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块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处女地
个人资料
孺子和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九月九日引起的众生相

(2022-09-11 10:05:38) 下一个

 

九月九日引起的众生相

以前曾经以为“一《微》在手,世界拥有”。 但后来发现微信的聊天功能,特别是群聊已经划归为“危险工具”了。一则有一个“莫谈国事”的紧箍咒摆在那里,二则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太不相同,容易吵架甚至翻脸。所以除了家庭群外,在其他群里,我只剩下“潜水”的份儿。即便如此,我也秉承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呆在寥寥无几的群里,静静地东张西望。

我从不喜欢“猪圈”、“猪”这种形容词,因为我还有至亲、家人、朋友在那里,我不可以亵渎他们;那里也还有很多我认识、熟悉的人,我知道他们不是“猪”。但是同时,我亦时常疑惑:为什么有些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却被很多人真心地“指鹿为马”呢?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用“小粉红”,或者“猪”就能回答的。

而最近,我的一个同学群里有一个关于九月九日的讨论(吵架),给了我一些答案。

可能有人不知道九月九日这个“典故”,科普一下:九月九日是毛泽东的逝世日。在这一天,有些群里贴了些歌颂毛泽东的帖子。据我理解,有两大类人热衷于此,一类是顺应上意,“不忘初心”;还有一类人感到“今不如昔”,怀念那个人人吃不饱,却没有明显贫富差别的年代。

我所说的“吵架”源于一个同学的帖子---首帖和参与的都是国内同学。这位同学隐晦地对“颂毛”提出异议,他的大意是:毛是一代伟人,但如果早死十年就更伟大了。正是这个帖子引起了“炸锅”,争吵范围从:毛——文革——60年代初饥荒——中美——乌克兰战争及“武统”。虽然每个帖子寥寥几句,却是反应了我们这群普通人的众生相。

我无意对每个人进行评论,但感兴趣于他们对答中的思维轨迹。

同学A——粉红型:只要一听到不“和谐”的声音,立即“跳”出来,没有任何事实道理,就是嘲讽,“数典忘祖”+“拿敌对势力钱了”。我认识的人里,这种“老粉红”不多,但也存在。

同学B——实惠型:你现在不是过得挺好吗?有什么理由抱怨?以前曾听过B同学议论文革,他说:即使在文革,咱们班的这些人(指智商情商都还可以),都能混得不错。他的观点其实代表了不少人,他们没有历史感、责任感,平等概念和反思概念。无论什么年代什么政党政策,只要我过得比周围人好就好。大家都饿死了,我还活着,说明我有能耐,不会反思为什么别人会饿死。所以他特别不理解第一个同学为什么要“妄议”,只好同意同学A的说法:“拿钱了”。

同学C——忠诚型(C同学人特别好,我不想用“愚忠”这个词):对于关于毛的评价,他的帖子是这样的:“@XXX? 如果你去过井冈山,我相信你会知道毛主席的伟大。1000多人的队伍成为中国的星星之火!如果没有这支队伍,东北早就是满洲国了。所有的东北人都是日本人的奴隶!

我无法评论他的回帖,因为所有“如果”都是无法证实的。但是从此贴中我可以推断出确实有人以一种信仰精神相信宣传。Propaganda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当然,我的同学中还有个别“敢于赞同型”和重多“不发声,心里默默嘀咕型”——如本人。

促使我写这篇博文的原因是今天一早我看到那位挑起争端的同学的回复,说实话,让我肃然起敬。我把他的原文贴在这里——但愿不会引起侵权纠纷。

@XXX?这两天较忙,没能及时回复你。我所经历的是和全国同时代的国人经历的一样,并没有额外的苦大仇深。我只是一棵路边的小草,注意,不是疾风知劲草的小草,而是随风摇晃,随波逐流的小草。承受过春天的雨露也经历过时代的风雨。如果一定说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不容易忘记苦难,而且,还总想不自量力的探究苦难的根源。还天真的希望这些苦难不要重来。再来说说没被饿死,活的好好的原因吧。以前还真没认真想过,经你提醒,考虑一下原因有三:一则我有幸出生在东北,那三年的自然灾害,东北不是重灾区,如果出生在河南、四川、湖南那还真不好说。再则有幸生在东北的小城镇,再难每月还有供应粮,尽管每到月底都盼着下个月快点到来,毕竟还不至于饿死。我大伯父就没这么幸运了,他是因为吃苞米瓤子拉不下屎而悬梁自尽的。如果按照现在统计新冠死亡率的算法,他不算是饿死的。按照文革的说法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三则我当时还是儿童,得自于父母的呵护,他们宁可自己被饿死也不会把孩子饿死,毕竟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以我说如果早生十年就有可能饿死了。虽然我很幸运,但是饿死的是我的同胞,我不能选择冷漠的忘记。小时候告诉我那是天灾是三年自然灾害,我深信不疑。直到长大了,经历了一场更大的十年浩劫才知道,原来人祸的比例更大一些。我不愿有选择的忘记苦难,不是为了仇恨,而是希望这些人祸不再发生。伟人早就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被判,探究产生这些人祸的根源难道不应该吗?以一人之力,使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在没有外来侵略的前提下,经历十年浩劫,使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该认真总结一下产生的原因吗?

我曾想过,如果我没出国,现在的思想轨迹是什么样?——这种“如果”是有可能的,因为出国只是机缘巧合,我不能自欺欺人地说我是多么智慧,二十年前就精通“润学”。如果我没有出国,但至今仍还能保留这位同学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清醒,即使没有勇气说出来,我都觉得很幸运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