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The Reader-Der Vorleser - 朗读者

(2009-07-24 01:50:00) 下一个

于2009。2

朗读者-在周遭朋友里好评如潮的一部电影。一直都没有舍得看。
周六晚上看完一遍,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不解。
为小Michael天真烂漫的笑魇,情不自禁的泪水,至真至深的情感而震撼。
不解却也很多-不明白为什么Hanna不辞而别。为什么Hanna始终没有爱上Michael。
明明深爱,为什么Michael不给Hanna回信。为什么20多年后重逢,不能紧紧握住早已沧桑的手。
这种观后感,让我立刻想起10多年前看完《心动》的感受。当时不明白为什么gigi不能喝下沉着戒指的水而选择离去。多年后,这个疑问渐渐淡化了或者说,我渐渐可以理解了。
如今对这部朗读者的不解也许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明了吧。
第二天还是忍不住去网上找相关的评论。阳光午后,读着几篇精辟的评论,对这部电影,以及原著有了更多地了解。
不想一个周末都沉浸哀伤的心情中,于是去找快乐的片子,希望可以中和一下。
shortcut to happiness. 却down不下来。
happy go lucky 和the reader对比太大,一时难以接受。
看了一会儿纯真年代也终于看不下去。

于是不由自主又开始看the reader.是的,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连续看了两遍的电影!
烦躁的心情瞬时平静了下来。让我吃惊的是,第二遍的观看中,发现了那么多被忽略的细节。而看第一遍的感动和震撼却丝毫没有变少。

小michael演得真好。尤其喜欢他不经意的丝丝微笑-无比纯真,温柔而朝气。凯特·温斯莱特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she deserves it (中文是叫名至如归么?)。第一次觉得我们的英国妞和她好像。神情举手投足,太相似了。
一部很上心的片子。希望生活岁月让我渐渐的读懂更多。


顺便帖两片喜欢的影评,和探讨。


《朗读者》——爱情的解读,生命的朗读

Kristin 发布于:2009-02-01 16:40

看完《朗读者》,泪水仍旧不停的从眼角涌出,一次又一次的情绪起伏已经让我无暇去思考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剩下的只有感动,无法言喻的感动。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男女之间裸露的肉体和疯狂的性爱吗?如果这么想那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一段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当一个女人完全占据你的内心世界,让你放弃与同学的聚会、变卖心爱的邮票、不顾及周围人的眼光并对她一次又一次妥协道歉时,她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在你眼中早已不再重要!《朗读者》正是为我们诠释着这样一段超越世俗界限,渗入血液跟随生命流淌、却不会跟随生命消失的爱情。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一个比他大二十一岁的女人之间的爱情,少妇孤身一人,少年初长成人,他们的结合看似刹那间的激情迸发,但从此却烙入他们心底,转变为一段不需见面、不需语言、却牵伴一生的真爱。

在影片开始的五十分钟里,一直用各种直白的镜头来展现HannaMichael之间的交往,因为裸露的身体几乎贯穿了他们的每一次见面,这不禁让人疑问导演在设计时是否刻意营造这种效果,多少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但看到后面,我明白了,刻意为之不假,哗众取宠似乎就有点太低估史蒂芬·戴得利了,而这些镜头语言正是他向观众提出了我在前面提到的问题——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前面的水乳交融与后面的天各一方,哪个才更能表现真正的爱情?显然,令观众潸然泪下的是后者。

“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美妙相处后,Hanna离开了Michael,再一次见到Hanna已经是7年之后的审判法庭,低身聆听证人指控Hanna曾经的所作所为;踏进集中营,回想Hanna曾经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Hanna推开面前的纸笔时,意识到Hanna是“文盲”的事实;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女人,原来竟然是这样一个“死要面子,满手鲜血”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Michael的第一反应是用法律——这个在法律专业老师和同学口中“狭隘”的工具来解决该问题,他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并试图以此为Hanna上诉;因此,他来到了监狱前,他想见她,想劝服她,但是当Michael即将来到Hanna面前的那一刻他选择了放弃,有些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愿面对Hanna,但是从前面 “保密原则”的那段课文能够看出,导演想表达的是Michael选择了尊重,还有什么比尊重更能体现对那个人的爱呢?而第三步,Michael来到了女同学的宿舍并与她做爱,但是面对着妙龄少女,回想着Hanna的种种行为,令Michael最割舍不下的仍是Hanna曾经的那份温存,在Hanna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MichaelHanna感情的展现在这时才真正迸发。当爱人的面纱逐层被揭开,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时,Michael的意识却从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难滴落的“男人泪”,在一刻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战胜了一切世俗伦理偏见,留下的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很佩服导演这种渐进式的展现方式,并在片中设下重重伏笔,让观众去揣摩其中意味。

在接下来的21年里,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和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Michael不太爱与人交流,几乎没有人能明白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甚至连女儿也看不懂自己的父亲。与妻子离婚,Michael的心灵再一次获得自由,他要继续自己的使命,他要为Hanna继续朗读,也许只有在朗读中他才能够找到自我,能够找到自己曾经试图割舍却割舍不下的爱人。接到录音带的Hanna也终于鼓起勇气学习单词,去告别她认为可耻的“文盲”,爱情在此时终于让被“文盲”的枷锁套了几十年、懦弱了几十年的Hanna有了追寻重生的勇气,而爱情已经不再是爱情,它升华成了支撑Hanna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Hanna即将出狱,Michael前来探望的时候,他们再次见面,21年,无情的岁月已将Hanna变成了两鬓斑白、体态臃肿的老妇人,看着对面那个用朗读声陪伴自己走过半生,带领自己冲破内心阴暗的枷锁,给予自己生存希望的爱人,Hanna突然意识到一切将会结束,当她离开监狱的那一刻,Michael为她的朗读将会结束,而在她内心深处支撑她继续下去的信念也将结束,这意味着Hanna的生命也将随之消逝……

Michael希望知道她这些年究竟思考了什么?也许他希望这些年他的朗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同时也净化这段牵挂一生的爱情,也许这正是他执著一生所要追寻的答案。当这段爱情早已穿越了年龄、阶层、文化阶层的偏见时,穿越不了的确是那可怕的战争,Michael唯一介怀的确是战争中Hanna的那段经历。然而,这一切是Hanna的错吗?因为文盲她放弃了西门子的升职考试,而成为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集中营里,她只是履行着作为一名看守应尽的职责,而因为战胜结束,因为纳粹失败,因为那个集中营中还有幸存者,因为Hanna不识字,因为Hanna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所以她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因为这场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它们之间的那穿越一切世俗障碍的爱情出现了鸿沟,还有什么比战争更为可怕?Mather小姐不会因为Hanna是文盲的事实和Hanna留给她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钱而原谅她,正如她说的那样集中营不是疗养院,别问我们在那里学习到了什么?那里不是用来学习的。在战争中没有赢家,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Hanna不会因为她完成了自己的看守职责而被人认可,她的后半生都在监牢中度过;Mather小姐不会因为指控了战犯而成为胜利者,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她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黑暗;Michael也不会因为在战争后出生而免于不幸,战争的余震将他与爱人分开,让他去承受这份无法触及的爱情带他的煎熬。这份无比坚定的爱情就这样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偷罐子的人,他获得的罐子里面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罐子甚至比里面的东西更加珍贵,这个价值应该如何去衡量呢?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价值又应该如何去衡量呢?我想正如Hanna所说的,战争已经结束,逝者已经远去,我们更多要做的应该是寻求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也许是阅读,也许是答案,也是仅仅只是爱……

 

Ps:对影片最后的结尾,只是个人观点,相信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这只是初看时的一些感受,我还打算再多看几次这部电影,也许还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其实每年都很喜欢年初的这段时光,因为总会有很多申奥的好片出炉,而今年,《The Reader》在我心中留下的烙印最深。

 

ZT : 《Der Vorleser》(朗读者)


《Der Vorleser》(朗读者)大概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惟一一本德国小说。两个星期前在报纸上看到说这本小说早在2005年已有中文译本,于是就到季风去找,未果。那里的小姑娘一听书名就乐了,说:“今天怎么这么多人问《朗读者》。”原因众所周知。上个周末,看完同名电影后踱到小区的芥子书店,那里居然有一本库存的《朗读者》还在,虽是精装本却已显陈旧,最后一页还附了张CD,里面是童自荣朗读的其中几个章节。因为对故事情节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这种互文式的,和小说内容彼此印证的宣传方式颇有好感,后来的几天里那个熟悉的“佐罗”一直在我车里用华丽的音调讲述着汉娜和米夏的故事。
     读完小说首先发现电影与小说惊人的吻合,除了电影中交叉的叙述视角外,主要情节的大部分细节和对话几乎一模一样,看得出导演对小说的尊重程度简直有些膜拜的意思。另外,毫无疑问,凯特温丝莱特恐怕是众多美女演员中最合适的人选。她有肌肉,符合我想像中的德国女人,吃苦耐劳、坚定生活的同时充满情欲;她的眼睛有感性但透着一股倔强的味道,不容置疑,相当符合人物汉娜的个性。小说的电影版权最初卖给米高梅,本来由安东尼明格拉出任导演,不幸未拍完导演就往生了。和同样反映战争的《英国病人》所弥漫的昏黄色调不同,这部电影始终以灰色调示人,除了他们热恋期间一同出游所表现的德国乡村以外。电影虽然没有小说一样充满了思辨的调子,但在谈到如何审视第三帝国犯罪的时候,一帮身为法律专业学生和老师辩论的画面反复出现,寓意昭然。乍一看,还真有点德国电影的味道。只是,对于汉娜的死电影和小说有了细微的分歧。
    小说中朗读的行为最终给文盲汉娜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的窗户,也间接导致了她的自杀。自从她学会读写之后,她马上就开始阅读有关集中营和纳粹审判的相关书籍,阅读让她意识到即使出狱这个世界也不会再给她“讲清楚”的机会,即使是面对米夏。所以,她什么也没有收拾,甚至在出狱前一天还在电话里和米夏开玩笑。小说中几年前她就放弃了自己,不注意形象,发胖甚至有了体臭也无所顾忌,最后只不过是在监狱里完成自己最后的义务结束生命罢了。小说中,朗读这一行为承担了诸多的功能,是情感的交流,是认识自己的途径,是米夏忏悔的方式,也是法庭宣判的方式,更是汉娜的悲剧所在。然而,电影中与米夏在监狱中的重逢似乎成了她自杀的导火索。米夏问:“你对以前的事情怎么想?”汉娜以为“以前”指的是他们之间的过去,米夏立刻纠正她,直截了当地问出了积郁多年的问题,也就是有关纳粹犯罪的疑问。汉娜一时语焉,随后她的眼神失去了光芒,以至最后踩在自己疯狂阅读的书籍上上吊自杀。电影中,米夏的朗读给了她希望,更多是情感上的支撑,于是当发现小家伙米夏其实也不过是所有审判席上的一张嘴之后,她放弃了生命。两种解释我更倾向小说的视角,当然好莱坞的诠释虽然略显简单格式,但恐怕也无可厚非,毕竟情感的存在与否对于一个坐牢18年的女人来说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值得生死抉择的理由。
     忘记是谁说过,文学不是展现世界的同时给我们指出答案的,而是向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的,小说《朗读者》无疑就是这样的小说。我不知道是否德国小说本身就有这种思辨的传统,总之这部小说中除了第一人称的我(米夏)不断自问和发问外,汉娜、米夏的父亲、教授、同学、甚至监狱的女狱长,无一例外都处在找寻答案的路途中,印象最深的该是汉娜在法庭上的那一句:“要是您的话,您咋办?”的发问,简直就是给所有阅读者的提问。除对话以外,作者本哈德借用米夏大段的内省独白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疑问表露无遗。只可惜一遇到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翻译就显得力不从心,阅读起来有些费解,懂德语的精英可以看看原著如何。
    最后,必须承认这么快投入《朗读者》的怀抱,还源于我同时看的另一部小说《少年巴比伦》。昨天的早报上说后者的作者路内居然入选今年的华人媒体文学最佳新人提名。不知道是自己老了,还是怎样,我现在对于那些聪明的、有些调侃、痞气、再带些夸张的小说真的没耐心看下去。《少年巴比伦》极力呈现的是一个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般的图景,可是痞得不如王朔自然,聪明得又不如王小波智慧,于是就剩下点超现实的想像和调侃的文字铺垫,仿佛腾云驾雾一般,我看了快一个月也没看完。因此,冷峻收敛的《朗读者》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救赎。不过,写完这个我还是要把《巴比伦》看完,我要弄清楚专家媒体喜欢的原由,也许我错了也说不定。
 
我和LZ的继续探讨。
 
 

毫无疑问,凯特温丝莱特恐怕是众多美女演员中最合适的人选。她有肌肉,符合我想像中的德国女人,吃苦耐劳、坚定生活的同时充满情欲;她的眼睛有感性但透着一股倔强的味道,不容置疑,相当符合人物汉娜的个性。

me :赞同。只是凯特在剧中没有肌肉,,,线条很柔和 。她在该剧中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和我们公司的英国妞无比相似。我第一次觉得她们两个这么象。我觉得凯特还是很英国。可能我认识德国人不多

 

所以,她什么也没有收拾,甚至在出狱前一天还在电话里和米夏开玩笑。小说中几年前她就放弃了自己,不注意形象,发胖甚至有了体臭也无所顾忌,最后只不过是在监狱里完成自己最后的义务结束生命罢了

电影中在米夏第一次去探监的时候就被告知,汉娜之前一直很努力但近几年前她就放弃了自己。所以也和原著是一样的。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bath贯穿全剧始终。看了这段评论有点明白了。Bath与否映射一种对生活态度。

电影中,米夏的朗读给了她希望,更多是情感上的支撑,于是当发现小家伙米夏其实也不过是所有审判席上的一张嘴之后,她放弃了生命。

我还是很难接受汉娜的自杀是因为“米夏其实也不过是所有审判席上的一张嘴”。一个倾尽一生为伊朗读得人,怎么能单单是审判席上的一张嘴而导致她放弃生命了呢。。。

我也应该去读原著了,不会德语,去找个德语native给我读:P。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小西瓜子 回复 悄悄话 读了你的影评,有空会在你的影评后面留言,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have a good week~` (走之前告诉我一声,我想知道你在哪里落脚,也想介绍一位很好的朋友给你,这样你去了就不会寂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