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面茶的老北京人,大多数人称之去小吃店“喝”面茶,而不叫“吃面茶”,这里就有很深的道道儿。而今,这各个老北京小吃店了买面茶的人不少,说“吃面茶”也好,“喝”面茶也好,咱也就别叫真儿啦。可是就一些客人对面茶的态度讲,即便那态度近似恶劣,但是我认为那不能全怪人家。
我看到一些人对面茶究竟是什么态度呢,一是不少人买了一碗面茶喝几口就不喝了,浪费了大半碗儿面茶;二是有些人喝几口说,什么东西呀,就放在一边儿了;三是有些人不知道放什么调料,自然喝着无味儿;四是有些店的服务员本身就糟蹋面茶,难怪客人不爱喝,等等。这些说是客人的“态度”也好,还是服务员方面问题也好,那最终结果大概就是使面茶日益为客人冷落,把一个好生生的老北京小吃整个“灰头土脸儿”,我真得为面茶喊冤!
我个人认为,除了6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现在在北京生长起来的年轻人,对面茶大概没有那么深的“感情”。而外地同胞,不少人根本不知道面茶是什么,只是出于好奇买一碗儿尝尝,能否让这些人认同面茶,我认为主要责任在那些小吃店方面!
我家附近前几年开了一家老字号小吃店分店,至今生意算不错,每天从早到晚客人不断,我经常去这家小吃店吃小吃。我也在不少老字号小吃店吃小吃,基本是走到哪儿见到小吃店时,总要进去吃几种小吃,其中就有面茶。
一次,我同桌一位外地朋友,一边皱着眉头喝面茶,一边问我怎么没滋没味儿呀。我一看,原来这位先生从服务员手里接过撒放了芝麻酱的面茶后,自己不知道放芝麻盐儿,那自然没滋没味儿了。可是谁提醒他喝面茶必须放芝麻盐儿,没人提醒,幸亏我这个好心人,带着他走到放芝麻盐儿的地方,并帮助他撒放了适量的芝麻盐儿,结果他连声说“好喝”啦!
还有一次我在北四环路南一条街道的所谓“老北京风味菜”饭馆要了一碗面茶。服务员给我端上来,我这么一看,忍不住问他:“这是面茶吗?”这个傻乎乎的外地小伙子,一边点头一边说“是面茶”。我气得什么都不说了!因为那就是一碗粘稠的棒子面粥,上面放了一团儿芝麻酱,也就是说那芝麻酱都没撒开!芝麻酱上放了一勺盐,这不是糟蹋面茶吗!这开饭馆的老板“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见过猪跑”呀!我犯不着怄气,但是我觉得让这些饭馆这么糟蹋,那老北京传统小吃名声自然“臭了”!
说来说去,咱就得说说昔日老北京卖面茶的商贩是如何“卖面茶”的。不管是推车或挑担子沿街叫卖面茶的,还是昔日的小吃店,那卖面茶掌柜的或服务员真是对客人负责,也主要维护面茶的“声誉”。据我观察和个人经历,过去几乎所有卖面茶的商贩,从把那熬熟的黏糊胡的糜子面儿面茶盛到碗里后,那后面一系列“工序”,都由小贩自己操作,根本不用客人做什么,客人就是一个字儿“喝”。而不同小贩几乎都相同的动作,恰恰是小贩创出自己的面茶“品牌”的技术和水平。
据我观察,所有卖面茶的小贩把客人要的面茶盛在碗里后,左手托住碗,右手首先拿一双筷子,麻利地用筷子尖儿从用香油稀释后的芝麻酱表面儿挑起那芝麻酱,迅速地像织布一样刷刷地均匀撒在面茶表面儿上,那面茶表面儿立刻像覆盖一层紫色“面纱”;撒好芝麻酱后,小贩又迅速拿起一个竹筒儿或铁筒儿,那“筒儿”的表面有许多小圆孔儿,筒儿里放着香喷喷的芝麻盐儿,小贩把筒儿表面朝下,刷刷几下,就撒在面茶表层的芝麻酱“面纱”上,然后递到客人手里。这在最多十几秒内完成的撒芝麻酱、芝麻盐儿动作,凸显了小贩的技术。而更说明小贩技术和水平的,是用香油调后的芝麻酱的稀释程度和做芝麻盐儿的手艺。那芝麻酱看似覆盖在面茶表面上,但客人按顺时针方向喝面茶时,那芝麻酱要均匀迅速地随着客人的“喝”迅速覆在裸露的糜子面上,也就是说,让客人喝的每口面茶上都要有芝麻酱,这是使面茶保持芝麻酱香味儿的必要因素。
那芝麻盐儿的制做,也需要一定水平,因为撒放在芝麻酱表面儿上的芝麻盐儿,应该能看到香味儿的芝麻屑(不能是细面儿)、咸滋滋儿和白花花的盐花儿、夹杂其中的黑色花椒末儿。这芝麻盐儿撒放多少,是否适量,是一碗面茶滋味儿和口感如何的关键!小贩为了生存,在这些调料的制做和撒放技术上,是费了一番功夫的。所以这样的面茶到了客人口中,绝没有人说不好喝!
可是现在呢?客人多也好,少也好,那卖面茶的服务员倒是省事儿啦,草草地撒上芝麻酱后,那芝麻盐儿的撒放就让客人自己动手啦!会撒放的客人,能喝口像样儿的面茶;而不会撒放的客人呢,觉得不好喝,只能不喝了,所以这样的面茶,既容易浪费,更容易“砸牌子”!
所以若说“面茶”不好喝,我真要替其喊冤!
油茶与面茶的区别似乎就是一个甜(加糖、果仁、青红絲)和一个咸(加芝麻酱和芝麻盐)。
苏苏好。我印象里油茶是加果仁和青红絲的。离京多年,记忆已不太清????了。
我也是看此帖才想起来还加芝蔴盐儿(这儿必须有儿音)。老北京小吃看似是平民食物,但在诸多细节上满讲究的。
当然这都是老黄历了,要不是看你的贴,我都忘了还曾经爱喝的油茶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