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人的媚外心态

(2010-07-14 00:32:51) 下一个

    二十多年前,也许因崇洋媚外,跑到北美留学定居。之后,因崇土媚内每年回国探亲。每次回来,亲土疏洋,尤注意国人崇洋媚外现象。这些现象随处发酵,如:

    涉外:洋人贵于本土人。前几年乘国航回国。返程七天前确认机票时,被告知原班次因乘客少被取消,乘客被安排到四天后的班机上。这乱了我的计划。我是头次听说航空公司以乘客少为由而取消班次。打电话投诉,被告知航空公司有权这样做,只需提前三日通知乘客便可。有个国航人绐我出馊主意,建议我用英文绐国航打投诉电话,因国人一向媚外。我照办,用英文投诉并提出条件:一,赔偿因事假损失的四天的收入;二,安排转乘国航班次取消日当天的加拿大航空,并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国航接受了第二个条件。国航英语服务人员并未识破我这个假洋鬼子,因仅从乘客假洋名(汉语拼音)上就可断定此乘客是会说汉话的假洋鬼子。

    洋人贵于本土人还不只这些。长期以来,国人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奴婢气质。在中国长大的人都看到过,洋人比本土人更受到尊重。从小到大,洋人来访,总被要求去打扫卫生,美化环境。从尼克松,西哈努克,齐奥塞斯库,到普通大鼻子,无不如此。连本土总理等高官到访时,也没这样兴师动众。几十年过去了,仍没多大改变。不仅高级洋人受尊重,普通洋人也是一样。无论在哪里,从机场、酒店,到旅游景点,洋人都较受尊重。我常看到对本土客人态度恶劣的工作人员,却极少看到对洋客人态度恶劣的。哪怕在对待违法的洋人时,国人也装作有礼有节,常常对洋人从轻发落。
类比:洋景贵于土景。国人爱攀比,处处攀比,甚至在无法比较的景物上都要比。在攀比时,总是拿西方景物做参照物。何为参照物?标准也,是学习榜样。这扁我褒他之挟洋自重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国人,甚至影响其语言结构及表达。如,常听到国人把上海比作东方巴黎,把苏州比作东方威尼斯,把三亚比作东方夏威夷。从末听到过反过来的类比。实际上,这三个对比没什么可比的,不能因同样有水有海就可以类比。类似的类比还有中国的硅谷、中国的华尔街,这种以洋为准、以洋为荣、以洋为贵、以洋为酷的媚外心态,已深入到国人的潜意识里,令他们说起崇洋媚外的话来已意识不到了自己的媚外心态了。

    模特:洋模特贵于土模特。在街头和商铺的广告中,在服装产品目录中,在汽车展里,在时装秀的丁字台上,洋模特或洋推销人出现得很多,连橱窗和时装店里塑料衣架模特都是大鼻子。一次在一家服装店,看到从衣架模特到墙上的服装广告上的模特,都是白人模子,便着跟店里的人说,你们这里也太崇洋媚外了,连假模特都是大鼻子。我得的到是工作人员的白眼。很多国人对我族容貌及身条缺乏自信,低看国人的胸围、腰围和臀围,却十分看重欧美异族。其实,漂亮国人随处可见,可广告商却喜舍近求远,请洋人在中国推销中国货,地道的土货,如旗袍、茶叶、食品。据说,洋模特薪水比土模特高。我想,广告商清楚中国盛产美女,也清楚国人媚外心态。他们这样做纯粹是迎合国人中的祟洋口味。不知靠洋模特推销的产品是不是能提高档次,或更易走向世界?

    货品:洋货贵于土货。很久以前,国人以拥有原装货(洋货)而得意,甚至得到沾点“洋气”的东西都高兴,如“出口转内销”商品。其实,“出口转内销”的东西是次品或废品。即使是次品废品,其销售热度也高于内销货。若条件允许,国人宁买洋货,不买土货。很多年过去了,崇拜洋货的心态没有很大改变。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了土货质差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人轻视土货问题。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洋货已本土化了。从电子产品到汽车,无不如此。虽还挂着个洋名,实际上都是本土货。有些土货质量并不次于洋货,但仍赢不了国人的信任。国人在选择时,若口袋里钱宽裕,仍首选原装货,其次是挂洋头的土货,最后才是真土货。国人只认洋名不认货的的心态,已启发不少唯利使图的商人。曾看到报道,说有些商人把土货包装成洋品牌或起个假洋名,以此牟取暴利。

    文字:洋字码贵于土字码。名片上常见CEO、CFO,哪怕这个公司只有俩仨人,哪怕这公司从不涉外事,名片主人也印上这些英文缩写。若让他们写下全称,估计十之八九写不出。除名片外,招牌、广告、包装上也常见英文或英语与汉语拼音的组合。经常是,英文字码让人看不懂,汉语拼音也令人挠头。英语出错情有可原,那毕竟不是咱们的语言。汉语拼音出错也可原谅,那毕竟不是常用“语言”。问题是,我们需要这些洋字码或假洋字码(汉语拼音)吗?我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的。既然这样,何必造出没人看或让人看不懂的文字。除洋字码和假洋字码外,招牌及商品名称洋名化随处可见,如常见带有斯呀、尼呀、莎呀、娜呀,爵呀等汉化洋名或听起来不像汉语的“洋”名称。若招牌后面推销的是洋货,那还说得过去,可那里卖的明明是土货。

    民居:洋房贵于土房。过去十多年来,各地大兴土木,推倒了成片破旧的传统土房,竖起了不少新居民区。原本风格色彩各异的传统破烂的土屋变成所谓洋楼。满街是被开发商吹嘘的所谓洋楼盘,欧美、地中海风情的售楼广告词随处可见。中国真需要欧美风情的建筑吗?从北京、上海到天津、深圳,从城市建筑及规划上巳看不出各自风格,也看不出欧美风格,却看到许多外国名字,如凡尔赛河谷、格拉斯小镇、温莎。我也许眼拙或不懂建筑风格,才看不出国内新建筑中的欧美风情。在北京我还看到干脆直接用洋名的,如SOHO。据说,SOHO是北京高尚住宅和商业区,可这名字总让我想到伦敦有个叫SOHO的红灯区。在伦敦,提到SOHO,人们联想到的是色情与罪恶。

    食品:洋食贵于土食。走在街头,洋食品满大街都是,价格似乎都比土食高。洋馅饼(比萨)比土馅饼贵,洋鸡腿(肯德鸡)比土鸡腿贵,洋面条(意大利面)比土面条贵,洋肉夹馍(汉堡包)比土肉夹馍贵,洋馒头(面包)比土馒头贵。若食品材料贵或是进口货,洋食售价高还说得过去。然而,所有制作洋食的原料都是土产。

    学历:洋学位贵于土学位。长期以来,洋学历贵于土学历。尽管近十来年洋学位已大幅贬值,但与土学位还未等值。一个人留洋经历多多少少会给这个人的履历增加点亮点,哪怕这个人在国外并未有什么可炫耀的经历,哪怕这个人留洋期间没有接触当地社会的经历,哪怕这个人整天蹲在居所里做米饭蒸馒头看中文电视。回国后,他们中竟有许多人成了他们曾“留学”过的那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专家,或干脆成了西方社会的专家。

    时尚:洋时尚贵于土时尚。从衣着到装饰,无不如此。远的不说,只说近的,说记得起来的。从破了洞的裤子、漏着半个奶子的女装到漏屁股沟的裤子,从戒指、 耳饰到手镯式样,从男人戴耳环到国人染头发,无不体现国人追捧洋时尚的热情。非常遗憾的是,国人总是跟着洋人屁股后面赶时尚。很多时,洋人玩过的时尚,过了几年才被国人拾起来。老想看看洋人追赶中国时尚的现象,却见不着。常见国人把头发染成洋颜色,未见过洋人把头发染成国人的颜色。

    国籍:洋国籍贵于土国籍。许多人千方百计地弄个洋国籍,有普通人,有影视大腕,也有权贵和贪官污吏。弄洋护照,有合法弄的,也有非法弄的。有公开自己的洋国籍的,有隐蔽自己的洋国籍的。拿洋国籍,有的为方便国际旅行,有的迫不得已,有的给自己留后路。有的国人洋国籍还不止一个,手里攥着几本洋护照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中以“人民公仆”人数最多。现在,追求洋国籍的热情已发展到女人肚子里。快要临产的女人为了给未出世的孩子弄个洋国籍,想方设法跑出国界,让肚子里的孩子掉到外国的土地上。这样孩子就自动成了那个国家的公民。以前大腹便便的女人往香港跑,现在却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跑。为了孩子,中国父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的。洋国籍一定是值钱的,否则干嘛那么多人换洋身份?

    以上是我一时间能想到的崇洋媚外现象,肯定很不全面。就崇洋媚外话题,许多人写过。我这里再啰啰嗦嗦记下,算是帮着归归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