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工和庄冬都是我老庄!

先是庄工被封,现在庄冬又被封啦!
正文

有比较才有鉴别,也说说中国人的“孝”

(2009-01-06 07:53:07) 下一个



有比较才有鉴别,也说说中国人的“孝”

本来不想贴这个帖子,因为实在是中国人基本道德观的小儿科。可是不羁的云又出妙文说:“孝敬的理论根基,是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

看来不羁的云确实是没有知恩图报的概念。

客观存在的养育之恩才是孝道的基础。

我实实在在认为缺乏知恩图报的概念的人才会说出“孝敬的理论根基,是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这样的完全不顾事实的话。当然也有智力和知识教育问题,因为“理论根基”实在是一个非常滑稽的概念,至少它不管事实基础。

凡事有比较才有鉴别,市场经济下不羁的云说的问题更严重。

“本省人看不起外省人,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有钱人看不起穷人,等等。”西方尤甚,市场经济下的行为更是功利,这不圣诞节早就市场化了,还有其它的节日呢。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要保护市场就有了区域性的所谓看不起或者叫隔阂。至于有钱人看不起穷人嘛,你肯定是没听说过“Kmart shopper”这个词儿。

在美国,你去那里买东西也就是说在那里消费住什么区就决定了你的身份和地位啦。看起看不起的吧,人家不跟你一起住,人家的孩子们也不跟你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当然啦,到了大学虽然困难一些也有很多私立的不太出名的牛B大学呢。

咱不知道你从那里知道的中国人对上级“孝敬”。而且中国人孝敬长辈不只是因为长幼年龄上下之分,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说养育之恩,你们非中国人就不知道也不提啦。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不知者不为过嘛。

1,至于单向嘛,无论你走到那里,父母对孩子们的爱跟孩子们对父母亲的爱也是不同的。既然事实上是不同的,为什么就不能用两个词来描述这两个不同的爱呢?为什么一定要用同一个字来追求这个形式上的双向呢?

再说啦,中文又不是没有双向的“爱”字。为什么一定要处处都双向,每一个词儿都双向呢?为什么不可以既有双向的又有单向的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讨论父母亲和子女之间这个人类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最亲密的关系的时候不羁的云不用“爱”字却选择用“尊敬”。

我实实在在认为缺乏“爱”的概念的人才会在讨论父母亲和子女之间这个人类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最亲密的关系的时候不用“爱”字却选择用“尊敬”。

2,“孝敬”描述的是子女对父母亲的爱。子女对父母亲的爱难道还需要等级社会才有的吗?子女对父母亲的爱应该是在有父母有子女的时候就有了。至于那个社会重视子女对父母亲的爱并把这个爱加以提倡和鼓励就是这个社会对于这种爱的重视的表现,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西方语言文字没有一个专门的词儿来描述子女对父母亲的爱是西方文化无视子女对父母亲的爱和父母亲对子女的爱的差别的结果。

父母亲对子女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中国文明对这种爱也有一些专门的词汇,如“哺育”和“舔犊”等等。这里可以用得上文科生的造诣再多列几个词儿来娱乐大家一下。这些是不可以用一个泛泛的随时随地对任何人都可以用的“尊敬”概念来代替的。

人是社会动物,人和人的关系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我们跟同事跟路人跟亲戚跟兄弟姐妹还有跟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有轻重和远近差别的。我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用一个非常一般的描述普通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为人之道“尊敬”来代替一个特殊的更深更高的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呢?

如果子女和父母亲之间的“孝敬”和“哺育”关系用“尊敬”来代替了,那么我们还怎么对待别人呢?那么我们对待别人也跟对待我们的父母亲一样“尊敬”吗?

你可能会说啦,此“尊敬”不同于彼“尊敬”。那既然两个“尊敬”有不同,为什么不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尊敬”叫“孝敬”呢?

再说啦,跟所有人类的概念和语言词汇的内涵外延一样“孝敬”和“哺育”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3,可笑的是在西方人宣传家庭概念的今天,你却要“突破了小家族的局限”。你不会爱(尊敬)你的家人比外人多一些。你也不会爱(尊敬)你的父母子女比其他亲戚多一些。你也不会爱(尊敬)你的配偶其他亲戚多一些。你也不会爱(尊敬)你的朋友子女比其他生人多一些。你不知道如果你同样的爱或者同样的尊敬所有的人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感受你的爱啦,因为统统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社会就是西方耶稣徒们竭力反对的共产共妻的社会。

4,最后说一下你提到的:“对于华人家庭里,两代人之间那种从上到下的威严严肃,从下到上的维诺服从(或是极端的逆反违抗),本人实在是看得太多了。”

我不管你“本人实在是看得太多了”到底是有多少。我还要猜你一定没有听说过瞎子摸象这个故事,因为华人家庭的数量比你看到的多多啦!

这种现象发生在中国人的家庭里究竟是中国人的讲究“孝敬”的结果呢?还是西方文化削弱了中国传统的“孝敬”概念的结果呢?这个我也不想讨论。这种现象发生在中国人的家庭里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我也不想讨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中国人的家庭里、不发生在西方人的家庭里还是发生在中国人的家庭里的比例更大呢?我也不想讨论。

其实事实是人是社会动物。无论你走到那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秩序、领导和被领导也就是说上下关系。欧洲人和美国人也不例外。

那么,由于美国人的家庭里没有“孝敬”概念,美国的家庭是如何维护家庭里的上下关系的呢?

这就是美国父母亲经常对他们的孩子们说的:“you are living under my roof. you must follow my rules.”

*********************

附 1:尊敬和孝敬 by 不羁的云

近来读到不少关于国人陋习的文章,比如本省人看不起外省人,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有钱人看不起穷人,等等。本人认为,国人的这种陋习,是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特别是孝顺的教育不无关系的。我们因该提倡尊敬,而不是孝敬。尊敬和孝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1.孝敬是单向性的,是一种由等级决定的、由下对上的服从、响应和恭敬的态度。尊敬则是双向性的,平等的,没有等级区别的互相有礼的态度。比如说,只有年幼者孝敬年长者,绝无年长者孝敬年幼者。只有位置低的人孝敬位置高的人,绝无位置高的人孝敬位置低的人。孝敬者是处于被动、下级的地位,被孝敬者是处于承受、上级的地位。而尊敬可以发生在任何阶层和等级的人群中。总统可以尊敬一位清洁工,老人可以尊敬一个儿童。尊敬是彼此的施与,因为没有等级之分,人与人可以互相尊敬,也因该互相尊敬。
2.孝敬等级社会的产物,是基于“人是不平等的”观念,维护的也是这一观念。尊敬则具有现代社会的平等理念,特别是“人不分东西南北黑白老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现代社会,我们理应逐渐铲除历史加诸于我们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观念,学会使用平等的理念处事待人。
3.孝敬具有浓厚的家族局限性,即使是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尊敬,也往往抹上功利性质。尊敬体现了社会中共同的道德倾向,突破了小家族的局限。懂得并身体力行“尊敬”,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并惠及个人。
4.用“尊敬”取代“孝敬”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以让他们学会双向平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于华人家庭里,两代人之间那种从上到下的威严严肃,从下到上的维诺服从(或是极端的逆反违抗),本人实在是看得太多了。如果互相是施行尊敬,而不是孝敬的话,情形是否会不一样呢?

*********************

附 2:再谈尊敬和孝敬  by 不羁的云

很多人认为尊敬可以和孝敬并行,两者并不矛盾。本人认为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关键在于二者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
孝敬的理论根基,是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的核心价值,是要求无条件的服从比你年长的家长。这种服从被形容为一种美德,从小便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判断事物和人的一项原则。不知不觉中它也变成我们为人处事的价值观之一。举例来说,很多老人家在得到晚辈的帮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的是:“真乖,真孝顺。”而鲜有说:“谢谢!”的。为什么?有什么区别吗?因为老人们都认为这是晚辈们应该做的,他们这么做了,只是说明了他们达到了要求而已。区别则在于:作为晚辈,无论你对长辈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你并不被放在平等的等级上对待。或者说,你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作为晚辈,想得到尊重吗?就只有去要求他们的下一辈,于是,等级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这种观念价值延伸开来,在华人中,你会发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那些自认为等级高的人对来自等级低的人的帮助或是服务,他们通常表现出的态度是:很好,你做了你应该做的事。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他们不知道自己非常的欠缺对他人的努力的尊重。不知道自己欠缺平等待人的礼貌和尊重。至于那些自认为等级低的人,也于不自觉中形成了服从的价值观,总是反复的检视自己,是否达到等级高的人对自己的要求,达到了,是应该的,达不到,努力达到。无形中,失去了自我的追求和多元化的价值观。
而提倡尊敬,就是要把孝敬的等级观念清除掉。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的彼此尊重。从彼此的尊重中,学习和获得平等的价值观。孩子要尊重父母的养育心血,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努力和需求。父母需要懂得,每当孩子付出了他们的努力和获得了成就的时候,并不是父母所以为的“理所当然”的达到了他们的要求,只需要赞一声“好孩子”就足够了。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努力,欣赏他们的成就。而孩子,也要了解父母的养育艰辛,要学会感激和尊重。这种平等的价值观,将会对孩子的一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需要申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华人老人都是只懂得和要求孝敬的。我对那些懂得尊敬的老人们深表尊敬。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