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朋友闲聊,言及他公司一位女同胞在办公室晕倒一事。该同事的亲人远在国内,自己孑然一身在北美打拼,可谓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还好,后来经过短暂的治疗后,该同事恢复了健康,身体并无大碍。
在唏嘘之余,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几天前在文学城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据报道,一位现年 63 岁曾在盐湖城犹他大学做研究工作的女士在犹他大学校内,从一辆正在行驶中的 shuttle bus 中翻出车外死亡。令警方感到惊讶的是,有关死者的信息少得可怜,只知道死者今年 63 岁, 1988 年来自中国哈尔滨, 2003 年入籍美国,搬到犹他州之前曾经在宾大和佛吉尼亚州的大学做过研究工作。死者没有留下任何亲人、朋友、同事、邻居的信息,在她的手机里唯一有的来电记录是一个电话营销的广告电话。说得直白一些,连找一个帮助料理后事的人都有难度。
人在异国几年来,笔者耳闻类似的猝死事件每年都要发生好几起,死者中不乏一些就读美国名校的青年才俊。像以前听过一位室友讲,一位刚刚二十多岁在一所常春藤名校就读的男留学生,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晚上,在租住的房子内心脏病突发,猝死数日后才被发现。但该男生以前并没有心脏病史。他的父母闻此噩耗后,一夜间头发就白了,从来美的飞机下来步履蹒跚,虽然刚刚五十多岁,但好似六七十岁的样子。
再往远一些说,因电影《色戒》而再次引发国人关注的女作家张爱玲,在美国的晚景堪称凄凉。 1995 年 9 月 8 日,她在洛杉矶的一所公寓里孤独地故去,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享年七十五岁。当时正值中秋节前后,在加州华人多而节日气氛较浓的映衬下,她的死更显凄凉。没有人注意到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毁誉参半的女作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因同样有着留学的经历,笔者对在异国求学工作的艰辛有切身体会。众所周知,离开了熟门熟户的家乡,到陌生的异国求学,对留学生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避免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幸悲剧?窃以为,对于依然单身或婚后不得已独居的留学生而言,做好一下两点尤为重要。
首先,自己的健康安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要做到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的精神压力。凡事完美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一些时候不妨远观或臆想,不必苛己太深,用一句大俗话说就是,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在学习方面,拿到 A 固然好,但有时候 B 也说得过去。在这方面一些老美学生得 B 就心满意足的态度值得效仿学习。在找未来的另一半方面,也不必把条件定得太高,要求对方既要有年轻英俊的容貌,又要有大把大把的美钞,最好再没有需要赡养的父母双亲拖累,殊不知,条件太高了,别说当前的绩优股们闻风而逃,就是潜力雄厚的潜力股也会望而却步。有时候也不妨或揽镜自照或扪心自问,看看自己本身是不是或貌比潘安,或气死西施。
其次,可以走出去交一些朋友。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如果朋友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路没多成,再不济,在孤独无聊时,也可以找个人道一道自己的苦处,把痛苦分给别人一些,自己就不那么痛苦了。在异国多年,一些人可能会越过越独,不愿去接触他人,像那位老女留学生可能就属于此类情况。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避免让亲人担忧,一定不要在心里筑一道无形的墙,把自己和外界他人隔离开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日子难免孤寂,但也完全可以在寂寞中寻找欢乐。个人的安危要自己来关注,因为人必自助,然后天才助之。
不要去改变别人,要不然别人会跟你较劲。
相信每个人都有他/她的智慧去自主经营自己的人生。反之则为“控制”。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非常渴望组织家庭,但却很惨无法如愿。
原因:她是一位个性自主的人,但因为她有很优秀的一些特长,就被周围的一些“主事的人”不停的硬给她安排她“应该”嫁的人以便她可以应用她的特长,而不是她自己自由的去找喜欢的人 (我个人觉得这些长辈其实很自私哈)。她很多次抗争但始终没有办法停止这些“好心人”的安排(碰到的男的都是安排的,没有例外过),只好把精力投入工作不理会哪些男的(很惨哈)。
她没错,她宁缺勿滥对自己负责。周围的这些人是在害她。
粗俗的讲:只要想象和不爱甚至是讨厌的人每天躺在同一张床上的情景您就可以理解她的难堪啦!为什么要去安排,去妨碍别人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