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3)
来源 书法研究会
河内利治先生是位“中国通”,对中日两国书迹的研究颇为深刻。
本文引经据典的地方虽多,但不枯燥,一定要有耐性地读下去。
日本“书法”与“书道”到底是什么,以及那些——我们以为熟悉、其实陌生的书学词汇,相信会对书写者大有裨益。
毕竟,广泛涉猎,尤其是关于书学方面的知识,应是每名书写者的必备素质。
——施晗
日本“书道”形成历程总括
东京国立博物馆名誉馆员、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古谷稔先生解释书道的形成:
一、定义:文字书写方法的学习;用毛笔将文字端正巧妙表现的书写手法;入木道。
二、初出:平安时代末期,延历寺皇圆(1112—1169)所编的《扶桑略记》,以后直到江户时代没有出现。
虎关师炼书法作品
三、源流:“执笔之道”(《源氏物语》绘合),“入木之道”(藤原伊行《夜鹤庭训抄》)。
四、变迁:“书”、“笔”、“入木”+中世以后“道”的观念。
五、现在:“书道”≧“书”,“书道”≠“书”。
良宽书法作品
另外,关于“书法”,古谷先生将其定义如下:
书写文字时的笔顺、点画、结构等的一定方式;笔法。中国自古以来就相当重视书法,“永字八法”等基本的运笔法应运而生,为唐宋时代以来,初学者必须学习的。
日本所称的书道或书流的用词,在中国是没有的,中国的说法就是“书法”。
在日本,书法上产生师资相承的习惯,在贵族阶层中发想出很多口传秘事,造作出故实。
愚中周及书法作品
现代日本虽然也普遍使用“书法”一词,但是在历史文献上甚少见。
“书道”一词的出现
在日本,书道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是《扶桑略记》第六·圣武天皇天平七年(七三六)。
依此文献所记述,遣唐使留学生吉备真备(六九三—七七五)在奈良时代远渡中国,学习当时(盛唐)的“书道”,并把中国的书迹带回日本,是比空海(七七四—八三五)更早的事。
可以说,此初出的“书道”两字的词意并不清晰,不过理解为中国的文字书写方法及书法之意则是妥当的吧。
空海书法作品(局部)
“书道”的形成痕迹
在日本,如上述,平安时代末期的《扶桑略记》之后,到江户时代为止,都没有看到“书道”一词的使用,而取代使用的是“入木”与“临池”。
中国初唐孙过庭的书论《书谱》中,有同时使用“入木”与“临池”的一段文章: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一休宗纯书法作品
另外,张怀瓘的书论《书断》中云:“王羲之。晋世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此“入木”就是指王羲之笔力的遒劲,进而引申为书法精粹入神的故事,后用于“书道”的别称。
“临池”一词也是“书道”的别称,是由东汉张芝“池水尽墨”的故事而来。
一山一宁书法作品
“入木”与“临池”这两个词意,都是“书”或“书道”、“书法”的意思,但严密的来说,“入木”就是书法的笔法、“书法”的意思;“临池”就是“书道”或学书法的意思。
如此,在中国古代当作书法关系用语而使用的“入木”与“临池”两词,未知何时在不觉中亦被日本引进使用,并成为日本独自的成语。
圣宝书法作品
由以上所述,日本“书道”一词,源流就是中国“书道”,同时“临池”与“入木”的语词也是外来移入的,受容使用之后替代了“书道”一词,在平安末期以降普遍受到使用之事是可以了解的。
“书道”的变迁
“入木道”,一般来说“似是镰仓时代中期开始所产生的名称,不只是书道,和歌也称歌道,其它茶道、华道、剑道等等,称呼全都加上了道。”饭岛春敬《书道辞典》东京堂书店,伊藤峻岭氏是这样定义的。
无学祖元书法作品
但是日本书道史专家神崎充晴先生则定义如下:
书道的异称,《入木抄》(尊圆亲王著)是最早使用的文献。据《笔法才叶集》、《世尊寺十三个条之记》(宫内厅书陵部保管)等等,镰仓时代的书论书中频繁可看到,全部把入木(书写文字之事)一词作为语言发展的用语。
但进入江户时代后,“入木道就是笔法与书写法式的总名称也”(《入木道相传事》)所称似已明确定义了。
无住道晓书法作品
另外,在小松先生《从镰仓到江户—日本的书法的潮流—》为题的文章中,提到“流派之乱立”的项目中,关于"入木道"的"道"的概念有如下解说:
镰仓时代是以武力构筑政权的时代。那有一种武侠的色彩,也在“书”里不会没有反映的。那是一种在平安时代没看到的,特有的近乎执拗之坚韧与顽强。
良源书法作品(局部)
又以整体来看,已失去了王朝书法所见的光明度,沉重昏暗中所能见得的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这个倾向,其实在平安时代末期书坛代表的一位能书者叫做法性寺关白,藤原忠通(1097—1164)的书法里,已经表现出来,这个特色或倾向,最终成为今天“和样书道”的基盘。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桃山时代,书界终究未能有飞跃的发展或是寻求开辟新的境界等等的事。
藤原行成书法作品(局部)
但是,在镰仓末期,从所谓南北朝时代到室町时代时期,书界可见各式各种流派的伴随创立,同时伴随新兴宗教禅宗蓬勃兴起而有相关墨迹的舶来,在当时沉沦的书法世界里,是值得注目的现象,大体上不得不给予重新认识。
关于书法流派的乱立,有两件事是可以思考的。
第一个理由是,艺能的世界和道德宗教的世界联结而塑造形成“道”的观念。若作家把感动心绪直接地表现出来,这算是脱离艺的本质。只有抑制小的自我,能将感动纯化而成为一个“型”来表现,才能产生精湛的艺术。
小野道风书法作品(局部)
这种真理是在兼好法师着《徒然草》中所说的。叫做学习也叫做修行的这般自我抑制、追求纯化的锻炼,是为了表现所必须的过程,同时是作家本身“为人”的权宜办法之见解。
在这样的真理中,歌有了歌道,书有了书道,而每件事尊重“秘事口传”表现出神圣般的尊重,结果终于诞生所谓的流派;
藤原佐理书法作品(局部)
另外一个理由,应该可以举出的是公家(贵族)阶级的经济手头拮据。当成为一流一派之祖或是继承者的时候,仰赖培养门人弟子而获得物质收益,便是唯一可以期待之途。
从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书道可见各种各样的派别诞生,其实,所求的是这种理由的一半。
嵯峨天皇书法作品(局部)
另外,在小松先生《日本书流史之方向》的文章结尾中,使用日本独自的称为“书流”这个语词,来叙述“型”和“道”的关系:
“书流”这词,并不存在于辞典。“书法”,规范为“文字的写法”、“文章的写法”,这词在中国的书法历史上是经常使用的,但并没有“书流”的措辞。
橘逸势书法作品(局部)
依此而言,所谓书流史,其实是当然仅存在于日本的书法历史上,但书道史与书流史可说就像是楯的两面。
在书道史上,随其开始,就诞生书法的师资相承之风习是不难想象的,而且沉潜于“有职”(博学多识)世界的贵族阶级,在笔法传授上发想出各种各样的秘事口传,而形成“故实”(典故)。
最澄书法作品
在书道史上的流仪,也只不过是贵族阶级的人所研究出来的一个“型”,这“型”说起来就是书流。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书流史与书道史是并驾齐驱的东西。尊重“型”、顺从“型”,才生“道”。
大休正念书法作品(局部)
现代日本的“书道”
在日本一般实行的是,中国与日本,或汉字与假名,这样单纯的二分化研究方法。有种潮流显示,专门研究中国书法的人是不提及日本书道的。
作为日本人,思考日本的书道是当然的,从中国的书法里学了很多,总结则致力思考日本的书道,对研究书道的人来说,是对书界的职责任务。
古谷先生把“书道”定义为:
小坂奇石书法作品
从入型乃至出型之境地上而言,绝非决定目标或标准的“道”,而必须是超越“道”的“书”。但在现代的日本,正在这一点的确应该说“书道”≠“书”。
确如小松先生所说:尊重“型”、顺从“型”,才生“道”,今日仍然守着“师资相承”的风习,“御流仪(流派)”的“书”极尽隆重;“有职”、“故实”几乎都没有,亦即没有修养、典故(古典)的“型”,犹如继承“秘事口传”,可以说是个作为“书艺术”、“书家”的繁荣。
上条信山书法作品
没有师传所继承的“型”,就不能成为书家,此即是日本文化的。因为如此,现在重新探索、思考着超越“道”的“书”,不是应该而有必要的吗?
笔者认为,大体来讲,中国书法的“道”是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道(人道主义)和道家“无为自然”的道(道法自然)而成立的,可能再加上易学思想与禅宗思想;
井上有一书法作品
另一方面,日本书道的“道”,很容易联想到精神一面,其本来就是思想的、理念的东西,这无非就是受到中国“道”的思想影响。
“道”无疑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若失去思想基础,单就精神性的东西去谈,就容易招致误解,徒然说“书”是艺术的、造形的、视觉的,就和东方的思想文化皆是不尽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