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化?这实在是个可大可小、可宏可微、可繁可简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文化可以是由专家学者们写就的一部部宏篇巨著,由制片导演们拍成的一集集长长的电视文化系列片;文化也可以指诸如某人打领带时不知就里、吃西餐时不会用刀叉等等日常琐事。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定义比较简单明了。那时,由“琴棋书画”定义的“文化”是由“刀枪剑戟”定义的“武化”的对立物;是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于一身之大成;是十年寒窗、金榜高中、仕途无限这理想人生三部曲的代名词;是构筑“黄金屋”、深藏“颜如玉”的不二法宝;是读书人、士大夫们显示其高雅脱俗的气质,有别于市井小民的最好表征。
到了近现代,在中国,不论是在政府、学界还是民间,“文化”的定义显然被大大地扩大和外延了。例如“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等揭示了史前中国先民们的生活和劳作,代表了中国在考古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十年动乱”更是因冠有“文化”的大名而声名大噪。在这学士满街跑、硕士满把抓的新时代,“文化”也逐渐从“阳春白雪”沦落为“下里巴人”,以致当说到某人“有文化”时,不再仅仅指他/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指他/她懂欣赏、有品位、会生活。
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比较流行的事物,也统统可冠以“文化”的大名以易传销、以宜标榜。随手拈来几例:香港有“赌(马)文化”;台湾有“立法院斗殴文化”(可媲美西班牙的“斗牛文化”,菲律宾的“斗鸡文化”),抹黑政商名流的“乌贼文化”;中国大陆除了名闻遐迩的“革命文化”,还有“研究研究文化”(烟酒烟酒,即请客送礼),“工程文化”(如“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断代工程”,“五七一工程”等等);美国有“好莱坞文化”、“迪斯尼文化”等;朝鲜有外人不知所云的“主体文化”,其实干脆叫“金氏父子文化”更通俗易懂、直接了当。一言以蔽之,“文化”已被国人熬成了一锅锅热腾腾香喷喷、五花八门的大杂烩,然后雕塑成大大小小的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等等的图腾。
即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