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3)
当代书坛现象的思考
■朱以撒
当代书坛的种种现象,反映了书坛中人的各种诉求与行为,让人欣慰的,让人觉得应当引导的、调整的。现象纷繁是正常的,没有现象才是不正常的,现象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使人走向深刻,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坛中人的成分比较驳杂。和一些门类不同,书法艺术的公共性特征比较明显,使各行各业的对书写有热情的人都可以汇集到书坛中来。这些年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许多作家、演艺界人士、官员、名流都在书写。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书写可以使人记取汉字,知其形、声、义,书写久了,对汉字也就有了切身的体验,通过书写感受传统文人的优雅、斯文之姿、之韵。面对大量的书写者,对他们书写的热情是需要肯定的。书写和书法截然不同,书写就是把汉字写清楚了,使人知其义而不生错舛,但它与书法十万八千里,书法需要体统,需要一套经过刻苦训练而掌握的创作技能,才可能进入审美范畴。如此说,一位再有才华的人,再赫赫有名的人,真想由书写进入书法,都得从头开始,按学书规矩而行,循其规蹈其矩方有前景。同样,书法家如果想丰富自己,当一名作家、音乐家,也必须从头开始按规矩来努力实践。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而不是任意而为。那种把书写视为书法的人,也就无视书法的种种规矩和要求,无视书法艺术的外在门槛和内在规定性。如果再以此张扬、鼓吹,也就害处不浅。如果一位名人以书法之美应对社会,就起到一种传播美感的贡献;如果只是涂鸦,又以号称著名书法家流行于世,那就是一种污染和破坏了。如今书坛中人不论何种成分,都是以书法家称之,故鱼龙混杂、真赝交集。如果一个人要自称作家,他自己也要掂量掂量,但一个人自称书家,可以脱口而出,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把自己的书写等同于书法的人多了,书坛中人的身份就很驳杂,对书法艺术也就缺乏敬畏,谁都可以进来闯天下。《三国志》称,“人各有志,所规不同”,一个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态度,可以看出格调高下,品位雅俗。同时,社会中人对书法家的认识也很肤浅,认为书法创作过程迅捷、轻易,并不考量其背后长期付出的艰辛劳动。
文学艺术各门类都有自己的规矩,书法自然不能例外。明人胡应麟认为:“风雅之规,典则居要。”书法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私有的,自由的,却是需要提高的。书坛需要健全规矩,规矩是一种约束,也是一杆标尺,用以衡量书坛之人、书坛之事。守规矩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不守规矩理应戒止。对于一个组织,在吸纳新会员,书法展览评审活动、书法理论研究等等活动中,持守规矩就可以更加客观、公正,使人信服;做为书法家个人,自觉遵守规矩,自律不辍,也有利于不离正道,行于大道。
我们正处在一个学习的时代,学习对于书坛中人来说是十分必要,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书法家的学习现象还是有几个比较明显的不足。首先是学习的狭隘,譬如只学技能,其余关注程度就不够了。书法艺术是个范畴,学习应该进入更为广大的空间,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培养更深远的胸襟。鲁迅曾批评“叮于一处”的学习方法,因为人如此囿守,难免枯落。其次是功利的学习,什么能产生功利学什么。学所谓有用的,弃所谓无用的。功利之学使人偏颇、短视,成为实用主义者,是精神上的唯利是图者。其三是应景的学习。学习可以作为门脸,自诩好学习爱读书已成时髦。清人方东树曾谈到一种伪学习,是学不到真学问的。伪学习作为一个面具,应对社会、他人,最终流为浅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人通宵达旦读书以应和这个日子——真热爱读书者,这一日寻常过,不必如此。明人俞弁认为:“不读书,则其流不长。其流不长,欲求波澜汪洋浩渺之势,不可得矣。”对于个人来说,能否让书法艺术成为持续发展的一种精神活动,最终还是倚仗读书积累下的学识。人们在读书中感受思想之美,道理之美,情调之美,修辞之美,原创之美,不读书何以堪。相比之下,古代书法家的形象是比较丰富饱满的,究其根柢是文化素养在起作用,是一个有文人情怀的人,而不是一个干巴巴的书写艺人。文学院的学生在阅读文学史时读到了陆机、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杨维桢、徐渭的美文,因为他们的本质就是一个文人,有文思、文风、文采、文才在起作用,也就更见格调和境界,因此陆游曾认为:“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很有活力,生气勃勃,风雅鼓荡。书法创作允许不原创,书法家一生可能会反复写某一个内容,或以抄录古人诗文为务,但有文化素养和追求独到的书法家却会追求原创,尝试原创,抵制抄录带来的文化惰性。《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都是原创,原创使人提升,有活力,有一个追求的方向,书法创作就是追求最大的可能性,探索其复杂性,体验其神秘性,倘若蹈袭的惰气萌生,也就使人丧失原创的动力。当然,原创的基础来自大量的阅读、思考,得以转换。在这方面,古今书法家的差距也最大——许多的个人书法展览上都是古人诗文的聚合,看不到我手写我文的场景。抄录成了习惯,也就不可能开辟新的审美空间、开拓个人的审美理想。一个当代书法家除了创作,成为技能高超的善书者,他在文、史、哲方面还有哪些学理性的研究?如果是古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不难的,但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往往除了创作,还是创作,也就不免单调,不免平面,有志向者理应要有超出书法创作之外的文化追求。
当代书法评论也是大家觉得十分薄弱的地方,原因是长于颂美短于规过。碍于远近的人际关系,书法评论总于屈己于人、于事,达不到评论的真实。史论研究者众,面对过往的史实、人物、事件,不牵涉世俗趋舍,表达的心态也就大有不同。冯其庸有一首激情洋溢的论书诗:“疾风劲草读君书,君书都是剑器词。忽如惊风飘白日,忽如鲸鱼破苍波。忽如羿射九日落,忽如大禹劈山斧。忽如长桥斩蛟龙,忽如高天射雁鹜。忽如电扫四海黑,忽如雷轰山岳舞。忽如苍茫微月出云海,忽如旭日东升万象呼。忽如秋雨梧桐飘落叶,忽如漫天风雪银装素裹万里江山瑞雪赋。忽如铁马金戈十面埋伏九里山,忽如破釜沉舟巨鹿大战诸侯觳觫(hú sù)壁上呼。忽如剑阁闻铃凄凉夜未央,忽如平沙雁落万鸥翔集霜天曙。忽如二泉映月哀弦回肠声声苦,忽如昭君出塞胡沙万里琵琶声急铁马驰。忽如澹荡春风三月天,忽如柳丝飘拂艳阳时。忽如梨花院落溶溶色,忽如江上闻笛千里月明倚栏思。
要之君书独得天地造化灵秀气,只有山河大地五岳风云堪与相吞吐。
予读唐君狂草,如少陵观公孙剑器舞,又如读太史公书项羽破秦军百万诸侯军山呼震岳,又如闻雷轰电掣,声光扫寰宇,复如听梧桐夜雨二泉映月,其奥微处在微茫之间,当以神会也。”
书坛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场,四时异景,万卉殊态,或吟咏规范,或不守畦町,有各自的生长态。但是,只有自觉遵守书法艺术规律,规延风雅,去除芜杂,不断提高个人精神生活的质量,才可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书法艺术事业的进展。
转自书法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