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路经依赖、条件反射及对称

(2009-05-24 21:35:20) 下一个

路经依赖、条件反射及对称

2008-7-18

    不久前,我很兴奋地阅读了道格拉斯·诺思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读到了‘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想想也真的是那么回事,我兴奋地向一个朋友介绍‘路径依赖’,人家听罢精准地一言辟之:“这不就是因果关系嘛!”,呵,真是精辟!我无言以对,做了个鬼脸了事。

   

路径依赖

附件一。实际上,我们的个人生活都充满了对‘路径的依赖’,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现状都有一个清楚的解释:“因为、、、所以、、、”,都有太多、太多的‘假如’了,每个人都可以静默地想:‘假如,我当初、、、’,每个人对他自己的假设都有自己的答案,同时,每个人对他自己的假设都没有真实的结果。

    这就是现实。

 

 知识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路径依赖过程,路径依赖以两种方式作用于我们:经验(传统),个人的或社会的;依据特定的价值体系对新的环境所作的反应,即特定主体对环境的条件反射。

对于生物而言,路径依赖的基础是经验,记忆;对植物而言,其基础则是基于生物的本能,体现为‘植物对其环境的条件反射’。

    在‘个人经验’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举出‘家族生意’、皇权的遗传、家族的从业倾向; 在‘社会传统’的方向上,我们可以列举‘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为例,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当前的中国资本主义中找到计划经济的遗物,在建国后,我们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我们的银行体系:中行、建行、农行、工商行,意欲按行业归口管理社会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沿用之今,但从今天的现实看,各行业的运行需要这样的管理吗?这样的管理已经名存实亡了,1980年以后建立的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算哪个行业的?以后进入中国的外资行呢?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在‘特定主体对环境的条件反射’,我们可以以互联网在中国的经历为例。

    互联网,以他的自由、高效、隐秘为特征,在中国却倍受磨难:非要让‘自由的’的受到制约,‘高效的’受到压抑;‘隐秘的’变为公开。这样的企图在现实里注定是徒劳无功的,经济上是浪费的,政治上是令人恶心的。

1996时,我还要到公安局去登记我使用,现在好了,不用登记了,但此网却有别于境外的网络,在虚拟的互联网中,有一个真实的机构,叫‘中宣部’,限制着互联网上的内容;有一种警察,叫‘网警’,监察着网络;有一种技术叫‘金盾工程’过滤着中宣部不想让国人知道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依据特定的价值体系对新的环境所作的反应’。

    顺便提一下,‘金盾工程’,附件四,到2002年时已投入了64亿人民币---引自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但,真是浪费,从网上随便下载的反屏蔽软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除它‘偷窥与限制’的功能。当然了,把金盾工程说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对的,他毕竟还有保安、认证及滤毒的功能,但好像用不了这样破费,微软、各银行、及很多很小的软件公司都做得到,‘金盾工程’还有一个好处是不起眼的:能帮少数人挣大钱。

    ‘脱了裤子放屁’在老百姓的眼里是臭招,但却是件合法理的事情,老百姓哪里懂得‘脱了裤’的好处:脱掉的是别人的裤子,体现‘我’的是权力,满足了自己的观淫癖。

 

条件反射

    参阅附件二。

在中学的时候,坐在教室里,大约是在76年前后,听老师讲‘条件反射’的时候,只是记住了巴甫洛夫和他的狗,然后把一块骨头放到同学的书桌上,再喝令他张大口。仅此而已。

    直到2005年左右,我才恍然大悟,现实,我们面对的现实,都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就像《尼罗河惨案》里波罗所说得那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波罗私隐了另一点:“月亮底下也没有新鲜事!”

    条件反射,所要区分的是主体与环境,但要强调一点的是:主体是环境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忽略了这一点就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如图一所示,环境决定了思考的前提,思考导致了行为,行为产生了结果,结果构成了新的环境。

    两个特例:思考不产生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无论如何,‘环境决定了思考的前提’,换言之,‘行为与结果’是思考主体对环境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作为分析的起点,我们要认真分清楚的到是‘谁是思考的主体?’,‘他(它)的环境是什么?’。

    ‘思考的主体’也不一定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他也可能是植物、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

     有此产生了一个怪论:‘没有生命的事物可以思考!’。把石头扔到玻璃上,玻璃就将跟据石头的冲击力----动量,及自己可以忍受的动量决定它的反应的性质与程度:局部破损、裂开还是破碎。-----比人的计算更为精确!

    这是什么?条件反射!

 

(此处图,可惜我不会粘贴)

             

试错法,据文化人,波普,1957年,讲‘是人类及个体进步的起点’。‘试错法’:猜测与反驳,实际上只是在思维主体在特定价值观考量下的条件反射。波普与巴甫洛夫不同,换了个方向,从‘人’的角度,我们描述了条件反射。其过程很像在博弈论里加入‘信息’这一概念。

 

条件反射的例案

人类的战争----条件反射(后补)

 

选址1:海边的冰激淋店

    在博弈论里有一个案例:海边的冰激淋店。同一条海岸线上,有两个卖冰激淋的人AB,最初他们都会选在海岸线的中间,由于产品雷同,他们会都产生‘地域划分’,远离对方的念头。                              

   如何‘地域划分’?最合理的办法是各占一半,于是,A设在1/4处,B设在3/4处。

   最初的稳定过后,A会觉得‘我向右移一些,就可以得到B的一些客人’;同理,B也会想‘我向左移一些,就可以得到A的一些客人’,于是两个人都会向整个海岸线的1/2处移去。

    这样的迁移何时结束?只有他们从新回到‘整个海岸线的1/2处’,不再以地域的争夺来或得利益。

    这时候,取得利益,就不在于客人的来源而在于产品的口味与质量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AB只是我们在菜市场里所见到的最一般的小贩,他可能连个像样的名子都没有,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在他的家里,不会有书房、书架,偶尔可能有几张报纸,还是用来做包装用的,总之,他们绝不会懂得博弈论,更不会用博弈论来指导他的行为。

    他们只会想‘如何才能多挣些?’

.   他们知道‘地域划分一下,我会多挣一些’;‘我侵占一些他的领地,客人就会多些’;、、、当他们都‘侵占’对方的领地之后,不约而同地重聚在1/2处了,此时他们发现:最后的竞争在质量上。诸如:好酒怕巷子深、祖传秘方、专利、创新等都是说得这个道理。

    一个路边小贩,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得这样深奥?实际上没什么,他只是想了一个问题:“如何多挣钱?”,看着自己的钱包,想着怎么做而已:条件反射!

    此案例,最接近真实的情况是,在一条海岸线上,最初,只有A,他会选在海岸线的中央,这样,哪边的客人都不会走得太远;B看到了:‘A买冰激淋可以赚钱。’,他也学着做,A,会下意识地、自发地排挤他,但,由于限制种种,才会发生上面所描述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肯德基与麦当劳是在我国见到的两家快餐店,有心得人总会看到有两个有趣的现象:

    站在肯德基或麦当劳门口的台阶上,你环顾左右,总会看到另一家------这就是‘地域的竞争总会回到1/2上。’;

    肯德基与麦当劳产的产品雷同到了你往往分不清你想吃的东西在哪家店里卖-------‘取得利益,就不在于客人的来源而在于产品的口味与质量’。

 

选址2:同址的店更

在我的办公室楼下,有间面街的店面,5年来换过了很多租客了,现在又在招租了,门口挂着“旺铺招租”,我跟太太走过,笑着对她讲:“你看,招租的都是‘旺铺’,下岗的都是‘人才’!”

5年来,这个店面做过的有:咖啡厅、快餐店,中餐馆、地产中介。

我是这样理解这个现象的:

店面已定,在周边环境既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店主的经营都是一个实验,在一个黑盒子里的实验。

分别把咖啡厅、快餐店,中餐馆、地产中介放到这个黑盒子去,看看产出的是什么。

产出的是更多的钱,那么店主就做下去,反之,店主就选择关店;随后,另一个店主换一个产品(店)放进去试试,看看能不能变出更多的钱来。

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店址在选择商店,直到,有一个店,把它放进去之后可以变出更多的钱来为止,这个店址的选店才会结束。

这同是‘条件反射’的结果,但,好像我们同常不做这样的理解。

 

 

环境与个人生活

    环境改造人

这一生活经验有多少人相信我不知道,但这是一个不需任何证明的法则。

    通常的情况下,我的生活很正统,但你把我带到歌舞厅里去,我也会找小姐,‘不找?对不起你!’,去的久了就难免会有外遇,那地方就出这东西!------条件反射;但把我放到办公室里,我就会静静地写下一篇‘道德经’。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理,当你把一个清白的人放到一个只有权力没有制约,光面堂皇地讲空话的机构里,你会得到什么呢?当连停车场的保安都懂得‘给票慢一拍,可以得到收益’的时候,你还能希望什么吗?当谎言成了我们生活的主体的时候,你还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吗?

 

   

屁股决定嘴巴:吃什么、说什么。

杭州机场的余世维:他设想了一个场景:当总经理的儿子会家摆谱;结论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充当不同的角色,角色---环境要相适应。但,余世维忘了他自己也是个角色,垃圾邮件的制造者。

 

 

理论的社会实践

马列主义,我们都很熟悉了,从苏联开始在中国、西班牙、非洲、美国及北欧都有过社会实践,命各不同。

非洲有很多不同版本的马列主义,我有耳闻,知之不多,成气候的没有;

苏联的马列主义垮了,惊得中国一身汗;

中国的马列主义,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嘴上说的是的马列主义,手里拿的是资本主义’,美名其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美国,马列主义找不到它的立足之地;

北欧的马列主义,好像只剩下马克思主义了,与我们的有很大的差别,在我们的文字上也不多见,被遗忘了,有意地遗忘了,他像一面镜子,但没有猪喜欢照镜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可以在任何社会里试试。把‘马克思主义’放进这个黑盒子里试试,看看产出的是什麽,如果社会的主流觉得好就走下去,觉得不好就换个招试试。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思洛伐克、越南、柬普寨等都试用过‘马克思主义’法宝,但感觉都不太好,都换了招。

苏联也用‘马克思主义’试了试,感觉不太好,换了招术。

中国用的是已经看不出模样的马克思主义了,被官方美誉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言归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的黑盒子实验。在不同的国家里,黑盒子,放进去‘马克思主义’看看出来的是什么,可以持续多久。最后的答案就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个国家(黑盒子)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从非洲开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思洛伐克、越南、柬普寨及苏联的实验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中国的结果在哪里呢?很快!2018年前后,毕竟,一个社会不能靠谎言维持。

题外话,为何在不同的国度里马克思主义寿命有异?我猜想是社会的资源所致。社会资源较多的国度,‘马克思主义’掌权后就会生存的长些,反之就会短些;社会资源包括了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了人类史中最为残暴的一面:军事暴力,在苏联体现的是内战,在其他东欧国家体现的是‘解放’,二战的解放,我也因此怀疑希特勒是苏共党员,是斯大林的同志!

在非洲与中国同是以内战为表征的。

维持‘马克思主义’政权,在战争之后就是靠‘无产阶级专政’了,军队与警察。所以才会有‘党天下’、‘民不藏枪’之说。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结果是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搅蛮缠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进化’为资本主义,最后,连马克思,如果他能活过来的话,也不认得的马克思主义!

 

国家与战争

    1945年以前的国际社会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国与国之间谁看谁不顺眼都可以随便找个借口打一仗,国家间的竞争同常是以资源掠夺为手段的,入侵别国,掠取对方的资源。这是竞争的初级方式:‘地域的竞争总会回到1/2上’。

    1945年以后,联合国成立了,对随意入侵别国做出了法律范畴内的限制,此后的国家间的竞争则转化为对内部资源的开发:提高受教育水平,发展新的行业(产品):‘取得利益,就不在于客人的来源而在于产品的口味与质量了’。

 

权力与腐败

    腐败,这是一个讲得烂得不能再烂的题目了,决大多数的文稿都不着边际,如果不是有什么其他因素的话,我就会很怀疑作者们的智力水平。

    腐败,多年来,一直在反,案子却越揭越大,直到揭案者手软,被当权者喝令:到此为止。那些大的贪官污吏,陈良宇、黄菊、贾庆林,我们还要尊称为‘领导’,这样地领导还有多少呢?胡先生也不知道,他不知道下次开会时缺席的将是谁,谁的屁股底下没有‘一滩屎,谁都有可能,但只要没有政治利益的冲突,一般都会在。

    我试着换个角度看。

    把‘腐败’作为结果来看待,腐败的产生过程可以看作一个黑箱,不用去探究他的细节。    从‘案子越揭越多,越揭越大’这一现象出发,我可以猜想:我们有一套很好的、有效地产生腐败分子的机构设置!换言之,我们的制度天生就会产生腐败分子。机构设置有问题,那末,那只‘聪明的猪’就会等在那里。请查阅“智猪博弈”(Pigspayoffs)。

    把一个纯洁的青年人放在这个机构的入口处,加以时日,从出口处,你可以有很大的机会得到一个腐败分子。

    我的一个好友,其女婿在军队里,上尉军衔,结婚后拟转业,老丈人就发愁了,政府安排个工作没有问题的,工商、税务或警察,都是很多就业者想进都进不去的,要花钱进的政府部门,但进去以后呢?他会好吗?保持正直能生存吗?家庭会稳定吗?

    为什么?权力与道德崩溃。

    当权力得不到制约时就会产生变异,即腐败,当局好像并不承认这个结论。没有外在的制约,没有掌权者自身道德的制约,而权力不被私有化----那一定是出鬼了!参阅附件五:报复性执法根源何在?

   

题外话

    什么样的人才会作为‘腐败分子’给抓出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被抓出来的腐败分子都有一个特点:小团伙,高利润。

    如果,他们把圈子拉得大些,利润水平降些,他们的安全将是有保障的,换言之,他们不要太贪得无厌了,同志们是可以接受他们的,老百姓会很无奈的。

    你可以到各地看看,每个城市,最好的地段,都是政府的住宅区;每个城市最漂亮的办公楼都是政府所有;公车的数量与质量也是令人淌舌的,惊为天数。

    更有甚者,中央政府干脆把南海、中海、北海,划地为禁,南海、中海被政府占为私有,办公、住宅一体化了,占地面积比故宫还要大。

 

    (此处为google eath上的中南海与故宫的地图)

 

我曾跟朋友笑谈,中南海像一个‘泄了精华’的阳具,中国要想富强,政府首脑就要搬离这个衰具。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深圳要在两个小区之间的一段路上修建一个地铁站,被建在了商品房的一侧,‘地铁站外墙距居民楼仅488米’,而国际标准是30---引自附件六,同时,修了一条地道与另一侧相通,后来,被记者揭出另一面的小区是政府的处以上公务员住宅,地铁工程还是违章工程,没有被批准开工。

    设身处地地想想看,你是否愿意,当你打开窗户时伸手就可以摸得到地铁站的屋顶?我昨天,2008 7 30,开车路过那里,看到在施工的围墙上挂着红色的条幅:支持地铁建设 共创和谐深圳,真噎人;那感觉像强奸犯色迷迷地对他的宠物讲:请好好享受一下吧!

 

    (此处为工地照片,可惜我不会粘贴)

 

    很久以前,看凤凰卫视的一个座谈,窦文涛在那里调侃:“当强奸不可避免的时候,你最好闭上眼睛享受!”,我听了觉得很恶心,却又说不出什么,默默地想,‘反正,我不会遇到!’,他随后介绍到,这是‘专家’们的意见,不是他的原创。真他妈的!

    支持地铁建设 共创和谐深圳”,与老窦的建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真没有想到,党的干部们不仅有创意还有富有幽默感!

   我不知道,当地铁通车以后,左岸的居民会以怎样的心情与面孔看待右岸的居民,会‘共创和谐深圳’吗?

 

    有位牧师曾说过类似的话:当法西斯杀害社会民主党人和共产党人时,我没说话;当他们大肆屠杀尤太人时,我没有说话;但有一天他们要杀我的家人时,也没有人替我说话了。----附件六

我真没有想到:我真的被‘强奸’了,在光天化日的在马路上,在五星红旗下,三个代表给轮奸了!

事实上,贪官污吏们没有错,错在我们,我们在姑息养奸,反受其害。

       

    在这个案例里你看到腐败份子了吗?没有!一个也没有,但小利益团体的狭私是显而易见的,你还说不出什么来。附件六:深圳一地铁站工程被指为避让“处长村”紧贴居民楼。

    集体腐败,或称‘小团体腐败’、制度性的腐败,比腐败分子更可怕,危害也更大,更久远,无奈得很,我们还起诉不了他们。

 

条件反射与路经依赖

点与线

条件反射=点;路径依赖=线(侯补)

 

树、树的遍历

信息传递,历史。作为个人与社会,我们没有可能‘遍历宇宙之树’,一般而言,人生无回路,社会过程尤其如此,我们只能借读别人的信息:历史,了解、类比另一条路径。

 

我个人认为‘条件反射’比‘路径依赖’的外延更为广阔些,后者仅适用于有生命的物体,但它不一定有思维的能力,只要有生物的本能,并依据此种生物的本能不断地对其外部环境作出相应的‘条件反射’,数次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种生物对路径的依赖,即:进化!

呵哈!我在‘条件反射’、‘路径依赖’的路上遇到了达尔文!

故此,‘条件反射’是‘路径依赖’基础,‘条件反射’可以用于事物的分析,而无论它是否有生命,是否会思考。

 

 

条件反射与进化论

    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什么是自然选择?生物主体对环境的条件反射的过程,我看到过一个案列:

    在南非以南约2500公里的马里恩岛,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终年冰雪覆盖。1947年,南非的南极探险队在这里建立基地,随着轮船泊岸。船上的几只老鼠也伴随着安家落户。因为有探险队、气象站的食物可供食用,又有海鸟可捕食,老鼠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后裔。这些老鼠不但争吃探险队员的口粮,而且连床单、被褥、衣服等物也不放过,搞得他们狼狈不堪。不得已,探险队在第二年运去5只家猫用来对付老鼠,不久便繁殖了大量的后代。岂知老鼠没消灭,海鸟却被吃了许多。老鼠和海鸟均是猫的捕食对象,但猫更喜欢吃美味的海鸟。据统计,这些猫平均每年捕食海鸟约60万只,使珍贵的海鸟招致了灭顶之灾,破坏了马里恩岛的生态平衡。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南非政府动员了很大的力量投入灭猫运动。虽然猫害被遏制了,但是鼠害却又日趋严重起来。

    在不同的环境下,猫改变了习性。

 

条件反射与历史

汤恩比'挑战反应'
 '

 

条件反射与经济学

经济的目的是利益,利益最大化,但通常我们是被种种条件制约的。卖冰激淋的人衷心地希望整个海岸线上全是吃的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卖的,但,很不现实,就会有BC、、、制约他,所以他就要设法在‘约束条件下’取得他的利润极大化。由此衍生的经济伦理:帕累托(Pareto )法则。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改变约束条件’以取得更大的利益,----人们通常也是这样做的。

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分析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4%A2%E7%BD%97%E6%96%AF%E7%9A%84%E5%8F%8D%E5%B0%84%E8%AE%BA

  传统的思想认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市场价格倾向于对市场未来的发展作出精确的贴现。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错的。他们代表着一种对未来的偏见。而且扭曲有双向影响:不仅市场参与者以偏颇的观点进行,而他们的偏颇也会影响事件的发展。由于参与者的认知本质上便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认知与事件的实际发展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这种关系也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Correspondence,索罗斯称这种双向关联为“反射”。

  索罗斯通过构造两个函数:认知函数与参与函数并把它们表述成一对递归函数来阐述他的反射性理论。

 

  认知函数

  Y = f(x)

  参与函数

  X = Φ(y)

  X:事态, Y:认知或思维

  推出

  Y = f[Φ(y)]

  X = Φ[f(y)]

  参与者对事态的认知称为认知函数,参与者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称为参与函数。在认知函数中,参与者所认知的事态是自变量,而在参与函数中,参与者的思维是自变量。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一个函数的因变量,这样研究将不再产生确定的结果。由于事态和思维两者均为因变量,所以一个初始变化会同时引起事态和参与者的思维的进一步变化,而这两个递归函数将不可能产生均衡点,存在的只是一个无限运动的过程,索罗斯称这种相互作用为“反射性”。

 

 

条件反射与化学

    化学反应即条件反射------鲜有异议。

 

条件反射与物理学、数学:‘=’即是-----此议太长,后补

 

 

    

对称及对称的破缺是我在1996年前后探究的一个概念,最初只是把它作为分解周期的基础工具,从那时起至今,‘对称’这一概念就不曾离手,对它的理解也就也就与日俱增了。

通常,我们是在形式上、美学上及初级别的逻辑上使用‘对称’的概念;极少数的人把这一概念用于严格的数学推演。

在形式上及美学上的对称研究也是足够充分的了,1951年,赫尔曼·外尔(Weyl.H)著有《对称》(Symmetry)。对于对称的理解可见附件三。

对称,是我们认识宇间万物的基石与起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运动演化从一个侧面来说,就体现为显现出各式各样的对称性同时又通过这些对称性的演化和破缺来反映出运动演化的特点。’----因自附件三。

从逻辑上讲‘对称’与‘对称的破缺’就是一种对称。但我认为这是诡辩。对称的破缺是由于我们在分辨对称时‘不小心的’使用了不同的对称轴。

看看镜子里的成像,鼻子对鼻子,眼睛对眼睛,对称的。但是,里面有破缺:左右颠倒,这样的破缺是因对称轴的转换所致。

镜子里的成像,是以镜子为对称轴建立的,左右是以我们自身的为轴建立的,所以当我们看自己的镜像时,‘以我们自身为轴心’的对称轴,在镜子里也建立了它的镜像,此对称轴与镜子(对称轴)是两个不同的轴,破缺由此而产生。

什麽是对称?学习、模仿就是一个建立对称的过程。

广义地看:轴的两侧一样就是对称。这就是对‘对称’最为直观的理解。

分形的本质是什么?对称!没有对称就不会有任何形态的分形。

周期的本质是什么?对称!同样的,没有对称就不会有周期。皮亚杰在他的《结构主义》一书的第一章 导言和问题的地位 中,第8 自身调整性,中声称:‘、、、这就是节奏机制,人们可以在生物和人类的一切阶段上找到这些机制。然而,节奏是通过建立以中种对称性和重复为基础的最初手段来保证它的自身调节作用的。’,商务出版社,1996 P10。因此,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很好的、有效地分解周期,是因为我们不能清楚地分解对称。

 

笨笨与笨笨

    我曾经养过一只名为‘笨笨’的波斯猫,有一天,我看到他绒毛耸立,垫着脚,拱着背,试探着,一步一步地逼近镜子,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他在看见了另一只波斯猫在向他挑衅!

我猜想,是雨后的积水,或者是静静的湖水,使人们第一次见到镜像,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时候也一定被吓了一跳,第一次见到‘对称’。但,过了很多很多年之后,也许上千年、万年,人们才有了 ‘对称’的概念。  

回到主题。‘轴的两侧一样’即对称。这是形式上的对称。

逻辑上,我们也会看到对称,这才是对称的本质:“=”,逻辑上的“等于”。

顺便提一句,如果等号的两边严格地相等:A=A,我们就不会从逻辑上导出任何新的结论。

A=B’,是一种对称,‘A’非‘B’,是 ‘对称性的破缺’,我们因此才能从‘=’,即:对称,中推导出新的结论。

这种“等于”是以‘一样’、‘类似’、‘好像’来表达的。是以经验为背景的‘前提与结果’,而忽略了中间过程:前提      中间过程     结果

中间过程,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作为黑箱看待的,视为一个“已定”的黑箱,输入的是‘前提’,得到的是‘结果’,而不问为什么,忽略中间过程。

前提      中间过程(对称的轴)      结果这就是逻辑上的对称,与条件反射的逻辑是相同的。故此,我假设,对称是构成条件反射的基础,唯一的基础(我猜,这一观点不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如果我们没有对称的概念,就不会有逻辑上的推理。

所以,我猜想,对称构成了条件反射。

因此:

                      路经依赖

   

            

从哲学上看,凡存在,必有限;凡有限,必有其结构,在结构的基础上演生了‘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所以,条件反射是过程,对称是模式,却也不是唯一的模式,但如果广义的来理解‘对称’,我相信‘对称’是条件反射唯一的模式。

对称-----条件反射-----最终体现为路径依赖。

 

也许,有人会争辩讲,‘宇宙是无限的’,从哲学上看,凡存在,必有限,所以我推断:‘宇宙是无限的’!只是我们尚不知其限而已。

可以做个设想,你是一只非常聪明的蚂蚁,你会如何看待地球呢?‘地球是无限的’!

 

   如附件1所言: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这只是表象,过程还更有趣些。

    我猜想,罗马的某个人以两匹马的间距,4英尺85英寸,为自己定了或做了马车,也许,同时还有一批这样宽度的马车。路面是土路,车在上面压出了车辙,加上行车的偏差,车辙以4英尺85英寸为基准,左右偏差一英尺,11公分左右。

    别的异度尺寸的马车走在这样的车辙里就很容易受到损伤,那么造这种尺度马车的人就得不到好的声誉,长期而看,他只有两种选择:改变尺度或改行。所以,由于第一批的定尺,走在不太坚硬的路上,确定了车辙,拒绝了其他的尺度。而造马车的人又改造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的经验又被平行地移到的火车。所以:罗马的两匹马的屁股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

    无独有偶,现代的船只,除航母外,无论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最大宽度不能超过108英尺6英寸,约33米。巴拿马运河的宽度,33米,限制了所有想通过它的舰船。“大和”号(1945年)例外:舰宽38.9m 因为“大和”号从未打算通过巴拿马运河。

    再回到罗马的马屁股上,由于第一批的定尺马车,4英尺85英寸,把车辙留在‘不太坚硬的路上’是一种逻辑的对称:4英尺85英寸轴距及4英尺85英寸的车辙;或从另一面看是:‘车辙’是4英尺85英寸轴距的马车压在‘不太坚硬的路上’的条件反射的结果,4英尺85英寸的车辙限制了其它尺寸的轴距,成了其它轴距的限制条件,其结果就是4英尺85英寸轴距成了规范,----最终体现为对路径的依赖。

    上面的例子及描述构成了本文的主题:对称---条件反射---路径依赖。

  

 

对称与分形

    分形,是近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作用与地位我不想在此啰嗦,所有研究与学习分形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对称的概念及算法。我如果讲‘对称’是‘分形’的基础,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们换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对称,会有分形吗?

    但是,分形所用的对称通常不是很直观的,在科赫曲线里是可以找到明确的对称轴,在康托集、谢尔宾斯基三角形里你能感觉到对称却又不太容易地表达出来,其原因是:后者,对称性体现在方法上,确切地讲是,逻辑上的对称而非形式上的。

以下引自维基百科: 

曲线名称

曲线图形

 

Koch曲线

 

Soerpinski三角形

 

Cantor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8%86%E5%BD%A2%E5%AD%A6&variant=zh-cn#.E5.88.86.E5.BD.A2.E7.9A.84.E7.A7.8D.E7.B1.BB

    分形的定义:迄今为止,分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1982年,曼德勃罗(Mandelbrot)将分形定义为豪斯多夫维(Hausdorff dimension)严格大于拓扑维的集合。1986年,曼德勃罗又给出了一个定义:分形是局部和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A fractal is a shape made of parts similar to the whole in some way)。此外,对于具有自相似性质的分形来说,豪斯多夫维等于闵可夫斯基维(Minkovski dimension)

 

    ‘迄今为止,分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我猜想,是因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分形的本质,我人为它的最终定义一定会建立在‘对称’这一概念上。

顺便提一下对称与八卦的关系:八卦在表述上是用对称来表达的,我相信,一定能够用对称性来演算八卦。这,作为一个悬案吧。真够八卦的。

 

对称的社会学案例

    64是中共有史以来所犯的最大错误了,邓小平在处理事件时很多人认为是‘迫不得已’,呵,是条件反射!但我猜想,邓小平在处理它的时候时的理论依据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邓小平------64事件。

    邓小平建立了这样的‘对称’:64==匈牙利事件;军队镇压;没有恶性的结果。

    这也难怪,事后有很多人拿64事件与匈牙利事件作比较,而忽略了邓小平曾参与了苏联对匈牙利事件处理的全过程。

    邓小平在方法上(逻辑上)仿效了苏联对匈牙利的处理。

 

    浏览网络,匈牙利事件的结果:

“、、、、1990325日和48,匈牙利分两轮举行多党制后的第一次全国自由大选,选举新的国会。199052,匈国会通过第一号法令,内容如下:

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新国会认为自己刻不容缓的任务是:195610月革命和自由斗争的历史意义写进法律。

匈牙利近代史上这一光辉事件同18481 849年的革命和自由斗争具有同等的意义。1956年秋匈牙利发生的这场革命证明了民主的社会制度是能够建立的,为祖国的独立而做出的任何牺牲都不会徒劳无益。革命后的镇压重新恢复了旧政权;1956年精神却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新的国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唤起并保持对1956年革命和自由斗争的纪念。国会宣布,将竭尽一切努力保卫符合1956年精神的多党制民主、人权和民族独立。为此,它在第1次会上第l号法令中作出如下决定:

1.国会将以法律形式永远纪念1956年革命和自由斗争;

2.1023,1956年革命和自由斗争的这一天,也即是匈牙利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法定为国庆节(原国庆44.是苏联解放匈牙利纪念日) 、、、”

至此,195610 月“匈牙利事件”画上了句号。

    我也看到了未来:

国家立法纪念那些为我们能有尊严地生存而死去的英烈;我看到了另一座纪念碑,‘64’纪念碑,我知道有一天我们的人民将会在那座丰碑下,点燃手中的蜡烛,献上鲜花,寄托我们无限的哀思。

中央政府在国务院大厦里办公,国旗也不再是五星红旗了,在那里,没共产党的总书记的办公桌;朝阳下,人们在南海、中海、北海、后海轻松地散步,黄昏后,小孩子们在那里追逐、嬉戏。

 

    是‘对称’、‘条件反射’还是‘路径依赖’?

 

 

 

附件一: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的实验 

  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路径依赖的事例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模式的基础,其实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选择,你就设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国际IT行业中,戴尔电脑是一个财富的神话。戴尔计算机公司从1984年成立时的1000美元,发展到2001年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是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戴尔公司有两大法宝:“直接销售模式”和“市场细分”方式。而据戴尔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透露,他早在少年时就已经奠定了这两大法宝的基础。 

  戴尔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酷爱集邮的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卖邮票,而是通过说服自己一个同样喜欢集邮的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后来,戴尔的创业一直和这种“直接销售”模式分不开。 

  上初中时,戴尔就已经开始做电脑生意了。他自己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戴尔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这样,后来风靡世界的“直接销售”和“市场细分”模式就诞生了。其内核就是: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 

  此后,戴尔便凭借着他发现的这种模式,一路做下去。从1984年戴尔退学开设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的第131位,其间不到20年时间,戴尔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时的正确路径选择,奠定了后来戴尔事业成功的基础。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宽。以后我们可能会对这个宽度不满意,但是却已经很难改变它了。我们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开始时慎重选择“马屁股”的宽度。

 

附件二: 古典制约(删)

附件三:什么是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删)

附件四:“金盾工程”(删)

 附件五:报复性执法根源何在? (删)

附件六:深圳一地铁站工程被指为避让“处长村”紧贴居民楼  (删)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12/content_8532251.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