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
2024 (1)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我说的不仅仅是回国
疫情已经两年多了,而我自己有三年没能回国看望老父亲和其他家人了。看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始逐步放开,今年回国探亲的希望一点点在心里升起,然而现实不是我们草民能控制的,看到最近国内的抗疫大战的阵势,心中的希望又一点一点地熄灭。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安安心心,愉愉快快地和国内的亲人相聚啊?——这大概没有人能回答。
由于疫情,我们回不去了,这破坏了我们心中亲情的连接。但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这些年来我们心中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也在一点一点地变化,这,一部分源于疫情,而大部分不是。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说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四年,而当初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已经大部分转行了。“那时的传统媒体,虽一样面对桎梏,尚有勇气尝试突破,或有耀眼时刻。岁月蹉跎,14 年过去,很多当年赶赴灾区的记者或已转型或已离开,但他们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写下的每一段文字,都无不忠诚地记录着那段沉甸甸的历史”。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经过十四年,真正的媒体人被泯灭了。
这些话听起来和我要谈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但记者们心路历程和我们的心理情感的转变几乎连在一个根上。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初汶川地震时,海外华人踊跃相帮的情景,几乎每个华人超市或华人集聚地,都有志愿者设置的捐赠点。那时候我女儿还小,我捐款时,她拉着我的衣襟小声说:“多捐些吧,这次地震挺厉害的。” 那时,人们的心是热的。
在文学城网站上,经常看到不同派别的人打架,口无遮拦地互骂,特别是一些关于中国的讨论。其实,除了极个别心理阴暗的人,我们每个海外华人何尝不是希望中国好呢?即使不提什么祖国、文化这样的空洞口号,至少我们希望自己亲人能过得好。然而,就像十四年扫荡了记者们尚存的全部勇气和热忱一样,回想十四年前的我,女儿,我们大部分海外华人,那时候我们尚有一颗赤诚的心,而现在只变成了苦涩。
随着“厉害了,我的国”的崛起,我们从“海外侨胞”变成了“边缘人”,再逐渐变成了“反面人”(至少在小粉红口中是这样的)。即使这样,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在武汉爆发时,海外华人还是激情澎湃地出手相助:捐款、捐物、捐口罩,人人都希望伸出援助之手,尽微薄之力。
但是当疫情席卷全球,而国内得以控制之时,我们便不是“我们”了,我们成了
“万里投毒你最快”的“投毒人”。换一句话说,我们虽然依然和他们一脉相承,但是他们不再视我们为“我们”了。
曾经的一段时光,想起回国,心里是暖暖的。除了可以自由地飞去飞回之外,家人、亲戚、朋友的生活质量都在提高,人们交谈的氛围也相对轻松自由,加上好吃好玩的东西又不断地向你招手,真是身心愉悦,心有所往。
但是渐渐地,即使在疫情发生之前,也会感觉到氛围的变化了,增加了压抑感。疫情的发生,又使我们渐行渐远。现在,由于疫情政策的阻隔,我们回不去,但终究有一天我们还是能够回去的。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人能回去了,心情呢? 能回到从前吗? 回不去了。
讨厌自以为是赵家人的真假三毛 五毛
讨厌自以为是赵家人的真假三毛 五毛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2-05-15 10:48:13
理你这种人, 真跌份。 姐走了, 你自己在这里撒野吧。 :)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2-05-15 10:46:38
回复 'oculus' 的评论 : 呵呵, 咱们俩谁是有组织拿钱办事的, 谁死全家。 谁骂人造谣也死全家。
微信支付并不是什么高级东西, 恰恰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没有信用制度, 健康良好的金融系统是建立在信用卡支付系统。手机支付在非洲最普遍, 就知道非洲没有稳健的金融系统。
北美小镇 发表评论于 2022-05-13 16:29:57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2-05-14 11:33:57
但对于一个长期的问题,就需要文化底蕴支撑。你可以说是因为无奈,但也可以说是坚持的毅力。
这种文化现象对于美国人,或者在美国生活的人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美国至今还是速食文化的水平。
其实如今在微信的时代,视频是很普通的事情,可以随时与国内的亲友“见面”,没有多余成本,通讯工具进步了很多。想想当年刚来美国的时候,一分钟的电话两美元,是留学生出不起的,只有在类似生日之类的日子才会与国内通话。
时代还是进步了,半瓶水满还是半瓶水空,这是世界观问题。
又希望有根。
回不去了。现行中国的政策
不会顾及外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