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块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处女地
个人资料
孺子和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2)——闲话红楼

(2019-01-06 08:55:01) 下一个

      上一篇,我写到“晴为黛影”的根本意义在于晴雯之命运影射着黛玉的悲惨结局。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1)——闲话红楼今天就接着这个话题继续闲聊红楼。

      从表面上看,黛玉和晴雯没有什么可比性,她们算不上不相像,也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深究起来,两个人其实是有共性的。

      首先,她们都容貌出众。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时,是这样描写的:细看形容,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静娴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时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而晴雯的貌美,也是公认的,连凤姐这样见多识广,尖刻严厉的人都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其次,黛玉和晴雯都绝顶聪明。黛玉出众的才华,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书中不惜笔墨地大段描写;而晴雯,好多人大概只记得书中说她“使力不使心”,跌折过扇子,还常骂小丫头,似乎是一个鲁莽粗糙的人,其实这也是作者的一个妙招——暗写法。试想,如果她只是“使力不使心”,园子里的大小事情、袭人的那些秘密,她如何了解的一清二楚?像黛玉一样,为人之道,她不是不懂,而是不屑去做。再者,晴雯平时懒得“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但在众多的丫头中,却只有她会“界线法”,所以才有精彩的“补裘”一节,说明她心灵手巧。而在第七十四回,晴雯受到王夫人的当面羞辱时,这样写道:他(晴雯)本是个聪敏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便不肯以实话对,只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然后又顺带地暗示出她是老太太房里的人。虽然她的临机应变并没有改变命运,但这一节还是看出了晴雯不一般的机灵。

      当然,黛玉和晴雯还有一个重要的共性——这也是她们命运结局的关键共性,两个人皆被宝玉喜爱。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上面说的晴雯和黛玉的共性太肤浅。但如果你耐心看完我的分析,也许会体会出一点道理。我认为正是这些共性,促成了她们悲剧人物的走向。

      晴雯的结局已经在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前揭示了。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之前,作者笔下的这个俊俏、伶俐、备受宝玉宠爱、让人爱恨交加的丫头还一直顺风顺水。似乎是突然之间,她的命运就陡然转向了。

      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一节,那个叫王善保家的婆子向王夫人谗言晴雯,结果王夫人当场大怒。随即不久,便把晴雯和其他几个丫头逐出大观园,致使晴雯含冤抱病而死。那么,晴雯的什么错处让王夫人如此震怒呢?先让我还原一下王保善家的谗言那一段:

      这王保善家的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捡到春意香袋),以为得了把柄。又听王夫人委托,正撞在心坎上,说:“这个容易。不是奴才多话,论理这事该早严紧的。太太也不大往园子里去,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像受了封诰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王夫人道:“这也是有的常情,跟姑娘的丫头原比别的娇贵些。你们该劝他们。···”王保善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心事,便问凤姐:“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子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想必就是他了。”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方才太太说的倒很像他,我也忘了那日的事,不敢乱说。”

      王保善家的便道:“不用这样,此刻不难叫了他来太太瞧瞧。”王夫人道:“宝玉房里常见我的只有袭人、麝月,这两个笨笨的倒好。若有这个,他自不敢来见我的。我一生最嫌这样的人,况且又出来这个事。好好的宝玉,倘若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因叫自己丫头来,吩咐他到园里去,“只说我有话问他们,留下袭人、麝月服侍宝玉不必来,有一个晴雯最伶俐,叫他即刻快来,你不许和他说什么。”

      抄了这样一大段原文下来,是因为我觉得这段描写大有文章——晴雯的悲剧由此而来,而黛玉的命运也正是从这里暗自引出。

      从表面上看,这一段是交待晴雯之事的来龙去脉,似乎一切都是由那个叫王保善家的婆子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在描写王夫人。这一段对白,虽然笔墨不多,却把王夫人的内心写得淋漓尽致。

      王夫人不喜欢聪明、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说是妖妖调调、掐尖要强的女孩子),这一点前文若隐若现地提到过,但很隐晦。在这一节里,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写出。王夫人不仅是‘不喜欢’,而且“一生最嫌这样的人。”不幸,晴雯就是这样的女孩子,她被贾府内府里居于重位的王夫人厌恶,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王保善家的一句话“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宝玉屋里”四个字一下子就让王夫人“猛然触动心事 了。前面王保善家的抱怨大观园的丫头们,王夫人只说:“跟姑娘的丫头原比别的娇贵些。你们该劝他们。”如果晴雯是探春等人的侍女,王夫人不喜欢她,也不至于怎么样,至少不会置她于死地,但是事情涉及到宝玉,就非同小可了。

      王夫人视宝玉为命根子——这不难理解,但同时,她和儿子宝玉不仅是两代人,而且是‘两路人’。用现在的话说,她的情商、智商、颜值和儿子肯定不是一个等级的,她无法理解宝玉内心的感受和审美。当然,母亲和儿子不需要般配,但如果母亲完全不能理解儿子,认同儿子的品味、价值观,那么母亲和儿子的心上人就往往会成为“天敌”了,特别是像王夫人这样内心不自信的人,她会觉得那个接近儿子的女人夺走了她本来应该拥有的爱,此时的心态就会类似于原配对小三——视其为狐狸精。

      晴雯虽不完美,但她没有天大的错处。大观园里的春意香袋与她无丝毫关系。而她虽然天生丽质,却没有勾引过宝玉。晴雯临死之前,这样和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儍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凭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晴雯对宝玉固然情感深厚,但并无不可告人的私情。倒是王夫人选中的心腹袭人,与宝玉有床笫之事。但这一事实,对王夫人来说并不重要,她憎恨晴雯,不仅是厌恶晴雯这个人,还因为宝玉喜欢晴雯这一事实,这让王夫人对晴雯的憎恨增加十倍。这就是晴雯不得不被逐出大观园,不得不死的根本缘由了。

      剖析了王夫人在处理晴雯之事的心理,就不难推测出林黛玉的结局了。在高鹗后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林黛玉凄死在潇湘馆中,这一悲惨结局无疑是符合原著作者本意的。我曾说过我不喜欢《红楼梦》后续四十回,但有些回目还是赞的,其中包括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其情节和意境都和前八十回不相违。

      但是黛玉之死的背景原因,我并不苟同。顺着本拙文的思路,我觉得黛玉的结局,应该和王夫人有很大关系。

      黛玉从小因父母双失,来到贾府,虽有贾母百般疼爱,但终有寄人篱下之感。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黛玉对宝钗说道:“若不是从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身上不好,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风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况且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道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按我前面的分析思路,就其个人喜好来说,王夫人是不会欣赏和喜爱黛玉的。但黛玉受贾母疼爱,身世又可怜,所以作为嫡亲舅母,又以贾母马首是瞻,王夫人是不会亏欠黛玉的,也不会表现出对黛玉有什么不满。如果没有其它的恩怨枝末,王夫人的心理大概就像宝钗与黛玉开玩笑的那句话——“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

然而,事情当然不是如此简单,因为黛玉不仅仅是大观园里一位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的贾家亲戚,而且是宝玉睡里梦里也忘不了的心上人——这就动了王夫人的心头肉了。宝黛之恋,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也一定是横在王夫人心上的一根尖刺,时时刺痛她。

这里,倒要替王夫人说句公道话。这位准婆婆的面前摆着这样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同胞妹妹的女儿,一个是夫家的外甥女;一个是癞头和尚预言的“金玉姻缘”中的世间闺秀,一个是情天孽海中的“还泪之情”的天外仙姝;一个是端庄丰泽的康健女子,一个是西施捧心的卧榻美人;一个擅长“藏愚”、“守拙”,一个冰雪聪明,心思细腻。这样的对比之下,王夫人心里的选择似乎是一目了然的。

      然而,最让王夫人痛心的是,无论她的内心倾向如何,却没有丝毫的能力影响儿子宝玉。宝玉黛玉从小在贾母处一处吃,一处住,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虽然在青春蒙眬之时,宝玉也曾为宝钗动过心,但年纪稍长,就坚定地认为只有黛玉是他的终生挚爱。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有这样一段描写: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挚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人怔了半日,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中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宝黛之情已经在这里表露得十分明白了。而后来紫娟试宝玉,说黛玉要回南方,宝玉登时痴病大发,喊叫着:“要去连我也带了去。”这更是等于宝玉把他的爱情昭告于世了。王夫人把宝玉看成命根子一样,怎能看不清其中的缘由。自己的儿子把黛玉视为生命,却全然不顾她这个母亲的感受,心里岂有不愤恨?与原配与小三情景类似,王夫人此时并不会迁怒于儿子宝玉,而会把所有的愤恨都会转移的黛玉身上。这时候,我们再去回想晴雯的下场,也就不难想象出黛玉的命运了。

      可能有人会说,贾母如此疼爱黛玉,王夫人不会把她怎样的——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先看看撵完晴雯之后,王夫人回贾母,贾母是怎样反应的。王夫人趁着贾母高兴,和贾母说:晴雯淘气、懒,又得了女儿痨,赶着叫他下去了。贾母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是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后来王夫人又说起立袭人为宝玉的姨娘之事,贾母又说:“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这又是很有意思的一段,隐藏了多层信息。首先,贾母看人和王夫人不一样,贾母喜欢聪明漂亮爽利的,也暗示晴雯实际上是贾母选中做宝玉之妾的。从《红楼梦》的前文我们知道,贾母在贾府一直是‘定于一尊’的。而她对宝玉的关心并不亚于王夫人。但是,为什么在王夫人先斩后奏的情况下,贾母虽然并不同意王夫人所说的,但没有深究,也并没有多话,只说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这说明贾母在府中的控制地位已经削弱——至于原因,也许是因为年纪的衰老,也许是其它。以贾母的睿智,她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尽管疼爱孙子宝玉,但不想和王夫人起争执,只能选择放手。

      贾母如此精明,一定会看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真情。而黛玉的情况和晴雯又有不同,贾母再喜欢黛玉,大概也不会希望宝玉娶一短命之人。所以她对宝黛之恋一直假装不知,也不去做主。而王夫人,是注定不会选择黛玉的。这时候,史太君定会顺水推舟。即使王夫人伤害了黛玉,贾母也只好两权相害取其轻了。

      这样推测下来,我认为,与晴雯相比,林黛玉之命运悲剧,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黛玉虽与宝玉心心相通,但终究是‘生死两茫茫’,也就是那篇芙蓉诔里说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悲哉,林黛玉!悲哉,贾宝玉!

我的更多博客文章关于闲话红楼: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1)——闲话红楼

贾母与王熙凤——闲话红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悠然见青山 回复 悄悄话 这三篇红楼梦评论很精彩,受教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