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在现代中国历史的百年长河里,每当大风大浪袭来,每个人都将面临二种人生可能,躲是躲不过去的,要么幸免于难,安度余生,要么被大浪挟持而卷走,成为“溺水人”,概莫能免。在“五四”以后的时代大变局中,在无数的“运动”中,曾上演了成千上万的舞台剧,足足影响了几代人,但其中也有离奇到把一出哑剧,活生生演成了悲剧,终以正剧谢幕,若拍成好莱坞大片,可谓精彩绝伦,沈崇当如是。
据说她在燕京大学念书时,正是19岁的芳华岁月,一次偶然的夜晚外出,参加派对,竟被一个驻京的美军大兵强奸,遂立即成为一出悲剧的主角,后来这出悲剧不断发酵,不断升级,结果酿成了一个国家政权的更迭。
作为遐迩闻名的“沈崇事件”的“女一号”,她还被编入了《毛泽东选集》正卷,后来连毛也说,她“在国共内战力量对垒中发挥过转折性作用”。由此可见,沈崇“被强奸案”确实改变了当时的国共战局。后来,她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不得已只好改了名字,叫“沈峻”,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再后来,她嫁给了著名漫画家丁聪,从此远离政治,在历史的拨弄与谣言的辗转中,守护着心静如水的日子。2014年12月中旬,年过八旬的她在北京静悄悄地走了,没有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所有的流言,嘎然而止,历史还给她了一份世间的云淡风清。
大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沈崇的下落,备受关注。有的说她削发为尼,遁入空门;有的说宋美龄收为义女,移民国外;有的说她改名换姓,“大隐于市”。前两种传闻由于找不到任何依据,早被否定。她的去向,最后才被确认,沈崇的后半生就在北京,而且在文化圈中常见她的身影。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沈峻”的“峻”与“崇”在字意上颇为关联,也不知是哪位高人帮她改名?不过那时候京城里的文人雅士实在太多,不愁找不到人帮着起名,更何况沈崇本人就是燕京大学的女才子。
比她的故事稍早大半年,1946年3月17日,发生了戴笠坠机的空难,原因扑朔迷离,至今坊间流传几种版本。多年后,蒋介石在台湾感叹,“若其不死,国共交战尚可维系至少十年。”目前,美国斯丹佛大学图书馆尚珍藏着《蒋介石日记》原文。他对戴笠的这番认知自有其道理,因为戴氏手中掌握了太多的党国杀手锏,可与中共过招,华山论剑。戴笠死后,党国的抗衡之力大大削弱。
那年月,南京与延安都与美军交好,美国人在战后也确实待中国不薄,继续提供大批援助,源源不断运抵中国,南京和延安都受惠。作为盟国,美国人希望看到一个民主中国在二战后能建立起来,与苏联对抗。美国人的考察团频繁飞往延安,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毛周朱刘等中共政要多次亲往机场接送。1946年底,沈崇事件发生,风云突变,为了争夺天下,延安开始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最后促使美国做出了撤军的举措,从此供给中断,受挫最深的是南京,顿时失去了后盾,加上后期的官场腐败,军队溃败如泻。那时的颓势已无药可救,挽狂澜于即倒。
史料记载,“沈崇事件”发生后,中共北平地下党密切注视“沈崇事件”的发展。他们执行延安的指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十六字方针,起初只是观望,按兵不动。但形势发展迅猛,令人目不暇接。1946年12月2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由负责人周南主持,其原名为高庆琮,1949年后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他认为时机成熟,应因势利导,引领示威。若共产党介入,国民党就会有大难了。
于是,这个学生工作委员会于12月30日下午立即召集燕京、清华、北大、中法、辅仁等大学学生近五千人,史料里记载,对外号称万人,占当时北平大学生三分之一,北平警方报告是一万五千人,上街游行示威,在国民党北平行辕前面请愿,沿途高呼口号“严惩肇事美军”,叫得最响的是“美军撤出中国”。在京的一些学者如任继愈、沈从文、朱光潜等联名去信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抗议美军暴行,清华梅贻琦校长、燕京陆志韦校长等纷纷发声,要求当局保障学生游行安全,两校教授还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惩凶是治标,治本之法是美军撤出中国。”
古老的北平沸腾了,延安乘胜追击,于12月31日通电全国《关于在各大城市组织群众响应北平学生运动的指示》,全国各地学生迅即响应。翌日,即1947年元旦,上海市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联合会成立,同一天,马寅初、郭绍虞、萧干等上海教授发表抗议书,接着钱锺书等学者发表声明,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相继发表声明抗议美军暴行,声援北平学生,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学生也纷纷罢课,举行示威游行,人数达五十万之众,运动持续近二个月之久,遂使“沈崇事件”从一个普通的跨国民事案件发展成为了国共两党角力斗法的事件。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沈崇事件一发生,国共两党取向截然相反。国民党一开始即将这个事件强调为法律问题,如北平行辕、北平市政府,北大校长胡适都强调这是法律问题,用法律解决,要学生们稍安毋燥,不要罢课,以免荒废学业,希望息事宁人,尽量减低其影响。共产党则拼命将“小事”化大,尽量扩大其影响,要搞得轰轰烈烈,并把它提升至政治层面,强调要美军撤出中国,反对内战。当年的美国人也有失误,最初判断此为国际政治事件,不是法律问题。美国人的这种取向导致了国民党的下场,后来美国人醒悟过来,已悔之晚矣。
1947年1月22日,美军军事法庭裁定主犯皮尔逊强奸已遂罪成立。2月1日再裁定帮凶普利查德妨碍军纪等二项罪名成立。判处皮尔逊十五年有期徒刑,普利查德监禁劳役十个月。这个判决似乎还算公道,让国民党松一口气,但时间不长,当年6月中旬,美国军事法庭总检察长宣布,所控罪状不能成立,全部撤销。8月中旬,美国海军部长核准判决,该被告无罪释放,恢复原职。消息传来,在中共的鼓动下,冲动的青年学生,如今叫“热血青年”或“愤青”再也不能平静,示威游行再度掀起。今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当年的学生游行游垮了民国,或许不是没有依据的。
鉴于此起彼伏的示威抗议,美国人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最后做出决定:从中国撤兵并停运军火,这就很快导致了国民党部队在东北战场失利,淮海战场上有炮无弹,很快全线崩溃。台湾的民国史料记载,当年长春被围、北平被围,守城的傅作义部队都是因为弹药欠缺,后援无着,无法持续作战才被“和平解放”。如今回顾这段历史,美国人撤兵并停运军火,均与“沈崇事件”有直接因果关联。最终,国共内战以国民党败走台湾收场。
关于“沈崇案”的真相,即便在今天也不乏各种版本,其中比较流行的八卦是,沈崇本是中共地下党员,色诱美军,制造事件,以便引发全国反美运动,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文革”期间,她曾向红卫兵坦承,她并未遭美军强奸,她是清白之身,之所以当年那样说,是“为了党的事业”。如果属实,实在是共和国建国的第一功臣。
如今,“沈崇事件”的原始档案在北京、台北、及美国的不少大学图书馆里都有珍藏,按照国际惯例,超过五十年后都已解密。现代作家聂绀弩曾于1947年写过《沈崇的婚姻问题》一文,对此有解读,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大图书馆里查阅。
(上图:沈崇其的曾祖父沈葆桢故居)
目前,可查阅的几种史料均记载,“沈崇案”的发生是在1946年12月24日下午2时至3时左右,事发现场在北京东单附近的小树林里。可以想象,当时北京正值严寒季节,气温多在零下几度,甚至更低,冰天雪地,滴水成冰,那个年代的气候比如今还要冷一些,且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就引起了质疑,是“沈崇案”制造者的重大疏漏。单从医学和生理学上讲,在那样的严寒气温环境中,人体荷尔蒙分泌极少,肌肤会感觉刺骨的寒冷,美国大兵若还能在户外雪地里掏出那话儿来,早就不举,已不可能具有任何做那事儿的生理可能性。当年,平津沪等地学生和大学教授群情激昂,振臂高呼,誓死也要赶走美国人,却似乎忘了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实在令人费解。
沈崇的身世很不一般,乃是八闽望族大户人家的小姐。出生于镇江,但祖籍是福建的世家,在当地只要提起她的曾祖父沈葆桢,没有不知道的。沈葆桢曾为两江总督,“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台湾海防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对台湾历史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沈葆桢之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则徐的次女,因此沈葆桢就是林则徐的女婿,沈崇则是林则徐的外玄孙女,沈葆桢曾孙女,林琴南的外孙女。父亲沈劭担任过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是民国时期的公路桥梁工程师。其兄曾任驻法公使,与陈雪屏更有远亲关系。史料记载,当年她的族人都希望此案能低调处理,保全沈崇和整个家族的颜面,但没预料到,“沈崇事件”愈演愈烈,后来已无法收拾,她只有回老家躲起来。
沈崇曾在北大“先修班”读书,也就是如今的“预科”,原本志愿是学医,但“出事”后,她已处于风口浪尖,学校不许她再出去抛头露面,遂返回江苏老家,改名“沈峻”,后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了俄文。复旦毕业后,沈峻被分配在北京中联部工作,但不久中联部发觉她的社会关系太复杂,不符合要求,又调她去“对外文委”干了几年,在宣传司管书刊,下辖外文出版社,后来外文出版社分出来,独立成为外文局,社领导挑了几个人,包括沈峻,调入外文局,一直做到退休。
丁聪妹妹丁一薇与沈峻是复旦大学同学。1956年9月,沈峻和丁一薇毕业后,同时被分配上京,因丁聪妹妹在京无其它亲戚,便拉着沈峻常去探望丁聪,一来二往,丁聪和沈峻便相识而后结婚了。“反右运动”期间,丁聪被划为“右派”,其时沈峻已身怀六甲,生孩子那天,正是丁聪发配北大荒之时,丁聪匆匆到医院, 隔着玻璃窗,看看新生的儿子,随即赴北大荒劳改。
一年之后,丁聪的“右派帽子”被“摘掉”,让他去国际书店画推销材料,过了几个月,又把他调到中国美术馆。“摘帽右派”只能在展览部打杂,写标签、挂画、搬展品。“文革”期间,中国美术馆的红卫兵抄了丁聪和沈峻的家,留下一片狼藉。不久,丁聪被关进美术馆,天天挨批、受审、写检查,其余时间洗厕所、扫楼道、烧锅炉。
196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整版文章,大字通栏标题是《粉碎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二流堂”》,丁聪成了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处境更惨。1972年初,沈峻生病住院,需要手术,丁聪尚在“干校”被监管劳动,其时正值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他去请假,未得批准,后来丁聪才知道,因他和沈峻在“解放前”都与美军“沾过边”,当局觉得他们有美国特务嫌疑,所以不让他进首都。
1974年,团泊洼“干校”的人几乎全部撤回北京,丁聪却又被发配到大兴黄村“干校”。没有人跟他讲任何原因。他的朋友们估计,多半是由于他三十年代在上海编过电影画报。彼时江青是被人瞧不起的小演员,后来权倾天下,知道她底细的人个个倒大霉,丁聪也不能例外。黄村“干校”原来是个林场,丁聪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他孤零零地独自各儿在那里管着一群猪。
丁聪夫妇把生死看得很透,结婚不给别人添麻烦,死去也不给别人添麻烦。两人约定,死后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丁聪去世时,沈峻在丈夫的衣袋里放了一封信,留下一朵小花。漫画家高莽曾经给他们画过一幅《返老还婴图》:丁聪欢天喜地地坐在小车里,右手举着笔,左手拿着纸。沈峻在后头推着,身上背着装满食品的大包。这是他们一生恩爱的写照。沈峻写给丁聪最后的信说:“我推了你一辈子,就像高莽画的那样,也算尽到我的职责了。现在我已不能再往前推你了,只能靠你自己了,希望你一路走好。我给你带上两个孙子给你画的画和一支毛笔,几张纸,我想你会喜欢的。”这段历史留下了太多的教训。这就是那年月的沈崇人生故事。
回望历史,沈崇以一个弱女子的人生遭遇曾经影响并改变了国共内战的局势,毛泽东从他的历史观角度给予了他的评价,在中国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关于江山美人,家国社稷的凄美动人故事,“冲冠一怒为红颜”,那只不过是吴三桂和陈园园的私情写照,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沈崇事件”则牵动了民国五十万大学生和千百名教授的“冲冠一怒”,最终加速了国家政权的更迭,这不仅是历史孵化出来的传说,更是现代中国史册里“学生运动”的传奇,而整个事件的主角,一位普通的中国女人沈崇,则永远留存在民间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