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道谛 - 五道(32)

(2009-01-18 20:06:06) 下一个

五道

如果你向小乘上师求教道谛,他会向你解释八正道。如果你问一个西藏佛教上师,他向你展示五道。五道是:

资粮道
-加行道
见道
-修道
-无学道

五道看上去与八正道无关。但其实两者是相同的修道途径上,不同的修行模式。八正道描述了修道途径的各个不同方面,比如持戒、修定,而五道描述了在修道途径中达到的各个层次。打个简单的比方,八正道好比你在大学中修读的各门课程,而五道好比各个年级,如本科、硕士、博士。

许多人问我,为何藏传佛教不四谛当中强调八正道。对我而言,八正道和五道之间并无区别,除了提案的方式不同。在大乘传统,引导灭谛的道谛被表述成五道,八正道是间接包含在其中的。八正道是修证的内容,而五道是我们必须跟从的修证次第。

资粮道

五道中第一道被称为资粮道。因为在第一道中,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层次-将我们的佛法修习与心相续完全融合。我们仍在积聚成道所需的福德和智慧资粮。资粮不仅仅指获取知识,也包括增长心识的善业,比如正念。理解什么是我们要积聚的善业,和什么是要远离的恶业,这又回到八正道的话题。

们需要积聚从我们修行直至解脱和成佛的根本资粮,比如决定脱离苦海的出离心和证悟空性。很明显,资粮道这里指增长福德和智慧的阶段,而非收集一些枯燥的识。由于修行人还没有真正的直接证得八正道中任何一个道,修道停留在资粮道的阶段。这不是说我们修定不精深,而是必须超越在概念上理解我们修定的对象,如空性。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正在积聚那些修定技巧,并且积聚心识造善业的能力-福德-我们要进一步深入。

加行道

当我们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培养足够的修定技巧,我们渐渐超越于概念上理解对象,开始在修定中的某个时刻生起对于空性直观的感观。当它发生时,我们到达了加行道。

当此时,我们已经在知识上非常深入的理解空性和无常,并且已经获得了深妙的摄心一处(又称奢摩他)经由综合两者-知识上理解空性和摄心一处,在修定中反复测试知识上理解的空性。我们所做的又称为观双运,凭借它我们能够突破,证得直观的理解定中对象。我们能够在定中直观的照见空性和无常,而非仅在概念上想象空性

加行道这里指为了最终直接证得空性和无常的加行准备,经由“止观双运”,对于阻挡我们直观照见空性的障碍-在知识上细微的误见,发起最后一关突破,我们目前还不处于加行道,因为在主观-心识-和修定的客观对象-空性之间,仍然存在细微的障碍

见道

当我们最终突破和直接照见空性,我们达到了下一个层次-见道。超越于仅在概念上理解,我们现在可以空性。在这个层次上的修行人被称为阿罗汉,因为空性这一显著的特质。在我们数不可数的轮回生命中,这是第一次,我们如实照见了事物的真相,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四圣谛的来源- 四圣谛是阿罗汉照见的真相

见道上直接证得空性,是真正的解药来消除我们知识上持有的误见,并且消除了误见的种子。在我们修定时直接证得的空性,具有进一步增长的能力。当我们不在禅定时,心识退回到概念上理解空性,尽管这一理解是非常精妙的。

这一阶段持续,心识变得更加细微而有力,我们断除了一切所知无明和俱生无明,包括无明的业种。

修道

在修道层次上,我们不再持有粗大的和任何邪见,但心识中仍然留存最细微的俱生障碍的业种。为了消除它们,我们要超越间断性的照见空性的见道态,进步到下一个阶段,我们能够持续性的禅定于接连不断的直观照见空性中

这就是修道,尽管这里比我们一般听说和想象中的修道要更加精深。在藏传佛教中,修这个字(藏语:gom)指的是心识养成习惯而专注于对象-专指善的对象,比如慈悲心或观修佛像。超越于在知识概念上理解,甚至超越于间断性的直观照见空性,安住于持续不断的直接照见事物真相是必要的,因为它使得我们最终抛弃最细微的俱生障碍,俱生障碍阻挡了我们成佛。

无学道

当最后的、最细微的障碍被断除以后,我们获得了完全灭谛或成佛。在这一刻,没有什么剩余的次第要做,智慧究竟圆满,没有更多剩余的要学-因此它被称为“无学道”。“无学道”和成佛实际上是同义词,前一个描述了我们获证的阶段,而后者描述了我们成就的状态。

你也许注意到我讨论的每一样事情都联系到空性或无常,它们属于深见法门。五道描绘了一个清晰有序的修证次第,从知识概念上理解空性到直接照见空性。可是,在西藏寺院的辩经场中长篇大论在探讨广行门是如何处在五道中的每一阶段?到哪个阶段中,修行中的慈悲心部分变成直接?许多伟大的上师相信尽管我们需要积聚菩提心来圆满资粮道,在我们达到无学道之前,我们将不能证得直接的胜义菩提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