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揽碎

阳光地活着,假装地想点儿事........
正文

也说《朗读者》

(2009-03-01 00:20:03) 下一个

《朗读者》成功了-------以它几乎令人窒息的冷峻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无疑,作品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它覆盖了受众对爱情,人性,法律,道德, 战争诸多层面的经验。感谢博学的影评人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二次解读。譬如,指明它显然不是爱情片,指明它暗含了许多隐喻,指明它隐喻一个宏大的主题------“表达了德意志民族(两代人)对二战历史的反省(网友影评)”。


但这样的解读是导演心中最终的期待吗?如果说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那么《朗读者》也应该没那么简单。那么可否允许我们询问:如果不是爱情那么它一定是关于“德意志民族对二战历史的反省”吗?如果说麦克和汉娜的畸恋是一个隐喻,是对二战后德意志民族两代人关系的隐喻;如果说汉娜的 “不识字, 是文盲”, 也是一个隐喻, "是对当时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愚昧无知盲目跟随的隐喻",那么麦克与汉娜在法庭上同时逃避真相,选择沉默又是在“隐喻”什么?汉娜怀着支撑了一生的信念渴望再见麦克,麦克的询问又“隐喻”了什么?甚或有影评人做出了“麦克想告诉人们他的父辈不识字, 是文盲,愚昧无知, 才做错事”的解读,这就更容易让我们染上低估创作者的嫌疑。


如果愿意,当你在回顾影片时必然存有类似导演心中的追问:影片中我是因为感受到了“什么”而感受到窒息?是影片刻意营造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冷峻手法还是贯穿始终的二战背景?一次次撞动我们心扉的是知道汉娜曾为法西斯服务还是会为麦克不能勇敢地站出来而揪心;面对汉娜的愚味汉娜的虚荣你更多地感受着痛恨抑或是不能自制的怜悯?麦克终其一生苦苦念着汉娜但他分不清那究竟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救赎抑或是一场感天动地的爱恋?看着麦克,看着这颗复杂的灵魂,你无论选择鄙视或者原囿,是那段特定的历史令你震荡抑或是你突然看到了在麦克那张毫无表情的面孔后掩藏着一颗孤独但被撕扯的心?


汉娜终于死了,这个世界对汉娜是冷漠的,一如汉娜对世界的无知,是文学巨著打开的美好画面更是麦克的真实存在让她延续了自己的生命,漫长的岁月里麦克为汉娜建造了希望的天堂但在汉娜即要到达的一刻却将大门轰然关上。
死亡的本质意义即是“否定”。
汉娜的死否定了长久的希冀也否定了对自已,对麦克的假想,进一步更是对虚伪人性的否定。愚味与懦弱,它们的来源与归宿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人性。我想对人性的揭示与批判或者更接近导演的内心。因此与其说影片是通过对道德的拷问来鞭打二战那段历史毋宁说它更愿意借助二战背景让赤裸裸的人性变得更加晦涩-------从而让你荷重而不那么漂浮。


战后及两德统一后,德国"向何处去"从来都是敏感而广受热议的话题,沉重的罪恶感与强烈的表现欲令他们痛苦不堪。毫无疑问,《朗读者》表现了对二战历史的反省,毫无疑问,影片对人性的沉重开掘无法脱开二战这一特定背景,但今天的那些知识精英显然早已走出了对二战历史的简单反省,他们的追问更抽象也就更加深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无骨 回复 悄悄话 人性的本质——性本善,只是,人太多,粥太少,何以为贵,贵在心间...
山菊花 回复 悄悄话 能让人思考~~~的确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谢谢博主的思考,很赞同关于‘人性’的思考~~~人性是很难用‘好/坏’作标准去判断的~~~即便是像影片中这样的早有定论的‘就事论事’也很难。

不过,人性的复杂也造就了精彩的人生~~~不是吗?

这篇文章我收入俺的‘仓库’了,先斩后奏,谢谢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