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你的书斋也可以有个好名字

(2020-07-07 14:01:32) 下一个

你的书斋也可以有个好名字

朱琪  
 

  清代金石学家黄易的字号与斋室名不少,对于研讨黄易生平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颇有助益,然向未见学者系统研究,今不揣谫陋,聊作解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黄易斋室名考证

 

 

01

秋影庵(秋影行庵)

 

   “秋影庵”为黄易常用斋号之一,启用也较早。据笔者考证,乾隆三十九年(1774)前后,黄易已经以陆飞所绘《秋影盦图》广征友朋与名士题咏,翁方纲、袁枚、陆飞、朱文震、郭麐等皆有题诗。故宫博物院藏1774年黄易致陈灿“清胜札”中,也钤有“秋影盦”圆朱文印,在约作于1771年至1774年间的多通黄易信札笺纸上,也都印有“秋影盦”字样,因此可以肯定至少1774年为“秋影盦”始用时间之下限。今尚可见梁同书嘉庆五年(1800)为黄易所题“秋影庵”斋额。

 

 

 黄易自用印“秋影庵”

 

  黄易所居“秋影庵”为南宋词人姜夔故居。翁方纲云:“其先世居马塍,即姜白石诗‘每听秋声忆故乡’地也,想有秋影庵,故君又自号秋盦”。翁方纲为《秋影盦图》题诗“手植疏柯日夜苍,林梢雁背好山光。故人莫颂姜夔句,每听秋声忆故乡”,亦注云“庵即白石所居旧址”。浙人王复亦尝以诗描绘秋影庵:“君家西湖滨,身在画图住。青山不用买,苍翠滴高树。疏疏屋数间,结构阴凉处。地招十弓宽,篱编六枳护。窗明复几净,文史涉深趣。潄石细泉流,出林幽磬度。枫叶半红黄,返照衡门暮。入夜听萧骚,更续欧阳赋。”

 

 

黄易自用“秋影盦”笺纸 故宫博物院藏

 

 

  姜夔中年政治失意,以隐居为志,于杭州西湖作《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此诗描写秋思,荷叶青芦,夜凉如水,秋虫悲鸣,秋影凄清,自有一种隐沦江湖的清苦况味,不著色相却动人心魄。姜夔精通诗词、音律、书法,对黄易的艺术思想影响颇大。明人张羽《白石道人传》记:“(姜夔)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谐,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尤自若也。” 黄易也精于诗词、音律,擅琴、箫,吴嵩梁将黄易比作姜夔:“马塍旧宅俯清溪,弱柳闲花覆水低。君是前身姜白石,洞箫吹罢月平西”。石卓槐赠诗也有“竹林凉月坐吹箫”之句,小注称黄易“又常暑夜无事于迟春草堂,坐竹林中吹箫度曲,丰致飘然令人可想”,可见其风神近似白石。

 

 

 粱同书题“秋影庵”斋额

 

 

  黄易游宦山东后,不忍舍弃此名,将济宁官舍称为“秋影行庵”,在其书画题跋中常见,既可见其对故居的思念,又可见对这一斋号的钟爱。

 

 

 黄易旧题颜光敏所藏箫铭拓本 风雨楼旧藏

 

 

02

尊古斋(尊古行斋)

 

   “尊古斋”为黄易早年所用斋号之一,今见黄易所用“尊古斋”印至少有三种,其中白文一枚,朱文方印、长方印各一枚。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夕,黄易刻自用印“尊古斋”白文印,当为其发端。在其早年所得拓本与信札上也时有钤用,如故宫博物院藏致陈灿“平安札”(约作于1774-1775年间),可见与“秋影庵”并用不悖。黄易喜收藏,笃好古书画及金石碑版,以古为尊实在情理之中。黄易在济宁后亦称官廨为“尊古行斋”,见《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题跋,再如为沈启震所刻“沈启震印”边款中,也自云“谨刻于济宁之尊古行斋”。

 

 

 黄易自用印“尊古斋”

 

 黄易篆刻“尊古斋”印面及边款

 

 

03

小蓬莱阁(小蓬莱)

 

   “小蓬莱阁”为黄易庋藏金石碑拓之处,亦为其终生使用的斋号,所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皆以此命名。黄易自用印中存有“小蓬莱”、“小蓬莱阁”(正方、长方印皆有)多种。“小蓬莱阁”之得名,主要是源于黄易六世祖黄汝亨杭州南屏读书处“小蓬莱”。《西湖志纂》载:“寓林,在雷峰塔下。《钱塘县志》:明黄汝亨读书处,即甘园小蓬莱遗址。”

 

 

黄易自用印“小蓬莱”

 

 

  黄汝亨乃有明一代传奇文士,他归隐西湖,于雷峰塔之东建别业以为读书居停之地,因葛洪曾炼丹于此,故名“小蓬莱”。张岱《西湖梦寻》“小蓬莱”条描写甚详:

  小蓬莱在雷峰塔右,宋内侍甘升园也。奇峰如云,古木蓊蔚,理宗常临幸。有御爱松,盖数百年物也。自古称为小蓬莱。石上有宋刻“青云岩”、“鳌峰”等字。今为黄贞父先生读书之地,改名“寓林”,题其石为“奔云”。余谓“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藓之古,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青绿彻骨也。

 

 

  黄易自用印“小蓬莱阁”

 

 

  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蒋仁应黄易之请,为其刻“小蓬莱”印,并在边款刻黄汝亨的《寓林》诗:

    处世叹不偶,入林任天放。青山日在眼,坚石非一状。莽莽堕云片,层层涌海浪。蜿蜒伏蛟龙,偃仰卧狮象。文鸟从云现,古木缘崖上。精对殊寂,周还亦跌宕。何必三神山,其中足微尚。小蓬莱在雷锋塔东,孤山栖炼地,明贞父黄公读书寓林其地也。公六世孙小松属篆,并录公诗于石。乾隆乙未二月,铜官山民蒋仁。

    

 

 蒋仁为黄易刻“小蓬莱”印

 

  潘庭筠在《钱塘黄君墓志铭》中对“小蓬莱阁”之名亦有所交代:“又取所藏唐宋旧搨、汉魏诸碑,双钩附跋,刊为一集,名《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寓林公旧筑室雷峰之东,额题‘小蓬莱阁’,用名此编,志不忘也。”可知黄易斋室名“小蓬莱阁”系秉承祖先“小蓬莱”而来,这种儒雅家风对黄易的影响非常深远。

 

 

黄易自用印“小蓬莱阁”,钤故宫博物院藏新拓武梁祠拓片

 

 

  “蓬莱”本与方丈、瀛洲同为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绍兴卧龙山下旧有“蓬莱阁”,传为吴越钱镠所建,淳熙元年(1174)其八世孙钱端礼重修,阁名源出唐代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南宋金石学家洪适《隶释》云:“予既集《隶释》,因以所有汉熹平石经残碑,镵之会稽蓬莱阁。”由于黄易笃嗜金石碑拓,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得汉石经《尚书》《论语》三段,时人将其比拟洪适,这就为“小蓬莱阁”的内涵又增加了一层深意。如嘉庆五年(1800)钱大昕为《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所作序言:

  昔洪文惠尝取《熹平石经》字重刻于越州蓬莱阁。予尝游山阴,夜宿郡斋,访阁址于荒烟蔓草之间,欲求洪刻只字,邈不可得,况熹平元刻乎?秋盦所刻虽不及文惠什之一,而令好古之儒得睹中郎遗迹于千七百年之后,真艺林快事也。此外皆世间未有之本,如殷卣周鼎,愈久而愈珍。秋盦又尝于嘉祥紫云山探武氏石室,得画像倍于洪氏,且有出于洪录之外者。盖文惠生南宋之世,版图分裂,足迹不到齐鲁,宜其搜罗未备。秋盦遭际承平,宦游斯土,加以嗜好之专,搜访之勤,是以著录多于前贤。假令文惠复生,当有退避三舍者,曰“小蓬莱”,谦辞也,孰能为之大哉?

 

 

 

 黄易为翁方纲刻“小蓬莱阁”印,钤故宫博物院藏黄易致王复契濶札

 

 

  巧合的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翁方纲借黄易所藏石经三段拓本,摹勒于石,因效慕洪适摹刻汉熹平石经于会稽蓬莱阁韵事,自题书室匾额曰“小蓬莱阁”。恰好此时黄易寄来书札云:“先少参读书南屏处名小蓬莱,欲构小阁”,两人斋号不谋而合,洵为奇事,故翁为题石经卷首曰“蓬莱宿约”。黄易亦篆刻两枚同款式“小蓬莱阁”朱文印,与翁方纲分用。这就是翁方纲《黄秋盦四十九岁像赞》中所赞“丁酉写像,初持石经。小蓬莱阁,覃溪共铭”的含义。

 

 黄易绘“小蓬莱阁”图

 

 

  黄易曾作“小蓬莱阁”图并题:“更无人处拓窗看,合算渠侬耐夜寒。多谢一弦云罅月,却弯疏影射阑干。梅花下作。”图写小屋两间,月夜之下轩窗下一女子静坐,从画意与题诗,以及题款“梅花下作”来看,应与黄易母亲梁瑛(梅君)有关,似有怀人之意,故应有真实的阁影遗意。在天津博物馆所藏《得碑十二图》最末一帧《小蓬莱阁贺碑图》中,可见房屋三进,内庭与外庭之间以景墙相隔,前院厅室敞阔,人物三两聚集。此图所绘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十九日黄易五十寿辰拓得《熹平二年断碑》,众人前来庆贺时的情景。当为“小蓬莱阁”真实写照,颇足怀想。故前之小帧“小蓬莱阁图”所绘,则应当是后院两间内室,这从画面构图、院中所植树木来看,也皆吻合。

 

 

 黄易绘《得碑十二图》之《小蓬莱阁贺碑图》 天津博物馆藏

 

 

  另在黄易尺牍中亦多见“小蓬莱阁”信笺,且版式变化最多,目前所知有三种:一、笺纸左下侧印隶书“小蓬莱阁”,版框花青色印刷,见故宫藏黄易致江昉“乡思札”、致汪楍等“奉候札”;二、笺纸左下侧印隶书“小蓬莱阁”,版框赭石色印刷,见故宫藏黄易致汪楍等“同寅札”、“诞麟札”、致某人“刻间札”;三、笺纸左下侧印隶书“小蓬莱阁”,但字体较大,与外框下侧边线相连,版框赭石色印刷,见故宫藏黄易致陈灿“阔别札”。

 

 

 黄易自用“小蓬莱阁”信笺三种  故宫博物院藏

 

 

 

04

浮梅槛

 

  黄易自用印中有“浮梅槛”椭圆朱文印,见钤于录邵康节语“饮欢喜酒,作自在诗”隶书四言联,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临华山庙碑”轴等作品中。西湖水面广阔,自唐宋开始即多游船,“浮梅槛”实为游具之一,为黄汝亨受黄山白岳间竹筏载酒,行游溪林间启发所造。乃以巨竹为桴,编蓬屋浮于西湖上,船中可载酒吟诗、鉴赏金石书画,颇有“米家书画船”的意味。厉鹗《湖船录》载:

  黄贞父仪部用巨竹为泭浮湖中,编蓬屋其上,朱阑周遭,设青幕障之,行则揭焉,支以小戟,其下用文木斫平若砥,布于泭上,中可容六七胡床位置几席觞豆,旁及彝鼎罍洗、茶档棋局之属,两黄头刺之而行。吴江周本音名之曰“浮梅槛”,贞父书联云:“指烟霞以问乡,窥林屿而放泊”,一时词人题咏颇众。

 

 

 黄易自用印“浮梅槛”

 

 

  明清时西湖游船愈发精致讲究,在制式、结构、装饰、功能、名称等各方面都赋予了新意。传说有梅湖仙人,以梅为筏,浮沉于水面,至春天时梅花绽放,流满湖面,这就是“浮梅槛”名称之由来。浮梅槛制成之后,黄汝亨又遍邀当时名士题咏,汇辑成诗文集付梓。如汤显祖有《浮梅槛为贞父作》颂之:“白傅时思湖上眠,黄郎新泛竹为编。长垂布幔通明月,何用笼灯照夜船。”

  钱塘黄氏一族是西湖游船文化的创新者与传播者,不仅黄汝亨有“浮梅槛”,长子黄茂梧在南屏寓林读书,时乘湖船“飞鹢”往还,黄茂梧妻顾若璞又特造“读书船”课子黄灿读书其中,黄灿成年后又造“破浪”并自号“破浪船子”。黄易在这样的湖船世家成长,不仅熏染了祖先的风流雅韵,日后走上佐理河防的务实宦途,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黄易为陆飞刻“自度航”印

 

 

  黄易的友人之中也多有制造湖船者,如世交好友陆飞有“自度航”,张燕昌有“烟波宅”。陆飞并绘有“自度航图”,《续湖船录》记:“笔床茶灶,以水为家,不复知有软红尘土,‘得鱼沽酒,卖画买山’,则舟中楹帖也。”黄易曾为其篆刻“自度航”印。以湖船入印的风气,可上溯到黄易老师丁敬,他曾刻“不系园”印,即源出好友汪师韩高祖汪汝谦湖舫之名。

 

 


来源:金石契

图文出自朱琪《蓬莱松风》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