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阎连科先生是笔者很喜爱的当代作家,最近看了他关于《聊斋》和当代文学写作批评的三场演讲,这是他2024年底访问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时与当地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交流会,在国内B站都能查看到。阎先生从事写作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当然他亦有近作发表。一位专业作家从事写作理论研究同时成就丰硕实属罕见。整场演讲以及近几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公开课上,阎先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暮色在山冈洇开一纸朱砂,岩隙间野草垂首数着风之年轮,溪流将最后的光斑含在卵石唇间,鹧鸪的啼叫碎成松针,只有光的碎金在石苔间寸寸沉没。远处走来一群去太原赶考学子,他们要翻过山冈放抵达客栈,这其中就有尚未弱冠的元好问。说笑声穿破了山冈寂静,也偶遇上一位打猎下山的猎人,学子们打听着扛在肩上的两只大雁,猎人说,白天破获一只杀了,另一只脱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有别于最初的雅乐,自唐发起于家宴的“歌乐之词”萌现,晚唐五代盛行而汇总《花间集》可谓词之成形。后两宋词家辈出以一种文体立足于文史,人常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里的宋词并非局限于年代而针对一种文体,张惠言道:“至宋之亡而正声绝。”确实宋词创作巅峰于两宋,虽至明清还有好词出现,但已不成气候,故将此文体统称作宋词。古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李清照虽家喻户晓,然笔者静心读其作品倒不是“此瘦彼瘦”而是她作的《金石录后序》,这篇虽是其亡夫赵明诚集著《金石录》之后跋,实为李清照回忆与亡夫年轻时收集字画金石之艰辛和最后失落文物之经历,字里行间道出因失去亡夫,“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茫然情怀,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的说哲之理。《金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学离我们有多远?笔者觉得只要真诚,对世间有思考,对生命有感悟,每个人都能织锦出文学与读者产生共鸣。但这其中选择好合适自身之文体至关重要。鲁迅善杂文亮匕首痛打落水狗,雪芹善小说顽石下凡索隐世态闲凉,长卿善献赋勾勒子虚乌有,子美善七律沉浑顿挫余音绕梁,李白善绝句洒脱间奔马涉千里。而少游似全心为词而生,“寄慨身世,闲雅幽情。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挪来键盘为《谈词》开始书写时,恰逢黄昏夕阳暗落,窗外屋檐残雪依旧之际,也许这符合谈词之场景,或自身处世未身临过乞怜哀愁之感,恐谈词穿不透古人内心。汉文学史可能渗透着抒情,抒情是否是汉文学创作的起因?若汉文学似深林,那么宋词似林中池潭,静而不露,任凭蜻蜓点水。若汉文学似高山,那么宋词似山间绿地,谧而不喧,任凭夕阳合照。可以说抒情造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笔者完成《诗之简史》写作后,围绕诗歌有文学性虽有几言提到但有意犹未尽之感。在此作为《诗之简史》“后跋”围绕历代诗评家针对“比,兴”诠释的演变,试讨论其文学性之重要。自《毛诗序》开启“诗有六义”,汉代大儒郑玄著《毛诗传笺》里对六义中的“比,兴”作了完整定义,笔者觉得此注至今依然有权威性和正统性:
“比者,比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5-02-01 02:19:06)

自从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始,科举考试发生重大变化,即“诗赋取士”换为“八股取士”。王安石改革科举重视策论考试其内涵是重视文学人才转变为重视行政人才,重视经学考试亦是重视官员指导思想之修炼,中唐以前文人学子风行“行卷”在上文己分析,之后尤其是北宋庶民学子取代贵族精英登科入仕剧增,而且得中进士人数亦增加,北宋有一年中进士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24 02:54:17)

诗说至唐代,笔者至今未得好辞为其修饰。汉语文学的最高峰无疑是其源头《诗经》与《楚辞》,可谓“独领风骚”。古文经典未将《楚辞》作品列为诗之范畴,这是对“诗”之概念不同而已,今人读《楚辞》便毋容置疑称其为诗,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兴观群怨”之孔子教诲均合情合理。更有甚者《诗经》佚名,而《楚辞》为后人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18 03:14:50)

诗者以规定之音韵,凝练出对世俗社会和人内心情感之文学载体。人类写诗历史据考证有四千多年,可以说只要有一种语言成熟和应用就会产生文学,诗歌或许是最容易流传的载体。在汉语诗歌范围看,今人还会吟诵诗歌者已不多,但爱读唐诗宋词者大有人在,亦有模仿唐诗拼凑一首格律,或对照曲牌填一首词的爱好者。而谁是在黑夜里点亮明灯,以“诗人”作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