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5)
“十一黄金周”刚过,
沈阳故宫又推新展览
御苑翰墨
“馆藏清代翰林书法展”
清代翰林书风,对当时的清代书坛影响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身居科举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选拔人才时代是对整个士人阶层的引领。另一方面,鉴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和翰林与帝王特殊的关系,使得翰林们在领会帝王审美倾向上具有其他士人阶层无可比拟的优势。
纵观沈阳故宫所藏的翰林书法,数量众多,基本上涵盖了清代书坛各个时期的流转变化,也包含了帖学和碑学著名书家的精品及代表作品。通过研究这些翰林书家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清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探求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你信吗 原来学霸翰林们也怕考试
在各朝各代,翰林院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杜甫、张九龄,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清代一般取得进士身份才能进入翰林院。殿试三甲中,甲第一名进士授修撰,甲第二、三名进士授编修。二甲第一名和朝考第一名也可直接入翰林院任职。
排在之后名次的新科进士们,入翰林院就要按朝考成绩、结合殿试、覆试名次综合排名,选取其中成绩最优秀的一部分人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附设的庶常馆学习,为“馆选”。庶吉士在翰林院接受一段时间教习后,经过考试,“分别授职”,一般称为“散馆”。
从明清皇帝的《实录》中,我们发现,庶吉士在散馆时并非都能得到“授职”。有的可能受罚“留班复读”,有的甚至遭到开除(“革职”)。康熙四十五年,庶吉士散馆,考核三十八人,就有二十人因“文义荒疏,俱不准授职,再教习三年”,三人“文字俱劣,俱革职”。当然,受到这些处罚的人是少数(尤其是被革职的),而且这种现象也并不多见。
乾隆年间的两大书法家 浓墨宰相和淡墨探花
“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这两个绰号一个用官位命名,一个用科场名次入号,单从两个绰号的字面意思看,一浓一淡,一古拙一清雅,一厚重一轻灵,互相映衬,就已经妙不可言。
浓墨宰相就是刘墉,十多年前《宰相刘罗锅》一剧让这位风趣可爱的小老头着实风光了一把。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罗锅,不敢确定,但刘墉是名动天下的书法大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刘墉的书法墨色浓重,笔画丰圆,犹如珠圆玉润的唐朝美女。喜欢的人赞他的字是“厚味深藏,雍容华贵”。
相对刘墉而言,淡墨探花王文治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就小的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王探花的书法功力差。他少年成名,二十岁左右便已经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了。
王文治喜欢用长锋羊毫蘸青黑色淡墨写字,是以他的书法结体匀净,萧疏秀美,有一种清雅的韵致。晚年笃信佛法,为人清淡文雅,个性平和,颇称“淡墨探花”这个名号。
关东才子王尔烈
乾隆三十六( 1771 )年王尔烈考取进士,获进士二甲第一名,同年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据说,那年他本可考中头名状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场,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同乾隆对换一下名次。后乾隆见王文卷甚佳,即拜王为“侍读”,留宫教授太子颙琰,故有“老主同场少主师”之说。
步入仕途后,王尔烈先为四库全书处纂修、三通馆编纂,后累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等职。王尔烈的文采、名气及威望,与当时的刘墉(刘罗锅)、纪晓岚并驾齐驱,毫不逊色。三人亦友情笃厚,史称三人为清中叶“三奇才”。有清一代出其类拔其萃者,关东大地仅此一人。
王尔烈书法文章冠绝乾、嘉时代,其文势跌宕,纵横开阖,字字如珠似玉:书法初学颜真卿,得其雄厚雅健的结构与风骨,继学王右军,取其神韵流畅之美,加之笔法透彻,大气磅礴,有芙蓉出水祥云捧日之妙。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