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作者:蹦迪班长
“你跟我做爱吧,你能在床上坚持多久,我就给你多久的采访时间”。
面对面前这个25岁的女青年的回应,男记者踌躇片刻之后,落荒而逃。
即便在对各种荒诞魔幻已经见怪不怪的2021年,一个女性说出这样的话也足以令人虎躯一震,更何况这段对话发生的时间是2003年,传呼台还没停掉的时代。
1978年出生的木子美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2003年的她供职于广州的一家时尚杂志,负责性栏目,那是纸媒的黄金时代,但因为是小资刊物,所以影响力有限。
可谁知道,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木子美火出圈了。
那时候她将自己的性爱日记发表在博客上,起初读者寥寥,直到那年八月份,她将与一名摇滚歌手的约炮细节发布,并全程写出了该歌手的真名,才一夜爆红。
下面是部分内容的截图:
木子美就此一个雷天下响,圈内人纷纷如同福尔摩斯一般对她的博客抽丝剥茧一样地分析,寻找她性爱日记中一个个男主角的原型是谁,在发现自己被写进日记里之后又发现了圈内好友的影子。
就像郭德纲的那个相声:
郭德纲:我上了你的嫖(博)客
于谦:那咱俩得论干姐妹儿过了。
好久之后,以为睡果儿其实被果儿睡了的王磊终于回应了这件事:谁特么想到那是个女编辑啊!
木子美事件和互联网蛮荒时代的众多事件一样,野蛮而有活力,看客们也兴奋地一篇篇阅读她的博客,与同一时间战火纷飞的伊拉克相比,女编辑床上的那点事显然对大众更有吸引力一些。
就此,博客时代拉开了大幕。
1.
博客,是BLOG的音译,正式的翻译叫网络日记,我国台湾地区的音译是部落格。
按照百度百科,最古老的博客原型应该诞生于1993年,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
直到七年后的世纪之交,博客才进入了中国。但彼时的博客可以用无人问津来形容,毕竟千禧年的时候,我国网民人数才两千多万,是实打实的“小众群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电脑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游戏机,而对于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特别是学生家长来说,电脑简直是个制造电子海洛因的贩毒窝点,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那阵能经常上网冲浪的,要么是光鲜体面的都市白领,要么是有点家底儿的时尚潮人。而每次上网也充满了仪式感,要完成拔掉电话线、拨号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和世界连通。
所以在网上码字写文这事,放当年绝对是又风雅又时髦的事,如此高的门槛,也就必定决定了博客的无人问津。
但木子美这事,按互联网黑话讲,是给利用私域流量给博客赋能。再加上2003年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八千多万,性爱日记就像往干柴里扔了个火星,博客犹如老太太摸电门——抖起来了。
从2003到2005的这两年时间,应该是博客的“田园牧歌”时代,此时博客的主力依旧是普通网民,文艺青年在上面写写风花雪月、影评书评,键盘政治爱好者们在上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没什么特定爱好的分享自己的生活,大家各自在圈子里经营,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但资本就如同鲨鱼一般,不可能闻到了血腥味儿而无动于衷,尤为擅长造神的新浪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2.
2005年,博客进入了名人时代。新浪开始大力发展博客,而时任新浪总编辑的陈彤提出了“名人博客”的概念。
为了邀请名人,新浪的编辑们就像电话销售一样,给各界名人打电话,但往往都被拒之门外,即使有愿意加入的,往往也把博客当成了自己行程的公告牌,毕竟名人们那时还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想不明白自己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没有看清博客的抓手在哪里。
而真把博客放在心上的名人,也真就抓住了风口,徐静蕾就是其中之一。74年出生的徐静蕾最初对网络并不是很感冒,当时正在拍电影的她因为拍摄遇到了点问题,想换换脑筋,就干脆写写博客吧,反正这事全看自己,想写就写,不想写也无所谓。
但她没想到,自己靠着博客硬是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才女”。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回看,徐静蕾写博客是她的一小步,也是明星开始打造人设的一大步。
2006年徐静蕾获得年度博客的颁奖典礼
电视为王的时代里,老百姓看到的明星要么是在影视节目中,要么是在活动典礼上,前者大家知道那是在扮演角色,而后者明星也需要正襟危坐,非礼勿谈,非礼勿视。
所以那时的明星充满了神秘感,他们在下了舞台之后到底干什么没人知道,而徐静蕾开通了博客之后,就撕掉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她在博客上曾经坦言自己的初恋非常失败,《重庆晨报》还特意派记者为此采访了徐;也有时候,徐静蕾彻底放飞自我,一篇博文只有一个字:累。
这种毫不避讳自己个人生活的写作风格既满足了网民对明星的窥探欲,也让很多人喜欢上了这位笑起来很有亲和力、长得非常知性,还会写毛笔字的北京“大飒蜜”。
徐静蕾的书法作品其实多年以后再看徐静蕾的演艺之路,很多人会对她的才女名头莫名其妙,虽然有自导自演的作品,但是在王朔、姜文、叶大鹰等京圈大佬的全力襄助之下,水平也不过尔尔,她到底哪儿有才啊?
但没办法,命运总会褒奖那些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别的明星还对博客保持警惕的时候,徐静蕾已经可以畅所欲言,就像那句话:一个人的命运,要看个人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3.
2006年2月,徐静蕾的博客开通了112天后,访问量达到了一千万。
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个数据可能会觉得平平无奇,但在当时的中文互联网世界可谓一个奇迹,对于传统出版行业来说,1000万,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徐静蕾博客要搬家的时候还引起了场风波,门户网站用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报导
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单期撑死也就四百多万份发行量,而这也是用了几十年的耕耘换来的,但徐静蕾的博客浏览量过千万只用了三个多月,很多嗅觉敏锐的传统媒体人已经意识到:时代马上变了。
时任《广告导报》的出版人兼主编的凌平就开始试水博客,在注册账号的第二天,他因为飞去厦门出差,晚上11点多才回到宾馆,想看看博客却发现笔记本上不了网。
后来他找来了宾馆服务人员,服务人员又找来了工程技术部的,折腾到了后半夜一点多,凌平才终于成功联网。
于是乎,这位媒体人也染上了网瘾,没过几天又开通了摄影博客,每天都要整到后半夜两三点才罢休。
后来在自己的博客中,他将博客比喻成了自己的“情人”,也多了一份责任,因为必须要呵护她、浇灌她、爱护她。
对于表达欲过剩的媒体人来说,博客无疑是他们的乐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顾及出版社编辑的想法,而能够在网上阅读长文的,往往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素养,给读者画出了门槛。
才20多岁的韩寒就在博客上如鱼得水。和徐静蕾前后脚入驻新浪博客没多久,一向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韩寒就惹出了一场文坛混战。
起因是50后作家白烨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评价80后作家的文章,文中表达了对80后的担忧,认为年轻人在文学和市场之间容易被后者带偏。
按照一般套路,面对年纪能给自己当爹的前辈的批评指点,一般的晚辈都应该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征服》里的刘华强说:不气盛叫年轻人吗?
而韩寒,显然不是一般的晚辈,未满18岁就曾经在央视舌战群儒,现在自然也不能吃这亏,于是一篇名为《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的文章横空出世。
即便是痞子文学的代表人物,王朔也不曾直接把脏话写在标题里,于是韩寒的这篇文章立刻炸了锅,白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寒脏话连篇,素质低下。
同为50后的作家谢玺璋表示:如果我是韩寒家长,我绝对大嘴巴扇他。40后作家陆天明表示,韩寒只知道学校那点东西。
面对前辈们的围剿,韩寒拿出了越战越勇的架势,写了篇《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大意就是我虽然说了脏话,但你应该明白,什么是文学,不是你白烨能定义的。
也就只有互联网时代,下位者才能从精英手中争夺文学的定义权。几天后的06年3月9号,韩寒又连续发了三篇指责白烨学术腐败的博文。
郭德纲曾说,千万别欺负比你年轻的,因为他大概率活得比你长,你耗不过他。
而在这场韩白之争中,能上网发声的也大多数是韩寒这样的年轻人,所以白烨阵营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最后,白烨关闭了自己的博客。
4.
乘胜追击的韩寒仿佛打了鸡血,在06年3月14,15,16日先后发表《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文学群殴学术造假大结局,主要代表讲话》以及《看韩寒如何反驳韩寒》三篇博文。
而因为帮白烨说话,陆天明也遭到了韩寒读者的冲击,这惹恼了他的儿子——导演陆川,他发文直接指责韩寒读者是“红小兵”,并放下狠话:(欺负我父亲的人)我一定会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21号,韩寒再次发文《观后总结:中国式文学争论——上阵父子兵,伙同亲友团》,丝毫没有退让的架势,这又惹恼了另一位文化名人。
陆川的好朋友——高晓松。
摆明了要为哥们儿拔创的高晓松避开了韩寒最擅长的文字,而是直接下了律师函:你的小说《三重门》里未经允许引用了我创作的歌词,现在我不让你用了!
面对高晓松的起诉,韩寒回应:“我的确引用了高晓松的歌词,而且引用时没有注明作者,高晓松告我天经地义,他帮哥们儿也是天经地义。”
同时还发文感慨:“父亲(陆天明)跟人吵架,儿子(陆川)跳出来。兄弟(陆川)跟人吵架,又有哥们儿(高晓松)跳出来。像他(高晓松)这种‘为朋友插自己两刀’的做法,真是让人佩服。”
并呼吁自己的读者停止攻击陆川等人。
高晓松也退让一步,表示官司不打了,韩寒要是愿意给我稿费,就直接捐希望工程吧。
几年后,韩寒和高晓松陆川等人冰释前嫌
就这样两个人不打不相识,五年后高晓松因为酒驾入狱,恰好他导演的《大武生》即将上映,首映当天,刚刚在山东参加完赛车的韩寒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直接上台帮电影做了宣传。
其实在那之前,高晓松还联系了其他几个大腕,但来的,只有一个韩寒。
若干年后,这段不打不相识的佳话在微信朋友圈里曾经成为爆款。
但不得不承认,放在今天,这种佳话已经很难有成立的土壤了,因为双方既没有向有关部门举报、要求封杀对方,还没有看对方是不是屁股歪了,更没有搜肠刮肚地挖掘对方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日说过什么不该说的话这样的黑历史。
如果连就事论事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5.
习惯了微博和短视频的人恐怕难以理解那个年代,一群人不为了引流,不为了宣传新作品,就单纯为了痛快痛快嘴,而去写长文撕逼玩儿。
还有的人来到博客,纯粹是为了写连载给别人看。
在广东海关,一个名叫石悦的普通小公务员平日里内向不合群,不招领导待见,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晚上上网。2006年3月,他用“就是这样吗”这个ID,在天涯的煮酒论史板块开始发表用大白话写的明朝历史故事。
因为文风风趣幽默,让人捧腹,同时又按照真实历史去讲述,很快在天涯论坛就达到了2000万的点击,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数据是造假得来的。
于是天涯论坛就这件事爆发了长达几个月的撕逼,最后石悦负气出走,落户新浪博客,并将ID改成了“当年明月”。
如果天涯的管理层知道后来当年明月以及其连载作品《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就,一定后悔得能把大腿拍青了。
当年明月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每天下班后写作三四个小时,更新两篇,09年正式完结。
实体书早就在06年就开始一本本出版,出版方也希望当年明月能够停止网络更新,以增加书籍的销量,但当年明月还是一章章地在博客上将《明朝那些事儿》奉送给读者,以至于自己少赚了几百万的版税。
但尽管如此,当年明月还是连续几年入选中国作家富豪榜,光是2009年,他就拿到了1000万版税。
现在的“明粉”几乎都受过这本书的影响
赚得盆满钵满的他完成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就彻底搁笔,专心当自己的公务员,熟读明史的他在官场也是如鱼得水,最近听说他的消息,是他荣升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6.
《明朝那些事儿》结束后,我们满怀希望地迈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可博客,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产品却像是进入中后期的大明朝,有点日薄西山的趋势了。
是博客不好吗?当然不是,如果它不好,那何来那么多风流人物在上面挥斥方遒呢。
只不过就跟汽车时代后,马车跑得再快也没用一样,新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开启,博客的谢幕也只是倒计时了。
2009年,新浪成立微博,2010年2月6日,韩寒发了第一条微博,只有一个“喂”字,就获得了五千多转发和一万多评论,就如同四年前徐静蕾的博客可以轻松吊打纸媒多年的数据一样,更加碎片化的微博开始碾压博客。
擅长造神的新浪为微博打造了新的王者,微博女王姚晨接过了博客女王徐静蕾的衣钵,加冕大宝。
博客式微后,徐静蕾的才女光环逐渐暗淡,她自编自导自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更是在豆瓣上只拿到了4.9分,上一次出现在热议话题里,还是因为王子文有个七岁的儿子,这事与徐静蕾的关系也只是因为她和王子文都曾经与王朔有过绯闻。
韩寒的博客也几乎已经停更,人到中年之后,韩寒早已不再有往日的犀利,曾经对中国应试教育嗤之以鼻的他,2018年在微博上也表示:还是希望大家尽量上大学。
同年,网易博客关闭。而从2008年3月11日到2020年7月6日,4500天不间断更新博客的古天乐,也在2020年7月9日一度宣布:即日起停止更新博客。
网友在那一刻惊叹:博客时代彻底结束了。不过十天之后,他又恢复了更新,直到今天也没有断过。
不过独木不成林,孤独更博的古天乐是追不回一个时代的,他更像是人潮散去后的一个守望者。
从博客时代到如今的短视频、公众号,变化的又不仅仅是传播载体,那个时代的独特气质是无法复制的。
回忆博客时代,你会发现这应该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衰落,自媒体方兴未艾,网民数量和阅读长文的习惯,又决定了博客读者的门槛。
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写手们就像是一个挑战旧秩序的叛逆者,同时,他们又是渴望砸碎旧秩序的年轻人的领袖。
而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也不再需要什么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