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的定义
“代沟”一词源自英文的Generation-Gap。早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有学者从知识转型的层面对代沟问题做出过精辟的分析。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代表作《代沟》一书中就指出:年轻人因为掌握了老一代没有掌握的新知识而变得越来越不安分,前者开始质疑和挑战后者的权威,后者则努力维护自己原有的权威和地位。这样,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差异逐渐显现、放大,并在特定的情况下表现为冲突的形式,这一经典论述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它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代沟产生的根源是知识,套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知识的转型”形成了“代沟”。
现在,“代沟”通常指两代人之间因生长时代、生活环境、对新知识掌握的不同而导致的双方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方面相互难以理解和沟通的现象。
代沟: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年龄间隔越来越短
“代沟”一词在当代话语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代沟” 也不再只存在于亲子之间。例如,稍加关注网络上年轻人的论坛就可以发现:发生在“80后”和“90后”群体之间的言语交锋就异常热闹,他们就常用“存在代沟”来形容彼此之间的种种差异。
“代沟”的年龄间隔也越来越短。正如人们所言:“社会学家普遍定义十年为一代,而随着资讯日新月异,及多元文化的快速形成,现今几乎每五年就为一代”,我将这“每五年为一代”的“小代沟”定义为“亚代沟”。
代沟:并非负面,而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站在父母或年长人的角度,我们常常把代沟视为负面的社会现象,其实不然。代沟“往往可让我们思索固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态度”。“代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要试图去彻底填平“代沟”。从一定意义上讲,“代际冲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如何在家庭中面对和处理“代沟”问题
“代沟”的问题不可忽视。在家庭中,“代沟”的存在使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子女不尊重父母,子女也常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子女,原本和睦的家庭时常引起争端,报端上也常常报导因“代沟”导致的家庭暴力和家庭悲剧。
在家庭中要想使“代沟”化为“代桥”,父母应该:
承认代沟:上一代不应回避代沟的存在。生活中的代沟,可以不必计较。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就由着他去好了。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思想碰撞,在碰撞中使个性得到充分伸展,使思想得到互补和矫正(年长者不一定都是对的,他们也需要思想互补)。但这种碰撞不能伤及两代之间的感情。否则不但无法沟通,反而会加深隔阂。
及时沟通:父母应主动创造谈话环境、营造真心交流的氛围,以子女朋友的身份,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以心换心”的交流。
宽松要求: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子女心理上的重压,使子女把家庭看作是“集中营”,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很多情况下,父母不能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子女。
相互尊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渴望独立,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不愿再事事听命于大人。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具有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性,让他们保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过多的保护也会使后者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的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学会接纳:父母接纳子女的意见不应是被动的和强迫式的。在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后,如果这些意见不正确,就要耐心地因势利导;如果这些意见更合理、更现实,就要放下面子和架子,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转而接受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当然,若能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体谅,更是一件快事。
青少年因为涉世不深,看待事物经常抱持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沮丧,也易受他人的影响;考虑问题片面,常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父母的要理解子女这些成长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唯有如此相处,“代沟”才能有效弥合。
求同存异: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中存在著“代沟”是必然的,一些“代沟”可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达到统一,另一些则难以协调并长期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力争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与时俱进:处身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青少年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而轻装上阵,他们凭着对新知识、新文化的迅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上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所以父母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了解时尚、了解现代青年的爱好,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的语言,获得他们的信任。
如果父母/年长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相处方式面对“代沟”,两代人就能和睦相处,下一代也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