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漫谈钱文书法

(2020-12-07 13:03:29) 下一个

 

整个古代社会铸造的钱币有无数种,

其钱文绝大多数不知道是谁写的,

再说钱币上又不能落书写者的名款,

时间一长也就被历史遗忘了。

 

 

古代人们交易的中介物,最早的时候是海贝,然后是钱。钱,在古代是一种农器的名称,形状类似铲子,主要用来铲土除草。钱最初本作“泉”,意思是像泉水一样可以周遍流通。海贝到了秦朝时彻底废止,改用钱。钱为什么会选铲子的形状?因为在周朝人们交易的主要中介物是农器,又因当时交易日渐增多,穷人已没有了农器,而富人又多得用不了,这样就造成了生产力的极不平均,于是就定“铲子形状的钱”来充当货币。 

秦丞相李斯 小篆“半两”钱

 
钱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有史书上说“伏羲氏聚天下之铜以铸币”,也有史书说“从神农时期就有刀币,币上用刀刻上文字”,还有史书上说“黄帝开首阳山之矿以铸币,所铸之币有铲形、刀形,文字有用刀刻的,也有漆书的”。文字是什么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再说也没人见过那个时候的钱币,所以只能且听且信。尧帝、舜帝也铸过币,但不多,钱币的式样与之前的差不多。时至夏朝,钱币已基本上以铲币为主,文字已不用刀刻,全部改成了漆书。
钱币到了商代,除了铲形之外,同时也开始铸造“方孔圆形”币,是“天圆地方”之意,后人也戏称钱为“孔方兄”。方孔币上的文字都是篆书,这种钱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秦统一六国,便将之前的钱币和民间的铜器收集起来,重新铸造统一后的方孔钱币。币上的钱文是小篆体“半两”,“半两”是计重单位和计值单位,类似现在的一角或一元的计值,而计数单位呢?古人则多用贯、文、缗、百、千等等。“半两”二字是十分经典的结体凝重而又浑厚端庄的小篆字,笔画坚劲,丰韵高古,谁写的?有史料上说是李斯,到底是不是,没有确凿的证据。

西汉曹喜  悬针篆“大泉五十”钱

 
钱币到了汉朝又开始变革,因为秦朝的钱太重,汉朝开始减重量,于是便有了“榆荚钱”,意为钱币轻得像随风飘动的榆荚一样。榆荚钱的钱文仍是半两,但其重量根本没有半两。到了吕后时钱币恢复了一些重量,但到了文帝时又开始变轻,造成这样的主要因素是允许民间可以自由造钱,于是有许多奸诈之人偷工减料,以一当五、当十,用一枚钱的材料造五枚、十枚,钱越造越多,就造成了大面积的物价飞涨,逼着朝廷下令禁止民间造钱。王莽掌权后,因为他厌恶刘氏王朝,又对钱币进行改革,废止了之前的钱币,重新仿古铸造“布钱、泉钱”。“布钱”的形状和铲钱差不多,现在中国的钱币史上统称为“铲布”,“泉钱”其实就是方孔钱,只是换一种叫法。王莽时期的钱文有很多种,有“中钱三十”“壮钱四十”“小布一百”等等,其字体是悬针篆,也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字。悬针篆为曹喜发明,他当过汉章帝的秘书郎,擅长篆书,那时的钱文多数出自他的手。再补充一点,汉章帝刘炟的草书十分有名,他是“章草”的创始人。   

唐代欧阳询 “开元通宝”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铸钱的方法和工艺水平与之前的汉朝差不多,钱的厚度也是时厚时薄。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每当统治者推出“新钱”时民间都会迅速造假,比如南朝宋明帝时的钱就薄得出奇,一千钱的厚度不足三寸,放在水里都不沉。当假钱泛滥,统治者就会废止,然后再推“新钱”,所以这个时期出品的钱非常多。其钱文仍是小篆体,与悬针篆相比,线条略粗,字的结构造型也有变化。这段时间因为钱造得多,其钱文内容也出现了国号钱、年号钱和古语钱,比如“大夏真兴”,“大夏”是指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国号,“真兴”是指年号,这钱双号合璧,历史上少有。这个时期的钱文有多少人写过?没有留下具体记载。

金朝党怀英 “泰和通宝”钱

 
钱币到了唐朝,在铸造上出现官炉和偏炉,偏炉就是火不在正中或者说温度不够,出现了不同颜色的钱。唐朝钱文最有名的书写者是书法家欧阳询,他的“开元通宝”,行文端正古朴,法度严谨,劲健含蓄,飘逸险绝。唐肃宗时,由于“安史之乱”,铸钱又进行了改革。当时著名理财专家第五骑请求造“乾元重宝”,第五是复姓,推行“乾元重宝”的好处就是适当增加钱的重量。用一个“乾元重宝”换十个“开元通宝”,这样就可以对老百姓掠取钱财,为朝廷发财提供捷径,从而支撑战争并最终赢得平叛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 “淳化元宝”钱


 

宋徽宗赵佶 瘦金体“大观通宝”钱

 
宋朝是钱文最为活跃的时期,字体由唐朝的篆隶转变成楷、行、草三种字体。钱文的书写者都是顶级艺术大咖,或者皇帝的御笔,宋太宗赵光义写过“淳化元宝”、宋仁宗赵祯写过“皇宋通宝”、宋徽宗赵佶写过“大观通宝”,三位分别用行楷、九叠篆、瘦金体书写,字写得端庄秀丽、隽永古雅、俊逸挺拔。艺术大咖中像蔡京、苏东坡、米芾等等都写过,蔡京有“崇宁重宝”、苏东坡有“元祐通宝”。北宋时中原被辽、金占据,辽、金钱币也在中原流通,其实辽、金的造币水平比北宋更好,式样和钱文都非常精美、大气,为什么辽、金的好?因为钱币中都有银的成分。辽、金钱文中最好的是“金泰和”,其“泰利通宝”由书法独步金朝的党怀英所书。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篆刻难、书匾难、钱文难,而这三难之中制钱文最难。

宋仁宗赵祯 九叠篆“皇宋通宝”钱

 
明初在朱元璋统一之前,像各路起兵的韩林儿、张士诚、明玉珍、朱元璋等都有自己的钱币,但钱文基本上都由匠人书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钱币开始由工部负责,先是设立货泉局,后又改成宝源局、宝泉局。满人入关后,铸钱这一套组织架构基本上没变,只是另寻良址建立铸造局,并设东西南北四个作厂,厂内有源料库、钱范库、局长办公室、食堂等等。清朝的钱文主要还是出自匠人之手,也是由宝泉局的设计师来设计书写,当然也有文人书法家写的,像书画家戴熙就写过“咸丰通宝”,写得凝练清峻、秀丽飘逸,被称为“戴书咸丰铁钱”,还有像书法家周尔墉也写过“咸丰元宝”“咸丰重宝”,其字端庄清丽、遒劲稳重。咸丰年间怎么会有这么多“宝”?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朝廷需要用钱。在中国古代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财手段,遇到荒年乱世就会废旧币推新币,以此来硬性敛财。反之,如果太平盛世,物价稳定,也就没有必要频繁地铸新钱了。民国时期最有名的钱是“袁大头”,钱文由康有为的学生、书画家、诗人罗复堪所写,他当时在财政部泉币司上班,近水楼台,这事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北宋苏轼 “元佑通宝”钱

 
整个古代社会铸造的钱币有无数种,其形状无非为布币、刀币、方孔币、交钞(纸币),其钱文绝大多数不知道是谁写的,再说钱币上又不能落书写者的名款,时间一长也就被历史遗忘了。古人也不像现代人这么注重名款名气,生怕别人不知道,逢人都要自我表彰一下自己的光辉业绩,不过能在中国古代钱文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应该算是万幸,因为他们都是挂一漏万者。钱币上的文字,也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珍贵的档案,我们今天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为书法艺术,其实从本质上讲,它们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文字。文字是以能充分合理运用为第一生命的,艺术不艺术次之。

来源 |中国书画报、书艺公社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