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揽碎

阳光地活着,假装地想点儿事........
正文

哈伯的“外交”

(2008-02-24 14:52:58) 下一个

  
  加拿大联邦自由党党魁狄安2月1日发出贺信,提前向加拿大及全球的华人拜年。想象这位操着优美而浓重法语声调的最大在野党首领诵读贺词的样子,一定是优美而煽情的,而向来对语调极为挑剔的华人移民这时候定是不在乎这位狄先生是操着印度调东欧调还是法国调。大年的,甭管啥调,听着问候就亲切。
  
  能不亲切吗?按下老赖与老高不说,这一年多来,从中国间谍到孔子学院,从达赖喇嘛到旅游协定,再到前些天中国部长级官员访加遭拒,哈伯愣是跟中国政府干上了,这多多少少让身居加国的许多华人感到寒冷。
  
  狄安的一声问候,让人心里有了一丝暖意。
  
  也许与气候有关,位于南太平洋的澳洲此时与中国的关系可正处在炎热的夏季。澳大利亚与加拿大有着极为相似的社会形态------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移民制度。与中加关系的寒冷相对应,中澳关系倒是一年胜过一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这位能以流利中文向胡总介绍自己和他的家庭,比哈伯大两岁的“年轻人”,未及大选结束即明确表态,在坚持对华友好上“会突破霍华德时代的外交政策”,2007年11月24日,甫一上任便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了他的这种友好。
  
  2007年12月5日,温家宝与陆克文通电话。陆说,“澳中关系很好,发展前景广阔。对华关系对澳大利亚很重要”。
  
  12月21日,中澳建交三十五周年纪念日,总理陆克文和外交部长史密斯联合发表声明。
  
  从克雷迪安到马丁到今天的哈伯,从霍克到霍华德到今天的陆克文,中加与中澳似乎沿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行进。
  
  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麻烦少吗?真不少,与中国公开交恶的国家多吗?真不多。如果说中澳关系的热络并不能说明什么,那么给你切出最近的一些分镜头:
  
  ------2008年1月16日,温家宝应约同英国首相布朗通话。(千万别忘了英国人是谁,美国最紧密的盟友,美国人公认的“亲戚”,加拿大人的…..)
  
  ------1月18日,布朗抵京首日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和温家宝总理一道与北京市民进行交流。英国人一向以爱谈天气著称,当天正赶上北京下小雪,布朗引用中国古语“瑞雪兆丰年”,表达希望英中关系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大发展的心愿。
  
  - -----1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愿意改善中德关系。(也别忘了德国人是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主人)
  
  
  ---------1月27日,德强硬的保守派人物科赫(黑森州长,达赖密友。默克尔在去年会见达赖,乃此人全力推动)在黑森州议会选举中失利。次日,默克尔透露会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并再度表示希望改善中德关系。
  
  
  遥想当年,李鸿章办外交办不下去,非其无能,实乃不能,皆因弱国无外交。而今中国虽非强国但实实在在是个大国,即便中美死对头,也还是谈的多骂的少,无它,盖双方都是明白人,况今日中国非咋日中国,小布什蠢,对中国可不蠢,想那厮心里定然明镜似的。那么哈伯蠢吗?有分析人士评论“中加无领土纠纷,无历史恩怨,无战略角力”贸易逐年递增,按理说应该相安无事才好,相反,这一两年也还就中加关系危机四伏,枝节横生,煞是有些热闹。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是哈伯与中国有个人恩怨?因私害公,不可能。是出于选战策略?没必要。跟着美国跑?没依据。最后,众多的结论认定哈伯政府实乃不懂外交也就不会“办外交”。要说这结论似乎也有道理,以中加外交近例看,先是有APEC会上胡、哈二人见不见,谁见谁的吊诡,又有不签旅游协议要告WTO的外行话,接下来再有令媒体讶异的高官遭拒事件。这加国外交够另类的,一般人还真看不明白。
  
  
  但以不才之我来看,这哈伯政府岂能不懂外交?根本上哈伯政府要得就是这种特立独行的另类外交。西方国家的多党轮候制乃常态,但不同党派的外交政策有这类巨大的变化则举世罕见,而与华对抗的结果正好显示他晴空劈雳的动静他卓尔不群的“外交”,这样的外交才能让工业七国与北约组织的那帮大佬们不时地想起他们的这位小兄弟。不是吗,他上台两年了,除了阿富汗,还做了什么?说北极是我的,石沉湖底,听到响声了吗?
  
  在中国对默克尔会见达赖作出强烈反应后,德国主流社会的声音是:“以公开教训的方式执行对华政策的人,走不了多远。”人们回顾了从勃兰特到科尔总理时代的德国传统做法,即“通过接近中国促成中国的转变,”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说:“我们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不能长期带有冲突的特征,绝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还好,与德国的情况相似,来自渥太华的政客譬如重量级人物狄安,来自主流媒体譬如环球邮报、加通社,他们的言论与报道亦逾趋客观也就令人鼓舞。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一份由加拿大驻北京的外交官做出的机密报告称,在人权问题上,中国正在逐步取得进步,并且可能在未来继续取得稳步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哈伯政府与其外交部之间的分歧正在扩大。”“加拿大的外交官们对中国的看法,要比总理斯蒂芬·哈伯及其政府的部长们温和一些”。
  
  此外,这些主流媒体在诸如人权、贸易、达赖以及中国玩具等问题上,显然并不凡事与哈伯同声同调。如若不然,中加关系之议题又如何会上了2007年度加拿大新闻的TOP-10呢?
  
  
  萨义德引用卡尔.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为其大作《东方学》的扉页题词:“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如果说“东方”只能被别人表述,那么哈伯的“外交”想必也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它们看起来都很诡异。


2-03-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