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块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处女地
个人资料
孺子和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看《人民的名义》之后的纠结

(2017-05-07 14:17:27) 下一个

      大热剧《人民的名义》终于看完了。敏感的话题,大尺度的反腐,加上众多优秀演员的演绎,让这部说教式的正剧,掀起了如此热潮。看那些老戏骨飙戏,那眼神、表情、动作、声音,让我常常不禁拍案叫绝。同时,很多处的台词也让我震惊,我经常边看边疑惑:这部剧怎么能通过评审?

    整个剧的中心是执政者的贪腐问题,不管是官商勾结还是权钱交易,都归结在这个问题上。剧中以中央反腐为大背景,以沙瑞金为政治主线,侯亮平为正义的化身,艰苦、曲折,甚至引人入胜地完成了汉东省的反腐大战役。该剧的结局似乎是完美的:巧取豪夺的人,倚官仗势的人,贪赃枉法的人以及大小贪官污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人民”取得了胜利。但此剧留给我们的,并不是贪官抓住后的盛世太平,而恰恰是一系列的思考。我个人认为编剧和导演虽然已经很深地触动了社会现实,但他们所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远比剧里表现出来的要更多、更深。

1执政者的监督

    该剧至少在两处尖锐地提出了执政者的监督问题。第一次是沙瑞金要调易学习去京州做纪检委书记(我不清楚这是一个什么官儿),同级监督市委书记李达康,易学习直通通地说:“谁来监督沙瑞金?”第二处谈到这个问题就更深了,那是借侯亮平的口说出的——“权利一定要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其实剧情也在平铺直叙地探讨这个问题,所有的贪官,从赵立春,高玉良,祁同伟,到小官大贪的处长,徇私枉法的法官,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坏掉的,权利逐渐增大,欲望逐渐增强,又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靠什么控制私欲?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做人的底线?在人的欲望面前,这些显然都是空话。换一句话说,所有国内的官员,都是在同样的政治环境下做官,其贪腐的土壤都在那里,大部分人也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监督,光靠“侯亮平”来抓,即使他真的是孙悟空,恐怕也是抓不过来的。况且,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他不成为“侯同伟”、“侯育良”?

    显然,执政者靠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是行不通的,那么什么人来监督?什么样的体制来监督?这是一个极深的话题,《人民的名义》中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答案,我这个政治盲就更不多探讨了。

2社会的阶级分化

    该剧开场的引火线是“大风厂事件”,这一事件被定性为“因贪腐引起的事件”,但其实说穿了是无权、无产阶层和有权、有产阶层的冲突。这个大风厂有幸遇到了“海瑞”,因而新大风厂诞生,但全国各地诸多的“大风厂”仍然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有阶级存在。在西方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资本的原始积累也是血腥的,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这一点可以从狄更斯的作品中窥见一斑。然而,西方社会经过一、二百多年的发展,当初你死我活所形成的阶级阵营逐渐趋于稳定。虽然全社会的财富仍然聚集在极少数人的手里,但社会资源分配页已经完成,大量的中产阶级的存在给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石。同时,法律制度的完善为民众建立了基本的人权基础,社会福利体系也为底层民众提供了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经济方面来说,仅用三、四十年间,就完成了西方百年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关系变化,并伴随着巨大的政府行为,这就使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更有其特殊性。

    改革之初的“双轨制”不知道让多少人赚到了第一桶金,而后来的企事业“改制”又给了一批人大笔赚钱的机会。这些都和官场脱不开干系。再说“赚金宝地”房地产行业,即便是第一百桶金,也离不开政府,因为土地是国有的。所以我说中国的“资产阶级” 的产生离不开“官产阶级” (“官产阶级”是我发明的)。“官商勾结”虽自古有之,但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阶段也算是现今社会的一大特色了。

    社会基本状态从平均主义、大锅饭一下子变成了贫富差别如此悬殊的状态,曾经的邻居、同事、发小、朋友,转眼之间就被这场变革区分为富人、穷人。贪官肆无忌惮;富二代、官二代有恃无恐,暴发户毫无底线;法律、法制尚未健全——所有这些更激发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剧中的“大风厂”之幸运,除了有“沙瑞金”之外,还有一个“工人股权”这样一张牌,然而在现实中,即使“山水集团”没有巧取豪夺地占有工人股权,“大风厂”的工人仍是无产阶级,他们手中的资金甚至无法称为“九牛一毛”,又怎么可能与手握土地大权的“官产阶级”和动辄数亿、数十亿甚至百亿的“资产阶级”抗衡?而那些试图改变自己阶级的人,诸如“输在起跑线上的蔡成功”、“屌丝男郑乾”,注定要生存在阶级的夹缝里,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了。

    《人民的名义》还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政治资源分割。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汉东省”,大部分官员都是有政治资源的,谁谁的儿子、女儿、女婿、秘书、学生,连自视清高的“高育良”,也是靠原配闺蜜的父亲得以上位的。如此说来,那位政治贫民“易学习”当然也就活该升不上去了。

3人格扭曲

    《人民的名义》虽然不能说是制作十分精良,没有漏洞,但在人物刻画上还是很有特色(特别是反派)。在很多人物上观众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些人让我感觉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格扭曲,我看到有的文章提到人性退化,我也很同意。

    不说那些男人们,就说祁同伟的太太“梁璐”和高育良的原配“吴老师”,两位都是曾经的校花,是大学老师,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把自己命运的这盘棋走到如此一步?我说的不仅是剧的结局时,而是她们的丈夫仍为高官厚禄的那些年。

    在剧的结尾处,侯亮平曾说他的吴老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不是利己,这是人格分裂。

    为了女儿,为了面子,为了享受高官丈夫带来的光环,为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完全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置之于外,忍受自己的心灵时时刻刻被鞭打,这是利己吗?是自虐!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难道不大于所有那些物质、财富、名声的总和吗?

    可悲的是,这绝不是只在电视剧中存在的人物,“笑贫不笑娼”;“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众多的“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富豪和官员,加上众多的“大奶”、二奶“、三奶”,这些人心里还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人性应该所畏惧的“底线”?

    当然,我在这里以女人为例并不是说女人造成了这种现象,这是社会整体的结果。男人把权利和财富视为至高无上,女人则把虚荣和物质大大地高于自己的精神内心。这样人格扭曲的实例比比皆是。

4净土何在?

    《人民的名义》是反腐剧,自然揭露了很多官场的丑陋,但有几处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场景,却给我印象深刻。

    最后一集,梁璐对吴老师说:“如果当初高育良不从政就好了。”高老师则回答:“大学也不是净土”。在陆亦可相亲那一幕里,也反证了高老师的这一结论。大学,是青年人人生观形成的时代,但看看他们的老师,那个似乎颇有建树的大学教授,怎样一副市侩,只想升官发财的嘴脸!

    最让人心痛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陈海的儿子“小皮球”,不是他父亲因反腐受害,而是这孩子嘴里说出的那些话。

    “小皮球”是五年级的学生,学校里参加球队竟然要用钱去买;学习委员这样一个芝麻官,竟然可以拿这个“官本”和同学做“生意”。“小皮球”说学校里“男同学的理想就是买兰博基尼,女同学的理想就是嫁豪门”。

    这些大概也不是电视剧的夸张,而是现实。孩子们干净的心灵,早早地就被着物欲横流的现实所浸蚀,净土还在哪里?

    还是借着侯亮平的口说出了下面这样的话:

    “这不是黑色幽默。小学生都知道了,花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这样的世界还能好得了吗?”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作多情,认为编剧所要表达的比剧情揭示的更多、更深,但到了最后一集,编剧的确把很多话和情节明显地、露痕迹地插了进来。例如:“权利一定要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大学也不是净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

    还有,“新大风集团”明显的抄袭怎么就和对方握手言和,成了合作伙伴了呢?蔡成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从来拿不到国家正常的利息贷款?为什么京州市有了监督体系,投资商就撤资?细想想,这每一条,每一句似乎都有深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penchacha 回复 悄悄话 贪腐是社会道德堕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反果为因,无异于刻舟求剑。
我要说2015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好,中国的教育早已不讲人格这做人最基本的东西。
sydneywil 回复 悄悄话 靠清官反腐会成功吗?看看中国历史就可以知道了。
ccn 回复 悄悄话 小徐徐 发表评论于 2017-05-08 05:44:49
有桥不过喜欢摸石头

TG: 中国人不适合走桥过河, 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摸石头过河。
青禾66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小徐徐 回复 悄悄话 有桥不过喜欢摸石头
miranda0318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你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本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