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来临了。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相较于其它亚太国家不成比例/规模地迅速增强,同时“重返亚洲”的美国也更积极主动地介入亚太地区的事务,在新的十年内,对抗、冲突与合作将贯穿在更加错综复杂的中美亚(太)大三角关系中。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外蒙古的关系近年来比较稳定,中俄、中蒙关系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由于已有浩如烟海的专文论及中国与日本、韩国、南海周边诸国对钓鱼岛、黄岩礁、南海的主权之争,本文也不再赘述中国与上述诸国的关系。
与南亚/东南亚:水资源之争
21世纪是各国更加激烈地争夺各种自然资源的世纪。作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无疑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国际学术界和环保组织早前曾对亚洲地区未来水源的减少表示严重担忧。加拿大学者戴尔(Gwynne Dyer)预测中国北部的降雨量将大大减少,这将使该地区主要的河流系统崩溃,农田渐趋荒芜。戴尔更认为随着冰层和积雪的消失,所有发源于喜玛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依靠冰川融水的亚洲河流,包括印度河、恒河、湄公河和长江的水量都将大减。中国政府显然也看到了严重缺乏水资源的严重性。据1月30日的最新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份62年来首次聚焦水利建设的预告本年度重点工作的“一号文件”,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并宣布未来十年中国的水利投资高达四兆人民币。
另据〈维基解密〉2010年12月16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披露:澳洲情报机构--澳洲国家评估办公室(ONA)也预测:未来20年人口稠密的东南亚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河流如湄公河的水位近年来急剧下降,导致粮产下降,引发了该地区的粮食危机。
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南是流经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几大重要国际河流的源头或上游地区。为根本缓解中国西南地区能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中国正在大力开发该地区丰沛的水力资源;同时为因应中国北部/西北部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荒,中国水利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数项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案,其中一项最有远见、规模也最宏伟的方案是将中国西南地区几大河流的水引入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内蒙西部和新疆。该超大型调水工程若能建成,中国不仅将新增十几亿亩耕地,根本改变中国粮食供应日益短缺、被迫从更多的国家进口各类农产品的危机;更是大规模开发中国大西部的根本前提。总面积约为中国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干旱的上述四地若能获得较为充沛的水源供应,仅新疆一地就能多安置三亿来自东部的移民,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现象,基本解决中国庞大人口的就业及生存压力;而中国凭藉世界第一的人口基数、依托由繁荣的大西北提供的战略纵深,将成为即使在热核时代也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能够征服的大国。在“维稳、和谐”决定一切的中国,任何规模和形式的南水北调方案都对中国决策高层有莫大的吸引力,中国的国力和人力也能负担此类巨大工程的施工。
就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因中国在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修建水坝导致湄公河水位下降的争论至今未休之时,中国已规划在水力资源极为丰沛的雅鲁藏布江主干道上兴建五座大型水利工程,第一项工程为在西藏的山南地区加查县建造藏木水电站,该工程已于2010年11月12日完成江水截流,大坝主体进入施工阶段。这些水利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大大减少甚至能截断雅鲁藏布江对境外下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亚第二大河)的供水量,等于掐住了印度和孟加拉的部分生存命脉,引起了两国的严重关切,印度甚至扬言用导弹炸毁雅鲁藏布江上的大坝,更不惜与中国打一场水资源战争。中印之间的水资源之争最终将超越两国间旷日持久的领土之争,为中印关系埋下了第二颗威力更大的定时炸弹。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它国无从置喙。谁都要优先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水资源之争在可见的将来都是无解的方程式,不论是闹到联合国、上国际法院打官司还是去WTO申诉,都无法解套。但在上述与各国的水资源之争中,中国是以一国面对多国,即使多国多为中小国家,即使中国以大笔援助对这些国家送之以利,以庞大市场对这些国家诱之为饵,中国仍然将疲于应对。
“大东南亚共荣圈”的成形
2010年12月中旬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篇长达14页的封面文章,探讨中国在全球化的世界舞台上的定位。该文指出:亚洲各国一方面垂涎中国庞大的市场并越来越依赖中国对亚洲各国产品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它们又对中国的崛起深感疑虑。它们惟有寻求美国的保护以制衡中国。对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亚洲国家(笔者认为:也应包括日本)来说,如何利用(龃龉不断的)中美关系来谋求本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成为考验这些国家政治领袖们的一门大学问。
《经济学人》的文章代表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普遍看法,它虽然说出了部分事实,但仍不脱西方人对中国事务固有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察/思维模式,也不太了解东方亚洲的“洲情”,更忘了它的老祖宗说过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完全是争端与冲突,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成功合作的例子很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成一周年。2010年1至10月,中国对东盟出口为1,111亿美元,从东盟进口为1,243亿美元,东盟已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周刊》最近透露,一条从中国出发,经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的高铁将在2011年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完工。中国与缅甸的铁路合作项目的前期工作也正在展开。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工程项目将大大带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整合,并为中国的战略安全提供良好保障。上述“对中国的崛起深感疑虑”的国家如今同意将高铁从中国直达家门口;印尼、菲律宾、泰国这些昔日对中国深怀戒虑和敌意、今天也仍然与中国有南海主权之争(菲律宾)的国家如今也纷纷购买中国武器,印证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也可以说是它们的无奈。不论这些国家的政治领袖们内心是如何想的,形势比人强。在经济发展主导一切的大前提下,亚洲巨人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由中国主导的“大东南亚经济共荣圈”正在形成。唯一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抗衡中国的美国远在大洋彼岸并仍深陷金融危机,美国人还有伊拉克、阿富汗两大包袱,伊朗、北朝鲜和最近动荡不已的中东各国诸大麻烦,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的远水已解不了亚洲的近渴,东南亚各国惟有与中国合作。
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与反恐/反独
国际媒体和学术界近来罕见地频频报导和评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美国之音1月5日报导:中国正在悄然加大与西部接壤的中亚五国的经贸和军事联系,并施展外交影响、强化战略实力。《纽约时报》说:中国政府将中亚地区视为国家安全、贸易扩张、民族稳定和军事防卫的关键前沿阵地。同时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把能源管道、铁路和公路深入推进到这一地区。中国政府最近也把施加文化影响的“孔子学院”办到了中亚各国的首都。美国的中亚问题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所长弗里得里克.斯塔尔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循序渐进地在中亚打造了各种硬件渠道,把中亚各国拉进了中国之网。斯塔尔说:“中国(对中亚)的总体影响力在稳步增长。它首先建立了通往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的公路运输网路,然后在哈萨克斯坦修建铁路,最后铺设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美国陆军战争学院中亚研究项目前研究员伊丽莎白.维什尼克(Elizabeth Wishnick)博士对美国之音说:中国与中亚的关系近几年可谓突飞猛进。她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大举进入中亚,(与中亚各国)进行安全合作,这刺激了中国;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越大,中亚(各国的能源)在中国的西部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独有偶的是,中国媒体也有这方面的报导。1月9日中国《世界军事网》有篇报导指出: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五国已成为中国货物通往里海地区、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交通关口。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已从1992年的5.27亿美元大幅上升到2009年的259亿美元。与此同时,新建的石油管道正从中国买下开发权的中亚油气田向新疆输送石油和天然气。中东地区政治动荡,经由马六甲海峡(运送石油)的航线又有可能被美军切断,中国正将中亚和里海地区视为重要的能源替代区。
中国大力经略中亚,既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一种新的战略布局。借天安舰沉没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所赐,美日韩已结成牢固的政治军事铁三角,极力阻挡中国东扩的战略态势十分明显。为避免在东面与西方国家直接对抗,经常有“新思维”问世的中国军方明日之星、开明派的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中将(有消息称刘为下任国防部长的热门人选)最近提出:中亚地区是“上天赐给今天的中国人最丰厚的一块蛋糕”,解决中国问题应该逆时针而动,“先塞防,再海疆”,中国应把经略矛头转180度指向西部的中亚地区。刘亚洲的论点应该代表了许多太子党军方将领和红二代政府高官的看法,也与清代左宗棠的治国思路一脉相承。大力经略中亚的另一重要战略意义是斩断了以“东突”为首的新疆分离主义恐怖势力的后援、关闭了其策划/指挥恐怖活动的大本营。以“东突”为首的恐怖势力的能量和影响力决不容小觑,而新疆是中国最容易出现大规模动乱的地方。
日本三菱中国研究中心理事杨中美博士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实力迅速窜升的大国,其扩张是必然的,但是在东扩与西进的轻重缓急之间,它需要做出选择”。杨中美说:“从刘亚洲发表的西部论看,以太子党为首的部分军方将领和部分政治家感到继续东进将与美、日发生直接冲突,对中国崛起不利,应该避免;应该利用西部开发的机会,带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和欧洲地区,使欧亚大陆形成紧密的一体”。杨中美表示:中国开发西部的脚步紧锣密鼓,计划以喀什(南疆重镇)为中心,建造数个深圳模式,以实现欧亚大陆一体化的策略,让美、日“边缘化”;刘亚洲所代表的战略极其敏锐和实际,并且有利于中国。杨中美说:“中国的高层似乎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建造欧亚铁路、欧亚高速公路、欧亚输油道。这样一来,相信欧洲和亚洲将紧密相连。美国将失去欧洲这个重要同盟,与日本成为比较形单影只的海外同盟。”
然而,正如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林保华所说,刘亚洲为代表的西进论也面临着许多难以实现的阻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面向海洋,现在要转回汉唐年代的“丝绸之路”,虽然‘前出塞’、‘后出塞’古意盎然,但是历史的大倒退也太明显了,怪不得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正在终结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代”,“然而这(种向西发展的战略)还是权宜之计,因为向中亚发展固然可能更好地控制新疆的东土耳其斯坦分离主义运动,然而俄罗斯会让出他们的(传统)地盘吗?搞不好这还可能促成美国、俄国、印度的大三角包围中国”。“何况,所谓‘先塞防,再海疆”也只是先后的问题,中国迟早还是要回到海疆。这其实还是邓小平所主张的韬光养晦策略的继续”。
中国官方智囊的《亚太蓝皮书》
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年度的《亚太蓝皮书》。该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迹象,可归纳为四大威胁:
1.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的各种争端以及突发性安全事件,频繁展开各种海上军演,加大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离心力,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减弱、矛盾增加;
2.朝鲜半岛是中国安全的最大软肋和地区安全的风向标。天安舰沉没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自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3.南海主权争端加剧:中国的深海战略已触及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利益,故去年美国带头挑战中国关于“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的提法,美国并借此高调介入南海争端;
4.以水问题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围绕湄公河水量的纠纷等,这四大威胁都对中国的外交/军事准备构成了重大考验。蓝皮书的上述归纳/总结印证了笔者在本文提出的一些论点和看法。
香港《文汇报》最近引述专家的观点认为:中国已不可能再遇到像本世纪首个十年那样稳步拓展的机遇期。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周边环境将进入一个动荡期。虽然对中国和亚太地区而言,2011年乃至新的十年都将是很不平静的,但笔者仍然相信机遇与冲突并存。
(原载《争鸣》2011年第2期,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