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集谛-业种 (17)

(2009-01-04 10:26:01) 下一个


业种


乐受或苦受并非是业是导致了乐受和苦受的业作为,它的种子或潜力(藏语为Pak_Chak)过业的行为,业种潜伏在我们的心相续中,在因缘俱合的作用下,业成熟显现为

正如我先前讲过,种子或潜力或是无漏的,或是有漏的。我们在此多是讨论有漏业种为了加深对业种的理解,我们将探讨业种是如何生成的,它们潜伏在哪里,和它们到底是些什么?

首先要调的,业种是由心识而不是由物质造作的。比如,仅仅身体上攻击或侮辱他人并不会造作业种,可是,由于动机心识在内驱使那种行为,业种就由心识造下了。在这里,心识可以是六种识蕴中的其中之一,六种识蕴指的是五种根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这并非意味着,在任何场合中,识蕴的活动皆能造作业种。并非每一识蕴都具足能力造作业种,假如识蕴的活动过于短暂,或者识蕴够清晰。举个例子,如果眼识在一秒之扫视某个物体,尽管眼识缘取到了那个物体,但是它无法确定的识取物体,这意味着尽管物体的形相已在眼识中生起,但由于过于仓促而无法被记取。业种是因的一种潜力,将牵引眼识在未来经历相似的体验。这个例子中,业种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造作,换句话说,没有业种生成。

在另外一个例子中,识蕴缘取外境的时间或许足够长,但由于识蕴不够清晰,也无法造作业种。比如,有个人决定看一本书而周围在播放音乐。他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眼识,耳识同时在缘取声音。由于耳识的清晰度微弱,而实际上无法明确的记取音乐,如果稍后别人问他,到底播放了一首什么歌,他也许说不上来。在那场合,耳识由于缺乏足够的清晰度,无法生成业种。

通常说来,一旦存在具足清晰度的识蕴,它会造作某些业种(潜力),使得同类的识蕴得以持续,或者牵引业因将来成熟转变为果。尽管身业和意业与识蕴紧密相关,但却是心识造作了业,同时也造作了业的潜力-业种。

大多数的佛教宗派共同承许业种是如何生成的,但对于业种潜伏在哪里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佛教学者使用词语储藏业种,但我认为这样说易生误解-业种是物质上的实体。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在物质上发现业种的色相

们心识的行为在心相续中分别留下了长期或短期的业种,大多数的佛教宗派承认长期业种的所在基于六种识蕴中的意识,意识的特性在于它可以一日接一日,一年接一年,这一生接下一生的持续存在。短期业种的所在基于六种识蕴中的五根识,诸如眼识、耳识等。

尽管五根识无法持有长期业种,五根识在业种牵引之下,同类的识蕴得以延续。如眼识缘取美丽花朵令我们感到愉悦,识将造作一种潜力使得类似愉悦的眼识感受在未来生起。这一潜力无法保持很久而将消亡,因为五根识从特性上讲是不稳定的。当业种的所在基-五根识消亡,业种也随之消亡。换句话说,因为五根识依赖色身,当色身死亡分解时,五根识随之瓦解,任何五根识上剩余的潜力(即业种)也随着五根识而消亡。但意识并非如此。意识不依赖粗大的物质色身,意识造作的 业种在色身分解后继续存在

当我们讨论业种,我们一般指那些与意识相关的业种,意识从这一生到下一生持续存在,因而能持有长期业种,意识成为长期业种的所在基要符合下面的条件:意识必须稳定,从今年相续到下一年,从今生相续到下一生,性质上是中性-即非善,也非恶,因而也不会从善转变到恶。

么样的意识是业种的所在基?在佛教中一直争论不休。多数佛教派别承许业种的所在基是极其细微的意识,这一意识是我们心识最深层的部分从今生相续到下一生。在佛教的四宗教义中,中观应成派承许实际上仅仅是为业种的所在基。但经部以下的宗派认为有一完整的、可区分的心识潜伏着业种,这一心识又被为阿赖耶识,一切业种的藏识。

在理解了业种是如何造作的、业种潜伏在哪里后,我们需要知道业种到底是什么?从定义上看,业种是一项潜力,可由六种识蕴中任意一种造作。在未来,业种将牵引类似识蕴的相续,或者生成任一的三类果-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简要来说,这意味着当识蕴生起,它是一种能量。作为能量,识蕴具有潜力(业种)。这潜力成为一种潜在能力,去生成识蕴本身的相继。比如,某一时刻的眼识自然地生成了一种潜力去延续下一时刻的眼识,或者慈悲心造作了能力来延续慈悲心。识蕴也留下了种子,未来成熟变为上面提到的三类果中任何一种。比如,造作杀业的识蕴也造作潜力去感得异熟果-未来被杀、或等流果-转生恶趣、或增上果-再次杀生的倾向。轮回因而延续无尽。

另外一种思考方法是去观察有漏业种的四种类型,即四种潜力:重复发生的潜力、见的潜力、生死轮回的潜力、相似发生的潜力。

复发生的潜力仅指-业的行为生成一种潜力,使业的行为得以续。比如,一刹那心造作潜力,能使接着另一刹那心生起。这是心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心识造作能量可以重复心识本身。

第二种潜力,见的潜力指心识执取五蕴为每一次心识行为,都伴随这种潜在的感觉-感到某一实在的、固有的存在。见甚至会垢染善业。第二种潜力也带有能量去多次重复见,因而,见(执有自性的存在)同样延续无尽

生死轮回的潜力,指任何一种我们的心识经验与苦海轮回中的事物有关,无论是贪取乐受或厌恶苦受、还是贪婪财富或惧怕贫穷-所有这些心念将我们牵缚在苦海之中且带着潜力来生成似的心念,尤其在死亡弥留之际,我们生出极其强烈的心念,畏惧五蕴瓦解,而顿时盲目地抓取下一生的轮回,这即是下一生最初时 刻的意

最后一种有漏业种-相似发生的潜力,指一种潜力去体验相似的发生而作为结果。比如,眼识缘取美丽或丑陋之物而产生一种潜力,在将来某时体验类似的愉悦或厌恶的感受。而上面提到的第一种潜力-复发生的潜力强调立刻发生,而被称为。而这里相似生起的潜力强调的是在未来某时,当因缘俱合时,相似的心识生起

让我们来看这个辩论:有漏和无漏的业种是本来俱有的-即是我们心识本来的一部分,或是新造作的?换句话说,它的生成是由于某一前业的。在这个辩论中,有种不同的立场。有一些佛教宗师承许一切的业种皆是本来俱有的,另一些派别坚一切的业种皆是新造作的。后来,有一些派别指出某些种类的业种本来潜伏于我们内心,而另一些业种是新造作的。这也是格鲁派的立场。它是我所学习的藏传佛教派别,格鲁派采纳第三种观点。

每一种佛教宗派皆承认成佛证道是有可能的,但格鲁派认为那个使我们证悟成为可能的业种总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它是我们的核心组成部分,因而是本来俱有的。相似的,在我们尚未证悟的状况下,苦谛是有可能的,苦谛的潜力从无始以来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因此,苦谛的业种同样是本来俱有的。一旦心识存在,这两种潜力(即业种)同时存在-成佛证道的业种苦谛的业种。它们不是由先前的心识造作的,不属于新造作的业种。

这两种广泛的潜力之上,事实上的业种去造作一切行为导致我们证悟或经历苦谛、痛苦、轮回转生,这些业种却是心识的范畴内造作的。因此,根据格鲁派的传统,某些层次的业种是本来俱有的,另一些层次的业种是新造作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