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石鲁向潘天寿请教中国画,潘说

(2023-04-02 07:49:03) 下一个

 重读《潘天寿答石鲁问》

文/卢炘

 

      1961年11月以石鲁为代表的西安中国画习作展览,接受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巡展到了杭州。《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年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大事记》《中国美术学院七十风华·大事年表》均有此记载,但时间却都有误(1963年)。

 

Image

▲潘天寿 一声四喜

 

     潘天寿当时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画展在杭州南山路222号浙江美院陈列馆举办,影响很大,在校的师生都参观了,可惜的是有部分师生下乡劳动锻炼,与此失之交臂,坐失良机。

 

11月16日下午省美协在浙江美院召开了观摩座谈会,倪贻德主持会议,那次会议潘天寿院长因故未出席,所以石鲁等五六位西安同仁,事后又专门到荷花池头42号(后为景云村一号,现在的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住处登门求教。潘老当时已看过画展,对他们的艺术成就评价很高。青年教师叶尚青在一旁做了书面记录,来访者中间有位女同志也做了笔录。

 

Image

 

▲潘天寿 露气1958年作130×154cm纸本水墨设色

 

潘老说:“你们在新的道路上跑,成绩颇大,跑得好。从你们的展品中,可以看出都是从生活中来,勤于尝试,别创新格,确是直师造化的,不容易呀,值得我们浙江的画家学习。”潘老言及,从生活中来的“别创新格”。这种评价到底高在哪里?他以画史作了比较。

 

“我国历史上,在清代初年的四王等人,谨守传统,只讲法则,他们不出去写生,也不观察大自然,只是闭门造车,结果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成就。解放前的国画家也是关起门作画,不重视写生,一味摹古,墨守成规,最后,也就没有成就。但是,明末清初的八大、石涛等人,就迥然不同,他们对人物、山水、花鸟、诗、书等,无不精通,真凶,厉害呀!”

 

Image

▲潘天寿 泼墨红荷

 

又回到原来的主题,潘老说:“你们的画,不受古人束缚,不受传统局限,而是以造化为师,题材也是新的,都来自生活,结合自然,并把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与生活结合,没有落四王、吴、恽的套子。这是好的。”

 

潘老不善客套,他继续说出了自己的新印象:

 

“古代的西安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文艺很发达,在历史上贡献巨大。近代,沿海一带的文化艺术已蓬勃开展起来,比内地发展快一些。但是,看了你们的作品,改变了我们的印象。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的国画创作,虽然有所发展,相比之下,总不如你们的活跃,呆一点,保守一点,而你们的作品显得很活跃,有新意,耐看。”

 

Image

▲潘天寿 访荷浪踏翻

 

“你们的作品,在构图、取材,以及传统的用笔用墨等方面,都找到许多新规律,新技法。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前人积累了许多宝贵而丰富的经验,为后代子孙创造财富提供条件,后人需要再创造再革新,不能停留在老经验和旧框框上,不能严守规矩停止不前。你们的作品中运用了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等技法,得体自如,很成功。总的说来,你们的作品,有新的创造,笔墨新。立意也新,不落俗套,皆有新意。”

 

潘老是不是客气呢?因为潘老在教学检查时,对自己浙江美院的作品批评起来一向是很厉害的,不讲情面。

 

Image

▲潘天寿 兰竹图 

 

笔者征询叶尚青先生,他说:“潘老对石鲁等人的作品的确是非常肯定的,说他们有新意,很是赞扬。后来石鲁再三要潘老提缺点,潘老才谈了关于学习传统的问题。”

 

原美院副院长赵宗藻教授也说:“西北的中国画面貌新,很不简单,气势大,笔墨新,当时的作品现在看也是好的,并不过时。中国画好,版画也好,石鲁的版画长处是里面有中国文化,石鲁是中国最最好的版画家。人们提到延安时期的版画家往往只提古元、彦涵,其实石鲁和力群的版画毫不逊色。”

 

二位耄耋老人的评述显然与潘老的见解有关,可以说代表了浙江老一辈艺术家的普遍看法。

 

 

Image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轴 122cm × 121cm1963年作

 

潘天寿那次与他们谈了一大段关于学习传统的内容:

 

“你们一定要我提意见。如果我只是说你们好,那也不对。就吹毛求疵地说几句。一个大画家,容许有不足之处,大画家也不可能没有缺点的。我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从你们现有作品来看,我感到对于传统的筋斗翻得不够,要多翻几次,才有更大的教益。石涛的传统功力很深,黄宾虹的功力也深湛。石涛是自强不息的,艺术与年俱进。中国古代画家,真正注重写生并能结合自然的不多,石涛的画结合自然,黄子久的画也是结合自然的,他们真正做到了源自大自然,又不受大自然的限制,因之艺术成就就很高,享有盛名。”

 

 

Image

 

▲潘天寿松鹰1948年作149×40.5cm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取景的方法不同,观察的方法也不同。西洋画对景写生时往往与照相机相似,是静的,不是动的,中国画的取景方法是动的,不是静的,要上面看,下面看,还要左面看右面看,四面八方都要看。我们提倡‘洋为中用’,对西洋画的优点,我们应予吸收,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中国画所用。你们的画还是静的透视用得多,动的透视用得少。黄子久画《富春山居图》,采用动的透视,将实景经过艺术加工后,择要而成局,否则是无法画成长卷的。”

 

 

Image

 

▲潘天寿凝视

 

“你们的用笔是灵活的,圆挺的,用色也是好的,但大多数的线,运笔太快,草率了点,表示阳光的地方,用色火了点,不纯净,欠沉着。石涛画大红大绿不火气,也不俗气,说明功力之深厚,技术之高超,很了不起。你们也有仿黄宾虹法的,仿得也是好的。问题是用直线来表示树、房子多了些,用直线要注意转折关系,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不要妄生圭角,因为直线用多了,其转折关系就难以处理。所以,古人很少这样画,应避免这样画或少画为好。”

 

 

 

Image

▲潘天寿 映日荷花 1963年

 

“其他,也是吹毛求疵谈些意见,如题款问题。你们的题款位置尚可以,书法要下点功夫,题旧诗要对旧诗作深入探究。中国画的题款十分重要,到了清代,国画题款有相当高的成就,在东方的绘画中成为独特的民族形式。一张画只能给读者很短时间的欣赏,它不同于文学作品。题款是进一步阐明绘画主题的,也是补充画材和完整构图的一部分。”

 

Image

▲潘天寿 朝霞图 1960年

 

“石涛善题款,长短款结合,题画诗也做得很好,书体多变化,有隶、楷、行、草等,题在画上很好看。吴昌硕先生也善题款,书法功力很深,款式、书法、绘画相得益彰,他的题款增加了构图的完整性。八大山人善题穷款,款式得体,别具一格。

 

Image

▲潘天寿 荷花 1962年

 

中国画历来重视‘画外求画,通外求通’,近来注意得少了。望你们也重视起来,我们与你们一起努力,大家互相学习。我对你们的画还有一点意见,即风格不够多样,有点差不多,你们可学学扬州八怪的创作精神,他们人在一起,画风各异,各有千秋,确实了不起。我的东西也不行,我最苦恼的是创新没有创好,你们看怎么办?我现在给你们讲的,都是过时的论调,老头脑,也请你们多多批评。”

 

Image

▲潘天寿 雨荷 1962年

 

石鲁学画是15岁进入二哥冯建吴在成都办的“东方美展”学习中国画开始的,而二哥早年是上海昌明艺专学的画,潘天寿是他老师。从这层关系说,潘天寿把石鲁也是当做自己人来看待,所以这番谈话说得非常中肯、具体。

 

Image

潘天寿 朝日艳芙渠图 1964年

 

这些话现在看起来都是常理,潘天寿从正面讲道理,实际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对石鲁长安画派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今天来看,这似乎是潘天寿的一厢情愿。

 

要是潘天寿这番话出于别人之口,也许石鲁不一定买账,石鲁对潘先生很信任,这还基于潘天寿有自己富有说服力的作品。石鲁在日前的座谈会上就曾经说过:“潘老的作品,大处是空,小处灵巧、生动,他从四处找东西,使我们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不是一回事。潘老的作品风格也很豪放的。”潘老的作品让石鲁体会到豪放也可以“粗中有细”,如何“细”,潘老的经验是到传统中去翻筋斗,深入传统,书法、金石、诗词都有用处,而且不光是技法,包括艺术精神在内。

Image

潘天寿 映日图 纸本设色 161.5×99cm 1964年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资料,能更明确地佐证此次谈话对石鲁有没有触动。但此后1963年他整理的《学画录》,学习传统的分量明显增加了,再后来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他用“伸向”不用“深入”,我觉得用字也许是讲究的。)而且在创作方面,至文革前的六七年中,渐渐摆脱了纯主题画命题创作的束缚,政治歌颂感强烈的作品少了,开始注重笔情墨趣和审美形式感方面的艺术性追求。

 

以至于到文革后复出的作品,更带有文人画主观表现性倾向,比徐渭走得更远,书法的张扬也推到极致,他的艺术张扬个性具有突破性,发展了中国画传统,而不能简单地用“背弃”二字言之。为此,我不太同意有的专家的断语,认为石鲁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他敢于藐视中国画的传统规范和技法。我觉得称石鲁尊重传统,努力为传统添砖加瓦而奋不顾身也许更加恰当一些。

 

Image

▲潘天寿 映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