定要承载,你选择的时候注重的是他的美德,因为美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选择的这一瞬间,你要明白他的优点,你看到了,他的诸多的缺点、你不认可的诸多的杂质同样来了,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很多人说我明白这个道理啊。你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生活中你做不到,在生活中你做不到,特别是在心浮气燥的时候,你就觉得难以容忍:为什么如此不可理喻?诸多的东西就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就观想一下,自己当初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对方呢?因为你当下的烦恼主要是看到了对方的不足,忽视了、淡忘了当初的选择,选择时观的那种彩虹、阳光的那一面。这一面因为随着岁月的流失淡忘了,真的是淡忘了。要想到这一点,就是你当初看到的他是有优点的,因为他这种优点呢,你非常欣赏,那么当你处在烦恼的时候,你忘掉了不该忘掉的东西,你忘掉了不该忘掉的东西,就是他的优点。如果说在动心起念的这一念间,怎么去对治呢?就是回来,反省,重新唤起自己当初用哪一种心态,或者这种心态你能明白,能说得清、理得顺,或者说这种心态你理不清、也说不明白,总之用一种非常模糊的思维状态去引导当下的这个烦恼态,告诉自己,从前他有诸多的优点,他真的是有优点的,就是有一个意念的转移,那么在转移的这一瞬间,就会产生一个非常意想不到的一个好效果,你从烦恼中间出来了,他人也摆脱了你这无理的纠缠。如果说你这一点忘记了,你的生活中间阴云密布的时候就特别特别的多,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越来越少。

那么,再把他回过头来,再回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跟我的很多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可能有十年的很多,那么在我对我学生的感觉中,经常就感觉到,噢,好像就是一个月以前,或者说就是昨天见面的,这种感觉依然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一般的家庭会存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比如说锅、碗、瓢、盆之后,情感就会冷淡,情感就会冷淡,人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人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那么当你经历这个过程中间,处在这种淡而伤感的过程中呢,记住一点,对方是有优点的,对方是有优点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和我的夫人交流的时候,我说:你现在对我什么感觉?她说:就好象昨天见面的这种感觉。她问我,我说:我有时候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就象一个月以前见面的。那么在这种过程中,就是因为有这种很好的心态,很多东西呢都会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中间向一个更美好的状态运转。那么一般地,比如说年龄大的,都会经历情感伤感冷谈的过程,真的会经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交流一下,你也应该真实地讲一讲你的这种感觉。这过程中我觉得对每个人都有帮助,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先从年龄大的开始,因为年龄大的经历的多了。老师,你谈谈李老师,你觉得你跟老师的这个感觉,在冷淡的过程中或是日常生活中。现在回头想,你们认识的时间长还是短?就是心路这个距离。(长)就是从前那种很欣赏对方,很认可对方的那种感觉淡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这位已经说了,就是她证到了,她生活中间也历练了,经历了就是我刚才说的,情感有个冷淡的过程,有一个冷淡的过程,说:噢,很长很长时间了。真的是有这种感觉。还有哪位愿意说说?老师,你在跟老师在一块的时候,你觉得你们相处的时候是长了还是短了?(感觉还是很短,但有很多波浪……也不太长,也不太短)也就是说苦乐兼容了,真的,其实很多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那么,当你在苦的时候呢,用古圣先贤的这种良药来治自己的这个心病,治自己这个心病,这个方法我跟大家讲了,就是一个好的医生可能能治一个人,这患者治好了,这患者就说这个医生不错。如果一个医生能治成千上万的人,成千上万的人就会说我们那地方有一个神医。神医在哪块呢?就是孙思邈,或者说是华陀。

那么还有,就是肉体上的病痛比较容易治,基本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能做到这个。而心理的伤痛呢不容易治,那么历史上就有很多的大师,比如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呀,或者说中国的老子呀,他们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的药王。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寺庙中有一个佛的一个塑像,就是佛有很多身,三十二相,大的像,其中有一像呢是琉璃世界药师佛,很多人在那里去烧香呀,礼拜呀,说保身体健康呀,少有人去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是精神境界。其实这一尊佛呢,主要治疗的是精神类的不健康,就是药师佛。药师佛治的啥?治人出离烦恼,就是对治烦恼而设的一种像,这是他本来的一个东西。那么这个琉璃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已经开好了治疗当下人们心里疾病的妙药良方,就是这个良方已经开出来了,二千五百年前开出来了。那么这个琉璃世界是个什么东西呢?大家想一想,琉璃世界人最大的苦是个什么样的苦?就是心苦。看看噢,这个玻璃,就是琉璃,玻璃就是琉璃,玻璃就是琉璃!你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琉璃世界。玻璃就是,看,灯。大家想一想,当时谈到琉璃世界时诸多的相说金砂铺地,大家想:哎呀!金砂!金子!那么珍贵的,我都没有,那我弄它个戒指,戴个项链多好,怎么把它铺到地上,太浪费了,太奢侈了吧。大家想一想,水泥地,水泥马路,沥青马路在阳光下是不是闪闪发光的,是一种金属。就是说当初这位伟大的先知已经给你把这个治心病的方子已经给你开了,只是你不明白,所以很多人去了说:哎呀,我胃不舒服,我这个背痛。在这个地方烧个香,磕个头,许个愿。其实他治的,治你的心病,治你的心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大家对自己,起码从当下开始吧,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健康、和谐、完美,做精神世界的富翁,不要做乞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诸多的烦恼,他为了让大家明白琉璃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他讲这个琉璃世界金砂铺地,天雨自降,天雨自降,妙音自成,妙音自成——就是说你走到那个地方之后呢就有音乐,你走到那个地方就有音乐——妙音自成、自现。那么你在大的社区可能有喷泉呀、地下有喷灌呀,那么还有音乐呀,当你走到那里,音乐通过声控或热控,总之音乐就会响起来,你听了以后很舒服,你觉得人家这个地方环境不错。那么你有没有想到其实这位伟大的老人两千五百年前已经给你说好了。那么你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心里状态?说的非常清楚。那么特别是在大的节日的时候,彩灯,就是琉璃灯,还有诸多的音乐呀,很多东西其实讲的就是当下。那么你处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要珍惜,珍惜你的生命,不要采用一种自魔、自虐、自寻烦恼。如果说你明白了,这个药方对你就起作用了,真的当下就能让你出离烦恼,你出离烦恼之后,你才有精力、才有更好的智力帮助你的家族达到一种兴旺发达,才能发大财,就是我们说的生财有大道。如果说你整天处在烦恼海中不可出离,那么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是烦恼,那么烦恼对你来讲,你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所有人都跟我作对,我所信任的人都是狼心狗肺,形成了一种自虐的、不可出离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呢,就想一想我们刚才说的莲花这个退染还净的功夫。其实你在当初你也曾经有莲花的这种美德,你曾经有过很谦和的时候,曾经有过,那么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欲求不得,所以会产生恼羞成怒。把自己的这种美德呢,让他从睡眠状态唤醒,唤醒之后呢,达到清醒状态。清醒之后你干吗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书中谈到一点,它说天下父母很多,天下父母很多,但是有慈爱之心的父母不多,有慈爱之心的父母不多。我觉得这个对大家应该是有警醒帮助作用的。那么怎么解这句话呢?就说当你产生内心自虐的时候,你就没有仁慈之心,也丢失了悲悯之心,该你关心的你不关心,下一代你不关心了,就是你会把自己这种烦燥的、无理的情感,在有意无意中间会地渲泄到你的下一代身上,这主要就是说这个。我们说了,言传身教,言传身教,你伤害最大的、最深的,其实就是你的子女了。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如果说你非常清净,充满了光明,那么你在做的过程中就真的能做到一个父母真正应尽的、应做的诸多的责任。心有慈念,心有慈念,这对自己好,对自己的家庭好,没有这个东西的时候,会产生诸多的伤害。我说的主要的就是大家不要自虐,珍爱生命,和谐为贵,和谐为贵。那么《大学》中间讲的,首先要明白,明白道理,就是说对每一件事情呢,要理智地分析、判断,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才会达到自己动心起念之前的那种未起念时的完美。我们昨天也说过了,这个花特别是对女人有很大的杀伤力,谁不喜欢鲜花你告诉我?就是这个花的美呢,美在了未全开,花的美呢美在了未全开的这个状态是最美的!人们追求这个完美的时候呢,以月亮的盈亏来论述就是说,这个月亮在什么时候最美?是未圆的时候,未圆的时候是最美的。当月亮处在圆满的时候它马上就开始亏了、缺了,就缺了。月亮未圆的时候是最美的时候。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说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我刚才说的话,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完一百步,如果用一百步来衡量的话,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一百步。有的事情呢,只能做九十九步,过了就伤了,真的就伤了。大家记住这一点,这是主要的东西,如果说明了了诸多的精要部分,那么这个“知道”之后跟“做”还是有距离的。我讲了很多,简单地讲就是你要珍爱当下的和谐心性,这个心性是最主要的,失去了这个心性,所有的一切对你来讲,从根本上讲,就是多一个不增,少一个不减。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正对你最重要的应该是当下的和谐心,这是最主要的。有了这个和谐心,你才会有精力、有能力去想做你做的事情。如果说失去了这份和谐心,你很多事情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走九十九步走不到,想走一百步没有能力。大家记住啊,和谐心是最主要的!那么怎样去做呢,就是减少自虐,不要经常自己给自己找烦恼。

那么随后呢,我们跟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你听了大学之道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在这个之前我再讲这个大学之道这篇文章还有一种效果,什么样的效果?年龄大的人睡眠不好,睡眠不好的、经常失眠的人你就去背“大学之道……”,我用这个方法呢,经常跟我的小姑娘在一块,我在哄她睡觉的时候呢,往怀里一抱,就开始:大学之道……基本一遍,甚至一遍还不到的时候她就睡着了,睡得非常安稳。这个方法呢,我从她生出来到现在就一直在用。前段时间我到汕头去讲课的时候,我说大学之道还有一种妙用,就是能很好地治疗这个睡眠不足的问题,有的人烦恼缠,出不来的时候经常会失眠,用很多方法,比如什么药物呀,诸多的方法,他怕产生药物的依赖性,很苦,睡不着觉。我就说有这种方法,刚开始他们说哪有那么神奇。我们正吃饭的时候呢,我的小姑娘正好闹着要睡觉,我往怀里一抱,大学之道还没读完,呼呼睡着了。人家说:呀,真这么神!真的,是非常神的,你可以试一试,就是说这个中间,就是说怎么做才有用呢?当你睡不着觉的时候,全身放松,选一个自己认为能放松的姿势,躺在床上,眼睛闭上,闭目垂帘之后,你就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这么想,你也可能去读,去背诵,基本就是三五遍就睡着了,而且一觉能睡到大天亮。这是一个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现在呢,哪一位愿意跟我们分享分享你学了大学之道之后对你的帮助。(马慧玲:格物,认知度明确了,原不能舍,自己总正确,特别是在家里,自寻烦恼……)非常好!已经用了,用了之后感觉很好!回去大家也可以用一用。(马慧玲:生财有大道,精神财富的增长……明明德,听人唱京戏……)而且收获很大,刚才老师说的精神财富中的圣财,简单地讲,先讲前两点,就是惭和愧。如果说你经常有惭和愧这二圣财的话,你生活就如意得很多,就如意得很多。就是惭、愧两大圣财。继续(第三点,不要惹恼他人……)刚才老师谈的,把学到的能跟自己生活结合起来,从中去提炼出今后指导自己生活的精要部分,这就叫学会了,而且要用。在用的过程中,大家记住一点,比如我们谈财的时候,很多人就说:噢,金银。其实更重要的,钱财这个东西来的快,也去的快,再生能力非常差,而圣财这个财不光现在可以用,也可以带到未来,不光自己可以用,也可以福泽自己的家族。那么这就是古人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你要合乎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在生活中修饰的东西特别多,举个简单的例子讲,我付出了很多,我是不是得到了?能不能得到,这个得到是不是跟我的付出成正比?值不值得这么去做?很多人都会这么想,那么在想的过程中,记住一点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如意。

还有哪一位愿意说说,你听了大学之道之后对你有没有一点帮助?如果说你不愿意说,我们这次讲课我就讲到这里。你说说(陈菊芳……)继续努力。刚才,很多人看了以后都有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就说这个国家、天下离我很远,离我很远,那么等先生——我老人家(笑着)说了之后觉得: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很简单,其实你经常做。举个简单的例子讲,你在你家,就是个皇后、皇帝,座山雕的那种身份经常出现。真的!在你的家里,你对你的子女也会象王子、公主一样地对待,其实你也在做,你在做的过程中不以为这有多大的漏洞,就是说你用女王的这种霸气、这种不理智治理你的家庭的时候,你还觉得你的这些臣民没有贤德。为啥呢?你觉得他不理解你,在这过程中缺了一个东西,就是大唐太宗皇帝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能听进不同臣民的建议,就是后来我们说的纳谏,听他人说有道理的话、没有道理的话,就是不管你认为是有道理的还是没有道理的,给对方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我们缺的就是一个很好听对方倾诉心里的很好的耳朵。我们的耳功能不行,喜欢听自己喜欢听的话,就是耳朵的通道比较窄,不够宽,耳道太窄了。为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这个肾水,肾脏开窍于耳,你在听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能纳谏——皇帝听臣民说话叫纳谏——你能不能听对方说话呢?水德不够!缺乏水德,水德不够。你再回想一下,当你刚开始跟你那一半接触的时候,你把注意力投入的时候,对方说什么你都觉得顺耳、好听,这个时候你的那个水的那个德性是有的,能从你内心渗透到表皮,那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锅碗瓢盆以后,生活越来越淡了,你的水德的德性由外,就是由表象向内慢慢渗透的过程中枯了,不够了。水德不够了,所以听话的时候,哎,这个顺耳好听,这个不顺耳免谈!就是这样,水德不够,希望在水德上下功夫。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在衰老的过程中呢,主要是水份流失了,就是水中间的精华流失了,慢慢地开始衰老,水德用的太多了,没有及时地补充,补充不到位,水德不够,希望大家在水德上多下功夫,水滋润自我,也滋润家庭,家和达到万事兴。好,老师,你听了你说说。(赵:原来看了不透,这次特别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知善的深度……问题在自己)你能认识到了,用我姑娘的话说:好棒,好棒!你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真的,好棒!(赵:怎样用财发身)你跟先生学,你就能做到,就这么简单。很好,很好,还有吗?(王兰……)说的很好。(……)好棒!古人说:孺子可教,真的。(陈志勤……)很好,继续坚持。(小唐……)很好,很好,要坚持。不光一时兴趣来了,一般情况下,三分钟热度可能在人人身上都出现过,就是你的美德呢曾经在你身上无数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这个美德没有发扬光大呢?主要是坚持不够,中间有间,怎样把这个美德做到无间,无间断,这是一个功夫问题,要下功夫去做。

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以后有机会再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