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从闻一多、闻立鹏到闻丹青,
时代赋予他们各不相同的斑驳底色。
作者:许晓迪
1926年初,位于北京西城的西京畿道34号搬来一对年轻夫妇。男主人总是一身深色长袍,扎了裤脚,穿一双黑缎老头乐鞋。他把书斋客厅的四壁贴上无光的黑纸,再狭狭地画上金边,像一位裸体的非洲女郎,手臂、脚踝上套着细金圈。屋内的方形神龛里,供着一尊西方女神,屈着一条腿,挽住下沉的亵衣。
这是男主人——闻一多一手打造的宫殿。这一年,他27岁,留学归来不久,在北平艺专做教授。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艺术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多年后,他的孙子闻丹青在中央美院(1950年由北平艺专美术系与华大三部美术科合并成立)的大院儿度过少年时代,疯玩时磕破了皮,就去医务室找李苦禅的太太擦药。“李苦禅说,当年在这里读书,上过祖父的素描课。”闻丹青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闻丹青,闻立鹏长子,1954年生于北京,先后在 《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从事编辑工作。
他的父亲闻立鹏,是闻一多的小儿子,自1947年踏上美术之路,历经艺海沉浮,1967年曾在菜市口以南、陶然亭以西的“半步桥监狱”做了75天“阶下囚”。上世纪90年代监狱搬迁,此处建了小区,他买房搬入,重回故地。闻丹青指着窗外一处爬满青藤的建筑:“那就是当年监狱的岗楼。”
·闻立鹏,闻一多三子,1931年生于湖北浠水,从事油画创作,代表作有《国际歌》《红烛颂》等。
2022年4月2日,“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闻一多47年短暂的生命里,蕴藏着艺术家、诗人、学者、斗士多重身份,却始终贯穿一个追求——美。纯美的艺术,醇美的生命。后来,闻立鹏选择油画,闻丹青选择摄影,也是赓续其“追寻至美”的理想。
闻一多的人生道路,是从美术开始的。
1912年夏天,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这所“东方华胄的学府”度过十年光阴。他热心各项校园活动,参加演说辩论,也倾心话剧,不仅编剧本,还参与演出,扮过革命党人、差役、律师、“震耳长鸣”的驴,以至男扮女装,饰主角的母亲。
清华开设图画课,闻一多勤加练习,校外村庄、圆明园遗址、清泉古庙,都是他写生的去处。1919年9月,闻一多与杨廷宝、方来发起清华美术社。次年12月,他又和浦薛凤、梁思成等人建立了研究文学、音乐等各种艺术的组织“美司斯”——取自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的音译。在《美司斯宣言》中,他们“相信艺术能够抬高、加深、养醇、变美我们的生命的质料”,为此愿意“用我们自己的生命作试验品”。
1922年,闻一多承担了毕业班纪念册《清华年刊》的编辑和设计工作,从黑色蜡皮的封面、扉页到题图、题花,以及大部分插图,都出于他之手。《梦笔生花》一幅,靠案熟睡的少女,幻梦中笔头生花,著名插画家比亚兹莱的经典大块黑白融合东方传统的线描,正体现了他的艺术理念:“不是西方现在的艺术,更不是中国的偏枯腐朽的艺术僵尸,乃是溶合两派精神的结晶体。”
·1922年,闻一多为《清华年刊》绘制的插图《梦笔生花》和《舞台》。
“凡是他创作的,常会在画中藏一个小小的‘多’字。”闻丹青说,他对《演讲》这幅印象深刻,画中的学生在天安门前演讲,远处一位黄包车夫驻足观看。“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十分同情底层民众。《清华年刊》里专门有一章讲到车驴夫阅览所、平民图书馆、校役夜学。今天的学生出毕业册,会把学校的司机工人、宿管大妈带上一笔吗?”
1922年8月,闻一多来到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修习西洋美术。烟囱林立、噪声如雷的工业区,让这个“东方老憨”难以消受,“彼之人民忤我特甚”的民族屈辱感,令他“是可忍,孰不可忍”。所幸还有艺术。一年苦读,闻一多各门成绩均佳,获“最优等名誉奖”,但始终无法摆脱“诗神的诱惑”——白天在画室用功,晚上回去看到拜伦、雪莱、济慈、老杜、放翁在书架床头,“心里又痒着要和他们亲热了”。
1923年,闻一多转学至科罗拉多大学,与梁实秋相伴读书。他给梁实秋画过一张半身像,头发是绿的,背景是红的,嘴角撇得像瓢,“看起来好吓人”。
一年后,闻一多再次转学,来到纽约艺术学院。
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嘉铸、赵太侔等一班戏剧人,蓄起长发,日上三竿起床,开夜车至午夜,到附近的广东小馆喝五加皮、吃馄饨。他们排演的英文古装剧《杨贵妃》在纽约演出,大获成功。闻一多用油彩在服装上画出大海、红日、白鹤,灯光下闪现富丽堂皇的迷色。几个年轻人大受鼓舞,三更时分喝得半醉,在厨房火炉旁彼此告语:提前回国,发动“国剧运动”。
1925年6月1日,闻一多踏上阔别3年的祖国土地。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后马路上的斑斑血迹。他写下一系列爱国诗作,“希望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一位青年说自己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戏剧梦碎后,闻一多那间“黑屋”成为“新月派”诗人的聚集处。他们以《晨报·诗镌》为阵地,提倡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黑屋”附近那条扔着“铍铜烂铁”、泼着“残羹剩饭”的水沟,被闻一多写入《死水》,变幻出“绿成翡翠”“锈出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的斑斓。
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正是中国的隐喻。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兴起又分裂,让闻一多过着漂泊动荡的生活。1927年,他开始治印,排遣忧怀,写信给好友饶孟侃:“绘画本是我的元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
这一年,新月书店在上海华龙路开张。闻一多为出版物设计封面装帧:
《巴黎的鳞爪》是徐志摩的散文集,深重的底色上零乱分布着纤手、长腿、媚眼、红唇,让人联想到光怪陆离的现代巴黎生活;《浪漫的与古典的》是梁实秋的论文集,浅棕色的“古典”“浪漫”阴阳两方印文,组成色彩古朴的图案。潘光旦的《冯小青》探讨女性心理变态,闻一多为其绘制了插图《对镜》,画中女子披着睡衣、左肩半露、鬓发散乱、眼神忧郁,悬挂的鸟笼暗示着她的悲剧命运。
·闻一多为徐志摩的散文集《巴黎的鳞爪》所作的装帧设计。
1928年,闻一多的第二本诗集《死水》由新月书店发行。设计由他自己操刀,封面、封底选用通盘的黑纸,书名题写在白纸上。翻开封面,银灰色的单线勾勒出奔腾的战马、手持长矛的士兵与飞舞的乱箭。
1932年,闻一多来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弃新诗而去,钻入古典的故纸堆。学生回忆“楚辞”课上的闻一多,抱着大沓的手稿抄本走进教室,擦火点烟,用迂缓的声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真名士!”这是他一生最安定的时光。新南院的住宅舒适宽敞,书房前种着翠竹,草坪的大缸里养着金鱼,5个孩子在身边,有保姆厨师照料。
5年后,“七七事变”。清华南下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临时大学。闻一多动身赴湘,开始抗战8年的颠沛流离。1938年初,学校再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选择和学生一起步行入滇。1938年2月,“湘黔滇步行团”出发,跋涉68天,一路上借宿农家茅舍,与鸡鸭狗猪同堂而卧。艰苦浪漫的长征中,闻一多重拾画笔,画了50多张写生。他写信给妻子,说自己已长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湘黔滇步行团”,沿途画的写生。
教授学者漂泊西南,难掩众星璀璨。闻一多的课堂充满艺术气息。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钉在黑板上,有声有色;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点画派”。
家庭中,闻一多也营造着艺术的磁场:墙上古拙的拂尘、层层叠叠的线装书卷、床头泼墨山水般的大理石挂盘……他听孩子们背古诗,用男低音和他们一起唱《黑奴曲》《伏尔加船夫曲》;中秋饮茶赏月,冬日踏雪寻梅,在黑龙潭的唐梅宋柏和满树茶花间感受自然之美。
叛徒与新兵
现实却是越发逼仄。空袭频仍,物价高涨,闻一多的薪水难以养活八口之家,从线装书到皮大衣纷纷典当。为了节约炭火,冬天全家到小溪中洗脸,地里的蚂蚱在锅里熥干,不舍得放油,撒点盐也是一道菜。大学教授与村姑一条河里洗衣,与车夫一个铺子买米,真正接上了中国的地气。
1943年,教授们开始自制肥皂、养猪养马,夫人们开始摆摊卖糕点,闻一多也成为“手工业劳动者”,挂牌治印。“一向心宽”是对老友朱自清的慰藉,“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与战友吴晗的共勉。
闻一多曾与华罗庚“隔帘而居”,1944年为他刻印,边款诙谐:“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抗战胜利后,学生黄海和陈幼珍前来辞行,闻一多为其题词“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按下印章“叛徒”。
这一年,闻一多以“叛徒”之姿走出书斋,从“何妨一下楼主人”变成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握拳宣誓:“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5时,几声枪响后,闻一多倒在西仓坡离家一步之遥的地方。
“他有一枚未完成的印章,刚设计好字体,还没动手刻。印面是五个字:其愚不可及。”闻丹青说道。
这一年,闻立鹏14岁。父亲殉难街头、长兄重伤垂危、母亲病发住院的绝境,劈断了他的少年时光。
·抗战中,闻一多与三子立鹏、长女闻名在昆明。
1947年,闻立鹏通过封锁线,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进入美术系学习,老师是王式廓、罗工柳等来自延安的革命美术家们。教学条件简陋,他们就用柳树枝自己烧制木炭条,用黄泥做成立方体、球体、椎体,再刷上白石灰。
1949年10月,闻立鹏从华大三部美术科毕业,作为“美术干部训练班”的一员,进入王府井校尉营的北平艺专。操场上锣鼓震天、红绸飞舞,课间饭后总会听到嘹亮的《信天游》。联欢会上,“美干班”真人演出“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缅希科夫在别廖佐夫镇》,比原画还精彩。
1959年,闻立鹏以处女作《血债》踏进艺坛大门。这一年,他28岁,被选为留苏研究生,却因中苏关系破裂美梦难成,一年半突击苦学俄语,只换来高血压病。所幸西方不亮东方亮,插班加入了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
·闻立鹏作品《血债》。
罗工柳思想开放,主张“新奇怪绝”,18个学员要有18种面貌。1961年,他带领“油研班”到新疆,六天六夜坐火车硬座挨到乌鲁木齐,又坐了三天长途到伊犁,在阳光、白杨、葡萄园中开始写生。又去敦煌临摹壁画,洞窟黑乎乎的,他们把镜子放在洞外反射阳光,光线一变,就要出去挪镜子。
毕业创作,闻立鹏想把《血债》重新画成油画《国际歌》,在黄山住了一个月,到处观察写生。立马峰下,巨石背衬天空,气势逼人。他将这种感受搬入画中,7位烈士成“山”字形排列,黑与土红的色调,恢弘悲烈。
1963年,“油研班”毕业创作展隆重开幕却草草收场。此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囚犯与煤工
一年后,文化部取消模特儿制度。闻立鹏上书中央,提出不同意见,获毛泽东批示:“画男女老少裸体Model是绘画和雕塑必需的基本功,不要不行。”
“文革”中,闻立鹏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半步桥监狱”关押75天。他利用派发的厕所草纸、写检查的铅笔,背着看守默写练笔。出狱不到半年,武斗成风中,他又被绑架关押了3个月,一天深夜冒死从美院陈列馆四楼结绳逃脱。
1969年,美院全体教职工下放河北部队农场,闻立鹏和妻子张同霞虽同住一村,却不许相见,大会批,小会斗,每天学习《敦促杜聿明投降书》,不眠之夜,他写下了“一夜北风紧,万里秋月明。愿刀剖肺腑,照我赤子心”的小诗。
1972年深秋,听说妻子已离队出走,闻立鹏也决定“解放自己”。回到北京后,他和朋友们结伴到各地写生,想尽快恢复生疏的手艺。“我们坐在装炸药的翻斗车里,在太行山绝壁上行驶。我们匍匐在手扶拖拉机中,在王屋山穿越狭小黑暗的山洞水渠。风里,几十斤重的石头压不住画箱、画架;雨里,用松节油和着雨点在画布上涂抹。”
当父母双双“叛逃”归家,闻丹青也从插队的房山农村回到北京,开始了“满面尘灰烟火色”的送煤生涯。熙熙攘攘的街市、深宅大院的高干人家、大杂院里的平民百姓,都得一筐筐背进去,按要求摆在窗檐下,码在床铺底下。
1976年清明节期间,闻丹青天天骑着自行车去天安门广场,在茂密的花海里抄写诗词。一些摄影爱好者拍下当时情景,编辑成册,找到闻立鹏,请他设计封面。闻丹青看后大受震撼:“照相机还能干这事儿?”1979年后,这些人组成“四月影会”,在中山公园举办展览,“没有重大题材、宏大叙事,都是小花、小草、市井、人物、街景,给我刺激特别大”。闻丹青说,从此,他走上了自己的摄影之路。
这一年,闻立鹏创作了《大地的女儿》和《红烛颂》,前者描绘一袭白裙的张志新烈士横卧在血泊花丛中,后者定格父亲闻一多在红烛前回首凝望。此后,他画“无字碑”,画白石,画金秋,画蓝色的夜,画绿色的歌……在抽象的风景中,展现生命的崇高、壮美、悲怆。
·闻立鹏作品《大地的女儿》。
约100年前,闻一多写下《色彩》:“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从闻一多、闻立鹏到闻丹青,时代赋予他们各不相同的斑驳底色。透过这个艺术家族,也叠印出百年中国历史变迁的奔流与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