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眼到手才能到

(2021-09-28 18:37:45) 下一个

 

以下文章来源:渊林画院 作者:丁雪峰

学习中国画说容易也容易,拿起笔就能画;说难也很难,成千上万的画家里出不来一个大家。它有一套规律可循,也有许多奥妙需要心领神会。
临摹的作用在于,一方面研究古人的笔墨规律,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古人的笔墨规律,最终形成主观的笔墨观;写生的作用是,一方面研究客观的山石结构和自然运化规律,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主观的画面造型、结构、布局观。最终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的特性,主要靠的是主观的笔墨、布局观。

 

造型、布局和笔墨的关系,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型与布局,笔墨离开了造型、布局,即使画得再漂亮也不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花布很好看,毕竟不是画。无论工笔也好、写意也罢,都有一个造型、布局的前提。
 

Image

 

绘画的本质就是你的眼睛、手和思维,这三者的统一。因为绘画本身是视觉艺术,是靠画面形象来说话的,所以艺术家一双眼睛的精练敏锐是至关重要的,眼睛要能看透、要入骨,一切真的美的,需要通过眼睛去鉴别发觉;一切假的丑的,也需要通过眼睛去挑剔弃除。

 

自然中提供的东西和绘画规律本身是磨合的,一方面是你的,另一方面是从自然中来的。你的东西就看你的修养,你的思想和眼睛。

 

画画一定要提高眼睛的作用,自去年入冬以来,忙于杂事,许多朋友发来或临摹、写生画稿,或创作作品,都没有来得及点评。但是这些作品我都认真看过,也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眼睛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临摹古人与外出写生也极能体现你的分辨力,有些人把点景的人物、桥梁、房舍画的很概念,这是极没有洞察力的表现,实际上就这么一个小点景,与上下左右都有关系,位置是否合适、摆放是否安稳、结构是否合理、造型是否美观、笔墨是否有味道,点景是否与整体画面协调。小地方画不好,只看个大概。你能看个大概,别人谁都能,真正的水平体现在哪儿?这就像体操里玩单杠、双杠,那些小动作,就那么一个小动作,可是能做到和谐、到位、完美,就能得最高分,差别就是那么微妙的一点。所以要心里有数,看准了,每一笔下去都应是肯定而有表现力的。
 

Image

 

思想很重要,它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古代根据画家生存及生活情况不同,出现有不同的画家体系,有院体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家,山林画家。因为画家处境不同,追求不同,他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自然不同,他们的画各有其特点。院体画,重于描绘,写实逼真;文人画,重写胸臆之气,重视气韵;民间画,重视直觉与趣味,质朴率真。山林画,调高格奇,不食人间烟火。民间画家混迹于市井,偏重于大众审美,市场需求,扬州八怪、海上画派均属此例。山林画家,多为隐于山林中之佛家、道家,以修行探寻大道为主,辅以绘画,以助修行。清代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他们讲究有缘者可得。

 

而现在画家从上到下,一律走的是一条道,即画画、参展、宣传、卖画。于是导致了画坛畸形,出不来大家。

 

只有思维没有表现也不行,绘画的本质就是眼睛、手和你的思维,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通过眼睛观察画面发现问题,思维通过眼睛观察的结果来做出判断,告诉该画什么。眼睛是枢纽,是总开关,这是最本质的。思维再告诉手去表现,表现出来又通过眼睛观察,思维给它判断,是对还是不对,差多少,这就靠个人研究的深度,他的天赋,他的眼睛的敏锐程度,思维的判断能力和手的表达是不是能跟得上。
 

Image

 

我的线为什么勾得有虚有实,并不是说理论概念上有意识地非得要虚实,而是眼睛、手、思维三者高度紧密配合下自然而生的。

 

我主张写意,不是要抠多么细,但是观察上的精微和笔墨上的微妙极其重要,微妙了才有妙韵,粗与细都有妙韵,西洋画也是这样,界画即使画得再细有什么用呢?只有通过你的笔墨它才有妙韵,它就是好画。

 

像黄宾虹、傅抱石那些大家也没有把山水画得那么细的,也并不是细就是对山水的表达,当然要靠笔墨。

 

学画和做一门其它学问一样,要系统地学,不能指望有个什么秘诀一通百通;注重全面学习,只注重一招两式或单一的题材,就成匠人了,学不出来。

 

学习研究是把自己搞明白,创作是把学明白的东西表现出来。学习研究要含蓄,把方法、思想学到。创作要放纵,把学问、思想表现出来。学得挺好不会创作,是用学的心态和方法去创作了。创作也是一门学问,得过来人提点,多创作几次就能转化身心,逐渐得心应手。 

 

学,要有所得才叫学,不知为何而学,学而何用,为什么还要学?应该是学一门有一门的心得,走一步有一步的体会。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学之无益。创作,重要是心态,其次才是方法。高手刹那之间就出意境,庸手写来画去不着边际。最好的方法一定是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笔一墨,但这一笔一墨后头还有一笔一墨,所谓气韵相连笔笔相生是也!

 

传统文化重师承,因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占多数,只能靠师徒间心心相印,潜移默化,无法行之于笔端,就算写出来,也是一时之心境,非此道中人也无从体会。故无师不得真学问,自悟往往难以融汇惯通!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