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人在异乡为异客,早把他乡当故乡.
正文

'笔者'和'键人',你是哪样?

(2013-07-17 12:10:15) 下一个

开博以来,慢慢腾腾也写了些博客.绝大部分是在上班的间隙敲入电脑的.只有两篇, 先写到纸上,然后再澄清到网上,味道和在电脑上完成的大不相同. 

纸呢往往是信手拈来的,上面已经印了字,只留下一些空隙.要在思绪出现的时候,把歪歪扭扭的文字挤到那些空隙中,还要涂涂改改,不时还会添加点新东西.完成之后,看着真是乱!等到了澄写到电脑里面,文字整洁正规起来,连带着文章的意思也丰富深刻起来,很有些浓装艳抹的戏剧的效果.忧伤被夸大,浪漫也弥漫开来. 仿佛是墨水在宣纸上渗透下去,不受控制的散开去.为什么写在纸上,会有这样的效果?  

我的引起争议的<游轮上的感想>就是写在女儿Camp的schedule上的.游玩当中挥不去的忧郁和放任的思考大概让很多人不能苟同.我在欢乐的游轮上,却沉浸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的场景里面,忧伤也犹如墨汁,浓浓的化不开,同时还要努力讲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我自己最喜欢的<今晨的雪和你的十六岁>是炒菜时随便抓张纸写下的.那样浪漫的情怀,在我,真是很少有.在菜和油烟以及排风扇的轰鸣中,我的思绪其实是在Nania中的衣柜后面的如梦如幻的雪景中.为何这样的沉浸,一定要在笔尖才能流露?一定要有纸和笔做道具才能产生?  

而那些(比如此篇)直接在电脑上写成的,大多轻松,俏皮;缺少了深刻和某种风味,只象是素颜的女子,尽管不乏生动和坦诚.只是有时难免希望她能打扮一番,也许一两次也能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可是你知道,这样的女子是不能为你所左右的.再说,没有笔,你也无法给她的脸上颜色.也许这就是原因了.  

有一天忽然看到这段话:"网上发言,请不要随便自称“笔者”,毕竟有没有用笔在写一目了然。这个词汇已经要汇入历史长河了,虽然曾经那么疯狂存在过,但至少在互联网上该消失了。“那以后自称什么?”“键人!”"  

哈哈哈!这个定义从一堆有色的笑话中脱颖而出.话说回来,这样讲,话俗理不俗,这两个名词生动形象准确地定义了古早和今日写文章的人,科学而严谨,有后浪推前浪的气势和必然性.然而正如在改朝换代的岁月中,我们得到一些的同时一定也会失去另一些."笔"是否真的有一天会销声匿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呢?--连同我们那些笔尖才有的飘零的思绪. 

写到这里,我停下打字的手,找出王小波的书翻了一下.王小波痴迷电脑,自己会编写文章编辑的软件,他一定是个"键人".可是他写的书,很多人用笔也一定写不出.我只能说,王小波用电脑写出了笔写的味道.其实会不会写,真的和用什么工具有关系吗?大概只有我这么紧绷的人才会喋喋不休这细微的区别.

话说回来,王小波的文字俏皮,清新有灵光,什么东西都扯开了想去,东拉西扯一番再拉回来,同时什么都要论证一番,惟恐遗漏任何可能,我想这一方面因为他是理科出身,另一方面恐怕要归功于打字---这方面我有同感,打着打着,俏皮话拦都拦不住,越打越多.真想知道王小波的文字风格是否和当"键人"有关, 但恐怕这只能是个永远的谜了.

说到底我不过想问,现在的你,到底是"笔者"还是"键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