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3)
5月12日HNK播出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中,有一组对一个班的初中学生和他们语文老师的追踪报道,年轻的李老师和她的学生之间在震后共渡难关中所凝结起来的师生情,感人至深。
李老师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9岁女儿,可她展现给学生的却是笑容,以专注于工作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震后,当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来到学校,给老师们也进行心理辅导时,李老师当场就退出了辅导,她夺门而出的镜头,使我对心理辅导有了点想法。
李老师说,参加心理辅导,等于是在把刚刚愈合的伤口又去拨开,她不愿意去想地震、谈地震,她只想好好地工作,让她的学生们顺利考上高中,她只想每天开心地面对她的学生,所以,她一直对他们笑……
李老师之所以退出,我想是因为她对即将进行的心理辅导有一定的认知,知道辅导者会要求他们去谈地震,谈那令人心痛的一幕一幕,而这样的辅导,她并不需要。李老师未必不想让人们理解她所经历的一切,但问题是没有切身体验的人又能深切地理解多少,谈了,会不会有点对牛弹琴呢?与其去对陌生人重拾过去,越谈越伤心,不如不谈。沉静于痛苦的回忆之中,对身心其实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只能让慢慢压下去的负面情绪又一次探出头来,从而影响现在的情绪。
李老师的夺门而出是对的,要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得告别过去的痛苦,不谈起,不重现,只想现在与将来。李老师现在想的就是要让她的学生们健康成长,她并不是用工作来麻木自己,而是有朴实的信念的,所以她才能对她的学生们作出那样真诚的付出。
从事心理辅导这一职业的人,肯定比一般人多读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多学了一些进行心理疏导的技巧,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同理心和悟性。对当事人所经历的要有一份设身处地的同理心,不能生搬硬套理论与技巧来做心理辅导,对当事人经历过的、自己却不曾经历的东西要用心去悟,这样,加上理论与技巧,才能真正引导当事人走出抑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