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之家

生活总是忙忙碌碌。偶尔放慢些脚步,看看两边的风景,心情竟也变得悠闲起来。
个人资料
正文

炼狱三年-28

(2013-11-19 18:34:45) 下一个
2010. 12. 20


我爸爸慢慢好了起来,上肢基本恢复了正常,两腿还是疲软无力,但也已经可以扶着下地,依靠助步器被人搀扶着在屋里颤颤巍巍地走两步了。我们每天都让他下来锻炼两次,下午天气好的时候就用轮椅推着他在院子里散步,看刚下课的医学生们打篮球。也许下周他就可以出院了。


住院的这段日子,他的心理也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我千里迢迢地从美国赶回来照顾他,满病房的人都夸他好福气。看得出来,他很高兴。各路亲戚,以前合得来合不来的,都提着东西过来看他,想着办法帮忙,连我嫂子的父母都鸡汤鸭汤的炖了来给他喝。很久没有联系的老同学老朋友老邻居老同事老学生也都一一出现,宽慰他,陪他聊天,有时也一起发发对这个社会的牢骚。自退休以来他身边恐怕都没这么热闹过。

今年我们家可以说是流年不顺。我自己的婚姻出现问题暂且不说,几个月前截痪在床5年的老外婆去世了,长年贫血一直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舅舅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也在同一家医院住院,开始了化疗;再加上我爸爸的这次大病,事情一桩接着一桩。

我出国已经有十二年,以前在国内最好的医院工作过,现在又在美国做医生,这次因为我爸住院,再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国内的医疗系统,不瞒说,和美国相比,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大城市的综合性教学医院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各种疑难杂症、稀奇病例都见得到,医生们见多识广,临床经验、医疗水平一点不比美国的医生差,甚至更好更丰富。

但医疗条件就没法比了。我爸爸住在省城三甲医院里,普通病房6人一间,病人之间也没有帘子分隔,一点隐私也没有。房间狭小拥挤,加上各床的陪护,连站的地方几乎都快没了。没事的时候家属们就聚在一起聊天嗑瓜子打牌,瓜子壳吐了一地。

卫干病房两人一间,也大不了多少,而且居然也没有单独的卫生间洗澡间。半层楼的病人、家属共用一个大水房和卫生间,水房的头顶上挂满了家属们洗晾的衣服,滴滴答答地滴着水。楼道里永远是黑乎乎潮湿湿。我似乎又回到了八十年代,甚至连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宿舍都不如。

除开医疗条件,医疗的辅助服务也远没有跟上,有些甚至根本还没有这个概念,比如住院病人的康复治疗、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又比如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关怀、人文关怀、宗教关怀。有时候,简单如手术室外让焦急等待的亲人们休息的椅子、饮水机,又或者是进门时的一声“你好”和微笑,都能让人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所带来的不同。

医院的管理也令人惊讶地松散。病人的一日三餐医院不管,于是卖盒饭的卖杂志的职业做陪护寻觅下一个顾客的,都自由在病房中穿梭,院子里永远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象个菜市场。

最让我跌眼镜的是,住院病人居然可以私自回家!经常有病人白天来输个液,晚上就回家去睡,或者是出去理个发下个饭馆洗个澡再回来。这还叫住院?!出去的时间病人如果发生意外,这个责任谁来负?这在美国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是法律责任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也是潜在的医患纠纷爆发之处。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其实这些病人根本就不需要住院,他们的医疗要求完全可以在门诊解决。这也是国内大医院床位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内,病人在医院里一住几天就为了等着做一个核磁或者CT的事司空见惯,为什么不可以门诊预约好时间到时候再来做?许多术前检查也一样,门诊抽血化验心电图胸片都做好了,住进来直接手术就行。这一点,国内和国外在观念上和操作上有着巨大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一个小手术都得住院一周,而国外只需一天。

中国没有家庭医生制度,大家看病都没有固定的医生,许多可以由家庭医生门诊定期随诊处理的病,也变成了要住院来解决,结果就是有些住院病人病情太轻,可以三天两头往家跑,而真正需要住院的重病人却因为没有床位住不进来。

国内的同胞们好象只相信人满为患的大医院,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哪怕只是个感冒。我在协和的时候曾有一天和同事几个人一共看了三百个急诊号,全是感冒。一天下来头晕眼花却又颇感无奈。大医院的医疗资源,难道不应该更好地去利用,而不是糟蹋在感冒上?

医疗资源的紧张、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各国都是个问题,台湾甚至有人都提出了医疗保险不要保这个自己买点药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好的感冒,省下的钱可以用来保证每一个人在生大病的时候都得到应有的治疗,而我们的国民却还停留在感冒也得去大医院、感冒必得上抗生素必得输液的愚蠢概念上。

国内的逐级医疗系统和各级医院的建立也相当欠缺。舟车劳顿不远万里去大医院看病的事比比皆是,甚至还被认为这样才是尽了力,这实在不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正常的应该是各个乡镇、社区大中小各级医院都有,小病去小医院,中病去中医院,只是真正大病难病才去省级大医院。就近治疗的原则,省钱省时省力,也能很好地替大医院分流,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国内的医学教育,强调重病大病的诊治,却鲜有涉及疾病的预防。这也是我自认为在国内已经受到了最好的医学教育,来美国后却发现最为欠缺的地方。

我知道怎么救治心梗、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却不知道应该怎样预防宫颈癌结肠癌的发生,成年妇女应多久做一次宫颈涂片,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该做些什么筛查来防患于未然,成年人常规应该接种哪些疫苗,等等等等。

也许,我们活得还没有那么精致,还只是“有病才治”的阶段,远没有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高度,但对整个社会和医疗系统医疗资源而言,重视预防才能事半功倍。这一点,我的美国博士导师温斯坦教授当年做为第一批访华的美国医学专家,七十几代初访华的时候就提了出来,也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同。可惜四十年过去,中国的医疗技术已经有了飞跃,可公共卫生事业、疾病预防、全民基本医疗的保障,却好像不进只退。

这次陪我爸住院,还有一个发现:在国内做住院医真是太舒服了!你看他们八点来医院,上午跟在主治后面查查房,中午居然还有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下午两三点钟再来上班,写写病历,四五点钟就下班了。象我们这类被美帝剥削压榨的人,对于按理说应当相当辛苦却居然还能有午睡时间的国内医生童鞋们,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国内医院每日病人的周转量也比美国小很多。一天一个病房也就收两三个新病人,而不象在美国,一个team一天出入五六个都是常有的事。在国内,周末医院基本就停滞了,也不安排做检查也不安排出入院,基本大家都休养两天。而在美国,医院是24/7,也就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营业,病人若周六好了可以出院了,拖到周一,多住的这两天保险公司就不会出钱;而在急诊如果有符合住院条件的病人,无论多少,该收就得收。所以周末上班的人少了,可该干吗还得干吗,更辛苦。换过来,如果国内医院也能这样,岂不是能缩短住院日期,加快周转,缓解床位一等半年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条,在美国,先看病后收钱,一切依赖于医疗保险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而在我所知道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先交钱后看病。这一点,决定了急诊救治病人时的天壤之别。有人说,中国要照那么搞,说不定所有医院都得破产关门!严重同意!在中国,根本还没有个人信用制度,大家只相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服务,医院也不例外。

同病房的病友们家属们也经常问我中国美国孰优孰劣的问题。鉴于照顾同胞们的大国心理及避免被当场砸砖,俺一般都各说些好话,然后说都还“美中不足”,翻成英文就是,“American and China are not enough”!

有一些来美探亲不幸享用了一把美帝医疗福利的老人说:中国和美国医疗的差距,恐怕五十年都赶不上!哪有!顶多也就一二十年吧!但鉴于中国最好的协和医院厕所里也不免费提供卫生纸,还有俺出国十余年来,国内医疗矛盾的表现形式已经由当年的即兴挥拳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拿刀子蓄意砍杀,说五十年也不为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mzhang1 回复 悄悄话 这篇写得好,说出了国内医院混乱, 医生疲惫不堪的根本原因. 有专业水平.
闲人忙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4娃妈'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肯定!如果我的文章能让大家有所触动、有所思考,那真是太好了。
4娃妈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勤垦写博! 你实实在在看得真切!

我喜欢忙理偷闲来读读你的文章,它们让我思考更多的问题。

中国医疗制度和服务让人不敢恭维, 希望有一天同胞们生病了也可以享受象在美国一样的待遇。这里人道啊!
闲人忙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nxue0415' 的评论 : 我曾经历过的,相信也是许多人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那些感触应该都是相通的。谢谢喜欢!
wenxue0415 回复 悄悄话 一直在看,你经历的这些,似乎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内老人生病,国外孩子的生活教育,自己的工作,真是太累了,你真棒!我相信,你现在是走出来了,轻松了,才把以前的经历写出来。
闲人忙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jnj' 的评论 : 谢谢!俺努力做到每天更新。
njnj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这么快地更新你的文章, 俺每天必看。
我是一个小海狸 回复 悄悄话 同意,其实中国医生水平真不差,但是国内看个病真心受罪,还要担心医生给多开药
ananmomy 回复 悄悄话 深有同感,国内医院和美国医院没法比,尤其是服务方面,上次我住院,虽然每天保险要花上万,但是我妈妈一直在医院陪伴我,说太值这个钱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