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浅谈修行(8)树深时见鹿,竹外不闻钟

(2025-08-04 04:48:09) 下一个

 

 

    今天周末,到超市买菜,意外遇到了一位老朋友。

    我正瞅着葱琢磨着买多少,忽然有人叫我。

    我一看,是位美女,有些眼生,反应了一下才认出来,原来是孩子同学的妈妈。

    她如果不是主动跟我搭话,我真是认不出来了。

    除了我脸盲症记不住别人的相貌之外,她的变化太大了。

    当年初相识的时候,是孩子的课外班,她正被调皮的女儿气的够呛,恰好我在旁边目睹了过程,就开导了几句,于是就认识了。

    那时候的她,真是青春靓丽,完全不像有孩子的人。

    这次看到她,却已经是一脸的疲惫,“尘满面,鬓如霜”。

    看着她一脸难以置信的样子,想必在她眼里,我也老的不成样子了。

    于是想起来那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她岁月留痕年华老去,她见我想必也一样吧。

 

    不由得想起来有那么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你在别人的眼里有多老。

 

    “金刚经”里讲过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与某国王站在河边,佛就因地制宜,问那位国王:当年你小时候在这里看到的河,与今天你看到的河,是不是一条河?当年在这里看河的你,与现在看河的你,是不是一个人?

    其实,很多古老民族的故事都有相似的。

    孔夫子也曾经看着河水,感慨“逝者如斯夫。”

    而西哲也说过,“人永远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说实话,隔了这么久,都忘了原来的思路,也忘了原来打算说什么了。

    其实学佛久了,到了后来,初学时关注的东西都会淡化,或者说都忘了。跟读书一样,都有个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

    南老师曾经说过,你们要问我问题,要不然我什么都想不起来。

    大概齐就是这意思吧。

    我写修行方面的文章,要不然是有人问了问题,我把回答变成文章。要不然就是看到别处在讨论什么,有感而发。

 

    比如这篇,本来我都忘了前面说什么了,也懒得回去看——现在的文字那么烂,写的又匆匆草草,真是懒得看。倒是早年间写的一些文字,反而清新可喜。

    这篇,就是因为释永信的事,引发了一些感慨。

 

 

    少林寺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

    天底下那么多寺庙,那么多金碧辉煌的庙宇,都是拿钱堆出来的。

    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当然都是人给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给寺庙那么多钱?

    他们真的以为给的钱越多,自己就是越虔诚,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无往而不利?就可以化解自己过去做过的种种错事坏事么?

    还有人花巨资买牌位,烧头香,各种供奉——据说普陀山观音菩萨像底下的莲花宝座,一片叶子上有一个名字,一个名字一千万!有人一次买了六片叶子。

    目的呢?不是自己用,而是用来送礼。

    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反正有人这么告诉我。

    ——有些人的钱真好骗啊。

    想必那些钱都不是什么正经路数,正经路数的钱没有人这么花的。

    这就吊诡了——佛门本来是清净之地,是导人向善,是导引人破除贪嗔痴慢疑,彻悟本心的,怎么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成了坏人扎堆儿的地方?而且还是坏钱聚集的地方。

    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追问,当然也可以更多探讨。

 

    其实,答案之明显之简单,但凡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应该不问自明。

    但是,偏偏现实就是那么有趣。

    比如这个捐钱的事儿,古已有之于今为甚。

    与少林寺有关的,就有达摩祖师的故事。

    当年达摩祖师初到中国,一苇渡江,去见梁武帝,梁武帝就显摆自己,说自己一生斋僧捐庙无数,以帝王之尊,行出家之事,自己的功德应该很大吧?

    这个既有试探,也有显摆。

    没想到达摩祖师像刁德一一样,回答:并无功德。

    ——钱这东西,跟修行无关啊!

    直接打脸。

    于是二人因缘不契,话不投机。

    然后达摩祖师就到少林寺面壁了。

    当然我们要感谢梁武帝,如果他再聪明点儿智慧点儿,跟达摩祖师一见如故言谈甚欢的话,可能就没有后来少林寺的名闻遐迩了。

    也就没有如今香火鼎盛钱财多多多少林寺了。

    看来梁武帝的这一问,对历史的影响力堪比潘金莲的竹竿儿那一掉了。

    

 

    有人说了,钱多名声大的寺庙自然藏污纳垢,但不是所有寺庙和和尚都这样儿的,还有很多好和尚好寺庙,可能没什么名声,庙也不大,但是人们不去啊。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们为什么不去那些真正的清净之地,去拜访那些真正的好和尚,而是都扎堆儿到那些名声大问题多的寺庙去呢?

    用结果导向,或者商业思维来看,就比较容易看明白。

    觉得更灵验啊,效果更好啊,更能让自己心想事成,性价比更高啊。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香火盛的寺庙就更灵验,烧香拜佛效果更好呢? 

    迷信啊。

    说穿了,大家去那些地方,就是为了走后门儿,而不是走正路。

    如果是为了修行,就不会到旅游点的寺庙去了。

 

    你看老百姓谈论寺庙,最喜欢的话题,肯定不会是说“那个庙里有佛法啊”,而是说“那个庙可灵了,谁谁谁就是在那里怎么怎么就生了儿子”,都是私欲的表达。都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而不会是“万缘放下,清静无为”。

 

    这就是红楼梦说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然后当然还有金钱啊娇妻啊美食啊等等林林总总。

    都是各种欲望。

 

    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经常来拜访的鹿一家又来了。

    顺手拍了几张,就发这里吧。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