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聊聊传统文化(二)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我的经验,大部分这个时代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基础都不会太好。原因不需要分析,现实加历史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于我自己,开始的很早,大约是初中吧——现在想起来还挺纳闷儿:那时候我怎么会讨论这么奇怪的话题,而且还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那时候还小,对很多问题并没有深入思考,但对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此衰落而无法东山再起,却并没有杞人忧天。当时的原因现在看起来颇为有趣,倒也不妨说出来博方家一哂。
记得当时的理由是:你们看看,虽然传统文化衰落了几十年,但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危险,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天地间是有规律的,元朝把中国打成那样文化没有断绝,清朝把中国阉割成那样到了末年一样英雄辈出,哪里有什么好担心的。
比如我自己,完全没有基础,但是喜欢看金庸的武侠,里面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及精神,就深入了内心——比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比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比如舍身取义舍己为人——虽然不会就此练就那么牛叉的人格,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就知道什么是高点什么是标杆了。
在我印象里,同龄很多人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普及或者扫盲,都是金庸武侠的功劳。
自然,更早的还有小时候的收音机听评书,但那个比较土,就没有金庸武侠好看了。
当初的胡思乱想,后来却被历史印证——自然,也许是歪打正着——后来更年轻一代的周杰伦,歌里又让很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后来金庸过气,各种意淫小说出场,本来又要断档,结果冒出了穿越——您想写好穿越,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是不行地,于是写的下功夫,看的人跟着扫盲,又接上了。
以上这些都是瞎掰,您看着玩儿。
想起那句话:生是中国文化的人,死是中国文化的——死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这个地界儿长大,想不是中国人那天性,恐怕不容易。
记得我刚刚出锅时,有次跟一鬼妹聊天儿,正好下雨,于是想显摆一下咱的文化,就问:喜欢雨吗?
不喜欢。
啊?为什么?
会弄脏衣服,不方便出门玩儿。
哦。。。
这才明白人家老外的脑子跟咱们不一样,您这里诗情画意怅惘不已的,人家是麻木不仁视如敝屐。
西方文化自然有西方文化的好,并不比中国文化不好或低级,但是洋面包虽然好吃,还是不如油条豆浆来的舒服。就像那教练受不了中餐一样,我们也受不了西餐,牛排挺好吃,但我还是喜欢红烧蹄筋,蜗牛汤烧都好吃,我还是更喜欢麻辣小龙,没办法。
大家为了海伦打来打去是挺传奇也挺刺激,但我还是觉得嫦娥奔月更唯美飘逸,也没办法。
记得胡适还是谁说过,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读西方,到了三四十岁,开始琢磨出中国文化的味道,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估计那个时代的很多文化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他们那代人,有私塾的底子,并没有断了传统文化的根儿,只是年轻时候体会不深,只看到传统的缺点,没注意到传统的优点。到了成年了成熟了,慢慢懂得了多种角度看世界人生,有了更多阅历与人生体会,才明白传统文化的好处。食髓知味,方知古人诚不我欺也。
自然,那个时代的大家,也是走遍东西方出入百家言,水都是趟过的,谁也不敢说他们不懂装懂——当然有些人是懂装不懂,那是为名利计,就没办法了。
有一年冬天,也许是平安夜吧,走在莱比锡最繁华的大街上,身边路人如潮热闹非凡,忽然脑海想起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一时间不能自己,就大声唱了起来,把自己爽了个够,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势——其实,不过是压抑的太久之故。
在我的感觉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也是这个差别这个味道。
他乡再美,也不是故乡,远方再美,也不是家园。
西方的东西再好,也是路边或者远方的风景,融不进自己的血脉,一个字,隔。
比如西方对美的探索,分析来分析去,总觉得不如中国人的性灵说境界说,也不如一个“隔与不隔”来的简单明了一矢中的。
慢慢的,发觉心底柔软的地方,深层的情怀,还是自己的文化才能触得到,也就懂得了回家的路。
也就知道,虽然漂泊了那么远那么久,似乎已经忘了故乡的白云故乡的清风,然而,它们终究已经深种在心底,一有机会就生根发芽,就要归去来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