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01
有个网友问过一个问题:俄国的文化这么辉煌灿烂,可为什么俄国却如此步履维艰,总是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想过。我的个人看法是:俄国的文化虽然辉煌灿烂,但是它就像俄罗斯这个国家一样,本身就有致命的缺陷。而且,俄国文化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这种缺陷。这种缺陷培养了一种深刻,一种病态的深刻。
俄国文化的核心是文学。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是一种巨无霸的存在。你要问当时的欧洲作家:“现在哪个国家的小说最好?”他们会众口一词地说:俄国。毛姆是个典型的英国人,对俄国人神神秘秘的宗教情结很不以为然,但就连他也不敢放肆。毛姆说文学史上有四个顶级的小说家,俄国占了两个: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剩下两个是狄更斯和巴尔扎克。
人人都说俄国小说好,俄国小说也确实好。现在时过境迁,回过头来再看这所谓的“四大小说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比狄更斯和巴尔扎克高出一大截。狄更斯、巴尔扎克的好,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像庭院,像花园,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游览其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是那种山峰式的好、深渊式的好。凡人至此,屏息静气。
但是他们的“好”里,有一种病态;或者不如说,他们的“好”,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种病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病态非常明显。他笔下的人物都活在疯狂的边缘,沉溺于苦难中,然而在苦海里获得灵魂的大欢喜、大飞扬。托尔斯泰的病态则是另外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往深渊里沉潜,而托尔斯泰是往山巅上攀爬。爬到最高峰上干什么呢?布道。整个世界伏在他脚下,托尔斯泰用道德的戒律来规训它,呵斥它。从莎士比亚到莫扎特,从莫扎特到波德莱尔,他都要批判。他心目中自有一个天国,纯洁质朴,无限光明。
在俄国文化里,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对峙的双峰,但是他们殊途同归,都走到同一个终点:反智。
02
有位网友在我微博下评论说:不知道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乌克兰战争会有什么评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然会坚决拥护,因为他是个极端的斯拉夫主义者。在《一个斯拉夫主义者的自白》中说,他说俄国“绝不想掠夺和扩张,而是想去解放被压迫和受虐待的人们,为了他们和人类的幸福,给他们以新的生活。”这话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对于俄国之外的欧洲,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极端痛恨,提起来就咬牙切齿。有位俄国评论家曾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里有一种充满仇恨的愿望,那就是欧洲的毁灭。“欧洲是他等待着甚至渴望毁灭的。”
他对欧洲有多仇恨,对俄国就有多热爱。而他对俄国有多热爱,对沙皇就有多仰慕。很多人有种错觉,以为沙皇曾经流放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他一定是敌视沙皇的。绝不是这样。在骨子里,他是仰慕强人的。强人对自己的虐待,他心甘情愿地忍受。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私信里说:
我们国家的仁爱主旨是一种极其伟大的思想,欧洲对这一思想可真是一窍不通。我们俄国人民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我们的沙皇,只信任他,而且是彻底信任他。对于人民来说,这是圣事,是神品,是坚振。对此西欧派是完全无知的。
这还是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吗?还是那位《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的作者吗?
是的,就是同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这个狂热的仇恨者。《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段非常著名的“宗教大法官”章节。在那个故事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耶稣给人们自由意志,但其实人类不需要自由,甚至渴望交出自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的毁灭。这就像微博大V说的“你要自由干什么?”有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专家说:他认为人类只能在严酷的神权统治和堕落的虚无主义中二选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更认可前者。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么托尔斯泰呢?
托尔斯泰无疑会反对战争,而且他反对一切战争。那是他在晚年“得道”以后的想法。在早年间,他的想法跟陀思妥耶夫斯基差不太多。沙皇俄国残酷镇压波兰起义,而托尔斯泰对此是满支持的。他说:“我对波兰人,实在没什么同情。”在他看来,波兰人就是一群捣乱分子。
得道后的托尔斯泰
他中年得道(大约是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后不久)以后,想法陡变,开始信奉绝对的和平主义,宣扬“大爱无疆”。但是在这种“大爱无疆”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人类的莫名憎恨。托尔斯泰在撰写各种道德训诫小册子的时候,还注意穿西装打领带,表现得比较得体。可一旦写起小说来,还是忍不住会宣泄自己的情感。
托尔斯泰晚年写过一篇又精彩又可怕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这篇小说的主旨是:性是猪狗般的行径,男人是好色的畜生,女人是勾引男人的阴谋家,人类的卑鄙堕落真是无可救药。在这篇小说的开头,赫然引了一段圣经里的话:“有一生下来是阉人的,也有被人阉的,并且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够领受,就可以领受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读了这篇小说后,吃惊地说:作者是个性变态啊。
其实这倒不是性变态,也不是单纯的厌女症大发作,而是他对人类精神状态的深深鄙视。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迷恋“罪恶”,相信罪恶是通往救赎的秘密通道。而托尔斯泰则极度地憎恨罪恶,想把它从人类精神世界里彻底地剔除掉,一丝一毫都不剩。
但无论是迷恋还是憎恶,他们都被“罪恶”这个话题深深地吸引了。“罪恶”占据了他们创作意识的中心。我觉得这正是他们作为作家的终极魅力所在,但同时也是病态的征兆。
03
这不仅仅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而是整个俄国文学的特点。
我不知道大家读小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读俄国小说的时候,感觉非常奇特。它们跟所有国家的小说都不一样。俄国小说庞大无边、铺天盖地,创造气氛的能力举世无比,但同时它们又有某种古怪的单调。英国小说、法国小说形形色色,而俄国小说却隐隐有种统一性。它们都极度关注光明与黑暗、道德与罪恶,深信精神的力量。从托尔斯泰到契诃夫,从梅列日科夫斯基到索尔仁尼琴,一流俄国作家的小说都是如此。
而且,它们无一例外,都极度地鄙视庸俗。
这一点上,欧洲小说跟它们真的不一样。就拿狄更斯来说吧,狄更斯当然是一流小说家,托尔斯泰都很佩服他。但是跟俄国大作家比起来,狄更斯确实是不可救药的庸俗。
狄更斯的小说里有好人,有坏人,也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人,但没有超凡脱俗的圣人,也没有恐怖的恶魔。在狄更斯看来,苦难是不好的,但它不是什么“人类的精神本质”,不过是一种需要被改变的社会状况。
小市民气息浓郁的狄更斯
至于理想,狄更斯的理想也凡俗得很。奥威尔就嘲笑过他的浅薄。他说狄更斯的理想生活什么?可不是什么精神世界的光明,说起来真是俗气得要命:
十万英镑,一栋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温柔体贴的妻子,一窝小孩子,而且不需要上班,安全,舒适,太平,尤其是温馨。老朋友坐在你家火炉边说着陈年往事,孩子在你膝下咿咿呀呀,喝着冰镇的潘趣酒,鸭绒被里放着汤婆子,圣诞节晚会上玩字谜游戏……一想到这些,狄更斯就心满意足。
真是相当的小市民啊。这跟托尔斯泰的宏伟乌托邦、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深渊怎么比?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小说家,确实要比狄更斯显得更“伟大”。《卡拉马作夫兄弟》绝对比《大卫科波菲尔》更让人震撼。狄更斯、巴尔扎克在小市民世界里流连忘返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探索到了人类精神未尝到达的疆域。
但是——但是——这是作为文学来说的。如果从社会的精神状态来考虑,狄更斯绝对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正常、更健全。
一个社会里,当然可以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天才人物去山峰,去深渊,但是它也绝对需要狄更斯这样的知识分子去做压舱物。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只是文学不够深刻和震撼,没有狄更斯这样的知识分子,社会却会倾覆。
我们都觉得,伟大的是好的,庸俗是不好的;深刻是好的,浅薄是不好的。但是一个社会能够健康运转,往往不取决与它的伟大深刻之物是什么,而是它的庸俗浅薄之物是什么。
狄更斯是花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深渊。深渊确实能够展现出更诡异的奇观,但是整个社会不能站在深渊边缘,它会坠落的。一定要有人间的花园在后面牵着它,告诉它庸俗而平安的生活是多么可贵,告诉它深渊里不止有奇观,也有灾难。
04
很遗憾,俄国文化里缺少这样的压舱物。
就俄国文学来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泛道德化,甚至泛宗教化;崇尚精神,贬低物质;崇尚情感,鄙视理性。这一点从他们对西欧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
金雁老师说过一段话:
俄国所有数得着的伟大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霍米亚科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索洛维耶夫等无一不是反对私有制的,他们反感西方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导致了心灵的分裂,他们更相信心灵而不相信理性。
这段话并不完全正确,比如屠格涅夫可能就是个例外。但是作为整体倾向,无疑就是这样。熟悉俄国文化史的人都知道,俄国有过所谓的“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争。但是就连那些“西欧派”,一旦真去了西欧,也都大失所望。按理说,当时的西欧比俄国要先进得多,老百姓生活也富裕得多,但是他们还是非常非常失望。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西欧太“庸俗”了。什么潘趣酒,什么鸭绒被,什么汤婆子,天天沉迷于这些东西,简直俗不可耐。
就拿赫尔岑来说,他可是“西欧派”的健将,可他到了西欧转悠一圈后,心情无比失落。他承认荷兰人又富裕又文明,生活舒适,但是“思想水平、审美情趣糟透了,生活空虚。除了外界的冲击有时带来一点差异以外,只是单调的循环。”俄国以后决不能走这条道路,一点英雄气概都没有!
江弱水老师对赫尔岑说过一段刻薄话:西方的商业社会和市民阶层及其平淡安稳的生活非俄国人之所欲,最终还是艰苦的反抗、高贵的牺牲中呈现的人格光辉打动得了他们。一句话,俄罗斯无苦不欢。
可赫尔岑几乎已经是俄国精英知识分子里最开通的一个了。在这方面,可能只有屠格涅夫和契诃夫能和他相比。可说到伟大的契诃夫,你翻翻他的小说,里面至少有一半都是在反抗“庸俗”。
对“庸俗”的极端厌恶是俄国文化的一个谜。从这里,多少也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热衷于描写苦难。这不仅仅是因为那片土地盛产苦难,也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对苦难就是有种迷恋。苦难不庸俗,至少不像鸭绒被和汤婆子那么庸俗。
鄙视庸俗导致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崇拜伟大。俄国作家的书是大的,思想是大的,精神目标也是大的。他们不喜欢点点滴滴的功利性改进,而是喜欢有个宏伟的东西,对所有问题做个一揽子解决。而这种崇拜又曲曲折折导致了“慕强”心理。
从这里也能解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俄国文化精英极度“泛道德化”,把一切问题几乎都归结为道德,但是他们又能对非道德的暴虐视而不见,甚至主动为之辩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就像普希金在《青铜骑士》里描写的那样,“伟大”和“道德”往往很难兼容,最后,对道德的极度关注变成了道德的虚无感。S.弗兰克说:“虚无主义的道德主义是俄国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特征。”
道德家和犬儒最后接上了头。他们也不得不接上头。
05
俄国文化确实很灿烂,很伟大,让人着迷。它是庸俗的反面,但庸俗的反面未必就是健康,也可能是某种病态。而正是这种隐藏的病态,让它更加让人着迷。所以,“为什么俄国文化这么灿烂,俄国的运转却有这么大的缺陷”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这种灿烂的文化,正是它缺陷的一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涅朵奇卡》,真的是非常非常迷人的一篇小说,几乎每一页都闪着光焰。小姑娘涅朵奇卡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爸爸,一个卑鄙自私的落魄艺术家,无怨无悔。这种爱写出来真的是动人心魄啊,没有一点庸俗的影子。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心爱的主题之一。但是,如果让狄更斯奇去评论的话,他一定会诧异:她不该爱上这么一个人啊!这个人不值得她去爱啊。
用全部身心爱上不值得爱的人,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象征,象征着俄国文化的心灵之谜。狄更斯这么心智健全平稳的人,能懂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