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隋朝末年,暴政愈演愈烈,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一路向西,所向披靡,一举占领隋朝都城长安,扶持隋炀帝的孙子杨侑登基,自己做了大权独揽的丞相,以求合规合法。第二年,隋炀帝死于江都。消息传来,李渊随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任命次子李世民为兵马大元帅,平定各种反对势力。
公元624年统一中国。
姐妹们都惊讶改朝换代咋这么容易?不过7年时间,大隋朝就土崩瓦解了,难不成李渊比诸葛亮还运筹帷幄,李世民比101还决胜千里?
我跟姐妹们说:还真就这么快。李渊父子在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起兵,仅集一府之力,招降纳叛,所向披靡,仅四个月便占领长安,六个月便拥有了隋朝的半壁江山。
李渊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唐开国皇帝。
但他的办法一般人不敢用。
当时,突厥因为内部统一而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原霸主。他们很懂得纵横捭阖的道理,使者既在波斯宫廷来来去去,又在东罗马的皇宫里觥筹交错。他们借助波斯的力量夺取了西域,又让东罗马与波斯连年打仗,两败俱伤,自己却趁机夺取了中亚,把版图一直推进到里海,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不仅中亚被其收入囊中,《新唐书》里记载:隋朝大乱后,以前依附于隋朝的契丹、室韦、土谷浑、高昌等部落国家都改为依附突厥,就连窦建德、王世充等汉人名将都不得不“悉臣尊之,且控弦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按道理,李渊此时要在太原起兵图谋天下,必然要问鼎长安,而中原北部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已经纷纷对突厥人俯首称臣,摆在他面前的,几乎就是一条死路。
李渊却不怕。
他已经想好了主意:联合突厥铁骑打进中原,财帛金宝归突厥,土地人口归李渊。
一拍即合。
姐妹们问我:这事可有史实?
我说:当然有了,陈寅恪先生有一篇《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文章通过对历史典籍隐晦描述的发掘进行再整理,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大唐帝国的建立,实际是借助外族即突厥的力量,来打击同为本民族的政权隋朝。为了达到夺取统治权的目的,竟不惜奴颜婢膝向突厥称臣,牺牲本民族利益以取媚外族获得军事支持:“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陈寅恪还说了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考兴亡之陈迹,求学术之新知,特为拈出此一重公案,愿与当世好学深思读史之有心人共参究之也。”
姐姐们笑道:这个陈寅恪真是个别扭人。
我说:然也。大家都知道,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了用牺牲中国主权换取斯大林对日出兵的雅尔塔协定。当苏军的钢铁洪流浩荡开进东北后,别扭人陈寅恪写了一首绝句叫《漫成》:
北漠西番远不通,前朝多事耀边功。
如今万里成欧脱,笑煞当年左企弓。
姐妹们问左企弓是个什么东东?我说左企弓不是东东,是金人的一个将领。金太祖占领燕地后,他要按当初的约定把燕地归还给宋朝,左企弓就苦劝金太祖不要还燕地。但金太祖不听,还是还了。
姐妹们都说左企弓真不是个好东西,不过金太祖还行。
我说:也是在1945年,别扭人陈寅恪听说了苏联政府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内容,当下又写了一首七律:
谁结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
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幺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路难重读,莫遣移民说汴京。
姐妹们问雅尔塔协定损害了中国哪些利益?
我说蒙古没了。
姐妹们默然,然后又问:老蒋知道后肯定反对吧?我说老蒋也默然无语,倒是远在美国访问的宋子文说了句硬话,他对美国海军上将利希表示中国根本无法接受这个协定,他说中国最终将会用军事手段解决此事。利希问他什么时候?他说:未来五百年里的任何时候。
汤圆说:咱们不是说大唐吗,咋扯到民国去了?
我说跑题儿了跑题儿了,咱们还说大唐。有了突厥铁骑的相助,革命成功的步伐就加快了。然而,革命一成功,残酷的内斗便翩翩的来了。
这个内斗便是皇位之争。
皇位之争的特点就是凶残,就是杀人,而且杀的都是自己的至亲骨肉。你做皇帝,他就得死。他做皇帝,你就得亡。没有余地,没有例外。
这种杀戮,远的似乎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齐国率先崛起,尊王攘夷,称霸诸侯。因此,齐桓公被尊为五霸之首。然而,齐桓公之后齐国迅速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原因就是六个儿子争夺国君大位,其中五个在三十年内先后登上国君宝座,乱透了!近的可以追溯到康熙的九子夺嫡,这是历史上最漫长而且最盛大的夺嫡之争。康熙二十四个儿子中,有九个参与夺嫡。而李世民争皇位的这一场杀戮,史称“玄武门之变”,格外的有声有色。
李渊册封的太子是他的长子李建成,他在李渊起兵反抗隋朝时与弟弟李世民以及突厥骑兵并肩作战,协助父亲占领长安。
但是只有一个皇位。
虽然已经册封为太子,李建成仍然对他的这个弟弟李世民心存忌惮。在小弟弟李元吉的建议下,他决定尽快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惜消息走漏,李世民在皇城的玄武门设伏,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率领刀斧手来到李渊面前。
李渊多明白啊,跟皇位相比,爹就是一坨屎。他立刻册封李世民为太子,过了几天又识相的把皇位给了李世民,自己做了所谓的“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称帝,年号贞观。
这个人做皇帝有许多短板,最短的一块就是诛杀亲哥太子李建成逼迫老爸李渊退位,这是一件为天下人诟病的丑事。怎么才能让天下人特别是读书人对着自己伸大拇指而不是竖中指呢?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他死对头亲哥哥李建成的最重要幕僚——魏徵。
公元622年,距离玄武门之变还有三年的时候,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河北衡水人刘黑闼发动武装叛乱,其势席卷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苏北……
李世民挂帅出征,却吃了许多败仗,连悍将秦琼都被击败,许多忠心耿耿的将领直接战死。
最后惨胜。
然而这场惨胜仅仅维持了三个月,刘黑闼卷土重来。
这次就不一样了,魏徵建议李建成挂帅出征,并为他布局谋划,李建成趁机拿过兵权,在跟刘黑闼的决战中大获全胜。
李渊顺势把河北河南等地的管辖权赋予李建成。
李建成的优势在于文官集团几乎都是他的势力,而李世民的优势则在于掌握着精锐的军事力量。
魏徵给李建成出主意,让他去请求李渊让李世民离开京畿,率军驻防边陲。
李渊同意了。
李世民恨死魏徵了,眼看就要开拔,蒙古十八部打来了!李渊无奈,只好暂时搁置外调李世民,派他先去领兵打仗。
战争平定后,李世民当即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但是皇帝也不是好当的,夺取天下靠的是军人集团,而治理天下则要靠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基本上都是李建成培植起来的,李世民登基后便开始清算。当清算到魏徵头上时,李世民问他:你为什么要帮助李建成害我,还离间我们的兄弟之情?对此,魏徵想多说何益?反正一死而已,于是只淡淡的回了一句:他要是按我说的做,就不会有今天的祸患。
李世民却觉得这句话有些意思,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心腹。
文官集团看到李世民如此重用魏徵,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放心大胆的为李世民效命。
成为千古佳话。
有人说魏徵其实是李世民用来给自己做标榜的,并举出魏徵去世不到一个月,李世民便派人推翻了他的墓碑为证。
我不敢苟同,但即便如此,允许提意见总是好的。
读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由盛及衰的命运。
唱衰,是出现时间不久的新词。
唱衰的反义词应该是喝彩。
贞观之治,值得喝彩。贞观之治是两千年帝制中少有的值得喝彩的华彩乐章,特别是皇帝身边还有一位经常批评他的魏徵。有一年在冀东的大山里,我陪一位导演看外景。我和中影集团一位女制片人同车,路上她跟我聊起手里正在做阿城的剧本《贞观之治》,我因为对阿城的文字感兴趣,就说给我看看剧本?哪想到她一口回绝,说集团有令,严格保密。我一笑,说有啥呢,不就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浚而欲流之远,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她听了大惊,急问我是从哪儿看到的剧本?我含笑摇头。
其实,我不过是背诵了一段魏徵写给李世民的“谏太宗十思疏”。我知道,不管谁,只要写贞观之治都绕不开这事。
贞观之治期间没有一桩文字狱,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李世民治下,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李世民任用贤能 ,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振兴文教,完善科举,社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千万别以为贞观之治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好处。徭役照样重的吓人,特别是兵役。那时当兵不是你自己拿着入伍通知书胸前戴着大红花去就行了,你还必须自己购置装备,或刀或斧。不过这也不是李世民的首创,隋炀帝那时就是这样,更早的木兰辞里也描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盛况。那时的农民在徭役的重压下几乎个个破产,史书上说“家道悉破,获至逃亡,内顾生计,四壁皆空。”今天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时也一样。农民的对策是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砸断了,残废总不能去当兵了吧?大概开始有些得逞的,但李世民明察秋毫,于是在贞观十六年朝廷颁布了命令:“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徭役。”
道高一丈压倒了魔高一尺。
他让史家称赞的,就是允许批评这件事。
允许批评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挺难的。
教员当年在延安的一次讲演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于是出来一位王实味,他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大灶中灶小灶斜纹布和土布并强调他穿斜纹布,最后他被砍死后扔进了晋西北的一个枯井里。
后来又有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说法,然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
更有忠心耿耿的彭德怀元帅……
可见允许批评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但李世民居然做到了!
22年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盛唐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唐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但我以为最可圈点最值得写一笔的就是允许给皇帝提意见,换句直白的话就是允许批评皇帝。
所有史书都在讲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其实,是成天批评他的魏徵成就了他镌刻在历史上的美名。
盘丝洞姐妹们表示了异议,她们问我难道唐朝有民主吗?我说没有啊,谁说唐朝有民主了?不仅唐朝不可能有民主,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有。姐妹们说那你说唐朝允许批评皇帝。我分辩说我只是说允许提意见允许批评而已,这与民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所谓民主,重要的标志我以为是人格平等。李世民常常虚心纳谏,魏徵也常常犯颜直谏。但这不是民主,因为他们之间的人格是不平等的。
魏徵是以一个臣下的身份给至高无上的皇帝提意见或者进行批评。
而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接受了他下属的意见或者批评。
魏徵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意思是听你说话比以前的圣人还明理,但你做事还不及一个平庸的君主。
李世民也没事。
有一次魏徵来找李世民请示事情,他远远看到李世民胳膊上站着一只鹞子,见他来了便慌忙把这鹞子塞进怀里,他怕魏徵批评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其实魏徵也早看到了,看破不说破,汇报完事情也不走,就在那儿巴拉巴拉跟李世民扯闲篇儿。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魏徵唱个肥喏然后告辞。
李世民赶紧掏出鹞子,已经憋死了。
魏徵其实也是懂得怎么说话的,不是海瑞那种人,就差问候嘉靖他娘了。贞观十一年的时候,有大臣谏言李世民“频繁打猎,真是骄奢淫逸的国君”。李世民听了很不高兴,跟魏徵说:四季打猎是正常的礼制,我打猎又没侵扰百姓。臣子贵在言辞得当,国君贵在闻过则改。如此诋毁谩骂,简直就是诅咒!
魏徵说:因为国家开辟了进谏的言路,所以上奏折的人很多,有人放肆揭短也是正常的。汉元帝时有个大臣叫张猛,张猛曾经对汉元帝说,国君圣明,臣子就敢直言进谏。
李世民听了心里美美的。
有一次李世民对魏徵不满的说:我经常说话但是得不到爱卿的回应。
魏徵说:我是怕回应了你以后,不妥当的事便会实行了。
李世民仍然不满,说你可以当时回应我,但事后再劝谏我不能那么做不就行了?
魏徵说:过去舜说过,不能当面迎合他。我要是当面迎合陛下,事后再劝谏,这哪里是侍奉尧舜的做法?
李世民一听魏徵原来是把自己当尧舜看的,乐的见眉不见眼。
据《贞观政要》记载,整个贞观之治期间,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五十次,向李世民上奏疏十一次,一生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他居然善终。
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魏徵挂了。
李世民沉痛的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临终前,李世民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魏徵的长子魏叔玉。
然后李世民要厚葬魏徵,但魏徵媳妇不同意,他媳妇说魏徵一辈子俭朴,厚葬违背了他的三观。
李世民只好作罢,不能厚葬,那就在荣誉方面做文章吧。他赐魏徵陪葬昭陵,而且在出殡那天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为他送葬,还亲自给魏徵的墓碑题写了碑文。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没几天儿,太子李承乾和名将侯君集谋反事发,侯君集就戮,李承乾发配。
李世民想起来了,魏徵跟李世民说这两个瓜怂都有宰相之才。
李世民下令解除了女儿与魏叔玉的婚约,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六年后,公元649年,李世民也挂了。
大唐没挂,大唐踉踉跄跄走进了盛唐。
丘吉尔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