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轰动效应、影响范围最为广阔、极具思想爆炸力的一部关于中国问题的著作”,不仅在中国大陆引发阅读狂潮(包括引起高层关注),而且在港台受到热烈追捧,还被翻译为英、日、韩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它署名 【德】“洛伊宁格尔”,但却地地道道出自中国人之手,实可谓伪翻译的巅峰之作。
1990年圣诞之夜,北大毕业的哲学硕士、出版经纪人徐兵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打牌,一直战到凌晨。正昏昏欲睡之时,一位牌友突然提到了王山这个人,提到了他那部已经完成却苦无出版门径的作品。
“王山是谁?”有人漫不经心地问。牌友极为郑重地介绍,此人“极具灵秀气,天马行空,才气飞扬而又实实在在地做人”。“作品怎么样?”出于职业敏感,徐兵问那位牌友。“作品比他本人更富神采”,她断言,“谁接手王山作品的出版事宜,谁就能发大财!”牌友是王山的学生,在她的安排下,徐兵与王山很快见面了。两人一见如故,徐兵更是直呼“相见恨晚”。当天下午,两人即签了一份合同,徐兵成为王山作品的代理人。随后,徐兵帮王山出版了牌友提到的小说《天伤》(原名《败絮》)。
1993年5月,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于酒后微醺之中,两人探讨今后的写作计划。徐兵建议王山运用国外流行的 “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当他谈到拟就的书名是《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时,王山显然被触动了。“第三只眼睛,是谁的眼睛?”他问徐兵。徐兵说,“可以有多种解释。两只眼睛之外的真眼或慧眼,非左非右的中立者之眼,超脱于冷战格局的旁观者之眼,以及一个名叫王山的人的眼睛,都可以称作‘第三只眼睛’。它是非功利的。”王山笑道,“好!一个事不关己的裁判者从职业角度发出的公允的声音!”
徐兵建议,这本书以一个外国人为作者,王山署名译者。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其一,从市场角度看,外国人所写的谈论中国问题的书,一般都比国人自己所写的书要好卖;其二,从写作的角度看,用外国人的名义,许多问题和观点都更好表述;其三,从政治的角度看,官方对于外国人的言论有着更大的宽容度。王山表示同意。
动笔之前,两人还煞有介事地杜撰了“作者”的名字:洛伊宁格尔,身份是德国汉学家。为什么是“洛伊宁格尔”呢?“没有特殊理由,只是觉得它生疏、上口,德国韵味足。”这个姓氏是他们从字典里查来的。徐兵感觉它似乎来自普鲁士土著,或北欧海盗的孓遗;王山则认定它代表了一个古老的奥地利贵族家族。为什么是德国人呢?“是考虑到德国出过很多大的思想家,再一个考虑是德国不是霸权大国,对中国来讲是个第三势力,是个朋友。另外,德国人的思维比较严密。”
托名写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落笔自由,不必受拘束,因为是别人写的文章。但我又不能忘了是王山在写,时而收敛、时而放肆。”“我时而想到是王山在写,时而想到要应付审查,时而想到是‘洛伊宁格尔’在写。”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写作,让王山体验到了少有的快乐。
四十天以后,王山拿出了20万字的书稿。徐兵选择了山西人民出版社。他带着打印好的书稿和王山杜撰的洛伊宁格尔的授权书来到太原。总编室副主任马健认为书的内容相当不错,但又担心政治上不稳妥,于是建议徐兵找一下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如果部长认为这本书没问题,那就可以放心地出版了。徐兵依计行事。后来,徐兵收到了马健的反馈,说部长认为这本书有出版价值,但为谨慎起见,希望以“内部发行”的名义出版。徐兵同意了。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由清华大学印刷厂印制,完成时已是1993年岁尾。初版原定印十五万册,但后来因为资金的原因,只印了七万册。它刚上市时景况相当凄凉,第一天批出去约五百册,三天不到就退回来二百多册。摊主们苦着脸说,因为书里没有“干货”,卖不动。所谓“干货”,就是政治秘闻、决策内幕及花边轶事之类。
初版上市后的第七天,购买热潮突然来袭。那天一早,徐兵的批发门市部尚未开张,第一批十几个经销商就堵住了门,他们要书,而且数量极大。他们说是读者索购,动辄几十本上百本的买。一上午,大小摊主们蜂拥而至,批发折扣从六五涨至八零,仍未能抵挡住白热化的抢购势头,中午,终于清静了下来,几万本书批销一空。什么原因导致了抢购?“北京大约是在1月5日被查封的。被北京市扫黄办公室查封,理由是内容反动。查封时北京卖出了二百多本,但查封引起的逆反心理可能起到促销作用。”王山这样解释。
似乎仅用逆反心理尚不足以说明大卖的原因。“中国的经济问题、未来中国领袖探讨、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中国的农民问题”,仅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封面所印内容简介就可知道,它抓住了当时的社会热点,毫无疑问会吸引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眼球。随着书的热销,另一个问题也引起了普遍的浓厚兴趣:洛伊宁格尔是谁?
书中的“出版说明”这样介绍:“L. 洛伊宁格尔博士(1953. 8—)是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自八十年代起,洛氏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国情和国家政治结构的专著。他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问题的评述,对西欧各派政治力量的对华政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认为是欧共体东方政策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为了让这本原著看起来更像一本译著,“说明”特别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书中的一些观点是我们不能苟同的,如对中国的农民问题和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作者的观点都带有明显的悲观倾向。好在洛氏在他以后的一些著作中对这些问题作出了部分更正,我们将陆续把这些著作介绍给我国读者。”但这样的说明似乎糊弄不了内行人。
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是徐兵的北大同学任元彪。拿到样书以后,徐兵送了一本给任元彪,希望他能谈谈对此书的看法。第二天,王山和任元彪都来到徐兵家。任元彪开口就说:“我觉得这本书不像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他翻到书中的几个地方说:“这样的细节不可能从资料上得到,在书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外国人,也很难实地观察到这样的细节。”王山说:“就是一个外国人写的。” 任元彪问:“你会德语吗?”王山回答:“是从英语转译的。”
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赞叹《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是一部“奇书”,“更奇的是,它的作者是谁?”如此重要的汉学家,自己为什么没有听说过?王蒙托人多方打听,结果是“查无此人”。德国驻华某文教机构一位负责人说,这本书绝对没有在德国用德文出版过,很可能是中国人的假托之作。王蒙也不由得作如是想。“这个德国人的语言竟然比当今许多中国人更中国,……译文之古俗(不是雅)也令人起疑,译者绝对是当今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林纾再世也不能不服!”“虽然用了一些西方式的语言, 总体来说相当地中国化和具备中国式的流畅。”“这与其说是重思辨好科学喜抽象的德国人的著述风格,不如说是吾民小儿女的后生可畏的黑马风格。”
王蒙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山西出版社:“全书没有按惯例列出翻译书不可或缺的原书名与原出版社名,乃至作者姓名的原文。(是不是“Leuninger”呢?)这本来是不能够缺少的,至少在强调知识产权的今天,为了有别于非法盗版,怎么能够不印上这些呢?学术的严肃性也需要这些资料。要知道阅读原文对于郑重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原文资料,请问,山西人民出版社是怎么审的稿呢?这是一个技术性的疏忽么?是作者的原书没有出过德文版么?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希望中译本出版者与译者给读书爱好者一个澄清,也有以教我。”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秋菊打官司”般的要求:“请给我们一个说法。”
迫于王蒙和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不断给徐兵打电话索要真相,北京的媒体和更多的海内外媒体也对王山穷追不舍。一时,压力山大。两人商量后决定,所有问题一律由徐兵出面挡驾,并且坚持咬定就是德国人写的,甚至,还准备冒称该书尚未来得及在国外出版,王山就根据其手稿翻译成了中文抢先出版。至于外文原稿,“在王山手中,适当时候会公布的”。
1994年底的一天,山西人民出版社张书记带着几个人到北京找到徐兵,说这次来京就两个目的:第一,见到王山本人;第二,获得王山本人对这件事情的说法。如果办不成这两件事,他们就不走。王山见了他们,并向他们承认该书就是由他本人所写,但对方不信。他们认为,写小说的人写不出理论性的书,王山是挡箭牌,作者另有其人。
对于伪翻译给出版社和公众造成的困扰,徐兵和王山内心其实是愧疚不安的。1998年,借写作《王山其人》之机,徐兵做了正式道歉:“当年的我,少不更事,法的观念淡薄,……纵意行事,给诸多关怀支持我的前辈造成麻烦,谨此表示歉意。”王山也深深自责:“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欺世盗名’——盗用洋人的名字以蒙哄国人,本意虽不是拉大旗以自壮,但毕竟不君子,令人汗颜。”
2012年4月30日,王山在北京逝世。《新京报》《东方早报》《华商晨报》《西藏商报》《西安日报》《哈尔滨日报》《恩施晚报》《北方新报》《汕头特区晚报》《深圳晚报》等纸媒都发布了消息。新浪网、凤凰网、央视网等网络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几乎所有媒体都念念不忘王山托名写作《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这件事。《都市快报》援引了王朔对王山的评价:“姓王的作家,我只佩服两个,一个是女的,上海的,叫王安忆,另一个就是王山。”《中山日报》5月12日发表了专文《他为何冒充外国人写“第三只眼睛”?20年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出版真相公布》,徐兵现身说法,对《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从策划到写作到争议到交底的诸多细节再次进行了回溯。
2011年9月14日,昕升创建百度百科“王山(北京市京剧院原副院长、作家)”词条,第一次对王山的生平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截止到目前为止,该词条已经被编辑20次。最后一次编辑的时间是2021年10月19日。该词条 “人物简介”内容如下:
王山,1953年8月31日出生,1968年初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王山随广大知青赴山西省雁北插队务农,后进入煤矿担负井下采矿工作,随后,因表现出色,被调至军中服役。1977年复员后,王山被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此期间,王山通过个人的努力,不仅在短时间内由普通职员升任至处长之职,还在职攻读了教育学的硕士学位。随后,王山升任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成为当时北京文化教育界最年轻的高层干部之一。1991年,应于时代的变革,为了唤醒人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认识,并以历史为镜剖析当今的社会问题,王山毅然挂印提笔,专业从事起文学创作。远比同龄人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其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王山通过充分体悟与吸收社会各阶层养分,最终在社会组织与形态的流变等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并通过其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地位。这些年,他以“四横竖”的网名混迹于“北京顽主”百度贴吧里。上世纪90年代,他的天字系列小说《天伤》、《天祭》、《天爵》出版,后来又写成《大玩主之地殇》,并化名出版《第三只眼睛看中国》。2012年4月30日19点30分,作家王山因糖尿病引起的心衰和肾衰在北京301医院病逝,年仅60岁。
这个简介提到王山出生于1953年,根据本人自述,应是1952年。另外,根据赵群《忆王山,我心中的跑酷少年》的文章可知,王山生于浙江金华,曾就读于北京八一中学、十三中。“他家是北京军区的,他爸爸是军区文化部的部长,兼着战友文工团的总团长哩,军级首长”。王山属于“大院子弟”。
参考文献:
王蒙:《“洛伊宁格尔”与他的眼睛》,《读书》1994年第9期。
刘智峰主编:《解释中国——<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批判》,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何平、柳方园、袁梦令主编:《中国高层新智囊:影响中国进程的精英传记》第6卷,党史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赵群:《风月十五不归人——赵群中篇小说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他为何冒充外国人写“第三只眼睛”?20年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出版真相公布》,《中山日报》2012年5月12日A5版。
百度百科:王山(北京市京剧院原副院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