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5)
《招章大邵四见过》林散之
贫居已无聊,况此荒年后。何以慰岑寂?独有二三友。昨宵忽念伊,投笺命老叟。持帚扫荒径,翘首伫冈阜。惠然已肯来,大笑忘形垢。罾我湖中鱼,剪我园中韭。宰我埘中鸡,出我瓮中酒。中馈有村妇,调羹新试手。入厨为须臾,乡庖熟已久。三人相对坐,饕餮肆馋口。斯时夜气清,明河耿牛斗。细风起微波,新月挂疏柳。凉气上衣裳,寒光动户牖。举杯共叹息,此生未曾有。酒尽夜已阑,无言各俯首。颓然一梦酣,不计卯与酉。红日三丈高,鼾声犹雷吼。鸡鸣报村午,始各伸臂肘。披衣惊相视,莞然东西走。念此感世人,苦为利名诱。要知天地间,万事一苍狗。富贵何足言,言之诚可丑。惜此半日游,此游似不偶。能得其中欢,何计休与咎。区区此时情,未卜能知否?举笔志前踪,吾生应共守。
林
散
之
1931年秋,长江发生特大水灾,乌江也受到灾难,林散之立即从上海赶回家乡。
别矣,十里洋场;归也,三间茅屋。
——林筱之语
回到江上草堂,只觉得“案满蛛丝经籍废,庭多鸟迹友朋稀。”(林散之《睡起》)于是又闭门潜学,日与好友邵子退①、许朴庵②诸友谈诗论画。
这首诗作于1931年秋(《江上诗存·卷二1930-1931年》),林老回来后贫居在江上草堂过着悠闲的生活,无聊之际,投笺邀友,以斗酒只鸡待客,长夜共饮。
这是诗人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欣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图。
全诗共分三层意思。开头至“翘首伫冈阜”为第一层,写诗人贫居在家,忽然想起章敬夫③和邵子退诸友,于是投笺邀之。
翌日清晨起床,走出茅屋,打扫曲径小路,出得草堂园外,站在山岗上,翘首盼望好友的到来。
林筱之绘《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旧址》(2016年)
记得幼年之时,笔者曾跟随祖父去过“江上草堂”,过了乌江大桥以北,踏上江家坂的路,只见远处黑压压一片树林,阵风徐来,耳边仿佛有滚滚涛声由远而近地传入。
走进林中,有草堂三间,坐北面南。四周架植桃、李、杏、柿以及松柏、梧桐等树木数千株。
草堂左有假山一座,天竹丛生;右有芭蕉数本,翠色扑人。
后有竹园,凤尾森森,青翠欲滴。清风时拂,叶声瑟瑟如鸣玉。
草堂居高临下,一望无垠,在这宁静的环境里,林老啸傲其中,勾山勒水,敲字谋篇,每当诗成画就必招祖父前来评赏。
“忆我江上村,茅屋一小馆。侃侃古人诗,自哦不知晚。有友邵子退,日日是我伴。求损不求益,此事世间罕。”
(《赠全椒汪岳尊先生二首》1983年)
邵子退《赠散之》诗稿
林荇若二姑妈曾与笔者云:“那时,我家江上草堂在一片大树林之中。草堂外园口有一小柴门,平时总是关闭着。
到了饷午,父亲就叫我去院门外迎接四叔。
当时我也没有想,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去开门迎接。谁知门一开,四叔已到了门口,真是不巧而合,父亲真会算。
后来我才注意到,只要四叔三天不到我家,父亲就要到村头去看望,‘待君久不至,几次立柴扉’。看不到嘴里就念念叨叨地说过不停。”
李秋水老师也与笔者云:“我每次到林老家十次有八次见到四叔在,他们一谈就是两三天,兴尽后四叔就回去了。”有诗:“长记草堂秋夜里,清谈每到晓窗红。”
林散之《病卧思子退》诗稿(1974年)
第二层是从“惠然已肯来”至“莞然东西走”,写客人到来后,得意忘形的神态,以及连忙请来邻居村妇,捕我湖中鱼、剪我园中韭、杀我笼中鸡、取我瓮中酒、烧锅煮饭,招待好友。
他们三人相对而坐,狼吞虎咽,饱餐一番。直至明月已上,繁星点点,杨柳依依影映于细风吹皱的水面。
此时寒冷的月光透过门窗射入室内,已觉凉气袭身,他们举杯长叹,对酒当歌,人生能有几许呢?
夜已深,酒尽兴,相对无言,各自俯首而睡。
待到红日高照仍鼾声如雷,时至中午,方才解醒,然后伸臂摇肘,披衣相视,冁然一笑,各奔东西。
邵子退《江上赠林散之》诗稿
第三层从“念此感世人”至“吾生应共守”。主要是说理,作者对世人为名为利而苦于追逐的思想发生感慨之词。
人生在世,万事万物,如同苍狗一样变幻即逝。何必又要为名利、为富贵而你争我夺呢?
不如像我们这样,功过不计,远隔世俗,杯酒论诗,谈艺术、话人生,过着田园式的闲适生活罢了。
这首诗语言平谈自然,朴素优美,通俗易懂,不加修饰。全诗叙事,说理融为一体。不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令人产生置身其中的向往!
二O一八年六月十日
邵川于秦淮瓜庐
注
① 邵子退
邵子退(1902-1984),原名光晋,又名子蜕,号瓜田、老炊,自谓种瓜老人。家住乌江百姓塘村,祖父邵春楼为前清举人。稚年从其父邵鲤庭诵习诗文史籍,尤酷爱书画艺术。邵子退兄弟四人,长兄邵光曙、二兄邵光绪、三兄邵光煦,因排行第四,乡人尊称为邵四先(生)。
② 许朴庵
许朴庵(1896-1972),原名才余,字润甫,别字太朴。乌江许庄村(今四联行政村)人,自幼爱好文学,十八岁时到乌江街余家杂货店学徒,后经张邦元资助读书,二十四岁在乌江一带设塾课徒达十六年之久。解放后在乌江桥北东岳庙小学教书。先生擅写传记、散文、墓志等,著有《自怡集》,可惜“文革”中被毁。
③ 章敬夫
章敬夫,生卒年不详,原名书简,张栗庵先生高足。滁州人,时寓乌江,与乌江范氏有姻娅之谊。先生性狷介有古学者之风,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和县高中教书多年,后受聘于和县修志馆,以后定居和县北乡卜集李二时村庄,不幸于1960年突告失踪,人疑先生仙去也。著有《荀子札记》,发表于《安徽学风》杂志上。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