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诺贝尔各个奖项已经陆续出炉了,和往年一样,我国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依然未有斩获。在多个华人曾经获奖的物理学领域,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教授 Andre Heim 和 Konstantin Novoselov 共享殊荣。其中的后者 1974 年出生,今年才 36 岁,网上有些朋友很是感慨了一阵子,看看人家年龄与自己相仿但已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自己还在实验室里默默无闻,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呢。
在心有戚戚焉之余,笔者想起了老而弥坚的杨振宁先生,记忆中他当年获奖时的年龄也不算大,上网一查,果然不假, 1922 年出生的他在 1957 年获奖时才 35 岁,比 Konstantin 还要年轻一岁。杨振宁当年的搭档李政道更年轻, 1926 年出生的他在 1957 年获奖时才刚刚度过 31 岁的生日。那么李政道是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吗?
在进一步搜寻后,笔者惊讶地发现,目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是 Lawrence Bragg ,在近百年前的 1915 年获物理学奖时才 25 岁,当时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讲师。一位讲师能获奖自有其过人之处,但需要提及的是,他是和自己的父亲因为在 X 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一同获奖的。不管怎样,在这样风华正茂的年纪得到这样世人瞩目的荣誉,其酣畅淋漓的荣誉感恐怕用当年唐人孟郊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让笔者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同胞李政道也非常不简单,他在目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名单上以 31 岁获奖排名第三。
与年轻相对应的自然是年老。那么目前史上最年老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有多大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Leonid Hurwicz 在 2007 年获奖时已是 90 岁高龄,当时他已经老得不能再坐飞机前去瑞典领奖,于是瑞典驻美国大使专程到了他所在的大学给他发了奖。半年后的 2008 年 6 月 24 日,这位史上最年老的诺贝尔奖得主离开了人世。可以说,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给这位老先生送来了最好的临终礼物。
不过,与唐骏的成功可以复制不同,最年轻和最年老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恐怕是很难复制的。在今天世人的眼中, 25 岁是一个太年轻的年龄,年轻得恐怕会让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委员们不屑去想这一年龄人士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因为物理、化学、医学及经济学研究的纯理论性,因为缺乏立等可见的经济利益,子承父业,父亲提携孩子的佳话估计在今后应该很难重演。至于 90 岁得主的成功同样很难再被复制,因为这不仅仅需要一个人有可以传世和被诺贝尔奖委员会认可的成就,而且他(或她)还要极其长寿,能无大病大灾地活到 90 岁或以上,难度虽然比不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也小不了多少,除非未来医学发达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到 120 岁左右, 90 岁或以上的人那时远远称不上老,相当于如今的五六十岁正值硕果累累的年龄。
最后说两句稍嫌离题的话。其一,今年的物理学奖的两位得主均出生于俄罗斯,最年老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出生在俄罗斯,但在他们得奖时均已有外籍身份: Andre Heim 入了荷兰籍, Konstantin Novoselov 在保留俄籍的同时,也入了英国籍, Leonid Hurwicz 则早就加入了美国籍。看来,俄罗斯也像我国一样,品味着曾经的国民墙里生根墙外开花的烦恼,也许这是欠发达国家的共同悲哀?
其二, 笔者一直认为,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过于重了,更有甚者说,每年的 10 月初诺奖名单出炉的时候,也是国人的诺奖综合症周年性发作的时候。其实仔细想一想又何必呢?诺贝尔奖毕竟是西方人看世界的一个奖,除了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奖争议不大外,文学奖与和平奖的权威性大有值得商榷之处。再者说,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找东西的经历:有时候你急着找一样东西但就是找不着,过了一会儿你不想找它了,你会如释重负地发现,它其实就在你的眼皮底下。诺贝尔奖对我们来说,恐怕也情同此理吧。
正可谓,辗转反侧,佳奖难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关注但不过度,急迫但不猴急,在自然而然的淡定之中,国人获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或经济学奖之其一绝不会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