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道谛 - 三学中的“慧”(31)

(2009-01-18 20:01:58) 下一个





八正道中的最后二个,正见和正思惟,指的是培养智慧和纯净的动机。正见即正确的见解。
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上的正见仅仅指常识,看到事物有利而行动,比如相信因果法则。哪怕在没有精确理解因果法的条件下,对宣讲因果法则的佛陀和其他传承上师生起一点点信心也是有益和正确的行为。

这一阶段,我们对于什么是苦海轮回只有浅显的认知-我们知道我们处在苦海中由于无明迷妄和业,若我们不去应对它们,我们将长久的陷于苦海而不能自拔。尽管我们对苦海没有精确的认知而仅仅信任伟大的佛陀和传承上师,这种信任能引导初浅的正见,随后我们经由学习四谛而达到坚信因果法的程度,它进成为真正的见。持有这样的见解被称为,比如当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无我,而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于五蕴而存在,或者一切有漏业行导致苦谛等等。这是中等层次上的正见。最终的目的是去直观的、无需推理的照见空性,而超越于仅在知识认知空性。文字和概念上认知空性可以引领我们到达目的。证悟空性是一个从理论推理到观感知的过程

最甚深微妙的正见是一切事物空无自性的存在,无有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不依赖其他者。这里的其他者指其他现象,它不一定是众生,甚至可以是一个名称或概念。

正思惟主要指正确的动机和意愿。比如,对一个直接证悟空性的人而言,他可以为他人解释空性,若他的行为中含有任何自私的念头,这不能被称为正思惟。动机心须纯粹是利他的,无有意识中或下意识中的想法,求取任何形式回报。相似的,如果有人散尽家财来修布施,如果他有任何的念头想要回报,这也不是正思惟。          

当修习佛法时,我们的动机必须至少有一个诚挚的愿望去对治我们自己的迷妄心和不善业。这一类的动机是正思惟。如果有其他的动机覆盖了我们的修法,比如希求名声、权势或财富,无论我们修持佛法的时间有多长,由于动机不纯,这并非是正思惟。

大乘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善妙的修行,但若无正思惟摄持,它们不能被称为修六度。六度中的每一个度必须起始于纯粹的动机,不为自私心所污染。正思惟指以纯净的动机修行佛法,有意识的从我们的心相续中消除一切迷妄和恶业,尤其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

完全正确的照见真相要求理性的分辨,不然我们很容易偏执断见和常见。我们普遍陷于这样的误见-世界是实有,世界独立于观察世界的心识以外。这一误见具有危险,因为它会生成自他对立的错觉,而造成我们发起伤害他者的行为。因此理解实际上并非如此是必要的,我们观察到的实在、固有的事物其实如同梦幻。

第一种偏见是断见,这种见解认为无有事物存在。这与事物如同梦幻有巨大的区别。在大乘佛教中提出并认为事物如同梦幻,而偏执于无有事物实际上存在灭了对于因果法和一切断除恶行、增长善行的信念。简而言之,若每一样事物都是无意义的,那么一切行为也是无义的。

见比猜疑和常见更加危险。断见是心识为了认知真相,而去打破常规的思索。事物实在固有的观念目前正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要打破这一观念,我们需要生成比这更深妙的见解。在最甚深的见解和观一切事物仅仅消失之间有细微的界线。如果我们观无有事物存在这样瓦解我们观待事物的方式就走过头了,反过犹不及。断见可以被有知识和明智的人轻易击破。

另外一个偏执是常见。所谓事物是外界无法变化的,事物不依赖于其他者这根本就不是有智慧的立论,但我们所有人在直觉上倾向于如此认为。

这两种偏执之间有许多层次,执取中道使我们免于掉入任一偏执邪见,就好比走在一条钢丝索上,要求我们仔细的去分辨观点。因此,正见不能纯粹由正思惟(即善良的动机)而获得,我们还需要许多理智的思考辨别。

在与修行有关的每一样事情当中,如果我们的考试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这完全无用!我们需要将我们对于正见的理解升华到一个层次-正见成为我们观待事物的一部分,而形成我们与外界的关系。在西藏传统上有个比喻,黄胆病人把雪山看成了黄色,我想现代可以改成戴个太阳镜的人把雪山看成了黄色。尽管从理智上们都知道雪山是白的,但是我们普通人把雪山看成黄的。如同我们观待雪山好象是黄的,尽管理智上知道这不是真的事实,这样观待成黄色终归是妄见。我们需要摘掉太阳镜,看一看雪山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因此,增长正见-即如实照见事物实际上是怎样的过程,即费时又困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