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2025 (3)
日本啊,日本(十三)利休之死
如果没有日本历史上堪称第一迷案的“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怕是永远没有机会登顶。
没有织田信长开拓出的局面,历史上连丰臣秀吉这个人名都不会出现。
“超级大魔王”织田信长不死,他会安心在其手下做一个大名。
而千利休,大约也可以安享天年。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不只是他们没想到,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走向的织田信长也想不到。
——而丰臣秀吉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天下终于还是落入了自己最担心的德川家康手中,而自己的儿子与妻子也都死于非命。
距离统一天下只有一步之遥的织田信长长叹一声:“无关是非”,从容切腹,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千利休见证了丰臣秀吉从寂寂无名到天下第一人的全过程。
开始有提携、救助、指点,后来基本上算是文臣第一,差不多与姚广孝参差,甚至高于姚广孝,毕竟姚广孝没有千利休在商业上的影响力,更没有千利休在茶道上的造诣和无冕之王的影响力。
丰臣秀吉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千利休,至今还是一个迷。
虽然有明面上的理由,以及各种合理猜测,但毕竟只是猜测。
还有丰臣秀吉后来非常后悔之类的说法,虽然也许是后人牵强附会,也许是杀人之后才会有的良心发现,毕竟刘邦在韩信死后也是“既喜且怜之”。
几十年的恩怨情仇,说是没有复杂的情感纠葛,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即使到了最后一刻,千利休也不是没有生的机会,丰臣秀吉也没有真的一定要千利休的命。
因为带队来监视千利休切腹的丰将领一再提醒千利休:只要您低头,我就可以据此回报,您就可以不用切腹。
千利休没有接受。
茶屋之外,大雨如注。
千军万马安静的仿佛不存在。
千利休又不会逃,一人一言即可做到的事,何必兴师动众,作此无用功。
无非是告诉千利休,时移世易,我已经执掌天下,亦非好杀之人,我要的无非是你低头的一个姿态。你一介茶人,又没有力量威胁我的统治,我看中的,无非是你与你背后的那些人对我支持的一个姿态。
毕竟,对我最大的心腹大患德川家康,我也是连蒙带唬让他低了头,还让儿子去他那里做了人质,以示平等。
你真的不明白我的所思所想么?
茶屋之内,安静祥和。
千利休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地,品完生命中最后一次茶汤。
在那之前的很多日子,他就已经把自己一生所收藏的各种茶具古玩字画等价值连城的宝贝,都分赠给了弟子与朋友们。
想必那时候,他心中早已暗暗下定了决心。
也是向丰臣秀吉暗示,自己不会妥协。
他要的,也不过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
权力并不是一切,也不应该是一切,更不应该主宰一切。
世俗功名利禄之外,还应该有另外一个精神的世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
天下已经打打杀杀了几百年,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今你已经达成所愿,成为了天下第一人,正是改变游戏规则,偃武修文,让天下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的时候。
你真的不明白我的所思所想么?!
白首相交犹按剑,或许两个人几十年过往,互相都对对方的心迹了如指掌心知肚明,也都暗暗无奈:你怎么就不能按我的希望做呢?
可惜的是,终于没能走向我们都希望的结果。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文天祥狱中三年,矢志不渝,忽必烈等了他三年,许以宰相之位,也不能挽回他决意殉道的决心。
文天祥的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千利休临终遗言:
“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釼剱,祖佛共殺。”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相差几希。
我们既不会有千利休喝茶时的荣光,也不会有他面对一杯茶时要同时面对生死抉择的艰难,我们只是平常人。
应该不算是我执,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中国不同,咱国人大部分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日本文化把死看得要轻的多,你看他们的武士道,把剖腹视为荣誉。丰臣秀吉给千利休剖腹的机会,而不是直接杀了他,就是把他视为武士的荣誉,以示尊重。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很是怪异,我看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经常对他们诡异的思路瞠目结舌,不知道他们怎么会那么想,得出那样的结论。
至于他是不是明心见性,这个结论并不容易下,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所以我一直遗憾不懂日语,后悔年轻时没有学日语,那样就可以去千利休生活过的地方就看看,去日语文献里去研究,看看千利休的世界到底如何了。
中文世界里千利休的资料还是太少,而且由于翻译的人基本上不懂禅,所以没办法确定原意。
不过,那就好可以证明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千利休这种反抗方式算不算是佛法中所说的“我执”?
ZT一段网上的“千利休先生见证了很多武士的死。到底有多少武士,曾喝过千利休先生点的茶,而后奔赴沙场啊?又有多少人,就那样战死沙场,永不回还的呀?见过那么多鲜血与死亡,千利休先生怕是都不肯相信自己能够寿终正寝吧。难道不是?---井上靖《千利休:本觉坊遗文》”
千利休从容自杀前的那首诗是否说明他已经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