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1898年,深圳龙华浪口村,客家村民。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
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原是广东省宝安县一个紧邻香港的小镇,也是宝安县县治所在地。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
198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从此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1899年,中英代表勘定了中港边界线,立在他们中间的那块木碑上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
深圳前身是宝安县县城所在地,宝安县前身是新安县。1913年(民国二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在南头镇(就在今天的深圳南山区南头天桥北)。
1908年,深圳葵涌镇,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
1930年,深圳沙头角,乡民收割打禾情景。
1939年8月,深圳,在大鹏湾登陆的日军。
1949年10月,居民在车站欢迎解放军接管深圳,背后可清晰地看到当时深圳火车站的站名"深圳墟"。
1949年,深圳中英街,英国士兵和共产党的士兵在界碑两侧对视。
1950年代,深圳,宝安县汽车站。
1950年代,深圳,罗湖桥头。郑中建/摄。
罗湖桥至九龙段由英方修建。
香港回归之后,深港两地重建新罗湖桥,原百年老桥整体移至香港一侧,作为文物永久安置。
1958年,深圳,南头、石岩、西乡、蛇口联合建立超英人民公社。
1959年,深圳水库工地。
1960年代,深圳河里的游泳比赛。
1971年,深圳,罗湖口岸。
1970年,深圳,沙头角桥头原貌。何煌友/摄。
1972年,深圳罗湖,农民耕田。威廉·约瑟夫/摄。如今的罗湖高层区原来是这样一片水稻田。
1970年代,深圳,逛街的当地客家人。
1972年,深圳,文景渡。
1974年,深圳中学。
1970年代,深圳戏院。何煌友/摄。
1970年代,深圳罗芳村,被遣返回大陆的偷渡者。
1979年的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对岸的香港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相差100倍。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河对岸本来没有个罗芳村,居住在那里的人全都是从深圳的罗芳村偷渡过去的。
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今的罗芳村,繁华热闹甚至收入远远超过对面香港的罗芳村,好些当年远走香港的村民又回流定居。
1978年,深圳盐田渔港,盐田外湾渔民大会盛况。
1979年,深圳的公厕,如今这种厕所早已不复存在。
1980年,深圳,解放路、人民路口。
1979年建市前的深圳,没有什么深南大道,当时,深圳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只有两条水泥路穿过小镇,一条是人民路,一条是解放路,全长不到2公里。
1979年2月,深圳,四级干部会议上宝安县县委书记方苞在台上讲话。
1979年1月,深圳,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这被认为是吹响深圳改革开放号角的关键会议。
1979年,深圳,沙头角丝花厂女工在加工丝花。何煌友/摄。
1979 年 5 月 6 日,深圳东门,公安人员堵截来自惠阳、东莞、宝安数万逃港人员。
1980年,深港交界的铁丝网。
1980年,深圳罗湖火车站,一个站台,两条股道,一个售票窗口。
1980年,深圳,罗湖桥北边进出人群。出目里利吕井(日)/摄。
1980年,深圳,罗湖火车站里候车人群。出目里利吕井(日)/摄。
1980年代,深圳东门老街。
1980年,两个来深圳打工的农民工。
1980年,深圳,商店。出目里利吕井(日)/摄。
1980年,深圳市某小学教室,黑板上方是毛主席和华国锋的照片。出目里利吕井(日)/摄。
1980年4月,深圳,街上的行人。
1980年,深圳解放路。出目里利吕井(日)/摄。
1980年4月,深圳,街道上的女人和儿童。glasnevinz/摄。
1980年4月,深圳市中心。出目里利吕井(日)/摄。
1980年代,深圳火车站。
1980年代,深圳,罗湖建区初的深南路。
1981年,深圳,还有耕牛在此踱步。
1981年底,深圳,蛇口工业区外的标牌。何煌友/摄。
1981年,深圳,蛇口第一家公司成立奠基仪式,远处的山是大南山。
1981年,深圳,蛇口招商局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1982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进驻深圳,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军。
1982年,深圳翠竹苑,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商品房 。
1982年,深圳深南大道,建设中的深圳第一高楼——电子大厦,一度成为深圳的地标。
1980年代,深圳华强电子厂生产的收录机。
1980年代,深圳,万科王石。
1980年代,深圳的打工妹。
1983年,深圳,华侨城所在地,中间那条路就是今日穿过华侨城的深南大道。
华侨城所在地原来叫宝安县光明华侨畜牧场沙河分场,因为靠近戒备森严的边界线,四周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田野和荒地。
1983年,深圳,"二线关"施工现场。
1980年代,深圳蛇口,建设中的南海酒店。它是全国第一批、深圳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1983年,深圳,从新界塘肚山眺望沙头角全貌。
1984年,深圳,胡耀邦视察渔民村。
1984年,深圳大学初建时全景。
1984年,深圳蛇口,三洋电子有限公司车间。
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刘廷芳/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1985年,深圳,皇岗村牌坊。
1985年,深圳,中英街上的香港警察和中国警察。何煌友/摄。
1986年,深圳,两位女士参加喝金威啤酒比赛活动。
1987年12月7日,深圳国土局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拍卖土地使用权。
1987年创办的深圳发展银行,位于深圳蔡屋围新10坊1号,它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
1987年,深圳,擦鞋。王文澜/摄。
1987年1月27日,横贯深圳市区中心地段、东西走向的公路干线——深南大道,全线贯通通车。
1988年,深圳,打工妹的宿舍。
1988年,深圳股市狂潮,那段股市狂热至今仍是很多人心里的印记。
1989年,深圳,东门老街上的招牌。
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
1990年,深圳,发廊妹。朱宪民/摄。
1991年,深圳老街,公用电话摊。朱宪民/摄。
1992年1月20日,深圳,邓小平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发表了长达30分钟的"南方讲话"。
1992年,深圳,户外巨幅宣传牌。马克•吕布/摄。
1992年,深圳女青年的时尚衣着。Ian Berry/摄。
1992年7月16日,深圳,上步实业股份公司成立庆典。刘延芳/摄。
1992年,深圳,街头巷尾总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廊",门口总是坐着几个招揽客人的女孩。
1992年,深圳汽车站。
1992年,深圳车公庙食街,逛街女孩。朱宪民/摄。
1993年,深圳,墙上的叶玉卿写真画。马克•吕布/摄。
1993年,深圳南头检查站,验证入关。这个证就是边境证,它是早期深圳人随身要携带的证件。余海波/摄。
1993年,深圳,推自行车的姑娘。马克•吕布/摄。
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发生大爆炸。
1993年,深圳,正在建设中的世界之窗。
1994年元旦,深圳蛇口,四海公园里的免费卡拉OK。
1994年8月4日,深圳图书馆门前等候办理借书证的人们。
1995年,俯瞰深圳机场候机楼1号楼(B楼)
1996年,深圳,俯视罗湖区。
1996年,深圳福田中心区只有道路,没有建筑。
1997年,深圳街头。朱宪民/摄。
1997年,深圳沙井镇万丰村,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挤满了打工者。张新民/摄。
1997年,深圳一位高空作业者。张新民/摄。
1999年12月28日下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
2001年2月,建设中的深圳市民中心及福田中心区。
2003年,深圳,在信息枢纽大厦上拍摄的福田CBD工地(右为建设中的会展中心,右上远处为联合广场)。
2004 年,深圳坪山大万,世居城中村里的建筑者。秦军校/摄。
2004 年,深圳大鹏新区,村里的超生游击队。秦军校/摄。
2004年8月18日,深圳罗湖区,渔民新村落成典礼 。刘延芳/摄。
1983年,深圳,深南大道。背景是梧桐山,唯一的高楼是电子大厦,后来围绕它形成了电子通讯聚集地华强北。何煌友/摄。
2008年,深圳市,现在的深南大道。
1980年代,深圳,深港分界河——深圳河。何煌友/摄。
现在的深圳河。
1980年代初,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村民邓锦辉家。图为邓锦辉的妻子、大儿子,以及家中保姆。
2018年3月,邓锦辉和小孙子在家中。
2014年,深圳坂田。杨俊坡/摄。
1983年,深圳,华强北。
2015年,深圳,华强北。
2018年3月17日,深圳沙头角中英街,这条街最常见的就是搬送香港货物的推车和来中英街购物的行李箱及小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