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飞地之行

(2010-07-07 14:52:59) 下一个

    六月里有三天假,不知去哪。远处去不了,我说还是去西雅图吧。部落婆说:不去,不去,去了上百次了!西雅图是去过很多次,但没部落婆说的那样多。我说:好,不去。于是上网古歌,一下瞄上了家门口的美国飞地罗伯茨岬(Point Roberts)。拉近地图,看到清晰的国界,还有那里的房子、公路和海湾中的帆船。

    罗伯茨岬离我家不远,也就二十来里路。一旁住了二十多年,却从未到过那里。像许多人一样,我好奇域外风情,麻木家门口景色。于是跟部落婆说:带上护照和揣点美金。部落婆说:去美国?我答:应该算吧。部落婆说:除了西雅图,离咱近的美国地方还有哪?我说:甭问了,跟我走就是了。部落婆来了精神,去找行囊。我说,什么都甭带,现在就走,晚上回来。部落婆将信将疑,拿了护照和美金。我则揣上了一张美金信用卡。

    跳上车,琢磨最佳行车路。部落婆指着车内卫星导航说,用这个。好,这次听一下她的话。于是设定导航。屏幕给我三个路线选择。看后,笑了,决定不依靠这玩具,因三条路都是绕远路。还是我脑中的地图好使。除路盲外,在家门口开车,导航仪不实用。

    车轱辘转动时是早上9点多,不一会儿就到了罗伯茨岬的加美关卡。关卡虽小,五脏俱全,海关移民人员都忙着。我们车前有十来辆汽车等着入境。轮到我们时,我把车开过去,关卡摄像头对着我的车头车尾各闪了一下,车子的数据大概被输入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络里。一个四十来岁面无表情不黑不白看不准是哪个族裔的美国佬问我们国籍和入境目的。我先报国籍,之后强作笑脸说,邻居二十多年,从没进来过,今想进去看看。老美瞄了一下护照,摆手放行。

    离开关卡,往南走不到一公里,路过三个加油站,之后遇到一个十字路口,路东有家大超市、两家小银行和一加油站。部落婆注意到这里的汽油价,说这儿汽油便宜,一加仑比加拿大的一升都便宜。我不信,应该是每升的价?再看牌价,没错,旁边还有加仑价(注:1美式加仑≈3.8公升)。为掏加拿大人的钱包,这里美商也采公制。我边开车边做算术,这里的汽油每升比加拿大便宜三十几美分。看看油箱表,还有半箱油。等回加时应加点油,一是给自个儿省几吊钱,二给美国献点银子。

    车继续往前走,不到一分钟来到一个三叉路口。眼前路标指出东西两条路。看导航,西路离海近,于是往西拐。沿路看到是散落在绿色树丛中依海而筑的民房。这些顺势而建的民居看不出美感,也无别致之处。民房背后停的汽车有不少挂着加拿大的牌照。公路窄,单车道。为看沿途风景,车开得很慢。不到两分钟,车走到路尽头。是个海湾停车场。停车,走上海滩。

    正是涨潮时。海浪一层一层,慢悠悠地卷来退去,退去又卷来,一尺尺向前添着沙滩。海水淹没了半个海滩,推上来一些海草,送过来一股海腥。在积满海藻的卵石滩上,到处是被分解的螃蟹遗体,有的已成枯壳,有些还带着蟹肉。踢开一卵石,几只拇指盖大的微型螃蟹惊慌逃窜。海滩上还有牡蛎,它们像寄生虫那样吸附在礁石上。再往前走,海沙出现,是典型的温哥华海沙,浅褐色。许多直径二三尺长六七米的枯树干横躺在海滩上,接受阳光的抚慰,忍受海水的腐蚀。一群灰肚皮的海鸿在空中翱翔,和温哥华大海鸥长得一模一样。从海滩往北望去,能看到西温哥华市,还有山顶上的滑雪场。

    那天阳光明媚,但水温较低,不见游海水的。海风自浩淼的海面吹来,微微压弯了岸边上叫不出名的灌木枝杈。海滩上有五六个摄影爱好者,每人守着一台支着三角架的相机,一边注视着北面的海面和后面的山峦,一边调整着蠢笨的小钢炮似的相机。摄影师们的身后二三十米处有一休息场地。休息场非常简陋,只有几张木制野炊桌子,还有圆木搭成的卫生间。一张野炊桌子旁坐着一对老两口,在晒太阳。我走过去,问老两口罗伯茨岬的中心或比较热闹的地方在哪。老两口不太会英文,口音似东欧人。想回头去问摄影师们,看到他们专注的样子,就没去打扰。

    看来这边海滩没什么值得再转的。看看表,接近中午。回家前,得在这块美国领土上吃点东西。往东行,车速还没提起来就看到一小港湾,里面停泊了五颜六色的帆船和游艇。这里应是在古歌上看到的海湾。港湾北岸坐着一栋红顶白房子,像是吃饭的地方。房子分成两部分,左边是酒吧,右边是饭馆。走进饭馆,只见一对食客。我们选一靠窗座位坐下,点了炸鱼、薯条和凯撒色拉。等饭时,跟老板娘闲扯,才知道刚才路过的超市是罗伯茨岬的中心。吃完饭,结帐。饭馆美元加币皆收。我用信用卡付账,小费用现金。

    饭后,继续往东走。车子走得很慢,一路看到民房、高尔夫球场和树林。车行几分钟后,就看到罗伯茨岬东边海滩。蓝天中盘旋着成群的海鸥,浅海水中坐着五六只安静的鹈鹕,远处海面上漂着几叶帆船。往东望,是山顶终年积雪华盛顿州内的贝克山。沿海滩往南望,是条狭窄公路,一侧临海,一侧是零零散散的普通民居。我把车停在路旁,下车往海滩走。除了我们两个游客,海滩空无一人,偶见一两辆汽车从公路驶过。我拿着傻瓜相机拍了些照片,便钻进汽车,顺着路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看到入境时的关卡。怎么又回来了?走错了?于是掉头开到入境时看到的超市前停下。走进超市,右手旁是一家叫Banner银行。银行就设在超市里。走过去问一女银行职员:这里是镇中心吗?回答是。真是个巴掌大地方!开车用不了十分钟就转完。从入境到出境,也就用两小时,包括吃饭时间。罗伯茨岬中心只有一家超市、几家加油站、两家小银行、一个邮局。除了这些,就没什么了。如果这地方叫镇中心,中国许多乡政府所在地就是大都市了。

    进了银行,顺便问件事。常网购,常以美金结算。虽可用加元信用卡付账,但搭上兑换费,觉得很吃亏。美元信用卡倒是有,得交年费,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加元信用卡免交年费,美元信用卡却要年费,很不理解。以前在网上申请过美国银行的信用卡,却因没美国安全号码无法填写申请。这次既然进了美国银行,不妨问问。银行里只有两个职员,除了我们没有别的顾客。我走过去问银行职员,我们住在加拿大,能否申请美国信用卡?回答说可以,现在就能申请。职员要了我驾照和加拿大社会保险号。她先帮我开了个银行账户,之后帮我申请美国信用卡。她一边工作,一边跟我们聊天。她是加拿大人,四十来岁的样子,出生在安大略,却跑到这巴掌大地方给美国人打工。我不好问原因。她倒是痛快,说男人是美国人,她就跟了男人。她倒像个老派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抱着走”很适合她。部落婆问,这里就一家超市吗?是呀,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连内裤、胸罩、卫生栓都得到加拿大那边买。也许她意识到坐在对面的还有个大老爷们儿,便不再提女人用品了。接着她说,超市倒是有些东西。有时,当地居民临时需要东西,又懒着过境,就在这超市买,如买瓶沙拉酱、鸡蛋、食油等。

    职员帮我们申请完,说信用卡过几天会寄给我。我道声谢,走出银行。出了银行,便是超市,超市的名字叫International Market Place,译成汉语是“国际市场”,这也算名副其实。在超市里走了一圈,很多东西价钱都高于加拿大。从超市走到停车场,看看表,刚过一点,太阳还当头。部落婆说,这里没劲,还是回加拿大吧。是的,这里没什么可去的。回家前,在超市旁的加油站喂饱了车子。

    回到家,还想着罗伯茨岬。从地图上看,它像是在加境内,怎么成了美国的了?从地貌看,这该是温哥华的土地,连植被、土壤和海沙的颜色都是温哥华的。上网查历史,才知这是十八世纪英美殖民者瓜分北美土地时留下的产物。罗伯茨岬的名字是一个叫温哥华的船长给起的。船长的他哥们儿叫罗伯茨(Henry Roberts),就把这名字给了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殖民时期,英美之间订了许多条约,除了研究这段历史的人,谁还弄得清当时的事。有一点是清晰的,这是段赤裸裸的瓜分史。看看加美边境线,跟刀切的一样直,各州各省的边境线也跟刀切的一样直。这种笔直边境线在有殖民史的地方都可看到。

    罗伯茨岬在一半岛上。北纬49度线把半岛切成两半,南边一半归美国,北边一半归加拿大。一百多年前测绘术没当今这么精确,测绘的尺码在罗伯茨岬出现了误差,北纬49度线在这里向南推进了大约290码(270米)。也就是说,由于误差,美国把边境线向加拿大境内扩展270米。据说,罗伯茨岬被切到华盛顿州后不久,就被看出不便管理,因为它三面环海,与南面的美国大陆离得老远。有人建议把它给加拿大算了。后来不知什么缘故,美国人迟迟未办。像罗伯茨岬这样的飞地,美加边境还有明尼苏达州的榆树岬和佛蒙特州的阿尔伯格。其实,美国最大的飞地是阿拉斯加州。去这些飞地,除非乘飞机或船,从美国大陆本土是无法过去的。

    一百多年前,北纬49度线在罗伯茨岬划出了笔直的国境线,也把边界两边的一些民居割成两个国别。有的前院在加拿大或美国境内,有的后院在加拿大或美国境内。看来,在以北纬49度线正式切割这里前,早已有人在搭窝过日子了,否则一栋房子怎么会分在两个国家境内?不知这样房子的地税由哪国征收?

    罗伯茨岬还有个奇怪的现象:紧挨着边界线的小路有不少是以加拿大地名命名的,如多伦多路、里贾那路、卡尔加里路、阿尔伯达路、曼尼托巴路、魁北克路、安大略路。想必,历史上这里的美国居民受加拿大的影响很大,否则街名为何以加拿大地名命名?这只是我的猜想。

    罗伯茨岬太小了,从北到南约2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常住人口1300左右,其中不少是加拿大人。罗伯茨岬三面环海,西面和南面临乔治亚海峡,东面临边界湾,半岛与对面的华盛顿州隔海相望,归华盛顿州华特康郡管辖。半岛三面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同北侧加拿大三角洲市比,罗伯茨岬显得荒凉些。基维百科说,几百年前冰岛人先来到这地方落脚,繁衍生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成了当地居民的营生,这样的日子延续了几百来年。二十世纪初,渔猎开始走下坡路。到三十年代,渔猎法颁布后,渔业受限,与之相关的鱼类罐头加工业也日渐削弱。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业全部消失。

    很早以前,加拿大人就进入罗伯茨岬置地,有的干脆在这里常住了。在那里开车时,给我的感觉是,至少有一半汽车挂着加拿大牌照。我一同事就是罗伯茨岬的居民。我问她罗伯茨岬有多少加拿大人,她说至少有一半屋主是加拿大人,具体数搞不清楚。罗伯茨岬地产商网页说,罗伯茨岬有民房一千八百多个单位,其中三分之二没人住,有些到夏季才有人住。由此可看出这里人丁不旺。

    罗伯茨岬无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无诱人的海滩,见不到旅游商业的景象。在罗伯茨岬上行驶时,除了看到一个超市和几个加油站外,还看到过一个教堂、一个酒吧、一个消防站和一个饭馆。网上说,那里还有个两个常住的警察。据说那里很多年都是零犯罪率。美国人戏言,说罗伯茨岬是美国移民局把守最好的地方。想想也是。那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没逃生路,再加上居民间相互认得。在这种环境里,哪个人有胆量去邻居家偷鸡摸狗,也没有非法移民从这里偷渡美国大陆。现在,当地居民除了加油站、邮箱租赁、烟酒买卖,已没挣钱的门路了。即使这点商业也得靠边界北面的加拿大居民或游客来养活。住在附近的加拿大人,常进罗伯茨岬买汽油、烟酒、奶制品,因这些东西比加拿大便宜。另外,不少加拿大公司和个人在罗伯茨岬的邮局租有邮箱。这些公司或个人,经常向美国寄货,或从美国购货。无论是买主还是卖主,跨国邮递费很高。网上购物时兴以来,加拿大人从美国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网上购物,邮费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比如在ebay上买东西,买主一般都要付邮寄费。同样货品在美国本国邮递费比寄往在加拿大要低很多。也就是这原因,不少加拿大公司和个人,便想办法给自己弄个美国邮址,即租个美国信箱。往美国寄货,过境到罗伯茨岬邮递。加拿大公司或个人购的货递到罗伯茨岬时,邮局用电话或电邮通知收货人。加拿大公司和个人从罗伯兹岬取回东西回加拿大时,在关卡的海关得交税。即使交税,买的东西也比在加拿大买便宜很多。

    没客人过境消费,没华盛顿州的接济,罗伯茨岬居民就没有地方挣钱了。罗伯茨岬居民过日子得过境到加拿大买东西,因那里唯一一家超市满足不了当地居民。除了吃,其它生活服务也是由加拿大提供,包括生活用水、垃圾处理、电力供应、有线电视等等。以前电话服务也是加拿大提供,连电话号码的区号都是加拿大的。这种现象直到1988年才改变。手机普及以来,罗伯茨岬上的手机服务由好几家服务商提供,有美国公司,也有加拿大公司。比较奇怪的是,加拿大手机在过加美其它边境时,会自动跳到漫游。在罗伯茨岬,我的手机还处在加拿大手机网络覆盖区,没跳到漫游。

    罗伯茨岬只有一所最高到二年级的小学。之后,美国孩子得坐校车穿过加拿大卑诗省三角洲、素里和白石三个城市,才能达到加美大陆边界。从那里去美国布莱恩镇上的学校上学。这一路单程需要四五十分钟。赶上堵车,时间就没准了。罗伯茨岬的加拿大人孩子上学不太麻烦,走过边境就是了。想想看,美国孩子每天上学,要出入加拿大两次,出入美国两次。加拿大孩子上学比美国孩子少一次,出入境各一次。为了上学,进进出出边境实在麻烦。

    罗伯茨岬没有医生。加拿大籍的居民生病,穿过边境到加拿大这边免费就医。美国人当然也可以跑到加拿大这边看病,但他们得缴费。生病的美国人得开车穿过加拿大卑诗省进入美国大陆去看病。急诊时,不知罗伯茨岬的美国居民怎么办。我的罗伯茨岬的同事也不清楚,说大概只有两种选择,就近入加拿大三角洲市医院,否则只得由海湾对面的华盛顿州派飞机救护。

    从罗伯茨岬归来已有两个礼拜了,其间为写这篇博文还曾“采访”住在这里的同事。对许多像我这样久居都市的人来说,罗伯茨岬虽气候宜人,却不像温哥华那样适合人类居住。罗伯茨岬的荒芜令我陡增几分孤寂。我不会选择这里居住的,因这里缺少生活的便利,除非解除边界线,将罗伯茨岬变成加拿大一部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也许要的就是荒凉,要的是远离所谓的都市“文明”。若将罗伯茨岬变成是加拿大的领土,这里人气会上升,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商业的侵略和房地产的开发。我相信,罗伯茨岬的居民,无论是加拿大人还是美国人,没有都市人的各种欲望,都不乐意见到现代商业的侵略,否则他们不会选择居住这荒凉半岛上。

    再见了,罗伯茨岬。我很可能还会回来,因为我已有了美国信用卡,而且那里还有我的美元的银行账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